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反障碍
4113100000007

第7章 认知力(4)

这样的思维方式听起来一定很熟悉吧。我们大多数人在面试、寻找客户,甚至在咖啡店想和某位特别吸引人的陌生人搭讪时,往往就采用这样的视角。潜意识里,我们顺从于赛斯·高汀[5]所说的“被挑选的暴政”。

克鲁尼试着换了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一切便完全不一样了。他意识到挑选演员对于制片人来说同样是一个难题——他们需要找到合适的人,他们满心希望下一个走进来的就是那个他们等待已久的人。试镜是解决制片人障碍的机会,而不是自己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待障碍,克鲁尼就找到了反转的方式。他不需要卑躬屈膝取悦他人以期得到一个镜头,他成为制片人和导演们苦苦寻觅的那个特别的人。这就是他在后来的试镜中传达的信息——绝不仅仅因为他的表演技巧,更重要的是因为他就是这个工作的最佳人选。他了解制片人和导演希望在某个角色上所期待发现的演员特质,而克鲁尼恰恰能在任何情境之下将之发挥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在面试时、镜头前,还是在宣传会上。

正确的和错误的视角带来的结果的确有天壤之别。

在生活中、商业中,该如何去看待、理解遭遇的障碍?我们的视角就决定了我们将有怎样的反应,是否该有所反应,是否可以置之不理,还是应该接受?

我们的身体总是跟随着头脑。感知应先于行为,正确的行为来自正确的视角。

7.我们的选择

汤米·约翰(Tommy John)是棒球界最有头脑、职业生涯也最长的投手之一。他在职业棒球大联盟(大师赛)中一共打了26个赛季。26个赛季!当他还是菜鸟的第二年,肯尼迪就任美国总统。而到了他在役的最后一年,总统已经换成了老布什。米奇·曼托和马克·麦格威尔都曾是他的劲敌。

“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商业中,我们要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把障碍分为两类:我们无法控制的外在因素;以及针对这些外在因素,我们可以控制的选择。如何从中发现优势和劣势,关键在于自己,在于我的选择。”——埃皮克提图

这简直是只有超人才可能取得的成就,但是他做到了,原因就在于,他非常擅长以各种形式问自己,也问他人这样一个问题:还有可能吗?我能再试试吗?我还能为此做什么努力吗?

无论机会多么渺茫,或者哪怕只是试探性的、临时性的,他也会竭尽全力去寻求肯定的答复。只要还有一丝机会,他就准备抓住它,充分地利用它。他准备利用自己的每一分努力、每一分能量,把梦想变成现实。如果付出的努力可能对最后的结果产生影响,哪怕一点点影响,那么他宁愿死在赛场上也不会让机会白白溜走。

第一次是在1974年的赛季中,汤米·约翰胳膊受伤,是投球的那只胳膊肘韧带永久性的损伤。以当时的医疗水平,在棒球界,如果一位投球手胳膊受伤,就意味着他的职业生涯走到了尽头。他们把这称为“胳膊废了”。一切都到此为止了。

约翰不愿接受这样的结局。难道没有任何机会能让他重返赛场了吗?事实证明,机会虽然渺茫,但的确存在。医生建议他做一次实验性的手术,从另外那条没有受伤的胳膊里取出一些肌腱移植过来,代替受伤胳膊肘里的韧带。手术之后康复的可能性有多少?百分之一。如果不做这个手术呢?医生说,重返赛场完全没有可能。

他本来可能就此退役。但是因为还有这百分之一的可能性,凭着康复和训练,机会还部分地在他的控制之下。于是,他抓住了这个机会。在接下来的13个赛季里,他又赢得了164场的胜利。这个手术现在被人们称为“汤米·约翰手术”。

不到10年之后,约翰再次鼓起同样的精神和努力,和当年他在做肘关节手术时一样。这次是他的小儿子从一扇三楼的窗户中坠落,当时的情况非常严重,孩子完全不能说话,已经濒临死亡。急诊室里乱成一片,医生们试图让家属明白,这个孩子的生命可能已经无法挽救了。即便如此,约翰还是告诉他的家人,无论是1年还是10年,他们都不能放弃,直到再没有任何事情可做为止。

他的儿子后来完全康复了。

1988年,对于约翰来说,他的棒球职业生涯似乎终于要宣告结束了。那一年,他45岁。在这个赛节的最后时刻,他被对手干掉了。他仍然不愿意接受这个结局。他给教练打电话要求:如果他能出现在春季的训练场上,哪怕是当当替补,那么,他能不能以稍好看一点的姿态向球迷们谢幕?他们回答说,以他的年龄,已经不能继续打球了。他再次重提了这个问题:和我说实话,如果我能去,我还有机会吗?这次球队官员表示,好的,你会得到一次亮相的机会。

因此,汤米·约翰第一个去训练营报到。他一天训练数小时,带着他在球场上的所有技术以及四分之一个世纪以来关于这项运动的全部经验。最终,他加入了球队——作为比赛中年龄最长的球员,他出场了赛季开幕赛——并且取胜。

这些是汤米·约翰能够改变的事情,只要他有机会,就会鼓起百分百的努力。他过去常常对他的教练们说,他宁愿死在赛场上也不愿意放弃。他明白,作为一名职业运动员,他的工作就是去分析“不太可能”和“不可能”之间的差别。明白这之间虽然很小却切实存在的差别,就是成就这番不凡职业生涯的关键所在。

同样是为了利用这种力量,吸毒者在戒毒康复期会学习下面的《宁静之祷》:

神啊,求您赐我宁静的心,接受我所不能改变,

赐我勇气,改变我所能改变;

赐我智慧,分辨两者的差别。

God,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Th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the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正是如此,他们集中精力于可控的选择,付出他们的努力。当你在与坏习惯抗争的时候,如果你不再与那些诸如你的出生、你的父母、你已经失去的东西,这样既成的事实抗争,那么情况会容易很多。那些已经无法改变了,就不要再耿耿于怀。

那么,如果你专注于可以改变的事情呢?这种素质会使你最终与众不同。

在《宁静之祷》的背后是两千年前斯多葛派的一句话:

“找到哪些是由你决定的,哪些不是由你决定的。”

那么哪些是由我们决定的呢?

我们的情绪

我们的判断

我们的创造力

我们的态度

我们看问题的角度

我们的渴望

我们的决定

我们的决心

这些就是我们能有所表现的场地,在这里,每一样都是公平竞赛。

哪些是不由我们决定的呢?

你懂的,其他的所有。天气、经济、环境、别人的情绪或判断、时局、灾难,等等。

如果说那些能由我们决定的就是比赛的赛场,那么那些不由我们决定的就是比赛的规则和环境。最终获胜的运动员们会充分利用后者,而绝不会浪费时间试图改变,因为那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争论、抱怨,甚至放弃。这些都是选择,而普通人恰恰喜欢进行这样的选择,这些选择对于我们反转障碍跑到终点没有任何帮助。

说到感知,要抓住一个关键点,就是确定我们能力范围之内的事和超出我们能力之外的事两者之间的差别。这也就是那些能做出一番伟大成就的人,和那些无法保持清醒,无法脱离毒品、酒精,包括所有不良习惯的人之间的差别。

因此,面对障碍,最危险的就是认为自己能改变那些实际上在我们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投资人决定不给你的公司提供资金,这不会以你的意志为转移,但不断完善产品的决心呢?这个选择的权利由你自己决定。有人偷走了你的想法或者先于你到达终点,这不会以你的意志为转移,但以此为核心改进它或去为本该属于你的而斗争,由你自己决定。

只专注于自己能做到的,会放大并且强化我们的力量。但是我们有限的力量如果被用于那些根本无力左右的事情上,就完全是浪费,甚至导致更可怕的结果——自我否定和自我放弃。古往今来,有多少人的能量都被这样虚掷了。

把障碍看作一次挑战,去利用它,这也是一种选择——一种可以由我们来决定的选择,选择的角度全在于我们自己。

我能有机会吗,教练?

这是由我决定的。

8.活在当下

请看下面这些企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在经济萧条或金融危机时期创办。

“忽略整体情况的诀窍就是凑近了看每一个小细节。”——恰克·帕拉尼克(Chuck Palahniuk)

《财富》(Fortune)杂志,于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第90天时成立。

联邦快递(FedEx),1973年石油危机时成立。

UPS联合包裹服务公司(United Parcel Service,Inc),世界最大的快递承运商和包裹运送公司,1907年危机时成立。

华特迪士尼公司(Walt Disney Company),经过了11个月的平稳运行后,在第12个月迎来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

惠普(Hewlett-Packard),1935年大萧条时成立。

嘉信理财(Charles Schwab ),1974~1975年市场崩溃时成立。

标准石油公司(Standard Oil),洛克菲勒从原合伙人手中购得全部股权,成立并掌管标准石油,是在1865年2月,即美国内战的最后一年。

银子弹啤酒(Coors),1873年经济萧条时成立。

好市多连锁企业(Costco),1970年代经济衰退不景气时成立。

露华浓(Revlon),1932经济大萧条时成立。

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 Motors),1907年经济大恐慌时成立。

宝洁(Procter & Gamble),1837年经济恐慌时成立。

联合航空公司(United Airline),1929年经济危机时成立。

微软(Microsoft),1973~1975年经济衰退不景气时成立。

领客英(LinkedIn),2002年产生高科技泡沫后成立。

上述大多数企业,在创始之时似乎并不在意它们正处于怎样糟糕的一个历史时期。为什么?因为创立者们根本无暇顾及,他们活在当下——忙于处理不断出现的种种新问题。他们不知道经济环境到底是会好转还是会变得更糟,他们只能把控当前遇到的障碍。他们有想要去完成的工作,有使他们充满自信的伟大构想,有他们认为一定能大受欢迎的产品。他们知道还有员工的工资等着他们去支付。

然而,在我们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当障碍发生时,我们却总是不能仅仅处理眼下发生的事情。我们总是永无止境、奋不顾身地陷入种种纠结之中,例如,事情的发生有何意义、某事公平与否,是否有什么幕后因素,别人正在如何做,等等。然后,我们不明白为什么总是没有力量去处理我们遇到的真正困难,或者我们使自己过于紧张激动,被障碍吓倒,想得太多。如果我们直接开始着手解决,那些障碍很有可能早就已经解决。

我们对于商务世界的理解总是混杂着各种传奇和神话,这很有趣,因为我们都太过于关注个人,而没有意识到障碍的真正意所在。事实上,在财富500强中,有一半的公司都起步于熊市或是经济衰退不景气的时期,这个比例惊人,超过50%。

而这超过50%的企业中,绝大多数都是从极为不利的条件起步(通常,创办人并不清楚知道企业的发展方向),而且做得很成功。这并不是“上帝”有所偏好,这恰恰是普遍的规律。那些能战胜经济危机幸存下来的人,正是因为他们每天都在埋头做事——这就是成功最大的秘密。

关注此刻,而不是关注那些虚无的、可能会在将来出现,也可能根本不会出现的“怪兽”。

成功的企业家应该把这个世界运行的法则看作既定条件,这种运行的法则无论会带来什么障碍,都要为更好的结果而奋斗。那些具有创业精神的人就像动物一样,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去思考所谓事物本应该是什么样的,或者他们希望事情是什么样的。有时候,无暇顾及未来,是一件好事。

对于除了人类之外其他的物种而言,事情就是它本来的样子,而人类的问题就在于总是试图弄清楚事情的意义——事情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这个“为什么”也许很重要,但我们不能总是受困于此。爱默生说得很好:“我们不能把时间都花在解释上。”不要把时间浪费在错误的方向上。

其实,生活在最糟的时代还是最好的时代,都没有关系,无论你面对的市场是否让人满意,或者你面对的障碍是否让你负担过重。真正重要的是,此刻仅有此刻。

障碍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是理论性的——它们存在于过去和未来,而我们活在当下。我们越是拥抱障碍,理解障碍就会变得越轻松,消除障碍也会变得越容易。

你可以将此刻亟须处理的困难看作一次练习“专注于此刻”的好机会。忽视你目前的整体状况,学会满足于此刻,接受事情此刻的模样。未来不需要按照你的预测去发展,因为你根本无法预测。而过去已不复存在,现在的每一刻都是崭新的。

你会发现这是解决障碍最有效的方法,有很多的事情可以将你拉进此刻:运动、关掉电源、冥想,或者养一条狗——它们都在不断地提醒我们此刻有多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