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说】普京1952 年10 月出生在现已改名圣彼得堡的列宁格勒。 他的家庭很普通,父亲是工厂门卫,母亲是家庭主妇。列宁格勒保卫战夺去了普京两个哥哥的生命,他是他们家唯一的儿子。普京1970年考入列宁格勒大学学法律,摔跤和柔道是他最大的两个爱好。作为前苏联国家安全部官员,普京曾很长时间在原民主德国工作。90年代中期,普京进入政坛,从圣彼得堡市长助理一跃而成第一副市长。而后普京的政治生涯从圣彼得堡转到了莫斯科。在担任了俄国家一系列重要职务后,普京在今年3月的大选中当选为俄国第三任总统。舆论普遍认为,普京是一位冷峻务实、说到做到的铁腕人物。这正好满足了俄国人民重振强国地位的心愿。
在普京即将访问中国之前,中央电视台记者访问了普京总统
(记者)感谢你接受我们的采访。在您访问中国之前,请问,中俄关系的现状如何?两国关系在21世纪将有何新的发展?
(普京)我即将对中国的访问,对我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它使我有机会与中国领导人对话,有机会了解伟大的中国人民。我深信中俄战略伙伴关系在新的世纪会保持下去。中俄经济、文化交流发展迅速,但中俄两国关系还有很大的潜力需要发挥。我对此有很多具体的设想和具体的计划。在即将到来的访问中,我将与中国领导人一一谈起。
我经常做中国菜
(记者)听说总统非常喜欢中国菜。你最近是否吃过中国菜?
(普京)中国菜非常丰富,我经常做中国菜。中国有南方菜系和北方菜系,中国菜有饺子,俄罗斯菜也有饺子。这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一句话,中国菜非常好吃,我很喜欢。
(记者)中国饺子、筷子、柔道都属于外国的理念,而你本人的背景是欧洲理念。请问这是否影响你的外交政策的定位,中国在俄罗斯对外关系中处于什么位置?
(普京)丰富多彩的各民族文化也有共同点,它使世界文化成为一种体系。俄罗斯是一个地域复杂、地跨欧亚的国家。我赞成多种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渗透。俄对外政策将力求平衡发展同欧亚两大洲国家的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迅速发展,俄将优先发展同中国的关系,这不仅是我个人的看法,也是俄国外交专家们的共同看法。我确信,发展中俄关系是维护世界多极化格局和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信奉:坚持主见,深藏于胸
(记者)听说在您的办公室里挂有彼得大帝的像。在俄历史上有很多有影响的时代、如彼得大帝时代、叶卡捷琳娜时代、亚历山大时代,也包括苏联时代,在这些历史时代中,你最喜欢哪一个时代?
(普京)在彼得堡市工作时,我确实挂有彼得大帝的画像。我现在的办公室里没有挂什么画像。我尊重一条古训,“不要盲目崇拜”。我认为一个人应有主见,一个人的喜好要深藏于心,而不是四处张扬。我对彼得大帝心怀敬意十分尊重。彼得大帝对建立现代俄国作出了贡献。非常类似的是,在今天的俄罗斯改革中,我们要推行一些看似复杂,却不得不果而断之的政策,并坚定不移地推行。
我不会迎合所有的人
(记者)有人说你面容冷峻,有人说你如铁匣子一言不发,也有人说你是办事果断的铁腕人物,你同意哪种说法?
(普京)你首先提到了一张神秘莫测的面孔,而后又提到铁匣子。要知道铁匣子可是一种没有任何语言的东西。每个人看到和说出的都是他们所想看到和所想说的那一部分,也都是不完整的。俄国人民信任我,推举我为总统。当我决心竞选总统时,我相信我可以改善俄国人民的生活,使国家强大。一个政治家不会去迎合所有的人,也不会试图推行一种不触及任何人利益的政策。如果这样,我将损害那些深深信任我的人民的利益。
我夫人幸福地哭了
(记者)听说,当你当选为代总统后,你的夫人哭了整整一天。因为作为总统,你和家人一起生活的时间将很少。你能否用些方法消除夫人的忧虑。
(普京)我夫人是幸福地哭了。当选总统后,我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的确大大减少。我不能像往常一样见到我的女儿们了。因为我上班的时候,她们正在睡;我下班的时候,她们又睡着了。总之,这给个人生活带来了种种不便,但更为不便的是与外界太隔绝,一方面是太忙,另一方面是安全的考虑,生活的圈子太小,往往是一种不真实的生活,对人民的愿望缺乏足够的了解。但我将通过一些计划外的访问来补偿。
我深信中俄人民的情谊
(记者)许多观众都很关注你访问中国,请您就这次访问说几句话。
(普京)感谢中国记者的采访。俄罗斯人民一直对中国人民怀有美好的情感。特别是当我听到江泽民说俄国话,唱俄语歌的时候,我更加对这种友好情谊深信不疑。可惜的是,我不能同样讲汉语。但我想用我唯一能说的汉语来结束这次采访———“谢谢!”
【解 说】普京作为新一任总统,正踌躇满志,正在选择一条符合俄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他希望在10年后,能让俄罗斯达到现在巴西的生活水平或1955年西班牙的生活水平。
俄罗斯的国旗是白蓝红三种颜色。据说普京喜欢的颜色既不是旧俄罗斯帝国的白色,也不是苏联的红色,而是介于红白之间的蓝色。至于普京的政治倾向,说法各异。有人说普京在政治上是务实主义,有人说他是开明的保守主义,或保守的自由主义,也有人说他是政权紧缩,经济开放。不管怎样说,俄罗斯人民把希望寄托在普京身上,希望普京能带领他们重振大国雄风。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2000年7月12日播出。)
第三节 广播电视法制新闻评论评析
一、法制新闻的定义
法制新闻的特殊性在于“法制”二字,所谓法制,指的是国家的法律和制度。“法律”既包括以规范性文件形式出现的成文法,如宪法、法律和各种法规,也包括国家机关认可的不成文法,如习惯法和案例法等;“制度”指的是依法建立起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各种制度。[26]
对于法制新闻的定义,各国学者都提出了各自的看法。蓝鸿文认为,法制新闻就是社会生活各方面新近发生的与法制相关的、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报道。[27]甘景山的观点是,法制新闻主要是新近发生的、重要的、有价值的,有关立法、司法、执法、守法和各行各业、社会生活各方面与“法”有关的新闻报道。[28]陈应革则将其定义为:法制新闻就是以法制事件、法制问题、法制动态为依托的新近发生的具有为受众及时知晓意义的法制信息。[29]以上对于法制新闻的定义都是从“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的视角来阐释的,说明了法制新闻的时效性和行业性两个方面的特征。此外,法制新闻相对于其他新闻信息而言,有着较为突出的专业性特征,即法制新闻报道的任务不仅是法制新闻信息的传播,还应该承担起向受众进行法律知识的传播和普及的社会责任,而且向受众进行的“普法”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综上所述,法制新闻报道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法制信息进行传播,并对受众的法制知识起到提升作用的新闻报道。
广播电视法制新闻评论,就是指以广播电视为载体,对法制领域新近变动的事实进行评论,从而提高受众的法制素养的广播电视评论节目。
二、我国广播电视法制新闻评论的发展
我国的广播电视法制新闻节目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是随着国家社会主义法治和民主建设、增强国民法制意识的需要而出现的。[30]
1985年,我国全面普法工作正式展开,同年6月,中宣部、司法部制定了《关于向全体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即“一五普法”,要求“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都要由专人负责,办好法制宣传栏目”。1985年上海东方电视台《法律与道德》栏目的创办,标志着我国电视法制节目的产生。2004年12月28 日,中央电视台开播“社会与法”频道。
在广播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法制广播节目诞生开始,法制广播节目就一直在广播节目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各省台以及部分市台都开办了专门的法制栏目,并在节目的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山东人民广播电台专门投入较大的资金打造品牌节目《法眼看社会》,广东人民广播电台针对广东流动人口多的特点,开办《妇女心声热线》,由专门的法律、心理专家为特定的人群解答疑难,同时运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大办有影响力的社会活动。包头台的《法制30分》、青岛台的《华金法制时间》、大连台的《法制经纬》、沈阳台的《法制新视野》等,都赢得了大量的受众。[31]昆明广播电视台政法频道的《风雷说法》也是一档优秀的法制栏目,从2005年6月26日开播至今,发展成一个日播的法制节目,该节目把镜头对准普通百姓,在案例讲述中穿插主持人风雷的评论,向老百姓传播法治意识和普及法律知识。
三、广播电视法制新闻评论评析
以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为例,广播电视法制新闻评论主要是借助广播电视的制作和表现手法,以宣传法制为主题,以法制与社会生活方面的密切联系为切入点,其宗旨是“重在普法、监督执法、促进立法”,选题贴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节目模式是“案例评述+主持人提问+嘉宾”的法律点评。所以,我们对广播电视法制新闻评论节目的评析,重在评价其普法的效果,监督执法的力度和促进立法的作用等方面;从节目模式来看,我们重点关注的是案例评述过程中,对于广播电视特有的制作和表现手法运用的情况,在主持人和嘉宾方面,我们观察的是主持人的提问和嘉宾的专业素养。
(一)普法宣传与法治建设
广播电视法制新闻评论在我国普法的宣传教育方面有着突出的作用和功能,因为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体中的电子媒体,对法制信息的传播可以做到即时传播的效果,也就是说在法制新闻发生的同时进行法制新闻信息的传播和评论,而且受众的传播范围广泛,在传播的过程中,受众还可以通过电话连线、网络在线沟通等多媒体的形式即时地参与法制新闻评论的现场,形成交互式的传播效果,从而帮助受众及时、全面地了解和思考相关的法律问题,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法律困难。
譬如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1999年播出的节目《家法与国法》,节目关注了1995年发生在重庆市巫山县高峰村的一起案件,该村一个雷姓的小伙子因为和族长的儿媳妇相好,被族长指挥村民将其五花大绑,严刑拷打一天之后,扔进了滚滚的长江。通过记者的采访和报道,推动了巫山县公安局对该案件的侦破。[32]
从节目的标题“家法与国法”就可以看出,这期节目关注的是在中国乡村社会存在了上千年的族规家法,这些族规家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中国乡村社会村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行事准则,随着国家法治化进程的发展,家法与国法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广播电视法制新闻评论对此类问题的关注,就是要帮助生活在乡村社会的村民认识并运用现代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教育并引导乡村农民学法用法。再譬如,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1999年10月26日播出的《骂人也犯法吗》,从乡村百姓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个运用法律维护个人名誉的案例说起,向电视机前的受众进行了一次关于名誉权的普法教育传播活动。
案例
《骂人也犯法吗》
今年52岁的周春红在北京房山区崇各庄乡土生土长。她的个性和为人也一直被村里人称道。她年轻的时候在村上的广播站工作,后来她从小队里的妇联主任当到村里的妇联主任。妇联主任官不大,管着全村1 700多口人、500多户的计划生育工作。走东家串西家,大大小小的事,她都得管。自己家里的里里外外都由老伴和两个儿子承包了,周春红也安心地当着她的“芝麻官”。没想到,一次村民之间的纠纷把周春红纠缠了进去,还为此打了一场官司。
说起官司的事,她的嗓门高了八度。“陈述义抡着胳膊说:‘周春红你和张宗海瞎着’,我当时听了以后,特别地生气,我做梦都想不到他能说我这话。”可“瞎着”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还一时摸不着头脑。“瞎着”就是说男女之间不正当关系,这是句老话,是一个方言。村民向我们解释道。当然被这话激怒的还有张宗海。张宗海是本村的村长,今年48岁,是一个干练的农村汉子,也是在本村长大的。乡里乡亲的论起来,周春红还算是张宗海的长辈。听说我们采访,正在乡里开会的张宗海急忙赶了回来。“当时我没在场,开会回来以后,周主任他们就跟我说了,这等于侵犯了我的人权了。因为是无凭据地骂人、侮辱人,用极其下流的(语言),侮辱诽谤,要是平常老百姓、村民之间骂,随便骂两句都可以。这语言太下流了,还当着好些人。”刚放下自行车,张宗海就急急地向我们表白着。
可这话又是因为什么而起的?骂人的陈述义又是谁?为什么会在大庭广众之下骂人?他们当时又想没想到一句话会给自己惹来一场官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