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广播电视新闻评论(高等院校影视传媒书系)
4156800000037

第37章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制作(1)

第一节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取材与选题

一、广播电视新闻评论题材定位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崛起与发展是广播电视媒体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广播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作为广电媒体的声音和旗帜,不仅要求以新闻报道的标准和原则来传播信息,更承载着评论时事热点、引导社会舆论、进行舆论监督的重任。广大电视观众也通过收看新闻评论节目,来获得一种判断社会发展状态及思考社会问题、参与决策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广播电视新闻评论是推动社会民主进程中不可缺少的力量。

就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形成过程而言,一般包括两个步骤:一是构思阶段的取材与选题;二是评论过程中的立论、论证和阐释。这就是说选题是新闻评论过程的第一道程序,也是关键性程序,直接关系到评论的成败。

随着社会和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评论节目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也日趋多元化。但正如小说、散文、诗歌、通讯等文体都有题材一样,新闻评论也存在题材问题。

(一)选题的来源

丁法章在其《新闻评论教程》一书中这样定义新闻评论的选题:“新闻评论的选题,就是选择新闻评论所要评述的事物或要论述的问题,它规定着评论的对象与范围。”[1]

选题是新闻评论节目谈论的话题,是主持人和嘉宾实施新闻评论行为的对象和范围,也叫论题。选题直接决定着主持人和嘉宾在节目中具体评论什么,以及怎么评论。可以说,新闻评论的“选题”就好比是炒菜中的“选料”。首先要知道有哪些原材料,才能决定如何去具体做这道菜。选题从根本上决定着评论的成败。只有站在较高的立场,选择立意深远且具有较大社会价值的选题,才是有意义的新闻评论题材。新闻评论的选题主要分为事件性选题、非事件性选题和周期性选题三种。所谓事件性选题,指的是从新近的新闻事件中选择具有大局意义和重大影响力的具体事件作为评论选题,属于“选事”。而非事件性选题指的是通过评论者本人的日常积累和思考,在许多新闻事实或社会生活的普遍现象中发现其共同的、突出的问题,挖掘其本质特性,属于“选问题”。周期性选题指的是以固定的、有规律的周期形式出现的特殊选题,例如每年的“学**日”“五四青年节”等纪念日活动。新闻评论的选题来源主要有以下四个。

一是从党政的重要会议、重要文件、重要方针政策以及重要领导人的讲话中挖掘选题。新闻评论离不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个时期党和政府部署的中心工作,离不开有关领导对这些内容的解释。这类新闻评论,主要是对党和国家重要方针政策的宣传、释疑、解惑,一定政策上会监督并促进该项政策的实施和落实。

二是从近期出现的具有全局意义的典型事件中寻找选题。选题既可以是体现时代精神的具有示范性作用的先进个体、群体、事迹,也可以是具有典型意义或启示意义的动态事件或人物、现象;既可以是某行业、领域、部门、集体中体现改革和进步的现象、变化,也可以是对当前社会中某种精神、情感、或社会行为的呼吁和倡导。

三是从具有评论价值的焦点事件和社会现象中发现选题。所谓评论价值,是指被评论的事物对大众具有重要的或新鲜的启迪、提示作用,因而具有促使媒体亮明态度、引导舆论的必要性。这里所说的焦点事件和社会现象,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负面的新闻事件尤其会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例如,发生在2011年初的家乐福价格欺诈事件,2010年的“我爸是李刚”事件等,作为短期内的社会热点、焦点事件等,媒体的介入对事件的引导和解决有着积极的意义。

四是在选题者个人的日常生活经验、观察社会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挖掘出被媒体、被社会忽视的事件和现象,从中选取独特的、有意义的评论视角,作为新闻评论的选题和切入点。这与选题者和评论者个人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价值判断能力、前瞻能力等有着直接的关系。也有的选题是通过观众提供的新闻线索、观众来信等途径获得。例如,对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关注,中央电视台《新闻1+1》曾制作了一期《今天的老人,明天的“我”》的节目。这就是评论者在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调查、探究的基础上做出的选题。

(二)选题的基本原则

前面说过了,选题从根本上决定着评论的成败。台湾学者林大椿曾经在其《新闻评论学》一书中对新闻评论选题提出这样的建议:“宜写难题,不宜写冒险题;宜创新题,不宜袭旧题;宜论大题,不宜钻偏题;宜撰近题,不宜辟远题。”那么在具体的选题过程中,应坚持哪些基本原则呢?

第一,选题要有思想性,因时而评,符合社会时宜。新闻评论要力求针对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中人们思想观念上的难点和疑点,进行分析说理,解疑释惑,给人以新的思想启迪和收获。新闻评论的选题要有思想性,就要求评论者能细心观察生活,对新闻事件和新闻现象能有深入的剖析和洞察,缜密地理出思绪;对于重大的方针政策,能够认真学习并深刻领悟其意义;对于重大的新闻事件,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出事件背后隐藏的深刻含义;对于社会中常见的现象,能够提取出精华,找到有创意的评论切入点。另外,新闻评论是时事评论,贵在“合时”。而且,我国的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因此,新闻评论的选题应把准时代脉搏,选择合适的对象和合适的时机进行评论,才能引导人们把目光投向该注意的地方,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起到思想引导的作用。

第二,选题要选择观众所关心和期待的事件。媒体要生存,就必须要考虑观众的接受心理。因此,新闻评论选题一定要选择观众所关心和期待的事件。在保障舆论功能有效发挥的前提下,媒体应当尽可能从大众关心的角度出发,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成为“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言人。这样,不仅有效提升了新闻评论效果,而且赢得了广大观众对节目和评论者的信任。

第三,选题要有前瞻性,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新闻评论是一个发展着的动态的概念,是意见传播的大众媒体的扩张形态,是新闻媒体的舆论方式。客观事物总是处在变动之中的,从一个时期过渡到另一个时期,总会存在一个转折点,这个点连接着事物的过去和未来。新与旧的交替过程,也正是社会容易动荡、人们的观念容易出现偏颇的时期,这期间往往蕴含着值得媒体关注的事态或现象,需要媒体以评论的形式加以提示或引导。评论者的选题过程与自身的知识结构、情感结构、价值观有着直接的关联,为了保证新闻评论能充分发挥有效的价值,评论者应当用动态的思想对待当前的事件,在选题过程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判断,是新闻传播中稳定的要素,在新闻评论的写作中价值判断决定着作者将看重什么,评论什么。

第四,选题应坚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新闻评论通常对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大众关心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或思想倾向等问题发表看法,在社会化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今天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单调、笼统的说教方式已经对观众失去了意义。“从大处着眼”的意思是说评论的内容意义应是有重大社会价值、具有普遍性的;“从小处入手”指的是选择的评论角度和评论对象尽量是细节、与观众较为贴近的事件和现象,聚焦于观众现实生活的经典瞬间,“以小见大”,从一件具体的事情、一个常见的现象来引出具有全局意义的话题和道理。

(三)立意与语境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是广电媒体对当前重大的新闻事件或重要的社会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明是非的一种议论文体,是新闻媒体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的重要社会公器。所谓新闻评论的“立意”,指的是评论者就所评述的对象,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就是确立评论文章的基本观点与主要思想内容。一则好的新闻评论往往能引起社会广泛反响,群众共鸣,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加强舆论监督的作用。而新闻评论良好效果的取得,与一个深刻而又有新意的评论立意不无关系,甚至在大多数情况下,立意起着决定性作用。在信息爆炸和言论自由的今天,人人都有权力和多种途径对于各类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观点,这势必会出现良莠不齐、众说纷纭、人云亦云的情况;而想要让自己的思想鹤立鸡群,在众多评论中脱颖而出,耳目一新的立意绝对是每一个新闻评论作者应首先和重点考虑的。一篇好的新闻评论的灵魂是立意,一个好的立意的生命是创新,因此,广播电视新闻评论要求评论者能充分发挥媒体自身的优势,增强评论立意中的创新思维,做到立意角度新。

新闻评论立意的新,主要是指见解新颖,观点新颖,能给读者以新的思想启迪,给实际工作以新的启示。我们在选择好一篇新闻事实,也就是一个新闻由头之后进行评论的第一步即确定评论的切入角度,然后就是确定自己所要表达的观点和中心思想。拥有一个新颖的立意,不仅要求评论者个人方面要拥有大量的文化知识和较好的表达技巧,而且要有足够的新闻敏感,以运用新的论据、新的事实材料,做到与时俱进。以2006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海归女”打人事件为例。此事一出,全国各大媒体迅速声讨“海归女”的行为。白岩松和北京大学法学院的法律专家也对这个事件发表了意见,认为是量刑过重。那个行人闯红灯和推搡警察固然不对,但因此就按照妨碍公务的最高限度对其处罚,以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对被处罚人是不公平的,也有违法律的公正原则。这种敢于向权威说不的做法,正体现了新闻评论立意的创新意识,白岩松在评论中对法院判决作出怀疑,而且合情合理,引人深思。当然,创新的立意一定是以个人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基础,一定是用合理、富有逻辑的语言进行论证,一定是对个人有新的启迪、对社会有新的启示。在这样条件下的新闻评论立意求新才有意义,才能产生广泛的共鸣。

另外,作为电视新闻评论,立意时应充分利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对比思维、超前思维、辩证思维、统摄思维等方法,努力从语言的创新和大众化、融入时代观念来吸引观众。

语境即言语环境,它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语言因素。上下文、时间、空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等与语词使用有关的都是语境因素。语境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上指书面语的上下文或口语的前言后语所形成的言语环境;后者是指言语表达时的具体环境(既可指具体场合,也可指社会环境)。在这里,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语境,指的是使用新闻评论语言时的具体环境。

每一个时代,社会语境的主题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但是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多元化。传统价值体系的断裂和延续,都使得当今的社会语境面临复杂的选择。然而,新闻评论的历史任务从来就没有发生变化,“解释”与“启蒙”这两个评论人一直坚持完成的工作,也会给社会以力量。从另一个意义上看,电视新闻评论员重新展现“评论素养”的过程,其实就是参与社会语境构建的过程。这就要求新闻评论者必须根据时下社会语境和媒体特点,对新闻评论语言进行选择。

广播电视是一种接受方式较为自由的媒体,因此,评论者在选择语言时,不能使用太过专业化、难懂、深奥的词汇,而应用大众化的语言,借助于新闻画面、音响,完成评论。通俗、易懂、大众化的语言,更易于受众接受,有利于增强传播效果。

(四)新闻与评论的关系

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的旗帜和灵魂,如果说新闻是客观反映社会现实,评论则是表明媒体对于新闻的态度。因此,很多传统媒体都非常重视评论,重视传播自己的和读者的“声音”。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阐述立场观点和态度,影响引导舆论的“旗舰”,进入信息化时代,其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那么,新闻和评论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首先,新闻评论必须首先以新闻事实为依托。新闻评论是对当前社会中的热点新闻事件和现象进行评论,新闻事实是新闻评论的对象。失去新闻事实,新闻评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不以新闻事实为依托的评论就不是新闻评论。只是,新闻事实是客观存在、真实发生的新闻事件,而新闻评论则是评论者针对客观的新闻事实所做出的具有主观性的评论。新闻报道必须坚持客观性和真实性,而新闻评论则具有主观性,是发生在客观性事件基础上的主观。当然,新闻评论要以新闻事实为依托,这也并不是说在新闻评论中一定要重现新闻事实的全部内容。对于重大的、广为人知的新闻事件和现象,观众已经从媒体的新闻报道中了解了新闻事件的内容和细节,所以这些部分经常被评论者在评论中省略,这是合乎常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