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药储存与养护
4157500000031

第31章 其他中药变异及防治(2)

3)吸潮法

在整仓密封室内,一般都采用吸湿器、氯化钙等吸潮。小件(箱、缸)可用生石灰吸潮,如怀牛膝、枸杞、肉豆蔻、麦门冬、天门冬以及动物类药材都可采用。吸潮操作时,要防止石灰粉黏附药材。

4)晾晒法

易泛油中药受潮时,除昆虫类外一般都可晾晒。其中怀牛膝适合晾干,不宜暴晒。而柏子仁可放在强烈日光下晒2~3 h,待凉透后再装包。麦门冬晾晒时应选晴天,摊开时要薄而均匀,晒时不宜翻动,否则容易产生泛油。干燥后应趁热气未散时装箱,盛装必须结实,然后盖严。枸杞也适宜趁热装箱的办法,装箱时含水量掌握在13%以内,温度不低于24 ℃时即可装箱。为了防止受潮,可先装入塑料袋内扎紧袋口,然后再装入木箱后糊严。也可采用铁箱包装(可不用塑料袋),箱口不要过大,装实装满后把箱口全部用焊锡封严,保质效果好。

5)烘烤法

白术、榧子、天门冬、白果等受潮后,可采用烘烤干燥。其中,天门冬适宜用文火烘烤,防止外表层破裂。动物类除刺猬皮、狗肾、水獭肝、鹿筋外,都可烘烤。昆虫在烘烤时,翻动要轻,防止虫体残损。火力不要太旺,否则容易把虫体烘焦。

6)密封法

适宜整仓密封的有当归、党参、怀牛膝、麦门冬、柏子仁、肉豆蔻、胡桃仁、使君子仁、枸杞等。但必须在密封前把药材先熏蒸一次,密封期间室内要有吸潮设备,以防止害虫孳生和湿度增大,这样才能达到药材不受潮、不泛油、不生虫的目的。其中,怀牛膝、麦门冬、党参、枸杞等也可采用小件密封办法,但密封的药材水分必须在安全水分以下,密封前也要先将药剂熏蒸,然后装入木箱或缸内密封保藏。易泛油的动物类药材,都可采用小件密封,容器内放适量有特殊气味的大蒜头(必须是干的)、花椒、樟脑粉等,以增加防虫的功效。

7)炒炙法

柏子仁(少量)若有泛油迹象,可投入铁锅内加热略炒,若倒入适量麸皮同炒,效果更好。炒后将麸皮簸筛分离,冷却后收藏,也能起防治害虫作用。

8)热蒸法

炙黄精、白果可用笼屉热蒸,对治理黄精发热有酒酸气味效果较好,并能杀虫。白果不宜蒸得过熟,一般以半熟即可,就能达到防虫防霉的目的。

9)药剂熏蒸法

易泛油中药一般都可用磷化铝、氯化苦药剂熏蒸。其中,甜杏仁、柏子仁、郁李仁、使君子仁、桃仁、苦杏仁、胡桃仁、蕤仁、黑芝麻、党参、怀牛膝、当归等适合磷化铝药剂。氯化苦熏后易泛油,有的品种变色。党参、川牛膝、当归、独活、桔梗、天门冬、防风、九节菖蒲、百部、知母、板蓝根、北沙参、白术、川芎、前胡、苍术等还可用硫黄熏蒸。

10.2 中药的变色

各种中药都具有其固有的色泽,色泽不仅是药材外表美观的标志,也是中药品质好坏的指标之一。

中药的变色指中药在采收加工、储存的过程中,由于保管养护不当而引起中药自身故有色泽改变的现象。变色的发生往往使不少中药变质失效,不能再供药用,尤其是目前很多中药的有效成分缺乏可靠的化学鉴定方法来保证质量时,那么防止中药变色就更显重要。

10.2.1 中药变色的原因

现在一般认为,中药变色主要是由于酶及非酶作用所引起的化学反应。

1)因酶作用引起的变色

有些中药所含的化学成分具有生色基团如酚羟基结构等。在酶的作用下会发生氧化、聚合等化学变化,形成了大分子的有色化合物,而使药物的颜色加深,因此,含黄酮类、羟基葸醌类及鞣质类的中药都易发生变色。如花类中药一般都含有花色素,富亲水性,一旦受潮,则激活细胞中的酶,在氧的作用下,色素水解,从而颜色也随之改变。大黄、牡丹皮等含鞣质较多的中药在长久与空气接触后,氧化生成大分子棕色物质或将鞣质氧化成红色。黄芩苷在黄芩酶的水解下,生成葡萄糖醛酸与黄芩素,后者具有三个邻位酚羟基,易氧化成醌类物质而显绿色。

2)非酶引起的变色

(1)中药成分

有的药材所含蛋白质内的氨基酸与还原糖作用,生成了大分子的棕色化合物所致;也有的是中药所含的糖或糖酸类物质分解成糖醛或其他类似的化合物,而这些化合物中含有活泼的羟基,能与一些含氮化合物进行缩合、环合等化学反应,形成棕色色素或其他的色素,致使中药变色。

(2)加工干燥

中药在加工干燥的过程中,因火烤或暴晒,温度升高使中药变色,或因霉蛀后用硫黄熏蒸而发生变色。

(3)空气

某些中药的变色是氧化作用引起的,在氧化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加速了酶的活动,其氧化物会使药材的色泽加深,变色速度加快。故将易氧化变质的中药密封包装,不但能防止某些药味香气走失,也能减少或防止氧化变色的发生。如鞣质为强还原剂,含鞣质的槟榔、白芍等中药易被空气中的氧所氧化,生成鞣红而泛红。有些矿物类药,如青矾受空气中氧的作用使Fe?+变成Fe?+而失去原有的青绿色泽。

(4)光照

某些汞制剂的中成药,如红升丹、三仙丹、轻粉等,光照过久后不仅能逐渐析出水银,颜色也会加深。含有鲜艳色素的中药(花类等),若过多受日光照射,这些不稳定色素也容易褪色,变浅变白。如玫瑰花晒则褪色,红花易褪色变黄,大黄由黄色迅速变成红棕色等。因此,使用紫外线杀菌也应注意防变色。此外,一些中药也会因日光照射而变色主要是因受日光偏极光的影响,当然这与温度的升高也有一定的联系,故对日晒易变色的中药,宜置于阴凉、干燥、避光处存放。如花类、叶类中药。

(5)温湿度

中药变色通常和温湿度有关。一般温湿度增高,中药的变色速度也加快,因为酶在50 ℃以下随温湿度的增加,酶的活性也增大,则其变色加剧。如鲜艳的花类药、绿色的全草类药以及含有多量糖分、淀粉、油脂的药物均可因温度过高或受潮而失去原有的光泽。例如,半夏受潮后变成粉红色、灰色甚至黑色;当归受潮、受热后变成黑色;北沙参受潮发霉后变成红色等。故中药宜置低温、干燥处储藏。

(6)发热、霉变

一些中药在发霉、发热过程中,由于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和对中药有机物质的严重分解,菌体自身及其代谢产物的色素与药物坏死组织的颜色混杂在一起,使药物的原有色泽和整洁度消失,而呈现出黑褐、棕褐或黄褐等颜色,同时产生不快的哈臭味、酸味或霉酒味。或因霉蛀后用硫黄熏蒸而发生变色,这是因为用硫黄熏蒸后所产生的二氧化硫遇水成为亚硫酸,具有氧化作用,从而使中药变色。

10.2.2 易变色的中药

中药变色范围很广,严格来说各类药在流通过程中,色泽总是在不断的变化,只是有的不甚明显罢了。而药一旦遭受发热、生霉、泛油之后,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色,这种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是一些色泽鲜艳的药,如玫瑰花、月季花、梅花、款冬花、腊梅花、扁豆花、菊花、玳玳花、红花、山茶花、金银花、槐花(米)、莲须、莲子芯、橘络、手桔(佛手)片、通草、麻黄等。其中又以玫瑰花、款冬花、扁豆花、莲须、佛手片等最易变色。

10.2.3 易变色中药的检查

对易变色中药,重点要检验色泽、气味、形态和水分。如花类药材的色泽气味,更是鉴别新陈之分的重要标志。一般新货色泽鲜艳,香气浓郁而形态整齐,大小均匀、加工精致也是检验质量优劣的重要内容,因为这些都与保管养护有密切的联系。

中药含水量的大小关系到储存的安全,采取感官方法对中药不同部位进行水分探测是传统的经验,在当前中药检验实践中仍起重要作用。具体方法如下:

1)对质地柔软类中药的检查

金银花、红花、菊花、扁豆花等质地都比较柔软,检验时可用手抓方法衡量所含水分。若感觉花体疏松不结块,触之略有扎手感,捏之并有弹性者则干燥;握之无弹性者是不干的;捏后不散成团者更潮。反之,若花瓣一触即碎那是过分干燥的现象,也应该防止。

2)对质地硬脆类中药的检查

款冬花、莲须、橘络、莲子芯、槐花(米)、手桔片、通草等,基本也可采用手抓方法衡量所含水分。如干燥的橘络则易碎断,其气也浓;未干的软韧不伸,其气也弱。莲须手握之扎手,抖动黄色花粉易落者是干燥的;若手感发凉,花粉不易散落者则是不干燥的现象。干燥的莲子芯质地坚脆,折之易断,不干的则软韧气弱。佛手片有广手片、川手片之分,广手片张大、片薄、色白,性质柔软,检查水分可用手握方法,若触及时有硬度感觉,放手时伸张迅速而幅度大者为干货;若手握软绵,放之不易伸张者即是身潮的表现。川手片张小,片厚、色黄、质硬,可以从软硬度来判断所含水分的多少。

槐花(米)若握之触手并发出沙沙响声者为干透的;无声者则未全干。通草受潮或遭水渍后,颜色容易泛黄,丝通草还会结块。

3)具花托类中药的检查

玳玳花、玫瑰花、月季花、山茶花、腊梅花、梅花等都带有花托,这个部位一般不易干燥。检验时,可用指甲掐之,其花托(蒂)坚实不易掐入者,说明是干透的;若手掐软韧,轻掐留痕者是潮软的表现。款冬花一般花瓣易干燥,内芯及花柄不易干燥,可剥开后观察。若内芯丝状物疏松易散则是干燥的:剥时花瓣不碎无弹性,内芯丝状物不疏松易散者则是潮软的现象。

4)新、陈货的检查

莲子芯色绿气味青香浓郁者为新货,黑褐色者是久存的陈货,发黄者是受潮热的表现。麻黄一般情况下是新货色绿身潮;陈货色黄较干燥。若茎枝一折易断并发出响声,折断处有黄色粉末爆出是干燥的现象;如折时无声,或不易折断并有韧状纤维牵连也无粉状物爆出,则是不干燥的现象。检查上述易变色中药时,还应检验有无虫蛀霉变。如莲须、红花生虫时,多在包装的四角蜷伏;金银花、槐花(米)的害虫常隐藏在花苞内;橘络、莲子芯、款冬花等生虫时,都会吐丝缠绕或结串成团。

10.2.4 易变色中药的养护

易变色中药应选择干燥、阴凉、避光的库房存放。其中,花类药最好能专储,便于管理和养护。库房的温度最好不超过30 ℃,相对湿度控制为65%~75%。储存期不宜过长,要执行“先进先出,易变先出”的原则,加强检查,防止受潮。根据中药的变色原因,在实际工作中可采取以下相应措施来防止中药的变色发生。

1)破坏酶的活性

一般采后的新鲜药材,因含有大量的酶,且药材又含较多水分,则变色情况的发生较为严重。故可用破坏酶活性的方法来防止。这在原产地进行采收加工时,可结合运用火烘、暴晒、沸水潦、蒸笼蒸等方法来破坏药材内酶的活性,防止药材变色。如黄芩用蒸或沸水煮后可防止变色。

2)密封法

易变色的花类药中,除金银花、红花、槐花(米)外,都可采用密封储存,以防吸潮变色。库存量大的可以整库密封;库存量小的可用小件(箱)密封,但含水量要求在安全限度以内,在梅雨季节前进行效果好。

3)气调法

易变色药中除麻黄、通草、槐花(米)、红花等外,都适宜采用气调养护,可保持色泽正常;而对花类药材,更符合采取小件密封(充气或真空)的方法,既灵活又方便,在商品流通中深受欢迎,是中药包装保质改革的方向,特别适用于储存量少的品种。

4)晾晒法

适宜晾晒的有莲须、槐花(米)、莲子芯、橘络、佛手片、红花、金银花、款冬花等。其中,莲子芯(色绿)、莲须(色黄)、红花(色红)晾晒时,上面覆盖一层清洁的细孔麻布,既能避免强烈日光照射而褪色,又能防止风吹时使药材散失而损失。佛手片不宜晾晒过干,要保持软润状态,过干有损其质量。款冬花晾晒时不宜过多翻动,不宜暴晒,否则易造成苞片碎落而吐出苞内絮状物,使完整的花苞破残,且暴晒后易变色。

5)吸潮法

花类中的月季花、玫瑰花、玳玳花、梅花、菊花等可用生石灰吸潮,这是用于吸干花类药材受潮水分效果较好的方法,若长期吸潮,花的色、香、味都能保全。

6)烘烤法

易变色的玳玳花、梅花、山茶花、扁豆花、腊梅花等受潮时,都可用烘烤方法进行干燥。烘烤时把花摊薄而均匀,火力不宜太旺,时间不必过长(只要求烘除多余水分),若过分干燥会造成花瓣易残,影响色泽和烘焦等后果。

7)药剂熏蒸法

用硫黄熏蒸处理时,燃烧硫黄产生大量的SO? ,SO? 是抗氧剂,能阻滞氧化反应的产生,当其附着在中药表面能防止变色;同时SO? 能与变色反应的中间体糖醛等作用,生成稳定的化合物,使得变色反应无法继续进行。适用硫黄熏蒸的有扁豆花、佛手、橘络等,但熏期宜短,否则会失去香气。

10.3 中药散失气味

散失气味是指一些中药含有易挥发的成分(如挥发油等),因储存保管不当而造成挥散损失,使中药的气味发生改变的现象。

具有强烈芳香气味的中药都含有挥发油的成分,而这些成分正是起治疗作用的重要成分,所以气味是鉴别中药质量的标志之一。中药的固有气味若逐步淡弱或消失,说明药物的有效成分在减退,从而降低疗效。对于中药的气味,自古以来都是十分重视的,如每逢取药除观其外形必首闻其味。尤其是目前很多中药的有效成分尚未阐明,那么保持中药原有的气味就更为重要。但在现在的储存工作中,对如何防止中药散失气味考虑得较少,甚至有的一味强调药材的通风干燥,使有些中药的气味变得淡薄,这是值得重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