廬山圓通居訥禪師字仲敏。西蜀梓州蹇氏子。嗣延慶子榮禪師。青原下十世。初見大覺。知為大器。一見者。初不相知。纔一見便知為大法器也。期。限也。限定其成事無疑。或問者。設或有人作如此問。何故一見便自知也。對曰。此人之資格。中正而不倚。中是不偏。正乃不邪。一動一靜。自尊自嚴。此即知其形之奇也。加以內心所存。有道有學。有行有誼。凡所發言。辭簡而理盡。此即知其心之妙也。資稟也。二字一義。鮮。少也。大凡人之體性。稟得如此人者。少有不成大器者也知識頂門有眼。識人必到極真極美處。非等閒也。
此篇舉賢慧濶達。訓人當法古師今。謹始慎終也。
仁祖皇祐初。遣銀璫小使。持錄綈尺一書。召圓通訥。住孝慈大伽藍。訥稱疾不起。表疏大覺應詔。
此節先舉其事。仁祖。宋四帝仁宗也。皇祐即年號。初字。即皇祐一二年間。遣者。使命也。銀璫耳[王*垂]。有金玉銀三種。以別等級也。秦漢中以小宦官著銀璫右貂。明帝改為金璫左貂。宮中出入傳命。乃閹人也。持者。手賷詔命。綠綈者。綠色書囊也。尺一。漢時制尺一之板。以駕詔書。詔。告也。上命也。孝慈者。汴京自唐朝毀寺。至太祖建隆間復興兩街。皆義學。銀璫使李允寧。奏施汴宅。創立禪席。賜額十方淨因禪院。帝留意空宗。詔下三省。定議召有道者住持。歐陽修。程師孟。奏請圓通訥禪師。允寧親持詔下江州。訥稱目疾耳背不赴。帝益敬重。聽舉自代。訥舉大覺和尚應詔。伽藍梵語。此云眾僧園。即僧眾共居之地。疏者。疏通其不能奉命之情。表者。以表上進。舉大覺為有道。能應天子之詔命也。
或曰。聖天子旌崇道德。恩被泉石。師何固辭。訥曰。予濫廁僧倫。視聽不聰。幸安林下。飰蔬飲水。雖佛祖有所不為。況其他耶。先哲有言。大名之下難以久居。予平生行知足之計。不以聲利自累。若厭於心。何日而足。故東坡甞曰。知安則榮。知足則富。
此節出呈其意。或者。假借之稱。旌。欽仰也。崇。敬重也。或有人言。今聖天子旌仰崇重吾師之道德。其恩澤普被。泉石蒙潤也。師何固辭。固辭者。再三懇辭。濫廁。泛雜也。倫者。類也。幸與倖同。不當得而得也。飰蔬。粗食也。如謂我今為僧。泛雜于僧類之中。又得安於山林。亦僥倖也。時中食其蔬。飲其水。可謂千足萬足矣。當此之時。縱教我作佛作祖。吾亦無所好。況為天子師耶。耶。是吸問之辭。此見胸中空洞無物。玉潔氷清。賢哉師也。又引范蠡語。大名之下。難以久居。況我生平所行之事。頭頭皆是知足之計。聲名利養。實有累繫於人。我豈以此聲利而自累。累者。縈縛也。且世人之貪心。如渴鹿然。何有厭足。若欲飽厭於心。終無了日。厭。滿足也。故復引東坡語云。知安則榮。知足則富。以完其生平知足之實。
避名全節。善始善終。在圓通得之矣(行實)。
此節方是集書者美師之言。曰。名乃人人之所欲。師今避之。可謂德備而節全矣。出家而成美器。善始也。道成而保令名。善終也。如斯眾美。在師得之矣東坡姓蘇名軾字子瞻。眉山人。得法於東林聰。官至翰林。後築室于黃州城東。因號東坡居士讀之宛然道骨。謦欬猶存。不禁令人羨殺。
此篇訓人守節義。毋恃外勢也。
圓通訥和尚曰。躄者命在杖。失杖則[真*真]。渡者命在舟。失舟則溺。凡林下人。自無所守。挾外勢以為重者。一旦失其所挾。皆不能免[真*真]溺之患。
躄。跛不能行。顛仆也。溺。淹沒也。借此形容有所挾持之意。如跛足者。力全在杖。失杖而行。必顛仆矣。渡河者。命全在舟。失舟于水。必淹沒矣。以此而知。大凡林下道人。當守節義以自重。不可假權勢以御人。挾。扶持也。若一朝業盈福謝。權勢既失。節義不存。其顛其溺。胡能免乎彼恃勢者。當猛然自返。殆至顛溺。悔之何及。
此篇言叢林之興衰。在德不在法也。
圓通訥曰。昔百丈大智禪師。建叢林立規矩。欲救像季不生之弊。曾不知像季學者。盜規矩。以破百丈之叢林。
江西百丈山懷海大智禪師。福州常樂王氏子。嗣馬祖道一禪師。南嶽下二世此節明因法致弊。建。置也。立。成也。多草為藂。多木為林。乃眾僧依止之處。棲心修道之所也。圓者為規。方者為矩。因之以為模範也。謂百丈建置藂林。立成規矩。意在救濟末世人不正之弊病。佛住世為正法。佛滅像存曰像法。季。末世也。縱貪嗔癡。存生滅念。皆不正之弊。曾。乃也。盜規矩者。假公濟私。因法作奸也。乃不知末世學者。盜取前人之法度。返壞前人之叢林。何也。且古人見學者。意縱心狂。難以入道。故藉規矩以制伏之。而不知法久弊生。返藉規矩假以制貪嗔人我為名。而實以為利欲之媒。斯所以叢林破矣。
上古之世。雖巢居穴處。人人自律。大智之後。雖高堂廣廈。人人自廢。故曰。安危德也。興亡數也。
此節明古今差別。古者夏則居巢。冬則處穴。彼居巢穴者。豈有規矩。而人人自成規矩。故曰自律。律條令也。今之人高堂百尺。廣廈千楹。雖有規矩而不遵。人人皆縱情恣意。流蕩而忘返。故曰自廢。以是而知。人之安危在乎德。事之興替在乎數。數者。時也。理數也。
苟德可將。何必叢林。苟數可憑。曷用規矩(野錄)。
此方斷定其說。苟。果也。將。持守也。謂學人果能有德可持。雖深山窮谷。俱可修行。何必故欲叢林。果能達乎理數。則困頓折挫。皆成禮法。又曷必故用規矩也。曷者。何也。師意在教人修德明理為急務。非弛廢叢林。蔑視規矩也。學者須知之。譚子化書亦云。苟德可將。何必廣粟帛乎。苟數可憑。何必廣兵甲乎自律自廢。誰使之然也。學者宜當自惜。
此篇訓學者。居安慮危。始得無終身之虞也。
圓通謂大覺曰。古聖治心於未萌。防情於未亂。葢豫備則無患。所以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而取諸豫也。
此節明豫備無患。謂者。與之言也。先舉古聖者。要使人知其取法之正。治心者。修心也。未萌。在一念未動之先。若待心念動作。則成妄矣。情是識情。防情須在未亂之前。若使識情奔競。則人迷矣。豫先也。備是防備。教豫先防備。則無過患也。次引易經雷地豫卦。取象以發明之。震上坤下安和悅樂之義。楊氏曰。川途既通。則暴客至矣。不可不禦之以術也。故取諸豫。重門以禦之。擊柝以警之。則暴客無自而入矣。二陰在上。重門之象。一陽在下。擊柝之象。三陰在內。悅豫之象。柝。斫木為之。夜行所擊也。
事豫為之則易。卒為之固難。古之賢哲。有終身之憂而無一朝之患者。誠在於斯(九峰集)。
此節教戒謹毋忘。大凡世間一切事業。豫先調攝。其行則易。倉卒為之。事不周矣。哲。即賢也。謂古來哲人智士。無一時一刻而不憂勤惕勵。以自警。故所以無卒暴之憂者。由其有先照之智也昃豫備二字。是甚麼人做得到。文王之日[昃-人+又]不遑。周公之所其無逸。庶幾得之。
此篇謂學問是立身之大本。不可不猛力行之也。
大覺璉和尚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今之所以知古。後之所以知先。善者可以為法。惡者可以為戒。
先舉喻以明。謂如玉在石中。必假雕琢。置而不琢。何能成其美器。學者亦然。若不勤學。何能知其妙理。如今人能知古人之所到。後人能知先人之所行。皆因學識之力也。此二句出韓文公進唐順宗表。古之善者。吾當取法。先之不善者。吾當為戒。
歷觀前輩立身揚名於當世者。鮮不學問而成之矣。
此方教觀前古。歷觀者。次第而觀。謂你次第著眼看從前古人。凡是有卓識操修。播揚美名于當代者。誰不是。勤勤懇懇。博覽經史。咨詢賢哲。而得成就者。故此學者。當勇力深修也學問二字。不是說過便了。其間實有精進不已之功。偶得輙止。身名何立。學者勉之。
此篇是答侍郎孫莘老書。謂三教本是一體。只因人情變故。內起人我。爭競是非。以致斯道云亡矣。
大覺曰。玅道之理。聖人甞寓之於易。至周衰。先王之法壞。禮義亡。然後奇言異術。間出而亂俗。
此節明立教有時。道本無名。亦無有相。窮三際徧十方。無在不在。加一妙字。始見體不變而用隨緣。聖不增而凡不減。非生非滅。無去無來。豈不是妙。所謂妙道之理。理。即義也。聖人甞寓之於易。此聖人。指伏羲。文王。孔子也。寓。寄也。易即易經。謂此妙道之義理。難於指示。上古諸聖人。只得寄言於易。而發揮之。以無極生太極。生二儀。四象。八卦。萬事萬法。生死窮通。隱顯之機。無不備具。周衰。謂幽厲以後。世道既衰。法度亦壞。禮義亦亡。正既衰。而邪必顯。故有種種奇怪流言。異端邪術。間出而亂風俗。間出者。投間隙而私出也。當此之際。道統幾乎危矣。
逮我釋迦入中土。醇以第一義示人。而始末設為慈悲。以化眾生。亦所以趨於時也。
此節明因時設教。逮。及也。釋迦梵語。此云能仁。謂及我釋迦降誕于中土。即竺國中印土。佛降生處。醇者。純一不雜也。一味以中道為教。不落二邊。第一義諦者。非二非三之諦理。開發乎人。從始至終。所施所設。皆慈悲之道。以教化眾生也。慈能與樂。悲能拔苦。眾生者。眾法相生。即五蘊四大為身相。六塵緣影為心相也。趨。向也。謂佛之來。亦所以趨向其時。皆有由也。時字當珍。所謂藥因救病出金瓶之意。此時不出。何時乃出。後以民風分四時。總皆歸于冬。意有在也。
自生民以來。淳朴未散。則三皇之教簡而素。春也。及情竇日鑿。五帝之教。詳而文。夏也。時與世異。情隨日遷。故三王之教密而嚴。秋也。昔商周之誥誓。後世學者。故有不能曉。比當時之民。聽之而不違。則俗與今如何也。及其弊而為秦漢也。則無所不至矣。故天下有不忍願聞者。於是我佛如來。一推之以性命之理。冬也。
此節牒明四時。葢自天生蒸民以來。淳朴之質性。渾然未漓。故三皇之教法。簡略而樸素。如天時之春。萬物萌伏而未動也。三皇。即太昊。伏羲氏。炎帝。神農氏。黃帝。有熊氏。皇。大也。道大配天。故稱三皇。竇。竅穴也。鑿。開發也。如莊子云。七日鑿而渾沌死。謂及至人之情竅。隨日開鑿。則事路漸生。故五帝之教法。詳備而文華。如天時之夏。萬物芬敷而茂長也。五帝。即少昊。金天氏。顓頊。高陽氏。帝嚳。高辛氏。帝堯。陶唐氏。帝舜。有虞氏。主社稷。安人民。合於帝道。故稱五帝。時與世異者。時謂四時。十二時。時以近言。三十年為一世。有過去未來現在。世以遠論。謂時更世改。人情亦隨之而遷變。情遷必巧作。故三王之教法。肅密而威嚴。如天時之秋。有肅殺之氣也。三王。乃夏禹王。姒姓。殷湯王。子姓。周文王姬姓。王者。往也。天下所歸往也。三王之時。九五之位。不傳賢而傳子。禮樂文章。刑政法度。至此大備。誥者告也。訴上曰告。發下曰誥。尚書篇名。如商書仲虺之誥。湯誥。周書康誥酒誥。是也。誓者。約也。如禹之甘誓。湯誓。周之秦誓。皆盟於諸侯者也。第誥誓之文。理精而義備。學者有誦習而不能通曉者。以今較古。當時之民。淳朴成風。聽其誓約而不敢違。以古風比今俗。何其如斯之遠也。及其流弊日降。而到嬴秦。劉漢。敗理傷風。無所不為。如臣弒君。子弒父之事。比比皆然。天下賢士傷悲。有不忍願聞此無道傷生之事。於是我佛如來。始下生人間。教化眾生。總攝以性命之理。慈悲之道。而化其轉邪為正。轉惡為善。故云始末設為慈悲。如天道之有冬。收之藏之也。梵語佛陀。此云覺者。有三。謂自覺。覺他。覺滿也。如來者。從如實道而來。又如謂本覺。來謂始覺。始本不二。故稱如來。
天有四時循環。以生成萬物。聖人設教。迭相扶持。以化成天下。亦猶是而已矣。
此節總以發明三教聖人。互相化成天下之意。天有四時循環。環者。周而復始也。如天道之始而終。終而始。流行不止。只是要生成萬物而已。三教聖人施設教化。迭相扶持。迭者。遞也互也。亦不過作之成之。長養人之心性。以風化而成天下也。亦猶是者。指天道四時運行而言。
然至其極也。皆不能無弊。弊者迹也。要當有聖賢者。世起而救之。
此節因莘老。有獨善其身。名而異行。假而非真之問。故又以然字下轉答。究之彼此行道。到極盡處。皆不能周全無弊。弊者。迹也。如孔子雖聖。不能格君之非。周公雖聖。不能律魯之欺。堯舜雖聖。不能化其子之善。先聖後聖。其揆一也。道之行不行。乃時數使之。以時變責聖人之心。非愚即狂。但當此衰惡之世。必須有大賢至聖。愍物垂慈。興起于濁惡海中極力拯濟。則道統庶幾乎可挽矣。
自秦漢以來。千有餘載。風俗靡靡愈薄。聖人之教。列而鼎立。互相詆訾。大道寥寥莫之返。良可歎也。
此節方結成教同而人異。自秦漢至今千有餘年。民風土俗。靡靡愈薄。靡靡。猶漸漸。愈。益也。轉加義。謂漸漸轉薄。日益日下矣。聖人之教法。陳列于世。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今人不惟不互相扶持。而返互相詆訾。詆。呵也。訾。毀也。致使妙道之理。轉行轉晦。寥寥然往而不返。傷哉惜哉。良可歎也一篇大文字。波浪掀騰。透頂透底。自道源根本。說至人情轉變。皆攝歸至道。結以良可歎。是頂門一針。立教伊起死回生。真玅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