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是什么阻碍了你的思考
4162500000006

第6章

总之,要摆脱“惯性”的束缚,需要我们从改变观念开始,改变某些曾一度被忽视的限制思维的习惯,不断学习新知识,并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调整自己的行动。只有思维的视角改变了,才能摆脱窠臼,才能使行动改变并收到实效,这样我们就能获得成功。

【小秘密】

因循以前的思路思考问题,常常会造成思考事情时的盲点,且缺少创新或改变的可能性。

【读名言】

懒于思索,不愿意钻研和深入理解,自满或满足于微不足道的知识,都是智力贫乏的原因。这种贫乏用一个词来称呼,就是“愚蠢”。

——苏联作家高尔基

【广角镜】

解决问题应遵循的一般思路是什么?

1.提出问题。能否发现具有重大社会价值的问题,取决于多种因素:一是依赖于人的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勤于思考、善于钻研的人,才能从细微平凡的事件中发现关键性问题。二是依赖于人的认真负责的态度。人的活动积极性越高,态度越认真负责,越容易发现问题。三是依赖于人的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望。兴趣广泛、求知欲望强烈的人,一般不满足于对事物的公认的、表面的解释,而是力求探究事物的内部原因,能够见人所未见,想人所未想,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四是依赖于人的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一般来说,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人,能够提出深刻而有价值的问题;而知识贫乏的人不容易提出问题,也不容易抓住要害提出深刻性的有价值的问题。

2.明确问题。明确问题就是分析问题,抓住问题的核心与关键,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明确问题依赖于两个条件:一是依赖于是否全面系统地掌握感性材料。问题总是在具体事实上表现出来的,只有当具体事实的感性材料十分丰富且符合实际时,才能通过分析、综合、比较等,使矛盾充分暴露并找出主要矛盾。这是明确问题的关键。二是依赖于已有的知识经验。知识经验越丰富,越容易分析问题并抓住主要矛盾,越容易对问题进行归类,使思考具有指向性,便于有选择地应用原有知识经验来解决当前的问题。

3.提出假设。提出假设就是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对问题解决的具体方案提出假定和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案常常是先以假设的方式出现,经过验证逐步完善的。假设是人们推测、假定和设想问题的结论与问题解决的原则、途径、方法。假设的提出是从分析问题开始的,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根据问题的性质、问题解决的一般规律及个人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进行推测、预想和推论,然后有指向、有选择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案(即假设)。方案是否符合实际,是否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还有待于验证。假设的提出就为问题解决搭起了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假设的提出依赖于许多条件,已有的知识经验、智力水平、创造想象力、直观的感性形象、尝试性的实际操作、言语表达和创造性构想等对其有重要影响。

4.检验假设。检验假设是对假设进行验证的过程,它是问题解决的最后步骤。检验假设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检验,即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来检验。这是检验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手段。例如,机器坏了,我们查找到原因,提出解决方案,进行实际维修,看一看这种维修方案是否解决问题。二是间接检验,即在头脑中根据已掌握的科学原理、原则,利用思维对假设进行论证。对于那些不能立即通过实践直接检验的复杂的假设常采用间接检验。例如,我们研制的卫星、导弹、运载火箭等不可能一遍又一遍地进行直接检验,而是反复地进行间接的理论论证,认为万无一失了再进行直接检验。医生设计的治疗方案、军事指挥员提出的各种作战方案等,都总是先在头脑中进行反复的推敲、论证,最后付诸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假设的正确与否最终都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假设,其结果可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假设与检验的结果符合,这样的假设是正确的;另一种是假设与检验的结果不符合,这样的假设就是错误的,这种情况下就要重新提出假设。正确的新假设的提出有赖于对以前失败的原因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分析,检验假设直到结果正确为止。

第五节孩子气的执着——情绪化思维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有这样的心理:只有成功我才有价值;必须有人爱我,否则我就是一个不可爱的人;只有得到别人的肯定,我才能有自信;别人应该公平地对待我;我必须比别人强,比别人出色;我不能失败,不能有缺点,不能不完美……由于很多人一直抱着“只有成功,我才有价值”之类的观念不放,虽然在生活中不乏出色的地方,但因为离这些人所期待的“成功”差得太远,所以一直无法找回对自己的信心。其实,问题恰恰在于这类人把自己的价值建立在成功的基础上,一味地逼着自己达到幻想中的成功,才使自己陷入错误的情绪化思维模式中。

人在强烈的情绪作用下,理智的判断就会受到影响。这时,我们就会轻易地相信自己在某种情绪下得出的结论,而忽视了理智的判断,即我感觉是这样的,那么事实就是这样的。比如,我感觉自己是一个失败者,所以我就是一个失败者;我感觉自己不可爱,所以我真的就不值得别人来爱;我感觉自己无法维系一段长久的友谊或爱情,所以他人就会离我而去;我感觉自己是一个虚伪的人,所以我就是一个虚伪的人;我感觉自己无法成功,所以我就无法成功,所以连试也不要试了,一切都是白费力气……感觉如此强烈,负性思维又自动产生,让我们来不及静下心来反思。接着,我们又把这种感觉和情绪化的推理当成了一种事实,最终给自己贴上了失败者的标签。但是,毕竟“感觉”不代表你这个人,就算有一天你感觉自己是神仙,你也飞不起来。同理,就算感觉自己是蠢货,你也不会真的因为这种感觉而成了“废品”,成了一个没有价值的人。记住:感觉不代表事实,也不代表你自己。其实就算他人没有按照你所期望的那样对待你,也不意味着他人在针对你;就算他人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你,也不意味着他人不尊重你,也许还存在其他的可能。

通过以下情绪化思维的种种表现,我们要弄懂这样一个问题:用证据来证明,这种感觉是事实还是一种被扭曲的“真相”。

表现之一:草率下结论

情绪失控状态下的判断根本经不起推敲,但我们却容易沉迷于其中无法自拔。比如一个朋友对我们不够热情,在情绪化的状态下,我们就很容易把这种情况解读为他人讨厌自己,或自己是一个不可爱的人,而忽视了其他的可能性:也许今天他的心情不好——与我无关;或者,他原本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其实这两个结论都未必是实情。

当我们草率地给自己下一个否定性结论的时候,我们最好不要把这种结论当成是一种事实,虽然这种结论看起来是那么的“真实可信”。我们要学会停下来和自己对话,质问那个自我否定的声音:“有什么理由可以证明我就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有什么证据证明没有人喜欢我?当然我不是超人,有人不喜欢我很正常,我没有必要得到所有人对我的喜爱和肯定,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人喜欢我。”

表现之二:以偏概全

以偏概全从一个“点”,而得出一个“面”的结论。这种以片面的事实得出全面结论的行为,就是情绪化状态下一种以偏概全的思维模式。比如,一次失败,就认为是自己整个人的失败;一次失恋,就认为自己永远也找不到一份真挚的感情;被一个朋友背叛,就认为这个世界没有人值得信任;被一个人否定,就认为所有人都是这样看待自己的……当一个人对自己不够肯定的时候,就很容易根据外在的一些细微线索,做出对自己整个人全盘否定的结论;当一个人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的时候,也就很容易把别人的一些小的忽视和否定当成彼此关系的危机。

一个人假如不从全局出发,仅仅从一个片面事实,就做出了对自己全盘的否定,一味地责怪自己,进而丧失对自己整个人的信心,这种以偏概全的思维模式,显然让他无法看到自己的成功之处,最终陷入情绪更加失控的状态之中。

表现之三:非黑即白

非黑即白即“非此即彼”的极端思维,只注意事物的两极,忽略了中间部分。比如,不成功,就是失败;没有受到别人的肯定,那么就是一种否定;不表现得坚强,就是懦弱;不做到完美,就什么都不是……有时我们会极端地评价自己与他人——要么是成功,要么就是失败;他人要么是爱我们的,要么就一点都不爱。在这种思维倾向之下,我们很难温柔地对待自己与他人。

其实,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很多时候则处于中间状态。这个世界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成功,同样也没有彻彻底底的失败。就算他人爱我们,也不可能什么时候都能想到我们,也不能完全理解我们的感受,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人不在乎我们。毕竟,生活就是如此,我们自己也不可能完全符合他人的期待,但这也不意味着他人在我们心中不重要。就算我们没有在所有的时候都表现出勇敢,也不意味着我们是懦弱的人,毕竟勇敢的人也有懦弱的一面,诚实的人也有不诚实的时候。如果用一种绝对的标准来衡量自己与他人,那么这个世界也就没有什么人是成功的,值得爱或是爱我们的。生活就是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高峰也有低谷,同时也是一段充满艰辛的旅程。其实,无论我们情绪如何,小鸟还是原来的小鸟,天空也还是原本的天空,没有半点不同,仅仅是我们把自己的情绪和想法投射到了外界世界。

表现之四:责任内化

情绪化思维模式很容易让人责任内化。即把一切责任和错误都归咎于自己,就算自己没有错,也能做到“鸡蛋里挑骨头”的地步,不能理智地评价是非曲直,一味地自我贬损。如果恋爱失败,他会责怪是自己不可爱,而全然不顾感情的失败双方都有责任的事实;如果事业不顺,他会责怪自己能力低下,而全然客观存在的现实原因;如果被别人否定,他会一味地责怪自己不好,而不会看到对方的吹毛求疵,凡此种种。似乎生活只有完美无缺,似乎他不犯任何错误,才能对自己满意,不然他将永远成为自己苛责与否定的对象。也因为如此固执地责任内化,他往往容易成为一个“老好人”或容易被他人利用及伤害的对象。只有放弃这种责任内化,才能公平地对待自己,才能看清事实真相。

表现之五:过滤积极评价

情绪化状态下,我们更容易发现自己的“不够好”,而对自己的“足够好”却视而不见。当一个人陷入情绪化思维的时候,就会固执地认为自己所想的就是现实,任何与之相反的理由和证据都会被他无意识地过滤掉。我们只会盯着自己的失败不放,而忽视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功。同样,我们也会更敏感他人对我们的否定,却忘记了他人对我们的肯定。正是没有看到自己的好及出色之处,我们才会如此怀疑他人的正面评价。就好像患有进食障碍的女孩,虽然她已经很瘦了,却依然会觉得自己胖,无论别人怎么说,她都不会相信自己真的已经够廋了。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当然也就会相信别人对他积极的评价,他会认为,别人肯定我,可能是出于礼貌,或者是不了解我,抑或仅仅是一种同情。

摆脱这种思维倾向的关键在于要让自己慢慢相信,也许自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差,只不过是我们太关注自己不够好及失败之处,过滤掉了我们的成功及来自于他人的积极评价。

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成长经历,而不同的成长经历会形成我们对自己、他人及整个世界不同的看法和评价。但是,人生其实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来不是静止的。就算过去我们被父母否定,就算过去有过失败和不如意,这些也仅仅意味着过去。过去的失败不代表现在,也无法决定未来。不要给自己贴上一个极端的标签,因为这会削弱我们继续前行的勇气和力量。

对待他人也同样如此,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绝对的爱和绝对的信任。就算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欺骗和伤害,在给对方贴上标签的时候,要先问问自己:“现在下这个结论是否为时过早?”尤其是在你处于抑郁状态的时候。“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不要因为一时或一事,就过早地给他人贴上极端评价的标签。

表现之六:对未来的消极预期

在情绪化状态下,我们会无意中成为自己的“导演”,经常会陷入自己编导的“剧情”当中。

一位大学即将毕业的女孩,老师对她说:“你性格太内向,不开朗,不容易亲近。”她自从听了这句话,就经常会在大脑中浮现出工作以后的情景:如果我工作了,没有人喜欢我,我将孤独一人;如果单位集体出游,那么没有人喜欢和我坐同一个座位;如果到了宾馆,没有人喜欢和我住一个房间;因为没有人喜欢和我说话,我只能埋头坚持把每日的工作做完。但这样能有什么前途和乐趣,我的生活全毁了,看来我无法适应这样的一个世界了。

因为我们的思维有着“自动性”和“生发性”的特点,所以我们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细微的动作或生活中一个小小的挫折,就联想到未来的失败及过去不愉快的经历。从一个点我们放大到了整个人生这条线,就好像整个人生都没有希望了,一切都被毁了。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所以不要陷入这种自我编制的陷阱当中,也许一切没有你想得那么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