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给工薪族的第一本理财启蒙书
4160600000008

第8章 知识储备篇 工薪族用“薪”理财,必须要知道的基础知识(2)

在上述几种投资方式中,通常而言,在收入相同的情况下,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的税负是一样的,私营企业的税负最重。但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私营企业等三种形式的企业,是法人单位,在发票的申购、纳税人的认定等方面占有优势,比较容易开展业务,经营的范围比较广,并且可以享受国家的一些税收优惠政策。

在三种企业形式中,私营企业以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出现,只承担有限责任,风险相对较小;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由于要承担无限责任,风险较大。特别是个人独资企业还存在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等相关法规不健全不易操作的现象,加剧了这类企业的风险。而合伙企业由于多方共同兴办企业,在资金的筹集等方面存在优势,承担的风险也相对较少。相对于有限责任公司而言,较低的税负有利于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的发展。个人投资者在制订投资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选择最优投资方案。

工薪族理财不可不知的投资学原理

复利原理——时间就是金钱

所谓复利也称利上加利,是指一笔存款或者投资获得回报之后,再连本带利进行新一轮投资的方法。复利的魔力,即每次投资的收益都可以作为下次投资的本金,如果年限越长,收益率越高,那么复利的效果就越明显。

关于复利,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从前,有一个非常爱下棋的国王,他棋艺高超,从未碰到过敌手。于是,他下了一道诏书,诏书中说无论是谁,只要击败他,国王就会答应他任何一个要求。

一天,一个小伙子来到皇宫与国王下棋,并最终赢了国王。国王问这个小伙子要什么样的奖赏,小伙子说他只要一个小小的奖赏,就是在棋盘的第一个格子中放上一粒麦子,在第二个格子中再放进前一个格子的一倍,依次重复向后类推,一直将棋盘每一个格子摆满。

国王觉得很容易就可以满足他的要求,于是就同意了。但很快国王就发现,即使将国库里所有的粮食都给他,也不够其要求的百分之一。因为即使一粒麦子只有一克重,也需要数十万亿吨的麦子才够。尽管从表面上看,小伙子的起点十分低,从一粒麦子开始,但是经过很多次的乘积,就迅速变成庞大的数字。

复利看起来很简单,但很多投资者没有了解其价值,或者即使了解但没有耐心和毅力长期坚持下去,这是大多数投资者难以获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你要想让资金更快地增长,在投资中获得更高的回报,就必须对复利加以足够的重视。其实,世界上许多大师级的投资者都把复利原理用到了极致。股神沃伦·巴菲特就是最为典型的一个。

沃伦·巴菲特认为,长期持有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的股票,将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财富。其关键在于投资者未兑现的企业股票收益通过复利产生了巨大的长期增值。

投资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企业,投资者所需要做的就是长期持有,并耐心地等待股价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上涨。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具有超额价值的创造能力,其内在价值将持续稳定地增加,相应地,其股价也将逐步上升。最终,复利累进的巨大力量,将会为投资者带来巨额财富。比如,有人在1914年以2700美元买了100股IBM公司的股票,并一直持有到1977年,则100股将增为72798股,市值增到2000万美元以上,63年间投资增值了7407倍。按复利计算, IBM公司63年间的年均增长率仅为15.2%,这个看上去平淡无奇的增长率,由于保持了63年之久,在时间之神的帮助下,最终为超长线投资者带来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财富。但是,在很多投资者眼里,15.2%的年收益率实在是微不足道。大家都在持续高烧,痴人说梦:每年翻一倍很轻松;每月10%不是梦;每周5%太简单……要知道“股神”巴菲特的平均年增长率也只不过是20%多一点啊,但是由于他连续保持了40多年,因而当之无愧地戴上了世界股神的桂冠。

在复利原理中,时间和回报率正是复利原理“车之两轮、鸟之两翼”,这两个因素缺一不可。时间的长短将对最终的价值数量产生巨大的影响,时间越长,复利产生的价值增值就越多。

投资1万元资金,按照不同的年限和不同的回报率计算,其收益水平将呈几何级数增长:如果年回报率是10%,那么,投资5年,1万元增加到1.61万元;投资10年,增加到2.60万元……投资50年,就增加到117万元。如果回报率是30%,那么,投资5年,1万元增加到了3.71万元,投资10年,增加到13.78万元……投资50年,1万元就增加为49.79亿元。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其威力比原子弹更大!”

按照复利原理计算的价值成长投资的回报非常可观,如果我们坚持按照成长投资模式去挑选、投资股票,那么,这种丰厚的投资回报并非遥不可及,我们的投资收益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现在小投资,将来大收益,这就是复利的神奇魔力。

杠杆原理——运用财务杠杆带来大收益

杠杆原理亦称“杠杆平衡条件”。在“重心”理论的基础上,阿基米德发现了杠杆原理,“二重物平衡时,它们离支点的距离与重量成反比。”阿基米德对杠杆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方面,而且据此原理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发明创造。据说,他曾经借助杠杆和滑轮组,使停放在沙滩上的桅船顺利下水,在保卫叙拉古免受罗马海军袭击的战斗中,阿基米德利用杠杆原理制造了远、近距离的投石器,利用它射出各种飞弹和巨石攻击敌人,曾把罗马人阻于叙拉古城外达3年之久。

杠杆原理也充分应用于投资中,主要是指利用很小的资金获得很大的收益。我们以投资服装生意来说明杠杆的应用。假如你有1000元钱就可以做1000元钱的生意了,进货买入1000元的衣服可以卖出1400元,自己赚了400元,这就是自己的钱赚的钱,就是那1000元本钱带来的利润。这是没有杠杆作用的。从银行贷款是要给银行利息的,这个道理都知道。利息就是你从银行拿钱出来使用的成本。这等于是你用利息买来银行的钱的使用权,使用后你还是要还给银行的。如果你看准做服装的生意肯定是赚钱的,可以从银行贷款10万,使用1个星期,假如利息正好是1000元。这等于你用原来做衣服的本钱1000元买了银行10万的使用权,用这10万买了衣服,卖出后得到14万。你自己就赚了4万。这就是用自己的1000元撬动了10万的力量,用10万的力量赚了4万的钱。这就是一个杠杆的例子。

杠杆常常用“倍”来表示大小。如果你有100元,投资1000元的生意,这就是10倍的杠杆。如果你有100元可以投资10000元的生意,这就是100倍的杠杆。例如做外汇保证金交易的时候,就是充分地使用了杠杆,这种杠杆从10倍、50倍、100倍、200倍、400倍的都有。

还有我们买房子时的按揭,也是使用了杠杆原理。绝大多数人买房子,都不是一笔付清的。如果你买一幢100万的房子,首付是20%,你就用了5倍的杠杆。如果房价增值10%的话,你的投资回报就是50%。那如果你的首付是10%的话,杠杆就变成10倍。如果房价涨10%,你的投资回报就是一倍!可见,用杠杆赚钱来得快。

但是,凡事有一利就有一弊,甘蔗没有两头甜,杠杆也不例外。杠杆可以把回报放大,它也可以把损失放大。同样用那100万的房子做例子,如果房价跌了10%,那么5倍的杠杆损失就是50%,10倍的杠杆损失,就是你的本钱尽失,全军覆没。例如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主要原因就是以前使用的杠杆的倍数太大。

在股票、房价疯涨的时候,许多人恨不得把杠杆用到100倍以上,这样才能回报快,一本万利;而当股票、房价大幅下跌的时候,杠杆的放大效应迫使很多人把股票和房子以低价卖出。而当人们把股票和房子低价卖出时,则造成了更多的家庭资不抵债,被迫将资产以更低价出售,从而造成恶性循环,导致严重的经济危机。

总之,我们在使用杠杆之前有一个更重要的核心要把握住,那就是成功与失败的概率是多大。要是赚钱的概率比较大,就可以用很大的杠杆,因为这样赚钱快。如果失败的概率比较大,那根本不能做,做了就是失败,而且会赔得很惨。

不可预测性——投资市场是在时刻变化着的

投资市场的不可预测性是指证券市场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由于其内部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以及影响它的许多外部因素的难处理性,使得其运行规律难以被理解和刻画。然而在具体的投资过程中,好多人最喜欢做的事却是去预测,或者让别人去预测。这是投资者对市场缺乏了解的表现。其实,从来没有人能正确预测出无论是大盘还是个股的具体点位或价位,最多也就是根据当时的走势判断一下趋势如何。市场会以它自己的方式来证明大多数的预测都是错误的。

那些著名的投资大师,他们更多的是关注股票本身,以及大的趋势,很少花心思去预测股市的短期变化。例如,有股神之称的沃伦·巴菲特和美国最成功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就告诫投资者:永远不要预测股市。因为,没有人能预测股市的短期走势,更不可能预测到具体的点位。即使有一次预测对了,那也是运气,是偶然现象,而不会是常态。

巴菲特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能够预测市场走势的人。”“分析市场的运作与试图预测市场是两码事,了解这点很重要。我们已经接近了解市场行为的边缘了,但我们还不具备任何预测市场的能力。复杂适应性系统带给我们的教训是,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它顽固地拒绝被预测。”他坚持认为,预测在投资中根本不会占有一席之地,他的方法就是投资于业绩优秀的公司。他还说道:“事实上,人的贪欲、恐惧和愚蠢是可以预测的,但其后果却是不堪设想。”在他看来,投资者经历的就是两种情况:上涨或下跌。关键是你必须要利用市场,而不是被市场所利用,千万不要让市场误导你采取错误的行动。

其实,只要我们仔细想想,就知道那些所谓的预测的不可靠性。如果那些活跃的股市和经济预测专家能够连续预测成功的话,他们早就成了大富翁,还用得着到处奔波搞预测吗?

即使那些投资市场上的大型机构,也无法准确预测股市的短期走势。例如,在中国市场上,近年来机构对上证指数最高点位的预测(这些预测无疑代表了目前中国资本市场高端的研究水平,集中了许多重量级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的智慧)就屡屡失算。2005年年末各大券商机构对2006年的预测, 1500点已是最高目标位的顶部了,当时有个别专家分析股改大势后提出, 1300点将成为历史性底部时,不少分析人员还嗤之以鼻。但事实上,2006年却是以2675点最高点位收盘。到了2006年年末,绝大多数机构对2007年上证指数的预测都远远低于4000点,而实际上2007年以来,将近半年以上时间都是在4000点上方运行,到10月份上证指数还一度达到6124点的高位。随后股市大跌,有好多人预测4000点是政策底,绝不会跌破,结果股指最终跌破了2000点。还有,很多人预测2008年奥运会时会有一波大行情,可是最终的结果却是,不但奥运会前夕股市表现很弱。而且,就在奥运会开幕当天,股市开始了向下破位。在奥运会进行的那些天,股市一路向下。预期中的奥运行情没有出现,留下的是黑色梦魇。由此可见,对于具体点位的预测常常是“失算”的时候多于“胜算”。

虽然,股市的具体点位是无法准确预测的,但大的趋势还是可以判断的。其实,彼得·林奇的“鸡尾酒会”理论是一个寻找股市规律的有效工具。

在鸡尾酒聚会上,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人们彼此相识,聊天。彼得·林奇从参加鸡尾酒会的经历上,总结出了判断股市走势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当彼得·林奇在介绍自己是基金经理时,人们只与他碰杯致意,就漠不关心地走开了。他们更多的是围绕在牙医周围,询问自己的牙疼病,或者宁愿谈论明星的绯闻,没有一个人会谈论股票。彼得·林奇认为,当人们宁愿谈论牙病也不谈论股票时,股市应该已经探底,不会再有大的下跌空间。

第二阶段,当彼得·林奇在介绍自己是基金经理时,人们会简短地与他聊上几句股票,抱怨一下股市的低迷,接着还是走开了,继续关心自己的牙病和明星的绯闻。彼得·林奇认为,当人们只愿意闲聊两句股票而还是更关心自己的牙齿时,股市即将开始抄底反弹。

第三阶段,当人们在得知彼得·林奇是基金经理时,纷纷围过来询问该买哪一只股票,哪只股票能赚钱,股市走势将会如何,而再没有人关心明星绯闻或者牙齿。彼得·林奇认为,当人们都来询问基金经理买哪只股票好时,股市应该已经到达阶段性高点。

第四阶段,人们在酒会上大谈特谈股票,并且很多人都主动向彼得·林奇推荐股票,告诉他去买哪只股票,哪只股票会涨。彼得·林奇认为,当人们不再询问该买哪只股票,而是反而主动告诉基金经理买哪只股票好时,股市很可能已经到达顶部了,大盘即将开始下跌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