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药储存与养护
4157500000002

第2章 绪论(1)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中药养护的概念,为学生学好中药储存与养护技术打下基础。

掌握中药储存与养护的基本理论、技术与方法。

熟悉常用中药商品的变异防治,了解中药储存与养护的发展。

熟练掌握中药储存与养护的目的、意义及基本要求,为学好中药储存与养护技术培养兴趣。

1.1 中药储存与养护的概念

中药储存是指中药商品的储备和库存。它是指中药商品离开生产领域但尚未进入消费领域,在流通领域中形成的一种暂时停留的过程。中药储存是中药商业经营的重要环节,是保证中药商品流通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中药商品储存,中药商品的流通就会中断。

中药养护是指中药经营企业在中药的购、销、存、运整个过程中,对储备的中药材、中药饮片及中成药进行科学保养和维护的专业技术工作。中药养护是在继承祖国医药遗产和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储存与养护中药经验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探讨中药储存与养护的技术方法和措施。

中药储存与养护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来研究中药保管技术和影响中药储存质量及其养护防患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技术学科。它是在继承祖国医学遗产和劳动人民长期积累储藏中药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当代自然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深入研究探讨中药材、中药炮制品、中成药储存理论和实践的重大问题。简而言之,它是一门专门研究中药储藏保管、防止药物变质,保证中药质量而实用性较强的科学。

1.2 中药储存养护的起源与发展

1.2.1 中药储存养护的历史起源

中药和中医学一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为中华民族文化科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明珠,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宝贵产物。几千年来,它一直被用作防病治病的主要武器,为保证人民健康和民族发展壮大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古代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收载药物365种,是汉朝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总结。该书不仅简要而完备地记述了中药的基本理论、产地、采集加工时间,而且对于中药材鉴定、储存都有较为精辟的概括,如药物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等,为中药养护学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

到南北朝时期,医药有了显著的进步和分工。例如,《百官志》载:“……医师四十人……太医署有主药师二人……药园师二人……药藏局盛丞各二人。”又云:“药藏丞为三品勋一位。”可见,在当时就已专门设立了储药机构,从此明确了药物储存保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梁代陶弘景撰的《神农本草经集注》明确指出了药物产地、采制方法、储存时间与其疗效的关系。正如序录所说:“江东以来,小小杂药,多出近道,气力性理不及本邦。”又云:“凡狼毒、枳实、橘皮、半夏、麻黄、吴萸,皆欲得陈久良,其余唯须精新也。”

至唐朝,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撰成的世界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标志着我国药学的新发展。唐代不仅讲求道地药材,对药材的储存养护也十分考究。例如,《备急千金要方》记载:“凡药皆不欲数数暴晒,多见光日气即薄,歇宜热知之。诸药未即用者,候天大晴明时,于烈日中暴之,令大干,以新瓦器贮之,泥头密封。须用开取,即急封之,勿令中风湿之气,虽经年亦如新也。某丸散以瓷器贮,密蜡封之,勿令气泄,则30年不坏,诸杏仁子等药,瓦器贮之,则鼠不能得之。凡贮药法,皆须去地三四尺,则土湿之气不中也。”对中药干燥、储存方法、盛装容器均考据精审,论说详明。特别值得称道的是,该书提出储药在离地数尺,则湿气方不中药,这些朴实有效的经验,扼要实用,流行很广,甚为后世推崇。

到了宋朝,中药品种发展比往代剧增。当时政府设“收卖药材所”辨认药材,以革伪乱之弊。宼宗萸著《本草衍义》载:“夫高医以蓄药为能,仓中之两,防不可售者所须也,若桑寄生、桑螵蛸、鹿角胶、虎胆、蟾蜍……之类。”说明储存十分重要。尤其难得之品宜蓄贮留,以急病人之所急。

元朝王好古著《汤液本草》:“一两剂服之不效,予再候之,脉证相对,莫非药有陈腐者,致不效乎,再市药之气味厚者煎服,其证半减。再服而安。”阐明了药物储存的新陈与临床疗效之密切关系。

直至明朝,陈嘉谟广罗收集各代药物发展的成就,编著了《本草蒙荃》。该书载云:“凡药储存,宜常提防,倘阴干、暴干、烘干,未尽去湿,则蛀蚀霉垢朽烂,不免为殃。当春夏多雨水浸,临夜晚,或风虫啮耗心力费悼岁月,堪延见雨,着火频烘,遇晴明向日悬曝,槌悬架上,细腻贮坛中。人参须和细辛,冰片必同灯草,麝香宜蛇皮裹,硼砂共绿豆收,生姜择老沙藏,山药候干炭窖,沉香、真檀香甚烈包纸须重。……耗轻柳气,味尽得完,具辛烈者免走泄,甘美者无虫蛀伤,陈者新鲜,润者干燥,……”这些宝贵储存经验,沿袭至今,成为后世研究储存的理论依据。

继《本草蒙荃》之后,李时珍《本草纲目》,高度概括、总结、说明以前各家经验,对中药学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再及清朝,文化统治虽然残酷、严密,但中药及储存养护的研究仍有一定发展。吴仪洛《本草从新》云:“用药有久宜陈者,收藏高燥处,不必时常开看,不会霉蛀。有宜精新者,如南星、半夏、黄麻、大黄、木贼、棕榈、芫花、枳实、佛手柑、秋石、石灰、诸曲、诸胶……之类,皆以陈久者为佳”,使用陈久品之意“或取其烈性减,或取其火候脱。”又云:“余者俱宜精新,若陈腐而欠鲜明,则气味不全,服之必无效。”张秉成氏对用精新药的意义又作了详细的补充:新者取其气味之全,功效之速。吴张二氏之说,对中药储存与功效的关系考究精辟,论说详明,给后代予以深远影响。

有关中药养护学,自汉朝到清朝,各个时期都有它的成就和特色,而且历代相承,日渐繁荣,不仅为后世广泛应用,还为研究整理中药储存养护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资料,是中医药文化的宝贵财富之一。

1.2.2 中药储存养护的现代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继承和发展祖国医药遗产。在中医药政策的指引下,中药工作者开展了大量的中药储存养护的研究工作,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先后编写出版了《中药材养护知识》《中药材商品养护》《中药材保管技术》《中药材贮藏保管知识》《中药保管技术》《医药仓贮技术》《现代中药养护学》《中药储存与养护》等专著。以上这些专著都是我国有关中药保管、储存、养护研究成果的结晶,此外还有许多研究论文刊登在国家正式出版的期刊上。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不断研究,并引进新的、现代的养护技术和方法,如低温储存、无公害药材对抗同储、气幕防潮、微波和远红外干燥、气调养护等,给中药养护增加了新内容,促进了中药养护和本学科的发展。

近年在药材储存养护工作方面又取得了一系列的新成就,能普遍正确地掌握“预防为主,防治相结合”的保管原则,药材仓库均建立了保管制度,重视库房温度、湿度的控制,加强了入库验收工作。在保管技术上,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老而有效的储存经验,而且利用了现代的仪器和工具,并加以研究改进,提出一些新的储存方法。药材的品种虽多,性质各异,但由于中药养护工作者的努力,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基本上避免了药材生霉长虫的现象,保证了广大人民医疗用药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