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给自己的头脑几分尊重
3995100000007

第7章 唯愿我中国青年(6)

我不喜欢看所谓王朝影视,因为有太多的权谋,也从不看权谋类的书。我建议,首先女人们不看这类书,男人们也可以不看。我们的人生真的时时刻刻与权谋有那么紧密的关系吗?到六十岁的时候,哪怕你就是权谋场上的人,也可以不看了吧!可以看一些性情读物,想读什么就读什么,而且要看那种淡泊名利的。你能留给自己的人生还有多少时光呢?建议老年人要看一些青少年的读物,了解青少年在看什么书,用他们的书来跟他们交谈。老同志不妨读一点儿童读物,也要看一点卡通,同时要回忆自己孩提时读过哪些书,格林兄弟的、安徒生的童话中是不是还有值得讲给今天孩子们听听的?我感觉下一代在成长过程中是特别孤独的,他们很寂寞。父母在很大程度上不可能成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玩伴,他们工作非常紧张。孩子到了幼儿园,老师和阿姨们如何管理呢?第一听话,第二老实。然后呢,最多讲讲有礼貌、讲卫生,唱点儿歌,如此而已。所以孩子们在幼儿园这个学龄前阶段是拘谨的,孩子在一起玩也是不放松的。在孩子们成长过程中,如果家庭环境是上有哥哥下有弟妹,并能够和街坊四邻的孩子一起任性的玩耍,那是最符合孩子天性的。现在的孩子非常孤单,非常寂寞,孩子身上有总体的幽闭和内向的倾向。爷爷、奶奶读书之后和他们做隔代的交流、做隔代的朋友,而孩子读书时不和他们交流,书就会白读。有些书的内容、书的智慧一定是在交流过程中才产生出来的。

“理想”的误区

依我看来,“理想”这一词的词性,是不太好一言以蔽之地确定的。我总觉得它也可以被当成形容词,因为它所意象着的目标必是引诱人的。它还可以被当成动词,起码可以被当成动词的前导词,因为有了理想往往接着便有追求,追求跟着理想走。

人类有理想,国家有理想,民族有理想,每一个具体的个人,通常也都有理想。而具体的个人的理想,皆可以他人的人生做参照。

在我们这个地球上,有一些人,一出生就已经是贵族了,甚至是王储,或公主。有一些人,一出生就已经是亿万富豪了,因为他或她命中注定是庞大遗产的继承者。有一些人,生逢其时,吉星高照,以几十年的苦心经营,终换来了累累商业硕果。有一些人,靠着天才的头脑,抓住了机遇,成了发明家,名下的专利自然而然地转化为滚滚钱钞。有一些人,赖父辈的家族的权力背景而立,捷足易登,仅仅几步就走向了奢侈的生活水平。有一些人,受“上帝”的青睐,胎里带着优秀的艺术细胞,于是而名而富。有一些人,由时代所选择,青年得志,功名利禄集齐一身。

商业时代的媒体,一向对这一些人大加宣传。仿佛他们的人生,既不但是大家的人生的样板,也是大家只要有志气,便都可以追求到的“理想”似的。

这一种宣传的弊端是,使我们这个时代的,尤其是中国的青少年群体之相当多的一部分,陷于对社会普遍规律对人生普遍规律的基本认识的误区。

我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我对以上“一些”人之人生持什么否定的态度。我又不是傻瓜,和每一个不是傻瓜的人一样,毫无保留地认为以上“一些”人的人生,乃是极其幸运的人生。谁若能成为以上“一些”人中的任何一类,无疑将活得特别潇洒。那样的人生确是一种福分,姑且不论那样的人生也包含着可敬的或可悲的付出。

我要指出的是,那样“一些”人,实在是我们这个地球上极少数的一类人,统统加起来,也只不过是几百万分之一,这还是指那样“一些”人中的“普通”类型。至于那样“一些”人中的佼佼者,则就是千万分之一了,比如整个亚洲半个世纪以来只出了一位李嘉诚和一位成龙。

那样“一些”人之人生,有的足以为我们提供成功人生的经验,有的却几乎没有任何可比因素。时代往往一次性地成全“一些”人的人生。时代完成它那一种使命,往往要具备不少先决的条件。时过境迁,条件改变了,那样“一些”人的人生,便非是靠志气和经验所能“复制”的了,只在精神激励的方面有“超现实”的积极意义了……我主张有理想有志气的青少年,不必一味仰视着那样“一些”人走自己的人生之路,而首先要扫视一下自己的周围再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再决定自己的人生究竟该怎么走。

扫视一下自己的周围便会发现,许许多多堪称优秀的男人或女人,在物质生活方面,其实都正过着仅比一般生活水平稍高一点儿的生活。他们毕业于名牌大学,他们留过学,他们有双学位甚至顶尖级的高学位,他们敬业而且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所成就,他们已经青春不再人届中年,他们有才华和才干,也有所谓的“知产”……但他们确乎的非是富有的“一些”人。他们的月薪相对高点,但绝非“大款”。他们住的相对宽敞但绝不敢奢想别墅。他们的人生能达到这样的程度,少说是在大学毕业后靠了五年的努力,多说靠了十年十五年的努力……如果算上他们从小学考初中,从初中考高中,从高中考大学,进而考硕考博所付出的孜孜不倦丝毫也不敢懈怠的学习方面的努力,那他们为已达到的现状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付出了多么沉甸甸的代价可想而知……对于最最广大的中国人而言,没有他们那一种付出和努力,欲使自己的人生达到他们那样的程度也简直是异想天开!或曰:那也算是成功的人生吗?究竟可不可以算是成功的人生我不敢妄下断言,但我知道,那一种人生在中国已是很不容易争取到的人生。即使在日本,在美国,在我们的同胞世代生存的香港和台湾,普遍的努力的人生,也只不过便是那样的……我主张正为自己的人生蓄力储智的青少年,首先应将这样的人生定为追求的目标。它近些,对它的追求也现实些。我并不是在主张无为的人生,我只不过主张人生目标的追求要分阶段,每一阶段都要脚踏实地去走。

至于更高的人生的目标、更大的人生的志向,似应在接近了最近最现实的人生目标以后再拟计划……这便是我认为的社会的普遍规律和人生的普遍规律。倘连普遍都还难以超越,竟终日仰视“一些”人的极个别的人生,并且非那一种“理想”而不“追求”,则也许最终连拥有普遍的人生的资格都断送了……静好的时代读书对人有什么好处呢?某些外国电影中每有这样的对话:就一人游说另一人参与某事,另一个问,对我有什么好处?事关好处,老外们喜欢直截了当。所谓好处当然可以指精神上的。我常被绑架到各种场合劝人读书,我觉得这是一件极尴尬的事情。劝人读书就好像劝一个不喜欢运动的人要坚持健身一样,而我碰到的许多不健身的人经常跟我说,长寿的秘诀就是吸烟、喝酒、不锻炼。你要碰到一个不读书的人,他说,我没有觉得对我有任何损失,事实上你是无语的。因此,我谈的是读闲书。闲书与闲书不同,有的闲书不值一读,有的闲书人文元素的含量颇高。读后一类闲书即使不能益智,起码也能养心怡情。在那样一些场合往往并没有人直截了当地问:读书对我有什么好处?然后我却看得出,几乎所有的人内心里都在这么问。

事关好处,国人之大多数仍羞羞答答的。其实大家心里也都在问,读书究竟对人有什么好处呢?现而今,谁愿意将时间用在对自己什么好处也没有的事上呢?非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那就等于是忽悠。若说书是知识的海洋,其书恰恰指的不是闲书,而是专业书,而是学科书。若说书能养成气质,无非指的是书卷气,要形成那种气质得读得很多的书,而且论到气质,无非指的是书卷气,但要形成那种气质得读很多书,而且论到气质,谁又在乎自己书卷气的有无呢?分明当下更令人肃然起敬的是官气和财气,谁敢说官气和财气就不属于气质呢?要知天下事,看报、看电视、上网就可以了,凤凰卫视有一档节目便是“天下被网罗”,专门报道网络新闻,何必读闲书呢?要了解历史吗?网上的史实资料足可以满足一般人对史的兴趣。都说读书的人会有别种的幽默感,但目前中国人最不缺乏的就是幽默感,微博、短信每天互夸的幽默段子不是已经快令国人餍足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