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曰。既受得戒依经。亦须识六重八重等戒。初六重者。如依优婆塞戒经云。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虽为天人乃至蚁子悉不应杀。若受戒已若口教杀若身自杀。是人即失优婆塞戒。尚不得暖法。况四沙门果。是名初重。如是不得偷盗。不得虚说我得不净观。不得邪淫。不得宣说四众所有过罪。不得酤酒。若破是等戒即失优婆塞戒。尚不得暖法。况得四沙门果。是名六重
第二八重戒者。如依菩萨善戒经云。菩萨有二种。一者在家六重。二者出家八重法。若犯一一重法。现在不能庄严无量无上菩提。不能令心寂静。是则名为名字菩萨非义菩萨。是名菩萨旃陀罗也。菩萨心有上中下。若后四重。下中心犯。不名为犯。若以上心恶心犯者。是名为犯上者。所谓乐作四事。心无惭愧。不知忏悔。不见犯罪。赞破戒者。是名上恶心犯。菩萨虽犯如是四重。终不失于菩萨戒也(八重者。如比丘四重后加菩萨不得为贪利养故自赞其身等。如前四波罗夷。帖初四重。便为八重)
若依梵网经地持论。有受是菩萨戒。有四十二轻垢戒不得犯。且逐要略述三五。余在广文。是故经云。若佛子。常应一心受持读诵此戒。剥皮为纸。刺血为墨。以髓为水。折骨为笔。书写佛戒。麻皮谷纸绢等亦应悉书持。常以七宝无价香华一切杂宝为箱。盛经律卷。若不如法供养者。犯轻垢罪。若佛子。不得畜刀仗弓箭。贩卖轻称小斗。因官形势取人财物。害心系缚破坏成功。长养猫狸猪狗。若故养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以恶心故观一切男女军阵等斗。亦不得听诸音乐。杂戏摴蒱。作贼使命。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以恶心故为利养贩卖男女财色。自手作食。自磨自舂。占相吉凶。咒术工巧。调鹰方法。和合毒药。都无慈心。犯轻垢罪
若以恶心自谤三宝。诈现亲附。口伪说空。行在有中。若见外道一切恶人劫贼。卖佛菩萨父母形像。贩卖经律。贩卖僧尼。而菩萨见是事已。方便教化赎之。若不赎者。犯轻垢罪
既略识持犯即须礼退。故地持论云。令受戒者。礼佛一拜。大地菩萨一拜。不云礼法。义准通礼。三拜弥善
劝请部第八
述曰。法师升座讫赞呗供养时。将为大众敷演法要。籍圣加被方得宣释。大众同时运心请圣加被。十方凡圣说听二众。加于观心。内益胜智。外增言辩。方能识欲知根。所说无倒。又加听者。一心恭敬无倒听闻
故阿含经偈云
听者端视如渴饮 一心入于语义中
闻法踊跃心悲喜 如是之人可为说
又同请诸佛转正法轮。十方世界应成诸佛。于念念中出兴于世。越过数量。前念既尔。后念亦然。皆待请方说。十方凡圣处法界堂。咸请久住转正法轮。然诸凡圣敬人重法。心至诚故。诸佛随机受请转正法轮。随者诸佛赴机受请转法轮时。我及圣众常预劝请之流。无空过者。何以故。念念常劝请故。令诸众生闻法寤解。舍邪入正。越凡得圣。治我无始已来教人为恶破坏他善夺他胜利谤佛法僧尘沙障业。然诸众生既闻法已寤入得证。展转教导一切众生。尽未来际常无断绝
十住毗婆沙论云
十方一切佛 现在成道者
我请转法轮 安乐诸众生
十方一切佛 若欲舍寿命
我今头面礼 劝请令久住
述曰。前偈请佛转正法轮。增长智慧。治我无始已来自作教人谤法之罪。后偈请佛久住受人供养。增长福业。治我自作教他谤佛恶业之罪。此则福智双行也
愿令我身心 犹如明净镜
十方诸佛土 自在于中现
彼一一刹海 诸佛身充满
谛观诸佛身 真实无去来
各放胜光明 微妙难思议
照除我烦恼 如日消垂露
得除烦恼已 证见十方佛
于一一佛前 劝请修供养
身心若未尽 劝请无休息
复愿我身心 犹如净法界
一一毛孔内 流出诸佛云
佛云难思议 普覆众生类
随彼所见闻 如意受安乐
众生界若尽 心可缘界尽
愿我净心内 佛出无休废
随喜部第九
窃惟我所修 施等诸善根
皆从法界流 是诸佛所行
计我愚且鄙 常应没诸恶
何其年将暮 得发施等心
自庆希所得 踊跃无有量
因见诸众生 修行凡夫善
乃至一弹指 我心悉随喜
况诸大菩萨 成诸波罗蜜
满足诸地道 而当不忻慕
是故我庆悦 稽首诸法藏
回向部第十
罪中之大罪 恶中之大恶
于诸众生内 其唯我一人
自非诸佛力 及众生善根
以自所作业 望消己罪者
会无如之何 是以随所作
一切诸善根 不敢私自许
尽回施众生 即复为众生
持彼所施善 回向大菩提
令究竟解脱 彼既成佛已
各以自在力 皆共摄受我
使行菩提道 令佛入境界
故我于众生 最后成正觉
所以净身心 顶礼大回向
发愿部第十一(初有十大愿。出摄论文自下诸愿。并是人述耳)
一供养愿。愿供养胜缘福田师法主
二受持愿。愿受持胜妙正法
三转法轮愿。愿于大集中转未曾有法轮
四修行愿。愿如说修行一切菩萨正行
五成熟愿。愿成熟此器世界众生三乘善根
六承事愿。愿往诸佛土常见诸佛常得敬事听受正法
七净土愿。愿清净自土安立正法及能修行众生
八不离愿。愿于一切生处常不离诸佛菩萨得同意行
九利益愿。愿于一切生处常作利益众生事无有空过
十正觉愿。愿与一切众生同得无上菩提常作佛事
愿我作大地 广长无限量
为诸众生等 作真归依处
凡有受用者 成就对治道
灭诸妄想识 生长菩提心
甚深无障碍 受用不可尽
愿我作大水 具足八功德
唯洗众生心 烦恼诸垢秽
悉令毕竟净 满足佛菩提
愿我作大火 日月诸星光
烧竭寒冰狱 普照闇冥国
于彼诸众生 救摄无有余
悉令得见道 解脱一切过
愿我作大风 微密满虚空
诸有热恼处 扇之以清凉
惔然受安乐 愿我作虚空
寂然无障碍 摄受诸众生
一切无有余 其有受用者
皆得二无我 以空三昧乐
而共相娱乐 愿作药树王
遍覆众生界 见闻及服药
除病消众毒 毒消病已除
烦恼亦皆无 次以真如味
充满佛法身 愿我作饮食
色香美味具 于诸众生前
一切皆示现 随其所味乐
一切皆满足 至于生死际
是食尔乃消 愿我作衣服
轻软色微妙 小大随形量
温凉称物情 等心施众生
决定无有余 令彼心清净
具足妙庄严
愿我先世及以今身所种善根。以此善根施与一切无边众生。悉共回向无上菩提。令我此愿念念增长。世世所生常系在心终不忘失。常为陀罗尼之所守护也
优劣部第十二
惟居家持戒凡有四种。一曰下。二曰中。三曰上。四曰上上。若为现乐怖畏恶名。或为家法助随他意。或避苦役求离诸难。是为下人持戒。若为世间福乐坚持禁戒。是为中人持戒。若为诸法无常欲求离苦无为常乐涅槃。是为上人持戒。若为怜愍众生。专求佛道了知诸法。深观实相不畏恶道规招胜乐。是为上上人持戒。故智度论云。下持戒者生人中。中持戒者生六欲天中。上持戒者行四禅四空定。生无色清净天中。又下清净。持戒得罗汉道。中清净持戒得辟支佛道。上清净持戒得佛道。又正法念经云。若畏师持戒名下持戒。非畏师持戒名中持戒。畏恶道持戒是名上持戒
受舍部第十三
如大乘菩萨戒有三种。谓前三聚净戒是也。此戒受已谓与心俱。心无后际故戒不失。又善戒经云。有二因缘失菩萨戒。一退菩萨心。二得增上恶心。离是二缘乃至舍身他世地狱畜生。终不失戒。后若更受不名新得。名为开示莹净故长也
又优婆塞五戒威仪经云。诸大德一心谛听。我今欲说三世诸佛菩萨成就利益一切众生功德戒。如是住菩萨戒者。即是前四波罗夷。若有犯者。不名菩萨。现身不能庄严菩提。又复不能令心寂静。是似菩萨非实菩萨。犯有三种。有软中上。若软中心犯。是不名失。若是增上心犯。是名为失。何者是上。若犯上四。数数乐犯。心无惭耻。不自悔责。是名上犯。菩萨虽犯于上四事。不即永失。不同比丘犯于四重即为永失。菩萨不尔。何以故。比丘犯四更无受路。菩萨虽犯脱可更受。是故不同。若依小乘戒有四种。一在家五戒八戒。二出家十戒二百五十戒。此之四种。一受得已谓与形俱身存戒在。身谢戒亡。故短大乘戒也。依毗昙论云。别解脱戒舍有四种。一作法舍。二命终舍。三断善根舍。四二形生舍
又萨婆多论云。若受斋戒已。遇恶因缘。逼欲舍戒者。不必要从出家人边舍。趣得一人即成舍。述曰。若有犯戒难缘逼其犯者。宁可舍。却为之后时无过。故论云。若五戒中犯一重戒。不成受八戒。若八戒中犯一重戒。不成出家受十戒。乃至具戒亦尔。所言四重者。谓盗满五钱成重。非处行淫。杀人自称得圣。随犯一戒。即名犯重。于戒律中无忏悔法。若依方等大乘经等。方开受忏。亦有诸师不许。向优婆塞等说四重者。恐成误错。若不许者。何故欲受戒前展转遣问。若舍时随对一人前舍。并得无问道俗皆成
问曰。受时所以要对出家人前成受。舍时对白衣亦得
答曰。受戒欲似登山采宝。所以稍难。舍戒欲似下阪弃珠。所以甚易
故四分律云。若有舍戒者。于佛法为死。受生则难。趣死极易。舍时应云
大德一心念。我先受得五戒为优婆(塞夷)今对大德舍却作在家白衣(一说便成八戒亦然)后若好心发时。欲更受戒应先忏前罪。后受亦得
颂曰
大慈振法鼓 开寤无明聋
炉冶心秽垢 防非如利锋
护鹅不惜命 守草养生同
五篇遮轻重 七聚荡心胸
晨朝宣宝偈 夕夜虔诚恭
近未出苦海 远念法身踪
七支净三业 五分满金容
各愿坚固戒 净土得相逢
感应缘(略引十验) 齐沙门上统 晋沙门慧永 晋沙门法安 晋沙门昙邕 宋沙门法度 梁沙门智顺 隋沙门净业 隋沙门灵干 唐居士张法义 唐居士夏侯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