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宽容:真善美的修心课
4161800000018

第18章

野驴又气恼又羞愤,终究还是离狮子而去。可是,把野驴赶跑后,美食很快就吃完了,狮子不得不开始了它独自的狩猎之旅。因为没有了野驴的帮助,狮子再也不能轻松地捕获像以前一样可口的肥美之物了。当狮子饥肠辘辘的时候,才不由得又一次想起了野驴。

狮子擅于捕捉,野驴擅于寻找,本来二者的合作可谓是相得益彰、完美无缺,只可惜狮子没有容人之量,为了眼前的利益,把野驴赶跑了,最终自己也吃不上肥美的食物了。在我们的生活中,团队之间也难免会出现与我们自身不一致的行为和声音,而有些管理者则容不下这样的反对者;尤其是在树立权威时,更不愿出现一个才压群雄的人指手画脚。管理者最后的选择往往和寓言中的狮子一样,把这样的人炒掉完事。

其实,真正懂得管理的人首先就要有容人的胸怀,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容得下一切可容之人,才能拓宽自己的局限,成就更广阔的天地。这比单纯地钻营繁复的商品技巧和管理制度更有效,也更简明。

同时,容人还表现在不计怨仇上。在企业里,任何事物都要以集体为前提,因才而用,不能因个人原因而打压排挤。

1947年,小沃森刚刚接管公司的工作,成为了IBM的第二任总裁。

伯肯斯托克是IBM公司未来需求部的负责人。他是当时刚刚去世的IBM公司二把手柯克的好友——而柯克以前又和小沃森是对头。所以,伯肯斯托克理所当然地认为:柯克死后,小沃森肯定不会放过他,与其被人赶走,还不如主动辞职,闹个痛快。

这天,伯肯斯托克来到了小沃森的办公室,他说:“这个没人干的闲差和销售总经理比起来,我能有什么盼头……”他知道小沃森和他父亲一样脾气暴躁、很要面子,所以来到他的办公室故意当面向他发火。这样,在辞职前也算是出了一口恶气。

奇怪的是,当听到伯肯斯托克说着“没有盼头”这样挑衅的话时,小沃森却显得平静,一脸微笑地看着他。

这反倒让伯肯斯托克有点紧张了,一时间他没有言语,不知所措。

小沃森趁势说:“如果你真行,那么,不仅在柯克手下,在我、我父亲手下都能成功。如果你认为我不公平,那么你就走;否则,你应该留下,因为这里有许多机遇。”

伯肯斯托克没有说话。

“如果是我遇到现在的情况,理智会让我最终决定留下来。”小沃森继续说道。

伯肯斯托克愣了一下,继续嚷嚷道:“我刚才的话你没有听见?”

小沃森没有回答,仿佛真的没有听见似的。实际上,小沃森几乎已经达到了“沸点”,但他同时深深地明白,伯肯斯托克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有他在,公司就握住了一大有力的资源。所以,小沃森竭尽全力地去挽留他。

事实证明,留下伯肯斯托克是正确的,他甚至比刚去世的柯克还要精明能干。在促使IBM从事计算机生产方面,伯肯斯托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小沃森极力劝说老沃森及IBM其他高级负责人赶快投入计算机行业时,公司总部里支持者相当少,而伯肯斯托克全力支持他。伯肯斯托克对小沃森说:“打孔机注定要被淘汰,假定我们不觉醒,尽快研制电子计算机,IBM就要灭亡。”

小沃森相信他说的话是对的。小沃森与伯肯斯托克联手,为IBM立下了汗马功劳。小沃森在他的回忆中还曾写下这样一句话:“在柯克死后挽留伯肯斯托克是我有史以来所采取的最出色的行动之一。”

小沃森不但挽留了伯肯斯托克,后来还陆续提拔了一批他并不喜欢却有真才实学的人。

小沃森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管理者,他懂得容下可容之人,从而借他人之力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伟业。身为企业的领导者,要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集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把企业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而且领导者要善于经营人才,识才、用才、爱才、聚才是领导者一项基本职能,也是一个成熟领导者的基本素质。

而古今中外,大凡成大事者莫不是以大胸怀掌握住了大局面:齐桓公不计管仲一箭之仇,拜其为上大夫,管理国政而成就霸业;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不计魏征曾进言谋害自己之前嫌,重用魏征,从而治国安邦,贞观长歌;曹操容下陈琳骂其三代祖宗之嫌,陈琳也因此甘愿为其效劳一辈子;刘秀焚烧投敌信札,不计前嫌,化敌为友,壮大自己的力量,终成帝业。容人,较之三顾茅庐的请人、较之千方百计的挖人,是何等轻松惬意;而对于制定规章管人,处心积虑限人,又是何等简单高效。容可容之人,让所有人都有一个输出的平台,各尽其才,企业之强大便指日可待。

由此可见,包容是一种态度。谦虚的态度能容人于内,傲慢的态度则拒人于外。包容是一种品格,人人都有七情六欲,人人都有喜怒哀乐,难免有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能够保持宁静淡泊,能够宽以待人,便是良好的品格修养。包容是一种境界,如果一旦超越地域、国家、语言、民族和文明的界限,那么,人的思想就达到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

宽容的智慧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大海能包容每一滴水,所以成就了它的广博;大山不拒绝每一粒尘土,所以才能挺拔高耸;聪明的管理者不会厌恶各路人才,所以能形成他的大众之势。心胸狭窄的人,只容得下芝麻,容不了西瓜;目光短浅的人,只看见眼前,看不到将来;自私自利的人,心里只装得下自己,装不下别人。只有胸怀坦荡、志存高远、公而忘私的人,心里才能容得下难容之事和难缠之人。

待人处世,要留有余地

我们每个人做事不要做得太绝,须给自己和别人留有余地,这也是给自己留一条退路,何乐而不为呢?相反,如果你把事情做绝了,那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

韩国北部的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正是采摘柿子的季节,当地的农民常常会留一些成熟的柿子在树上,他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

经过这里的游客都会觉得不可思议,这时,导游就会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里是喜鹊的栖息地,每到冬天,喜鹊们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有一年冬天特别冷,下了很大的雪,几百只找不到食物的喜鹊一夜之间都被冻死了。第二年,一种不知名的毛毛虫突然泛滥成灾。那年秋天,果园没有收获到一个柿子。直到这时,人们才想起了那些喜鹊。如果有喜鹊在,就不会发生虫灾了。从那以后,每年秋天收获柿子时,人们都会留下一些柿子,作为喜鹊过冬的食物。

给别人留有余地,往往就是给自己留下生机和希望啊!人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千丝万缕的社会关系。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懂得给别人留有余地,尽可能不要把别人推向绝路,这样,事情的结果对彼此都有好处。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为了谋求个人利益,在别人背后放暗箭,中伤别人,甚至在别人处于逆境时落井下石,这是在破坏自己的人脉。一个人无论多么成功,也不能担保自己没有倒霉的时候,真到了那时,还有谁会向你伸出援助之手?所以得饶人处且饶人,留条活路给别人,也是在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不念旧恶是一种宽容,给别人留下余地,对人对己都有好处。况且在许多情况下,人们误以为“恶”的,又未必就真的是十恶不赦、伤天害理。退一步说,即使对你构成了伤害,对方若心存歉意,诚惶诚恐,你不念旧恶,以礼相待,进而对他格外开恩照顾,也会使他弃恶从善,立地成佛。

唐玄宗时,魏知古起家于一般的官吏,受到姚崇的重用,二人同时晋升为宰相。不久,姚崇请魏知古去代理吏部尚书的职位,负责去洛阳选拔士曹。同为宰相,可姚崇竟然在自己面前指手画脚,还把自己委派出去,知古因此对姚崇怀恨在心,一心要找机会报复。

当时,姚崇的两个儿子都在洛阳做官,知古到洛阳选士,此二人就依仗父亲的权势,千方百计想法示意知古多关照。待知古回到京城后,把这件事告诉了皇上。一天,唐玄宗召见姚崇,问:“你的儿子们有才干吗,都做了什么官,又是在哪里任职呢?”

姚崇揣测到玄宗话中的深意,于是就说:“我的两个儿子都在洛阳任职,他们言行不谨慎,此次一定是拿了什么物事去拜谒知古。可是臣还未来得及过问这事。”玄宗本来的意思是要试探姚崇,看他是否袒护自己的儿子,听了他的回答之后,很高兴,便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姚崇答道:“知古贫贱之时,微臣引荐了他,方达到现在的显赫地位。我的儿子愚蠢,推想知古一定会报恩,会容忍他们的非分行为,所以一定谒过知古。”

姚崇巧妙地将话点给皇上听,显示出自己的宽宏,暴露了知古的薄情寡义。不久,玄宗便罢免了知古的职务。

然而,姚崇认为知古是个人才,为国家社稷考虑,遂捐弃前嫌,又为知古求情。于是玄宗又任命知古为工部尚书。

姚崇的度量确实过人,知古陷害他未成反受其害时,他仍求情于皇上,可见姚崇容人的雅量达到何种境界。

人与人之间,发生争执和碰撞都在所难免。一旦有了纷争,即使认为自己一方在理,也应避免过分的数落、指责。作为一个人,谁能一点毛病和错误也没有呢?“杀人不过头点地,得饶人处且饶人。”古人的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在你有理的时候不要抓住不放,能宽恕就宽恕吧!

待人宽厚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博大的胸怀、一种不拘小节的潇洒、一种伟大的仁慈。自古至今,宽容被圣贤乃至平民百姓尊奉为做人的准则和信念,而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并且视为育人律己的一条光辉典则。

宽容的智慧

待人处世,也需要留有余地。有句谚语说得好:“人情留一线,日后好见面。”留有余地,是进退自如,是收放从容,是处世的艺术,是人生的哲学。不留余地,好比下棋时的僵局,即使没有输,也无法再走下去了。

给别人让路也是给自己让路

选择让路,也就意味着选择了主动,因为你已经重新修正了自己。你的目光已经不再局限于眼前,而是看着将来。

有一个博学多才的人,是乡里有名的绅士。

一日,赶着去参加一个诗会,急匆匆地就出门了。去那个诗会的必经之路有一个独木桥。刚好这天是逢集,来赶集的人也要从这条独木桥上经过。

刚到独木桥边,见有一老婆婆正从对面上桥,他一想自己是绅士,不能没风度地叫老婆婆让他先过,于是就礼貌地让老婆婆先过桥。老婆婆过来以后他还很绅士地向她微微一笑,老婆婆夸他真不愧是大家公认的绅士,他心里美滋滋的。

见老婆婆过了桥他又准备过桥了,恰巧这时他看到有一个孕妇已经在那头上了桥,尽管心里有些不乐意,但还是很礼貌地让孕妇先过了。孕妇过桥以后也夸赞他有风度,他也是对那孕妇报之一笑,以示风度。他看了看日头,时间是迫在眉睫了,于是低着头就直往桥上冲。

走到桥的一半,却与迎面而来的樵夫撞了个满怀,他有些生气了,但为了保持他的绅士风度,还是强忍着怒火,礼貌地对那樵夫说:“请让我先过去吧。”樵夫不乐意地回答:“你没看见我这肩膀上扛着很重的柴火吗?为什么你不让我先过呢?”绅士也急了:“你这个没文化的粗人!赶快让我过去!我要赶着去参加诗会!”樵夫并没有要让他过去的意思:“就你的时间要紧啊,你不知道今天是赶集吗?要是去迟了,我这担柴火还卖给谁,我一家老小吃什么?你以为像你们这些自视清高的文人写诗做文章就有饭吃了吗?”

二人就这样喋喋不休地吵了个没完。绅士一看参加诗会的时间早过了,索性也就赖在桥上了。樵夫心里盘算着:“就算此时过桥,那买柴火的人也早走了,你赖在这里我也不会让你。”任凭后面赶着要过桥的人怎么劝说,他们就是不让,就这样僵持着,偶尔争吵几句。

这时,桥下漂来一叶小舟,小舟上坐着一位神态悠然的老和尚,绅士赶紧叫住了那和尚:“老师傅,请慢行,您来给我评评理。”

和尚停下来问是怎么回事,樵夫和绅士都理直气壮地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老和尚向樵夫问道:“你这担柴火能卖多少钱?”

“如果去得早,能顺利地全卖完的话,可卖10文。”樵夫回答。

老和尚哦了一声继续问道:“那现在若是让你先过桥,你这担柴火还能卖完吗?”

樵夫听他这么一问更来气了:“被他这么一挡,市集早散了,我还卖给谁?”

这时老和尚不慌不忙地说:“既然如此,你为什么一开始不让这位绅士先过桥呢?这样一来,他可以按时去参加诗会,而你也可以顺利把柴火卖完了。”樵夫被问住了,无言以对地低下头。

绅士见樵夫被问住了,心中暗喜,以为老和尚是帮着他说话的,还没乐完,老和尚又开口问他了:“你的诗会很重要是吗?”

“当然,对于我们这些读书人来说,诗会是非常重要的,况且今天的诗会我是主角!”绅士得意地说道。

老和尚继续问道:“既然它对你那么重要,你为什么不让这位樵夫大哥先过去,这样你便可以在诗会上大展拳脚了,更何况谦让应该是你们这些读书人必备的品行吧?”

绅士没想到老和尚会这样说他,有些急了:“可是在这个樵夫之前我已经让了两个人了,凭什么还要我让他!”老和尚笑笑,说道:“既然此前你都让了两个人了,那么你就不能再多让一个人吗?”

这下绅士被彻底问住了,顿时从脸红到脖子,他没有再反驳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