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生命高于一切:企业安全生产第一法则
4159500000015

第15章 安全技能培训必不可少——用教育为安全保驾护航(2)

当然,要使国外好的东西为我所用,首先要评价安全状态,对本企业的安全管理、安全状况有清醒的认识,根据本企业生产运行的特点,学习国外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并选择国外相近行业的安全管理先进企业作为标杆,制定适用本企业的安全管理模式。企业根据潜在风险、管理目标和企业资源,认真做好管理评审,策划制订出成熟的适应安全需要的制度方案,并在执行的过程中,再来检讨制度的细节,做必要的修改订正。

安全生产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事关民生的大事,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是一个必须长抓不懈的重大课题。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安全生产的成功做法和取得的经验非常值得我国借鉴。

一、美国——以人为本,让员工主导

美国企业的安全管理鲜明地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主导思想。在美国公司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很多公司专门制定有“安全誓言”的小卡片,上面不仅有总经理和安全副总的签字,而且上面还有每一个雇员的签字,并且要求雇员随身携带这张卡片,意在时刻提醒员工安全生产不仅是公司要求你做的,而是你自己发誓要做到的。各大公司抓安全首先考虑的是人,不少公司招聘时对应聘人员都要进行安全资质审查。

如果出现违章,甚至发生事故,很多公司也是尽量做到有人情味。公司主管根据员工违章程度的轻重,一般会有如下四种处理措施:

1.情节轻微,予以口头上的提示。领导会让员工知道哪个环节违规了。

2.问题比较严重,以书面通知。出现过错的责任人要在发给自己的通知上面签字,并承诺改正过失,注意安全。

3.保证违章不能再犯。如果责任人觉得确实做不到这一点,那就很有可能被公司辞退。

4.当公司发生重大的安全事故时,公司大多会把你辞退掉。

由以上几点,我们可以发现,美国企业安全管理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在安全管理的过程当中让员工体验一种主导地位,在招聘时就首先看他是否有足够的安全意识,能不能做到安全工作;在工作中间,如果出现违反安全规程的事件,主管人员会首先让你知道犯错的根源在哪里,让你自己去思索“怎样做才能做到安全。”

二、法国——光靠制度是不够的

在人们的印象中,法国是生产安全事故发生较少的国家之一。然而,2004年5月23日,法国巴黎戴高乐机场2E候机厅一段走廊的顶棚坍塌,造成包括两名中国公民在内的4人死亡事故却让人们记忆犹新。

本应成为法国人骄傲的候机厅造价不菲,刚刚交付使用一年,却因这起事故让所有法国人心痛。痛定思痛,机场方面最终作出了推倒重来的艰难抉择。走廊除了30米长的事故段,其他部分经检测仍然耐用,一些专家曾建议其他部分进行修复加固。但由于这种方案不能保证万无一失,机场最终决定将走廊全部拆除重建。

在法国,每一次重大事故之后都会进一步加强有关方面的预防工作。这不能不说是痛定思痛后的一种觉醒,法国人正是靠着这种觉醒,不断地改进着自己的各种生产安全措施。

比如,法国在全国成立较独立的工作监察处,负责对企业安全工作进行日常监察。与此同时,法国国家安全研究中心不断开发新的安全技术。另外,法国对发生事故的企业还加收分摊费。法国安全生产的法律也非常完善,这些都会进一步加强责任人对事故的认识。

在法国,法律规定施工企业的老板是生产事故的责任人,出了事故,要被追究经济和法律责任,事故责任的判定无疑有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工作流程的人为薄弱环节,并引以为戒。

三、德国——建立不同级别应急预案演练

传统上的德国人是理性的,崇尚的是遵守制度、标准、方案、规则、条款、规范。德国人在19世纪就开始用法律制度来规范管理安全生产。早在1884年,德国就颁布了第一部工伤保险法律,建立了以工伤保险为核心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1911年,德国议会又颁布了《社会法》,规定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及具体的管理制度,以保障人身安全与健康。

国人很熟悉的德国西门子公司有一条“标准化”法则执行了有上百年的历史,时至今日这条法则仍有其科学合理的一面。西门子将其独特的标准贯彻在110个国家的庞大系统中,贯穿于500多家分公司子公司的各个流程。为确保安全,西门子在产品设计的源头上,对于重要的产品如汽轮机、发电机等都要通过近十几个步骤的详细审查。为保证产品品质,西门子每年都会对协作厂及原材料供货商进行严格的审查。西门子正是用制度的标准化,赢得了“像时钟一样精密的德国战车”的美誉。

我们在制定企业的安全制度的时候,尤其应当注意刚性操作制度,更少地减少人在制度面前的主观能动作用,凸显制度本身的约束作用。正如德国管理的灵魂人物强调的那样,排除一切人格化的因素,不带有任何个性化色彩,严格执行制度、履行程序和奉行原则。

四、日本——完善法规确保安全生产

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全球有十分之一的火山位于日本,在日本全国都时常会发生火山活动,是名副其实的“火山之国”“地震之国”。日本每年发生的地震,包括人感觉不到的有上万次,严重的地震则每一个世纪都会发生几次。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日本人的民族性格,也决定了其特殊的管理风格。日本每个街心公园和学校设计时都会考虑到防灾功能,地下多埋有救灾和生活物资,地上留出空地用于搭建帐篷。

日本政府多年来在一切经济活动中通过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实施一系列的安全对策和措施,使生产过程中的事故大幅下降,伤亡人数不断减少。日本安全管理本质化的重要特点,就是预警预知,预先知道,有效预防,把主要精力用在本职安全特别是人的安全上,训练习惯养成,消除和减少操作失误。这一制度的有力实施,使日本成为世界上安全生产成本最低的国家之一。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日本的安全生产问题凸显,工伤死亡人数剧增。1961年,为了减少生产过程中伤亡事故的发生,日本政府制定了《劳动安全卫生法》、《矿山安全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由于法律健全、措施得当、各方重视,日本的生产安全问题基本得到了有效控制。2003年,日本工矿业在生产过程中死亡的人数只有307人,而2006年全年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6352人,是近51年来首次回落到6500人以下。相比而言,工矿业事故死亡人数要比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少得多。

实际上,比制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更重要的是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安全监督队伍,以防患未然。根据《矿山安全法》,日本建立了一整套独立的矿山安全监察体系,实施高效的监督管理。监察人员严格按照有关法律,对安全业务、设施状况、应急机制等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立即彻底解决。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监察机构十分重视安全的超前管理和过程管理,不是事故发生以后再去调查、追究责任,而是事先监督、落实各种防范措施,消灭事故隐患。因此,日本矿山在实施某些特殊的项目时,必须事先制订方案,并报政府安全监督部门批准。在实施过程中,政府安全监督部门的人员现场监督指导,有效地防止了不安全因素的发生和扩大。

提高员工安全意识,首抓安全技能培训

无知者无畏,无畏的结果往往就是无谓的牺牲。我们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所有的安全事故的发生绝对不是出自肇事员工的主观故意,出现事故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部分员工心存侥幸,疏忽大意,明知故犯,这基本属于员工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技能缺失,涉及企业的安全生产培训不到位或者是没有起到实际效果的问题。

否则,如果是出自其主观意愿的话,那么他的这种行为就已经转化为有目的的犯罪行为了。

所以,很多时候一起起本不该发生的事故中那些戛然而止的鲜活生命其实并不是死于事故本身,而是死于无知。由此可见,对员工进行安全技能培训是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的必备条件,企业务必要当成头等大事来抓!

现在,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已经普遍提高。不过,我们仍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帮助员工达到“我会安全”阶段,让他们明白各项制度规定、操作规程,才能把“我会安全”的口号落到实际工作当中。

培训是连接“我要安全”到“我会安全”的桥梁,因此企业必须要将培训工作当做头等大事来抓。

一、让员工明白“安全技能培训”的重要性,明确学习目的很重要

在现在这个工业社会里,各种各样的重型机械得到广泛应用。在工业生产中,各个岗位都有其复杂性和专业性,没有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就存在有出现失误而导致事故发生的隐患。

我们都知道,安全的最大受益者其实正是员工自己本身。所以,员工在受训时,心里要对培训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能有任何的抵触情绪,要知道培训工作毕竟是为了自己、为了家人及全家的幸福,通过培训掌握安全知识是对你家人的最大责任。如果员工在培训过程中不能端正态度,那么其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

二、创新学习培训形式,有利于学员自主、合作交流学习

培训工作要有重点地确定培训内容,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工种的工作人员,要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做到内容明确实用,有的放矢,并注意培训形式的多样性,使员工更容易接受,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1.正面教学。通过对员工的组织教学及成绩考核等方式进行,使员工掌握安全的基本理论知识。

2.组织观看岗位责任教学片,使员工在上岗前即对本岗位的安全操作规程有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认识,对操作要领和安全危害有更加充分的了解,从而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

3.现场教学。可以由具有一线丰富经验的老员工现场讲授,或者邀请安检部门的检查人员现场讲解安全知识,比如对使用化学危险品等特殊岗位作业的员工讲解装卸要领和急救常识,强化他们对这一潜在危险的认知,从而便于安全作业和应对突发事件。

4.防灾演习。企业可以定期组织员工进行隐患处理和事故应急措施的演习。如,劳保用品的正确穿戴,消防器材、报警装置、救助通讯等设备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应急处理及疏散、撤离的训练,以及各种伤害的紧急救助措施的演练等。

5.展开多种形式的员工“自我教育”式的讲演活动,让每位员工都有机会公开自己的安全生产经验,使员工由安全生产的“受训者”转变为“训导员”。这不但能够充分调动起员工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还能进一步增强安全培训与安全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