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法律民主法制与人的发展研究(耕砚窗稿)
4156500000071

第71章 后记(2)

[54].由于笔者学力、眼界、能力的局限,对此问题的探索写到这个地方的时候遇到了无法逾越的障碍和困难(本文以此为界,此前的部分断断续续地写于1996年到2002年,其后的部分写于2012年春夏之交)。虽然在写作的时候也感觉到了如果仅从法理到法理、不突破学界自我圈定的藩篱,这个难题是不可能得到解决的。但感觉归感觉,在没有掌握新的方法,没有获得新的灵感和没有找到新的思路的情况下,人云亦云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于是,我放下了写作并选择了一个漫长的寻觅之旅———其间笔者是非常孤单和无助的———在这个摸索的路途上就这样孤独地行走了差不多整整10年之久。可惜的是,时至今日,不仅笔者,就是整个学界也没拿出一个关于法的本质的令人信服的说法。从现今出版的、所看到的《法理学》著作中,对这个问题的处理要么是坚持“文化大革命”时的那一套说法;要么采用20世纪末所谓的二分法;而更多的则是采取对此避而不谈的做法,就当法理学当中根本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似的。即使那些学贯中西、名声显赫的大家们对这个问题所采取的态度也往往十分暧昧,尽管此举是对搞不清楚的问题的一种尚可称道的处理方式,可绝不是最好的方式。这也从一个侧面呈现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难度和对人学识、见识和思维能力的挑战。就这样寻觅、关注、思考……直到在撰写博士论文的过程中,一次不经意的联想,才看到了灵感在灯火阑珊处的闪亮,法的本质虽时隐时现,这篇文章的写作也隐约出现了继续下去的契机。但苦于当时写作博士论文而无暇他顾,本文仍然未能完成。一晃又过了多年,本文关于法的本质的问题,依旧萦绕于心。几经琢磨,反倒觉得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站在当时思想和学术的峰巅,对所研究的问题已经是论述得最好的了。后人出于政治的需要,反复论证其合理性、权威性,使整个学界都长期匍匐在其脚下不敢抬头。不去眺望前方而只是一味去做经典的阐释、注解的做法,实际上不仅完全没有必要,而且也不会得出什么新的成果。笔者的结论是,若要发展它必须采用新思路、新方法,另辟蹊径。如果新的途径被发现,则很可能关于法的本质问题的研究就不是原范式的持续,而是它的变革与更新。

[55].武步云在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的《人本法学的哲学探究》一书(169页)中,对法律下了一个本质性的定义,即“法就是由国家意志反映了的一定经济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的规则和秩序。”进一步强化了以前的观点。

[56].王路.走进分析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43.

[57].武步云.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引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381.

[58].武步云.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引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382.

[59].武步云.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引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387.

[60].武步云.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引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388.

[61].见百度百科“生活方式”词条。

[62].武步云.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引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389.

[63].武步云.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引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396.

[64].武步云.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引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402.

[65].武步云.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引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443.

[66].武步云.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引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445.

[67].武步云.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引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446.

[68].武步云.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引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450.

[69].武步云.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引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465.

[70].武步云.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引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466.

[71].武步云.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引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599.

[72].武步云.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引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624.

[73].武步云.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引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533.

[74].武步云.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引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534.

[75].因为法律就是一种制度,并且是制度的标准和规范形式,法律渊源在法学中有时也被称为规范性文件或法律文本。所以本研究在行文时,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会出现将法律与制度、法律与规范性文件并列或相互替代的用法。在本研究中,研究者是基于这样的一种假设来行文的:读此文的人对法学理论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与把握能力。特此说明。

[76].LONGMAN.朗文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1073.

[77].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17.

[78].闻俊光.行政法———行政管理的权威定在[J].行政与法制,1991(4).

[79].吴思.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269.

[80].这种表述现在已有变化,但在“法律制度生成的规范性阶段”,它还是权威的。

[81].该丛书由汪开国、杨朝仁主编,海天出版社出版,另有《深圳经济变革大事》《深圳党的建设大事》《深圳文化变革大事》《深圳社会变革大事》《深圳行政变革大事》《深圳观念变革大事》等共7卷。

[82].汪堂家.汪堂家讲德里达[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3.

[83].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现代教育学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175.

[84].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现代教育学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174.

[85].靳玉乐,李森.现代教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312.

[86].当前某些地方和单位有一种奇怪的选人用人方式且颇为风行,即除了具备博士或硕士学位以外,还要回溯既往,即反观候选人在大学本科阶段是否“出自名门”的所谓“初始学历”的做法。

[87].罗豪才,宋功德.软法亦法:公共治理呼唤软法之治[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292.

[88].马怀德.共和国六十年法学论争实录:行政法卷[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128.

[89].罗豪才,等.软法与协商民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50.

[90].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77.

[91].李小鲁.教育作为人的生存方式:序一[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2.

[92].小鲁.教育作为人的生存方式:序一[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2.

[93].赵红亚.走向学习型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437.

[94].尼采.悲剧的诞生[M].周国平,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

[95].阿瑟·克罗普利.终身教育———心理学的分析[M].沈金荣,等,译.北京:职工教育出版社,1990.

[96].郭晓霞.艺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 http://www. zydg. net/magazine/htm.

[97].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

[98].傅忠道.社区工作基础知识1 000问[M].北京:中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N].中国教育报,20020925(1).

[99].王建.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植[G].江苏省委党校教员文库.

[100].该校是一科级单位,附设在深圳广播电视大学龙岗分校内,2005—2008年的工作由笔者分管。

[101].资料来源于由江达文署名的打印件《当前区户籍人口未达高中学历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及教育需求的调查》(200412)。

[102].此处的数据来源于江达文先生提供的《××区成人高中毕业生人数统计表》(200810)。

[103].该数据系在龙岗区成人中学黄起航处查询所得。

[104].该数据系在龙岗区成人中学谢渊处查询所得。

[105].桑新民.信息技术对国民素质的挑战[N].人民日报,19971024(9).

[106].杨银付.探索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力作———柳斌谈素质教育评介[J].人民教育,1999(1).

[107].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1.

[108].“乌托邦”本来是一个非常神圣的字眼,指的是对未来和谐社会的一种理想。这里用的就是本原的含义,并非指什么“空想”的意思。

[10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5)。

[110].转引自辛鸣.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22.

[111].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47.

[112].此处参阅了百度百科。

[113].郑礼平.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与我国成人教育价值取向[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2).

[114].辛鸣.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26.

[115].郑礼平.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与我国成人教育价值取向[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2).

[116].辛鸣.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31.

[117].曹峰.人的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和归宿[N/OL]. http://www. lnskl. gov. cn/Article/UploadFiles. doc[2013-06-10].

[118].王明达,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J].教育研究,2010(7):21.

[119].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6.

[120].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7.

[121].李兵.关于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07(8).

[12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8.

[123].张云蕾.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问题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24.

[124].刘晓东.从学习取向到成长取向:中国学前教育变革的方向[J].学前教育研究,2006(4).

[125].Peter M Clare. Life in Schools:An Inrtouduction to Pedagogy in the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M].Lowan Publishing Group,1994:9596.

[126].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38.

[127].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9.

[128].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69.

[129].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