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别把抱怨当习惯:阿里巴巴给年轻人的14堂智慧课
3981400000023

第23章 抓住机遇:机会太多,你只能抓一个(1)

俗话说:“机会是成功的前提。”所以,成功的关键在于你会不会抓住属于自己的成功机会。我们不妨看看马云的成功历程,他的成功脱不开“机会”二字,从中更能看出马云寻找和利用机会的智慧。马云给了我们巨大的启发,他教会我们在面对机会时如何能抓住机遇,利用机遇,开辟自己的成功。

机会很诱人,但也要敢于拒绝

对一个人来说,机会代表着利润,代表着名誉,代表着广阔的前景,所以管理者唯恐得不到或者错过。其实,每一个机会都是一种诱惑,把所有的机会都握在手里,不一定是好事。我们也应该是战略家,不只着眼于现在,更懂得高瞻远瞩,拒绝不合时宜的机会,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

明白取舍之理,是一种人生的境界!鲁迅说:“我们要学会取舍,对于好的东西,诸如西方的先进技术,我们要‘取’,要拿来。对于又好又坏的,我们可以取它好的一面,如鸦片,可送入药房,对于无用的如‘姨太太’,我们要‘舍’。”这也是强者生存之道。

马云曾打过这样一个比方:“看见一只兔子,你到底抓哪一只?有些人一会儿抓这个兔子,一会儿抓那个兔子,最后可能一只也抓不住。CEO的主要任务不是寻找机会而是对机会说NO。机会太多,只能抓一个。我只能抓一只兔子,抓多了,什么都会丢掉。”

马云在创立阿里巴巴的时候,遇到过很多赚钱的机会,但是他都放弃了,因为他很清楚自己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所以他能带领阿里巴巴取得今天的成就。

2005年5月,《财富》杂志论坛会在京举行。在这次论坛上,与马云一同参会的还有商界的两大名流,一个是eBay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梅格·惠特曼女士,一个是雅虎联合创始人、雅虎“酋长”杨致远。他们一致看好阿里巴巴的未来,并不约而同地向马云抛来了“橄榄枝”。尽管在当时的中国市场,eBay一直都是阿里巴巴的竞争对手。但是eBay却开出了与雅虎同样都是10亿美元资金加中国本地公司的高条件,以此来换取阿里巴巴的股份,并由马云及其团队来经营。

机会有时候很诱人,但人一定要学会拒绝。机会太多,不会拒绝就会像掰玉米的猴子,甚至什么都会丢掉。但要是拒绝能让阿里巴巴获得快速发展的机会,那就是最大的愚蠢了。最终马云选择了雅虎,因为马云认为,雅虎中国能给马云及阿里巴巴带来更大的成长空间,而eBay与阿里巴巴的重复太多。

每个人在创业之初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并不是要做得多大,而是应该抓准一个点做深、做透,这样才能积累更多的资源。即便是一些已经成熟的大公司,他们在走多元化路线的时候,也不见得就一定会成功,而一家新生的小公司如果到处去铺摊子,那只会无谓地消耗有限的资源,加速自己的灭亡。

日本著名的钢琴演奏家小山实稚惠,在被记者问及大赛与职业生涯的关系时曾说过:“大赛的真正意义是令你脱颖而出,得到许多演奏机会和邀请,但你能不能在心理上和体力上很好地应对,你的节奏会不会被打乱,就成了问题。如果你不懂得如何拒绝,很有可能失去自我。对音乐来说,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在自己想弹的时候弹,准备好了再弹,这样才能弹出真正的音乐。”

个人的发展历程往往和小山实稚惠一样。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所遇到的机会都不止一个。面对一些很好的机会与诱惑,年轻人更应当学会取舍,只有懂得放弃一些才能得到另一些,如果一味贪多,往往会“嚼不烂”。

2002年,从国际互联网泡沫中恢复的中国互联网行业开始回暖,坚持存活下来的阿里巴巴境况好转并开始盈利。一些公司高层认为,阿里巴巴已经拥有众多有价值的注册客户,资金也足够开拓一个新领域,是时候寻找新的机会和新的增长点了。

当时,房地产市场已经开始升温,部分投机商人掀起了炒房热,于是就有高管建议去做房地产,或者是投资进入网游和短信市场。这两个市场都有很好的发展空间,盈利前景十分诱人。还有人建议阿里巴巴在旗下设立一个新公司独立运作,既可以增加收入来源,还可以分散B2B不成熟的风险。

但是马云却说:“如果我们投资短信很快会赚钱,2002年、2003年短信业务拯救了中国互联网很多站点。但是我后来发现它不可能从根本土拯救中国互联网经济,只能够在一段时间内缓解颓势。”马云认为,在全世界时间不值钱的国家里游戏是最畅销的。全世界最先进的游戏国家是美国、韩国和日本,但这些国家都不鼓励自己的老百姓玩游戏,它用来出口。他说:“游戏不能改变中国现状,如果我们的孩子热衷于玩游戏,那是很可怕的事。”

所以阿里巴巴永远也不会做游戏。马云始终专注于电子商务这一条道路上,最终阿里巴巴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在短信、游戏和电子商务三者中,马云最信任、最看好的还是电子商务的前景。也正是因为他能够秉持心中理想,能够盼着电子商务的道路一直走下去,才能获得今天巨大的成功。

马云曾经说过:“我觉得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我们第一天集中在B2B,今天还是如此。不管外面的潮流怎么变,我们学习,但是不跟随、不拷贝。后来各种概念很多,阿里巴巴也面临很大的压力,也有很多其他的机会,在这1年时间内我们面对机会斩钉截铁地说了无数次的‘No’。我们朝着既定的方向往前走,不管外面怎么变化,我们还是不受干扰,走自己的路,用心去做。”

马云的这种理念史玉柱也非常赞同,他这样过说:“一个企业不是说产品越多越好,不是说产品型号越多越好。其实有一个主打产品,有一个特别大的产品,就够了。”一个人想做的太多,结果可能什么都做不精。何况如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年轻人要想在属于自己的一方领域中拔得头筹,那么就应该有放弃机会的勇气。

创业拼的是对未来的预见

生意场上,如果谁能预测市场未来的变化,谁就将是最大的赢家。这种预见能力就是眼光。创业,你可以没有资金,但是绝对不能没有眼光,因为你的眼光会让你发现更多的机会。

2013年5月28日,刚刚宣布辞任CEO仅18天的马云,在深圳宣布组建“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并任董事长,马云进军物流。“菜鸟网络”物流公司首期投资1000亿元人民币,二期达到2000亿元。马云强调“做物流绝不是心血来潮”。

在阿里巴巴建立之初,马云曾经就有过创办物流的想法,只不过当时的阿里巴巴也才刚刚踏上成长之路,所以虽然这种想法一直都被马云镌刻在脑海中,但由于时间问题而被延后。

2009年,根据中国快递协会的统计,全国的包裹已达20亿件,其中约10亿件来自淘宝网。此时的阿里巴巴集团就像一个商场运营商,商场里的店铺都租出去了,客户买东西也都实现刷卡消费了,但物流配送,还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农村集贸市场的水平。这也影响了阿里巴巴集团在稳定住C2C、B2B市场后向B2C市场发力的进程。

因此,进军物流行业终于被马云提上了日程,成了其有生之年必做的一件事。

2007年,在阿里巴巴战略讨论会上,“物流”两个字就已经被当作当天讨论的重点而提出。只是当时这个未成形的想法最先是通过投资的方式来探索的。

2010年初,阿里巴巴选择了星晨急便作为自己物流上摸索的第一块试验田,并向外界传达了“云物流”的概念。然而2012年3月,星晨急便却因资金告急而宣告破产,阿里巴巴也因此蒙受不少损失。随后,阿里巴巴又通过不断结盟来试图改善物流环节。2011年,淘宝宣布结盟第三方服务商;2012年5月,天猫宣布与包括中国邮政在内的九大物流商结盟。但是,“双十一”仍然因订单爆仓而饱受诟病。

经历过种种物流阵痛后,2013年5月,马云痛定思痛,将梦想提上了议程,其架构的物流网络“菜鸟”终于起飞。尽管24小时必达的目标在业界看来有些渺茫,但马云坦言,“谁都不能保证你一定不失败,但是万一被我们搞成了,我觉得今生无悔。”马云也特别强调,阿里巴巴永远不会做快递,而是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创建一个基于数据的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对于菜鸟网络,阿里巴巴仍然延续一贯的“平台化”布局思路。

1995年,马云第一次接触了互联网,当时他就觉得互联网有一天会改变人类,可以影响人类的方方面面。但是它到底怎样影响人类,这个问题当时的马云并不清楚。马云将自己形容成盲人骑瞎虎,虽然根本不明白将来会怎么样,但是他坚信互联网将会对人类社会有很大的贡献。

每个人都有大脑,却非每个人都有智慧;每个人都有眼睛,却非每个人都有眼光;每个人都有双手,却非每双手都能抓住机会。机会永远给有智慧、有眼光、善于抓住机会的人准备着!

肯德基在打入中国市场之前,公司曾派一位执行董事来华考察。他站在北京街头,看着街上流动的人群穿着都不怎么讲究,于是便认为中国消费水平低,想吃的人多,但是肯掏钱的少。公司认为他是仅凭感觉做出预测的,因此被总公司以不称职而降了职。

后来公同又派了一位董事前来考察,这位董事先是在北京街头用秒表测算出人流量,然后请500位不同年龄、职业的人品尝肯德基炸鸡的样品,并详细询问他们对炸鸡的味道、价格等方面的意见。不仅如此,他还对北京的食品原料行业作了一番调查,并得出结论:如果肯德基能够打入北京市场,必然会盈大利。果然,北京的第一家肯德基开张不到300夭,盈利就高达250多万元。而这位有独到眼光和头脑的董事回去后不仅升了职,还被指派负责中华区域的肯德基经营管理工作。

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曾经说过:“对于21世纪的商人而言,头脑是最大的资本,因为,做对的事情远比把事情做对更重要。善于经营的商人,通常都有着敏锐的眼光,更善于因势导利,面对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

有记者曾在采访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时候问他;“您能快速成为世界首富的秘密是什么?”比尔,盖茨回答说:“很多人看待微软的成功只是技术、人脉和市场营销,其实这些都只是表象,我成功的秘诀很简单,就是一个好眼光。”

香港富豪李嘉诚曾经在谈到自己的经营心经时曾说过:“好景时,绝不过分乐观,不景气时,也不过度悲观。在衰退期间,大量投资。我们主要的衡量标准是,从长远角度看该项投资是否有赢利潜力,而不是该项资产当时是否便宜,或者是否有人对它感兴趣。”正是凭借这样长远的眼光,李嘉诚的事业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年轻人要创业,就必须要具备高瞻远瞩的战略性眼光,能够准确地预测未来,如此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才能把握机会,摘取成功的果实。

聪明的人,善于发现并抓住机会

马云曾经说过:“如果我马云能够成功,那么80%的年轻人也能够成功!”可为什么那么多人没有成功呢?除了创业激情,吃苦耐劳的精神,还在于马云有眼光。马云是一个善于发现商机的人。

马云的出生地杭州,是中国经济最成熟的长三角经济圈,有着中国最为庞大的从事外贸业务的中小企业集群,也是中国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地方。

作为土生土长的杭州人,马云对中小企业的需求有着最为深刻的体会:购销信息的缺乏、产购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国际业务和转口贸易的成本偏高,都是让这些中小企业主十分头疼而又一直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

马云就从这里看到了商机:中小企业使用电子商务将会是未来的一种趋势。马云坚信:“互联网对于发展中国家是机遇,对中小企业是机遇,互联网是以快打慢,以小博大。竞争会迫使更多的企业上网。不上网的企业,会老不会大。”

于是马云毅然放弃在北京已经稳定的事业,回到杭州,建立了自己的阿里巴巴竺获成功。

很多机会就好像蒙尘的珍珠,让人无法看清它华丽珍贵的本质。成功的人不会等尘埃完全散去才去拾起宝贵的珍珠,他们往往会先出手,再全力以赴冲向目标。

一百多年前美国《纽约时报》对电报诞生25周年发表了一篇简短的社论,其中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电报的诞生使得现在人们每年接受的信息量比过去翻了一番。看到这一消息后,16个美国人都萌发了创办一份文摘性刊物的念头。他们都有前瞻的眼光,认为这类刊物必定有广阔的市场。

来自各行各业的这十几个人开始着手行动起来,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他们陆续领取到了执照。然而,当他们到相关部门办理有关发行手续时却被告知,该类刊物至少要等到明年选举过后才能在征订和发行上允许代理。

为了免交执业税,其中的15人听到这一答复后,暂时停止了行动,他们向管理部门递交了暂缓执业的申请。只有一位叫德威特·华莱士的年轻人没有理睬这一套,他回到家,和他的未婚妻一起糊了2000个信封,装上征订单让邮局寄了出去。

从此,世界出版史上一个奇迹诞生了。到2002年6月30日,他们创办的这份文摘类刊物《读者文摘》已拥有19种文字、48个版本,发行范围达127个国家和地区,订户1亿人,年收入5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