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遇上有人感冒发烧,就这样吃一碗面片儿汤,吃下去以后一发汗,烧很快就退下来。这种面片儿汤还很适合因久病或者是慢性病导致身体虚弱的人,这些生病的人,让他们吃米饭是不容易消化的,一定要弄点儿软软、薄薄的面片儿煮着吃对身体才好。这时候的面条,就有点像一味温暖而鲜美的药剂了。
乏力呕吐食疗方:蛋清面条
其实食物入药在中国从古至今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了,对此,还有一个说法叫食饵。可能大家一听说食材入药,感觉十分复杂,其实不然。唐代大医学家昝殷曾写过一本叫《食医心鉴》的书,其中记载了一个用面条治脾胃气虚、见食呕吐、浑身薄弱无力的方子。
这个方子是怎么做的呢?实际就这么简单。
蛋清面条
用四个鸡蛋清加上四两面粉和在一起做成面条。
可能有人好奇,为什么只用蛋清不用蛋黄?在厨房里的食材讲究上,蛋清跟蛋黄分别有许多不同的作用,一般来讲,在和面的时候,人们很少使用蛋黄而主要用蛋清。因为蛋清具有很好的黏性,和在面里使面吃起来筋道富有弹性,起到增加口感的作用。而且蛋清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对患虚证的人体,具有非吃惯了全蛋,也不能忽视鸡蛋局部分别的功效,蛋清治呕吐,蛋黄反而不易消化,食用时讲求辨证是必要的。
常好的补益作用。相比蛋清,蛋黄色黄,中圆满,是鸡蛋的核心,孵出小鸡后,一系列的五脏六腑,都是从这里衍生出来的。蛋黄虽然有健脾的功效,也富含丰富的营养,可单独吃它吃多了容易造成中满,也就是肚子胀,不容易消化。反而非常不适合脾胃虚弱的人食用。
记忆中的好味道:盐汤面
现代人饮食习惯中盐分来源广泛,以盐为重的汤面,应少吃。
我们清楚了面条的实际功效以后,再来谈谈它的吃法。面条好吃却不难做。明末清初的大文人李渔在《闲情偶寄》里记载了许多面条的制作方法,什么生面、八珍面、五香面,再配上各式各样的调料就可以吃了。
在北京地区,面的做法也是非常多的,除了中国人都知道的老北京炸酱面外,还有很多种打卤面,例如:茄丁面、西红柿鸡蛋面等。在中原地区,汤面的做法就跟北方不一样,他们保留了面条最原始的做法,就是清汤面。都是先把面条下到锅里煮,煮熟后捞入碗中,再将葱、味精、盐搁在盆里,一搅和,就成了,不放酱油,可加少量醋调味儿,遇到师傅手艺好的,用老汤调出来,面的味道也是不错的。
说到简单的面条做法,有一种面条的味道,停留在我儿时的记忆中一直难以忘怀,那就是——盐汤面。这种面条对现在的我们来说,能吃上已经是一种“奢侈”的享受了。但它的起源却是因为过去人们生活穷,家里买不起酱,更别提打卤,吃点面条还是用大量的玉米面混上少量白面做成的两样面切条,肉虽然几毛钱一斤却也买不起,怎么办呢?因陋就简,那时农村家家都有腌菜,于是把菜缸里的盐汤舀出来,用它做卤拌面吃。
盐汤面
首先把舀出来的腌菜汤盛在一个相对大一点的碗里,锅刷净烧热,先倒一点花生油,然后放花椒,煸香以后,再将盐汤倒在锅里,烧开锅即刻关火。这样做成的盐汤浇在煮好的面条上,即可食用。
那时有条件的人家,还会趁热在盐汤卤表面撒上一层小葱花,这种做法使得盐汤卤伴着面有一股很特殊的香气。碗里盛好面条后按照自己的需要浇上几勺熬好的盐汤,就上青蒜,特殊的清香袭来,会让人产生一种“食”不我待急切入口的馋相。
现在大部分的家里已不再自己腌菜,想弄点盐汤来拌面也没有那么容易了,我已经有很多年没吃到那种味道了。想必,现在若是有点盐汤,按照上述方法来做,拌上热腾腾的手擀面条,最后再加点儿黄瓜丝儿,吃起来味道一定也会很香。
讲到这里朋友们想必会说,你说的这么好吃这么勾人食欲,可是我们去哪里找这个盐汤的原料呀?
那么我在此告诉大家,咱中国人从不会因为这点阻碍就少了吃的智慧。有一种调料的出现代替了盐汤,那就是酱油。同样在锅中倒点儿花生油烧热,后放花椒煸香,再加入酱油,就做成了类似于盐汤的酱油卤,拌面也是极香的。其实不管是盐汤拌面或者酱油卤拌面都是在条件简陋的情况下有智慧的人发明变通出来,让人们在条件不足的时候也能使人在果腹的同时享受美味,让人在补充到盐分的同时来保证身体的健康。但是现在人们的饮食中盐的来源很多样,稍不留意就会盐摄取量超标,所以饮食上也应该与时俱进,少盐生活。
打卤面吃得营养,配料是关键
在夏天吃打卤面十分常见,说到打卤面,除了用料简单的酱油卤儿外,在北京常见的还有茄子卤和鸡蛋卤。茄子卤做起来并不复杂。将茄子切成小块以后上锅炒,多加点儿汤,等到出锅之前,稍微勾点儿芡,这个时候黏黏糊糊的,就成了茄子卤。即使没有别的配料,这样拌面吃也能让人吃得很满足。如果家里面有鸡蛋,可以把酱油烧开以后,磕个鸡蛋一搅,就变成了鸡蛋卤。有些人爱吃素,将传统肉酱面里的猪肉换成鸡蛋,和大酱一起炸也蛮好吃的。
小时候在院子的房前屋后都能看到好看的黄花,等到黄花长到一定的长度时,母亲让我们把它掐下来放在窗台晒干,之后收起来,逢年过节的时候用一点。按照中药的性味归经来讲,黄花性味甘凉,有止血、消炎、清热、利湿等功效,大家别小看了黄花在打卤面中的作用,尤其适合胃中灼热、泛酸,伴有烧心感的慢性胃炎患者的饮食康复。
地道的打卤面应该怎么做呢?真正的打卤,除了离不开黄花和木耳外,一定要用肥瘦相间的肉片。
吃打卤面配什么面才最地道呢?当然是用新小麦磨成面粉做的手擀面。将面条趁热捞出再浇上卤,拌上各式各样的菜码,打卤面就齐活啦!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口味控制吃面时放卤的量,但还有一点应该注意,平时我们吃打卤面也好,吃炸酱面也罢,碗里的面,千万不要盛太多,基本上应该是半碗卤,半碗面。在北京如果要盛一平碗面条,那就遭大家笑话了,因为这样卤既拌不开,面不入味也不好吃。还有要注意,不要因为打卤面太香就控制不住自己一下吃太多,到夏天的夜晚,吃撑不消化可受罪啦。
打卤面
先将肉放在锅里煮,煮到半生不熟时捞出来,切成尺寸大小适中的肉片,一般打一锅卤里有20片左右就可以了。切成肉片后,锅里放水,加入少量酱油,将肉片、木耳、黄花,都放进去煮,熬到一定程度后,勾淀粉芡,这时最好不要立马往锅里打鸡蛋。等勾的芡使熬的卤变得黏稠以后,将鸡蛋打好,一圈一圈地淋入锅中,一定要均匀地淋入,这样蛋花就出来了,这时候要不停地搅动卤。在关火出锅前,还有一道工序,就是要炸一点花椒油,淋到熬好的卤上,淋上花椒油以后,卤的整个香气都出来了,再适当地加点儿葱花,撒在上面,卤就做好了。配上煮好的面条即可食用。
在北方地区,吃打卤面在过去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往往只有家里有老人或者孩子过生日的时候,才全家聚在一起吃打卤面,小的时候感觉只有在吃打卤面的时候才是最幸福的。因为那时的打卤面真香呀!人过了中年以后,很多时候吃的就是一种习惯,是一种情结,抑或是一种怀念。
炸酱面,养生的传统美味
在中国,不同地域对面食的做法也不尽相同,制作种类非常繁多。其中最具北京特色的,当属著名的老北京小碗干炸炸酱面,尤其到了春夏交替之时,买上新鲜的肉与黄酱,回到家中仔细炸,吃面时,拌点儿新采摘下的香椿芽,再来两瓣青蒜,别有一番滋味。这种深受当地人喜爱的美食,几乎已成为人满为患的京味餐馆中必不可少的一道主食。
老北京人在家好做这口儿,新北京人也经常在百忙之余约上三五好友,找个老北京饭馆吃顿炸酱面。但是现在有很多打着老北京旗号开的餐馆,做一碗炸酱面,就像集合了各类食物精英开大会;吃一碗炸酱面,就好像历史、情感、记忆都进了肚子。
里面的炸酱已不再地道。据我所知,有很多人都将自己与美味炸酱面的缘分断在了不地道的炸酱身上。正所谓,炸酱面好吃,酱难炸。
地道的炸酱是很费功夫的,酱如果炸不好,它本身的香味就出不来,而且还会带着一股生豆酱的豆腥味,用这样的酱去拌面,面自然不好吃。
那么地道的炸酱,应该是什么样呢?在这里,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正宗的老北京小碗干炸酱的炸酱方法与窍门。
顾名思义,炸酱最关键的选材是酱。经过发酵以后制成的酱也是中国人的一项发明,它是非常好的开胃、养生食品。
酱分甜、咸两种,老北京炸酱主要采用的是咸口的大豆酱,它以黄豆为主酿制而成,我们可以根据个人口味的不同,进行适量选择。
选择好主料酱后,还有重要的辅料——猪肉,炸酱时要选择肥瘦搭配的五花肉为最佳,肥瘦搭配的原因在于,太瘦的炸不出香的感觉,太肥的又使酱整体太油腻。接下来就开始炸酱了。
这个时候把大豆酱打开,用水将豆酱泻开,这是一个技巧,要多搁一些水,将大豆酱完全泻开以后,再放入煸肉的锅里。
因为大豆酱本身已经很咸了,所以在炸酱的过程中就不需要再放盐了,把酱放入锅里以后要不停地向一个方向来回搅动,这个时候只要酱锅一开锅冒泡,就一定要调小火,让它慢慢地咕嘟咕嘟,然后继续向一个方向搅动。炸酱的过程,所谓炸嘛,虽不是熬,但其实一开始有熬的意思在里面,必须把酱里的水分,慢慢收干,开锅后搅动一段时间,冒得泡会越来越小,这时不要停止搅动,同时观察整个锅面,一般来讲,大约在30分钟的时候,酱的表面会慢慢地浸出一层油来。这层油不出来,这个酱就不能出锅。
当黄色的大豆酱变成红褐色了以后,肉就开始入味了。为什么我在前面说,煸肉的时候不能把它煸透了呢?因为肉一定要在锅里跟酱产生一个融合,如果彻底地煸熟了,酱味便不能够浸入到肉里,一定要在肉还没完全熟的时候,酱的汁液都浸入到肉中,这时,肉会有类似于酱肉的那种味道,是非常香的。煸到水汽完全没有了的时候,就可以出锅了。这时候酱会稍微有点儿干结,要利用锅里面的油,使它不沾锅。出锅以后,把酱倒在容器里面,表层一定是有一层晶莹剔透的油脂,而酱是沉在油脂下面的。
吃的时候要是更讲究一点的呢,比如酱炸出来以后,放葱花的时候,不要将葱花剁碎,而要按照葱管的形状切成葱圈,不要搅乱,均匀地撒在炸好的酱上面。这个时候一碗真正的炸酱就出来了。
一般来说炸酱的时间,应该控制在40分钟左右,有很多人酱炸得急,火候不到,出来那个酱就有股豆腥味,酱还很稀。
你或许会觉得,一个炸酱能有什么技术在里面?其实这个里面,如果要让那个酱真的好吃,酱跟肉的比例还需要注意,基本上应该是一半一半,或者是肉再多一点点都可以。这样即便不吃面条,吃米饭的时候也可以加上酱拌着吃。肉偏多一些,就是拿酱作为一个辅助,炸酱就变成了酱肉,这时又是另一种吃法。实际上现在有很多人,也很喜欢这样吃,没事儿就炸一盒酱,包括包饺子时和饺子馅儿都要用到炸酱。
酱炸好了,我们再来说说这个炸酱面的面,炸酱面对面条也讲究,老北京人一般只吃抻面和切面。
现在我们一般都是从副食店里买切面,但以前大都是家里抻或者手工切。以前老北京人家里的儿媳妇,抻面得要抻得好才算称职。吃面条时讲究冷天吃“锅儿挑”热面,热天吃过水凉面。冬天吃热的,从锅里挑出来就吃,北京人叫“锅儿挑”,“锅挑儿”面挑上来带有一些热汤,具有很好的养胃御寒作用。热天将捞上来的热面过水,使面条口感滑爽。
不论抻面还是切面都可以过水,叫“过水面”,一般夏天吃。过水时一定要把水滗尽,这样拌出来的炸酱面才好吃。
最后根据季节再佐以时令小菜,做“菜码儿”。“菜码儿”分时令不同,各有讲究。
初春,是掐头去尾的豆芽菜、小水萝卜缨;春末是青蒜、香椿芽、青豆嘴等;初夏则是新蒜、黄瓜丝、扁豆丝、韭菜段等。有两样作料是离不开的,就是大蒜和醋。醋要腊八醋,蒜要独头蒜,没有独头蒜至少也要紫皮蒜。因为酱相对来讲比较黏,跟面混在一起有很多人拌不开。所以在吃面的时候要加一点点的醋,使酱和面充分地搅拌均匀。吃面的时候就着蒜瓣,吃着就觉得过瘾。
吃面条的时候大家可记住了,千万别像西方人吃西餐似的,一点声音都没有,吃面条嘬出声是没问题的,只是千万别吧唧嘴,那个动作在过去和现在来讲,都是很不礼貌的。
我过去喜欢练拳,师父的父亲王芗斋先生是一位大武术家,在解放前家境比较殷实,家里面请了一位厨师,据说这位厨师是从皇宫里面出来的,早年专门给帝王将相做饭,后来到了晚年家道中落,王芗斋先生便把他请到家里来。
这位老先生有一道比较绝的拿手菜,叫醋焖肉,就是用肥瘦搭配的五花肉,搭配同等重量的醋和香油,然后里面再加一只鸡。再酌情加一些特殊的调料,这样肉炖出来肥而不腻,香嫩可口。
王先生在晚年很爱吃这道菜。据王先生的后人讲,只要老先生家里炖了醋焖肉,接下来几天,一定是要吃炸酱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