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啃老”战争(财蜜eMook)
3980100000004

第4章 买房&投资

啃得越早,过得越好

@韭菜姑娘海星砂

首先不得不说,我就是个啃老族:2009年的时候我在北京贷款买了属于自己的小房子,但是首付的钱,全部来自老爸的援助——我当时才刚毕业,哪来的钱。

当时买房也是冲动,本想着先租房,在北京打拼几年后,用自己的存款贷款买房,不动用爹妈一分钱,那样才自豪,才骄傲。但是才租了几个月,就受到来自房东的各种欺负:天天过来巡查;她家就住在同个小区,看到瓷砖裂了,厨房脏乱,玻璃碎了都会嚷嚷半天;带着大狼狗把我来自台湾借宿一晚的朋友赶走,说是台湾的人不能留,人家是一个19岁来做交换学生的姑娘,大半夜让人拎着行李赶紧滚!我实在气不过,和她吵起来,她就打电话给她在派出所当官的老公,说要把我们拘留起来!后来还是朋友好言相劝才熄了她的火。事后我哭着给我爸打电话诉说委屈,我爹一咬牙:咱自己买,不租了,不受这个气!

于是,我第二天就去看了房子,然后,老爹把大半辈子的积蓄都给了我,一共40万元的首付钱。

3年过去了。当时花80多万元买下的房子,现在已经市值200万。老爹每每和人说起此事,都一副骄傲自豪的模样。而别人也都会很羡慕地表示我爹有眼光,继而对我说:“看你爸对你多好!”我敷衍地笑下。

然后晚上找老爹谈话:“爸,以后你别老说你给我买房子了,我都和我同学说了我不当啃老族,到时候他们该笑话我了。”

我爸嘴一咧:“有啥丢人的啊?我是你爹,你还算那么清楚。我的钱不给你花给谁花啊?再说了,你算算,2009年,40万我还拿得出来,现在要是你买房子,首付至少80万,那我就肯定拿不出来了。而且房子现在还升值了,是你给我省钱了啊闺女。要是靠你自己,你猴年马月才能买得上房子?你要是没房子,我和你妈也着急郁闷,到时候憋出个病有个好歹的,不是更不值吗?所以啊,你这房子买对了,你啃老,我们高兴,这就是孝敬我们啊。”

听我爸这么一说,我想起来我的几个同学。刚毕业在北京、上海等地打拼。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死活不肯拿家里的钱买房,说是一定要靠自己的力量买房买车。我觉得他们很有骨气,很是钦佩。但是四五年过去了,已经到了婚龄的他们,觉得房子重要了,想买房了。可是自己的积蓄绝对不够,只能问家里要。而房价疯涨,父母无论如何也无法轻松凑够钱了。于是家庭矛盾激发,小的埋怨,老的长吁短叹。

百度百科上对“啃老族”的定义是:啃老族也叫“吃老族”或“傍老族”。他们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消往往不菲。“啃老族”年龄都在23-30岁之间,并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得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

但是我觉得适当的啃老,在投资理财的领域来说,未尝不可。

就比如买房这事,就相当于我问老爸借钱了,然后抓住机会投资了一把。然后翻身了。举家欢乐。要是靠自己,我估计60岁也买不上自己的房子。

啃老要看你怎么个“啃”法:

全部依赖父母,靠父母养活,自己不上进不努力,动不动就问父母要钱,这种啃老是不可取的。

而如果是在重大投资事件上缺少资金,“啃”父母一部分(不要把父母的钱都啃光了,凡事必须要留后路),事情做起来了,你过得好了,等于你父母也过得好了,也高兴了。岂不是一件乐事?

咱们的父母大部分保守,一辈子存下的钱就放在银行里生那一点点利息,在理财盛行的今天,实在是一种浪费——还赶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钱存那里,其实就是每天在贬值啊!

年轻一代的我们,有更新的理财理念,能接触到更多的理财办法和机会,但是自己又没有本金,为何不“啃”一点父母那存在银行天天贬值的钱,而拿去做能保值甚至赚钱的投资呢?当然啦,如果没有很大的把握,就不要啃啦。回头钱没了,把父母也气坏了。所以说,凡事都有两面啊。

综上,啃老,我觉得可以,关键看你怎么啃,啃的时间,啃的方法,啃完之后会不会有皆大欢喜的结果。

切不可胡乱啃之。

父母给首付就能买房?没那么简单!

@幸福欣

“现在的房价这么高,年轻人谁买得起啊,不都是父母出么?”刚结婚的小妍跟同事说了买房的计划,同事问:“哪家父母出首付呢?房贷呢?”妍小姐答:“两家都出啊,谁家有钱谁多出一些呗!房贷我们自己还啊,当然要是开始不够父母先帮忙还,不然也不忍心看我们勒紧裤腰过日子啊!”

办公室的小道消息总是传得很快。原来小妍夫妻双方父母都曾是机关职工,虽算不上大富大贵,但福利好,又持家有道,小地方生活成本不高,退休金月月地拿,估计攒了不少钱,正好给他俩的房子付个首付,房贷还能用退休金帮忙还。听上去倒也合情合理。但是也有人觉得,“父母掏钱付首付”这事儿似乎没那么简单。

首先,哪家父母出首付?

有两个解决方案:一是哪家经济宽裕哪家多付,二是对半分。但其实没那么简单。

现在独生子女都是父母眼里的宝贝疙瘩,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为孩子多分担一些,也能堂堂正正成为房子的一半儿主子。但问题来了,如果是对半分,那么将来万一一方父母身体不好需要与儿女一起住,另一方也想过去了,那就很不好办了。绝对的平均主义并不一定行得通。

而且,中国传统意义上是男方父母对房子的承担多一些,难怪有女方父母的观点就是“没有房子不把女儿嫁过去”。那么这样的家长即便是交的一半购房款,他们也会觉得男方欠他们的。

总之小夫妻之间的事儿好商量,上了岁数的两家父母就不那么好办了,如果处理不好,还会留下种种后患,甚至影响小夫妻的感情。

买下房子了,房产证上写谁的名字合适?

不管是哪家父母出资付首付,房子买下了,但房产证上该写谁的名字呢?按理说,谁出钱买的,就写谁的名字。但按照新婚姻法的规定,父母的房子,应当归属夫妻一方所有,即便是一起还房贷了,也只能获得小部分金钱补偿。如果出资方父母写自己子女的名字,也是一样的道理。那么,写上小夫妻二人的名字就是最合适的吗?也不是。年轻人虽然现在经济拮据,保不齐将来还有买第二套房的需要,比如为了孩子上学更方便要搬家,到时候还能不能享受首套房的优惠,就成问题了。

为什么要父母出这钱?

父母给钱付首付,俨然成为时下年轻人逃避高房价,同时又能享受潇洒的一个潮流。父母在遥远的他乡省出来的钱,能用得这么心安理得吗?想过父母的晚年幸福如何保障吗?

小妍说,以后会把双方爸妈轮流接到新家来住,也方便将来照顾孩子。听上去也不错。但老人们是否能适应新家,能否适应完全陌生的新环境,其实很成问题。更不用说,老人的身体是否经得起折腾,不断往返于新旧两个家。

房子早晚要买,早买了还能升值。但俗话说,子欲养而亲不待。奉劝年轻人一句吧,透支自己的青春不要紧,但别把父母晚年的幸福也搭上。如果买了房子直接影响了父母的生活质量,还是要三思而后行。

置业第一要义——现金流

@Karin的笔记

买房是人生大事,可是大事不一定要大办。

具体的思路,看下文吧:

“买房子最重要、最核心的因素是什么”,问这个问题,一般会得到三个答案:

A.location、location、location(地段、地段、地段)!

B.未来6个月房价会涨还是会跌?未来2-3年会涨会跌?未来10年会涨会跌?

C.限不限购?能不能贷款?第一套还是第N套?

回答范围在此列的读者请往下看,因为你们的答案是错的;若在此范围之外,请直接跳至最后一段。

先说两个真实的案例:

朋友A和朋友B,均是独生女,均单身、大龄,短期内无失业、结婚、求学、转行等等可能性。换句话说,是心态稳定的大龄女青年。一个月前我见她们时,还只是吐槽聚会,这个月就交完定金准备变“房奴”了。在没有“基因突变”和“被打击”的前提下,她们迅速完成了成年人必修课。

A买房的理由是:爸妈总让她做选择题“结婚还是买房”,她低调看了半年房,见没太多选择空间就定了,正好本月初她达标“五年”(北京住宅政策,要有五年纳税记录或者社保记录才可购房);

B的理由是:她们合租多年,A搬走她也没有合租者了,于是决定买一套跟A做邻居,凑凑钱刚好够首付。房价约150万,两人均是第一套房,均选择用公积金贷款。

表面看起来一样的事,其实对于A、B两友来说,差异巨大。

A首付75万,贷款25年,每月还款约4200元左右;B首付45万,贷款25年,每月还款约6000元——表面看起来B还贷多,但其实A的压力更大。

为什么?

A的月薪只有7,000元,年终有双薪,但是买房子的钱主要来自于家庭赞助;B的月薪20,000元,首付款有大约40%是找朋友们借的,需要一年内还清并附加同期银行贷款利息。

以个体论,A有房无债、25年借75万、还125万,B有房有债18万、25年借105万、还175万,一样的房子B多花了20多万。

但以家庭来论,A家一个月内支出75万,B家只出了27万。这多出来的48万用来投资,就算每年只有3%的收益,25年也能赚36万,远远大于贷款多的20万。

而且,这是没有考虑复利和更高回报的资产组合的最保守投资。

第二个故事来自一个做财富管理的朋友,其实就是职业投资人,或者叫基金经理。这位专业人士的挚友实业成功,早年置下多处房产,其中一套借与胞弟一家居住多年。弟弟是普通公务员,多年未升迁,薪水平平,分房亦无望。哥哥遂想将房转至弟弟名下,以免年长而无产的凄凉。

我的朋友却劝哥哥将房产以市价300万一分不少地卖给弟弟——这样做第一不合时宜(弟弟没钱买房);第二有负兄弟情(哥哥有钱却不帮忙)。但从财富管理角度看,却实在是妙举。

其实,弟弟一家肯定买不起这套房,但可以借助购房贷款把此房抵押向银行借款200余万,20年期,利息6.55%。首付哥哥不要,那就把这200万交给我的朋友去做投资管理,以他的专业能力,每年10%是可以保障的。这样,弟弟一家人,不但有了房,而且还完贷款一年还平白多了6万-7万块的收入。而对于哥哥而言,也实现了把房子过户给弟弟的美好心愿。是双赢。

这两个例子,还均未考虑货币贬值和房产增值带来的收益。正常状态下,今天的100万元,一定比10年之后的100万元更值钱,这个道理大家都懂。所以,长期借款只要能追平利息,甚至略亏,借钱都是划算的。何况,如今的CPI那么高,购买力本来就是节节败退的。

第一个例子里B的选择之所以强过A,就是因为她勇于背负更多的“债务”,让钱发挥了更大的杠杆——以27万撬动150万。而且对她而言,这些债都可算是良性债:一个年薪24万的人借18万或者105万,朋友或者金融机构也都乐见其成吧。

另一隐性因素虽不能对朋友讲,却能写出来分享:大龄单身的“独一代”在今天并不受社会鄙视,但父母老去已是不争事实,若倾全家现金供一套首都的房产,一旦突发病痛,要怎么办?对于“一子两老”的家庭而言,留足一定的现金或者是保持现金流稳定才是靠谱之举。

所以,买房最需要考虑的、最关键的不是location(位置),而是cash flow(现金流)。中国房地产10年盛宴已经过去,重现亦不太可能,所以,“买套房子以后卖了还有赚”的想法,不应该成为买房的第一理由。

——补一句后话:经过了两年的时间,那两个朋友的房子已经升值了70万,也就是说B选择中的杠杆优势更明显了。笔者不得不说,即使是这么大的涨幅,若考虑到交易税、贷款利息等因素,她们的房子还是“不赚钱”的,出租的话,租金每月也只有3500左右,不足还贷。所以,别把房产当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