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遇见一些人,流泪
385800000001

第1章 还君一钵无情泪

他精通六国文字,包括古印度梵文。他是书画大师,他的书法具汉魏六朝气息。他是中国最早使用裸体模特进行美术教学的人。他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组织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他还是第一个将西方音乐引入中国的人,也是中国最早用五线谱作曲的人。他是教育家,弟子中名人辈出。“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他写的《送别》歌,至今余音缭绕。

1918年的正月,杭州西湖,刮着冷风。西湖白堤的岸边,站着一位僧人和一位年轻女子,他们四目相对,静默无语。风雨中,浪花拍岸,飘来远处寺庙悠长的钟声。这位僧人,是李叔同,那位年轻的女子,是他的日本妻子。这一年的正月十五,李叔同正式皈依佛门。他的日本妻子听说后,从上海赶到杭州,她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劝说丈夫不要出家。

这一年,是他们相识后的第11年。

1880年10月23日,李叔同出生在天津的一个商人家里,父亲曾是清末光绪朝的吏部主管,后来隐退经商。

李叔同从12岁开始,就学习传统诗书和绘画。在他的幼年,家里经常邀请僧人来诵经,他的乳母也常诵《名贤集》给他听:“高头白马万两金,不是亲来强求亲。一朝马死黄金尽,亲者如同陌路人。”这样的格言里面,暗藏了许多人生的禅机,描述了荣华尽头的悲哀,而少年的李叔同全都能懂——他的早慧,超然物外的情志已露端倪。

1901年,22岁的李叔同考入上海南洋公学“特长班”,同学有黄炎培、邵力子等。少年才俊济济一堂,恃才傲物,以至于不少教员不敢开课。后来学校请来蔡元培,蔡元培往讲台上一站,台下即刻鸦雀无声。

李叔同26岁那年,母亲去世了,他一改旧式治丧传统,在丧礼上不办宴席,1905年,李叔同只备了些蛋糕沙拉等招待来宾,悼念仪式不用锣鼓唢呐,而用西洋管乐,他自己坐在当时国内罕见的钢琴旁,边弹奏边唱歌,令众亲友目瞪口呆。李叔同的父亲,早在他5岁时就已离世。母亲病故后,26岁的李叔同觉得“人生已了无牵挂”,决定寻找自己的新的人生旅程。那一年的秋天,他离开了中国,东渡日本留学。

到日本后,李叔同剪去了长辫子,考进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当时有30个人报考,只有5人被录取,其中有李叔同和曾孝谷两个中国人。李叔同开始了西洋绘画的学习,因为学画,他认识了一个女人。

学习西洋绘画,人体写实是必修的课程,于是,寻找裸体绘画模特,成了李叔同最棘手的问题。

那一年的11月,天气转凉,秋天的日本,四处是古典萧瑟的美景,正在屋檐下练习绘画的李叔同无意中抬起头,给他送饭的房东女儿正好从他身边走过。刹那间,李叔同觉得,她就是自己寻觅已久的模特。

这个温良谦恭的女子,她没有名字,因为关于她的文字记载很少,所以有人猜她叫福基,也有人叫她雪子。多少年前,他是她家的房客,日夜在同一屋檐下相遇,这一天,他终于看住了她,用他洞悉人生的睿智眼神。

李叔同开口请雪子做自己的裸体模特,这个要求让姑娘觉得十分突然,因为在当时的日本,做裸体模特是一件比较害羞的事情,在社会上不被大众所接受。李叔同没有想到的是,这位日本姑娘很快就答应了他的请求。因为她爱上他了,尽管他在故国家园里有父母安排的妻子,然而,她已然动心,只能爱了。从此,这位日本姑娘成了李叔同的模特,相同的爱好,彼此真诚相待,两人开始了6年的相依相伴,他们在一方房檐下,一起度过了一生中最静美的爱情时光。她细腻温柔的爱和照顾,温暖了一个漂泊在异乡的游魂。一份真实的感情,足以安慰平生。

多才多艺的李叔同,在日本也开始了音乐和戏剧的学习。他编写了一本《音乐小杂志》,在东京印刷,送回上海发行,成为中国第一份音乐杂志。他还与同学一起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

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演出了一场新式话剧,演出剧目是《茶花女》,由法国小说家小仲马的名著《茶花女》改编而来。

为了排演《茶花女》,李叔同全身心地投入,不仅在经济上出了很大力,舞台背景、服装购置、化妆、排练的费用由他支付,甚至在《茶花女》的演出中反串饰演茶花女玛格丽特。

为了演好茶花女,他把留起来的小胡子剃掉了,为了让腰身看起来更像女人,他还几天不吃饭来束腰。这个戏,由日本戏剧权威藤泽浅二郎担任导演,1907年正月,在东京基督教青年会新落成的剧场里正式开演,反响异常强烈,1907年,在日本留学演“茶花女”时的全身扮相。

一时间,各大报纸纷纷报道,好评不断雪子也坐在观众席里,看着台上的李叔同把玛格丽特悲惨的命运演得如此感人,想到这个男人将来会离开日本,她流下了眼泪。1911年3月,李叔同即将毕业回国,雪子提出了与他结婚的要求,并请求同他一起回中国。

李叔同非常为难,他很爱她,可是家里已有妻子,他没办法和她结婚。但他把这个日本女子带回中国,安置在上海。这个温婉的日本女子,为了他,甘愿在异国他乡忍受寂寞与孤独,只为心中那一份与子偕老的厮守誓约,却想不到,这个男人,在带她回到中国后不到几年,就剃发出家,永别红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