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幽默沟通学:零距离制胜的口才秘籍
4162600000005

第5章

施展幽默是有过程的,这一过程跟建一栋高楼的过程非常相似,如果没有几米深的地基,就不会有高楼的拔地而起;如果没有下面第一层和第二层楼的铺垫,就显示不出最高层的高来。就建造高楼的整个过程来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不断地沉淀造势,因为,成功的光芒只有在最后一层楼完成时才能显现出来。幽默也同样需要积淀,没有足够的积淀就不会有“一句中的”天下乐,更不会取得最佳的幽默效果。

在一期《正大综艺》节目中。

赵忠祥(手拿一张画着绿色圆圈的纸):“杨澜,请你当着朋友的面,说说看,我手里拿的是什么?”

杨澜:“这是一张画吗?我知道了,您这是画了一个西瓜,可是太简单了。”

赵忠祥:“不对,再猜猜。”

杨澜:“不是西瓜,那是小一号的西瓜,绿皮香瓜。”

赵忠祥:“为什么想得那么复杂?”

杨澜:“哦,对,这不过就是一个绿圆圈。”

赵忠祥:“不能算对。”

杨澜:“那我可就猜不出来了,您自己告诉大家吧。”

赵忠祥:“我手里拿的是一张画了绿圈的纸。”(观众笑了,杨澜也笑了)

下面,我们就以这一组对话模板,聊一聊幽默话语的构成规律。

一般来说,幽默主要由四个环节组成,它们依次是悬念、渲染、反转、突变。有时,个别环节可能隐含或者省略,但是四个环节是客观存在的。在这个例子中,赵忠祥显然刻意“制造幽默”:他出示“画着绿色圆圈的纸”是设置悬念;然后不断地“卖关子”是渲染,意在引起大家的关注与期待;“为什么想得那么复杂”是反转,即引而不发的心理迁移;当杨澜泄气时,赵忠祥公布出人意料的谜底,是突变。

幽默表达就应该按部就班,先不动声色地制造悬念,然后不停地“卖关子”加以渲染,最后轻描淡写地反转或突变。在这中间,最忌讳的就是“幽默预告”。假如赵忠祥对观众说:“现在我向杨澜提一个幽默的问题”,那“幽默”便荡然无存了。

20世纪初,有个美国的香烟商人到法国做生意。这天,在巴黎的某个集市上,他大谈吸烟的好处。突然,从人群中走出一个老人,径直走到台前。那位商人吃了一惊。

在台上站定后,老人大声说道:“女士们,先生们,关于吸烟的好处,除了这位先生讲的以外,还有三个好处哩!”美国商人一听这话,赶紧向老人道谢:“谢谢您了。先生,看您相貌不凡,必然是位学识渊博的人,请您把抽烟的三大好处当众讲讲吧!”

老人微微一笑,说道:“其一,狗害怕抽烟的人,看见就逃。(台下一片轰动,商人暗自高兴。)其二,小偷不敢去偷抽烟者的东西。(台下连连称奇,商人越发高兴。)其三,抽烟者永远不老。(台下已惊作一团,商人更加喜不自禁。)”话音刚落,听众便纷纷要求解释。

老人把手一握,说:“请安静,我这就解释。”商人也很激动地说:“老先生,请您快讲。”“第一,抽烟人多驼背,狗一见到他以为是在弯腰捡石头打它哩,怎能不害怕?(台下笑声一片,商人吓了一跳。)第二,抽烟的人夜里常咳嗽,小偷害怕他没睡着,所以不敢去偷。(台下一阵大笑,商人直冒冷汗。)第三,抽烟人很少长寿,根本没有机会衰老。”台下哄堂大笑,烟草商人趁机溜走了。

这位老人讲话一波三折、层层推进,逐步把听众的思维引向迷惑不解的境地,等将听众的胃口吊得足够“馋”时,才不慌不忙地抖出包袱,表明自己的本意。

按惯常思维来说,吸烟是应该遭到反对的,因为大家都知道吸烟的危害,当老人默不作声地走向大谈吸烟好处的商人时,大家都觉得老人要提出反对意见,而他却也大谈抽烟的好处。商人跟听众一样大惑不解,因而急切地想了解原因。最后,老人以幽默的话语给出了妙趣横生的解释。既让听众心情愉悦,又让听众免于被商人的欺骗性话语迷惑,意识到吸烟的危害性。其实,老人所说的三条好处正是吸烟的三大危害。

幽默说话最忌急于求成,假如迫不及待地要把妙语趣事公之于众,太急于得到听众的笑声,太早揭开有趣的“谜底”,就会显得操之过急。过早泄露“天机”和惊奇,由于铺垫不够、火候未到,极有可能会失去幽默感。所以,幽默应娓娓而谈、不徐不疾,使听众对结果产生错误的预期,有一个缓冲思考的时间,最后再一语道破。当然,太慢也不行,因为那会让听众不再有所期待和预期。

第三节 修炼12招,变身幽默达人

妙用夸张,幽默是无限制的

幽默心得 所谓夸张,是指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着意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予以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夸张式幽默,即将事实进行无限制的夸张,进而营造出一种极不协调的喜剧效果。夸张不同于吹牛,吹牛不过是简单地吹嘘自己的能力,而夸张则是刻意扩大或缩小客观事物,但仍旧使人感到真实性与合理性,造成一种幽默的效果。

央视春晚的舞台上,赵本山与宋丹丹、崔永元合作的小品《说事儿》中有这么一个情节。

宋丹丹饰演的白云:“你说就他吧,就好给人出去唱歌,你说就这嗓子能唱吗?那天呢,就上俺们那儿敬老院给人唱歌,总共底下坐着7个老头,他‘啊’的一嗓子喊出来,昏了6个。”

小崔:“那不还有一个嘛。”

白云:“还有一个是院长,拉着我的手就不松开,那家伙可劲儿地摇啊:‘大姐啊,大哥这一嗓子太突然了,受不了哇,快让大哥回家吧,人家唱歌要钱,他唱歌要命啊!’”

就算本山大叔唱歌真的很吓人,也不至于7个大爷昏倒6个。这里,“白云”分明是用夸张的语调告诉小崔,本山大叔对唱歌并不在行。

跟人交流的过程中,用夸张的说话方式给予巧妙暗示,极易产生特殊的幽默效果,既不伤双方和气,又能表明自己的看法和意图。另外,夸张制造出来的幽默通常会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

有一次,马克·吐温乘火车到一所大学讲课。因为讲课的时间已经快要到了,所以他非常着急,可是火车却开得很慢。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发泄怨气的好主意。

等列车员过来查票时,马克·吐温拿出一张儿童票给他。这位列车员也挺幽默,故意上下打量一番,说:“真有意思,看不出您还是个孩子哩!”

马克·吐温说:“我现在已经不是孩子了,但我买火车票时还是孩子呢,火车开得实在太慢了。”

火车开得确实是有些慢了,但也不可能慢到让一个人从小孩长成大人。马克·吐温想表达的是车速太慢,但他没有直接将自己的不满对乘务员抱怨,而是巧妙地对火车的缓慢程度做出了无限制的夸张,令人捧腹大笑,在相对轻松的氛围里委婉地提出了自己的抗议。

一个初学写作的青年,给马克·吐温写了封信,里面说:“听说鱼骨里含有丰富的磷质,而磷质最能补脑子,那么要想成为一个作家,就必须得吃很多的鱼了。”他还问马克·吐温:“你是不是吃了很多的鱼,吃的又是哪种鱼呢?”

在回信中,马克·吐温告诉他:“看来,你要吃一条鲸鱼才可以。”

大家都知道,鲸鱼是最大的“鱼”,看见这里的夸张已经达到了极限,甚至让人觉得有些荒谬了,但这种幽默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夸张式幽默也经常受到名人政客的青睐,他们借此来凸显自己的政治立场、观点,或者达到针砭时弊、惩恶扬善的目的。

在竞选加州州长时,里根就曾经针对当时加州的经济情况,对物价上涨进行过猛烈地抨击,他说:“夫人们,你们都知道,最近当你们站在超级市场卖芦笋的柜台前,你们就会感到吃钞票比吃芦笋更便宜一些。”

还有一次,他说:“你们还记得吗?当初你们曾经认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代替美元,而今天,美元已经真的几乎代替不了任何东西了!”

幽默类比,“比”出来的幽默感

幽默心得 在类比幽默中,对比双方的差异越突出,对比的时机和媒介选择越恰当,所造成的不协调程度就越明显,听众对类比差异性的领会就越深刻,所形成的幽默意境也就越耐人寻味。

类比式幽默,即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互不相干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彼此之间没有历史的或约定俗成的联系的事物扯到一块,进行对照比较,借不伦不类的效果揭示其差异之处,也就是双方的不协调性,使其产生强烈的幽默意味。

我们的日常生活跟科学研究是一样的,都要用相同的分类标准,否则很容易造成概念的混乱,导致思维无法深入进行。所以,从小开始,我们就被训练掌握这种最起码的思维技巧,如,猪、牛、羊、桃就不能并列在一起,应该把“桃”删去。这是科学道理没有错,但它并不幽默。

如果想让类比分类产生幽默的趣味,我们就要破坏这种科学的逻辑规律,对事物进行不伦不类的并列组合。其实,类比式幽默是一种常用的最基本的幽默技巧,它能使人在会心的微笑或难堪的情况中有所领悟、开启心智。由于这种幽默技巧操作简便,在现代人们的社交活动中,它被广泛地用作自我调侃和朋友之间的戏谑。

虽然类比式幽默容易操作,但也需要一定的智慧和超脱精神,不然是很难将其威力发挥出来的。

一个吝啬的老板让伙计去买酒,伙计向他要酒钱,他说:“用钱买酒,这是谁都能办到的,要是能不花钱买酒,那才是有本事的人。”

不一会儿,伙计提着空瓶回来了。老板非常恼火责骂道:“你让我喝什么?”

伙计不慌不忙地回答:“从有酒的瓶里喝到酒,这是谁都能办到的,要是能从空瓶里喝到酒,那才是真正有本事的人。”

“不花钱买酒”和“空瓶里喝酒”同类一比,自然把针锋相对的矛盾揭示出来,而且谐趣顿生。老板自作自受,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而伙计则用智慧扳回了一局。这里面就表现出类比式幽默的技巧,而且还带有返还式幽默的成分,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由此可见,幽默的表现形式并不是固定的、单一的,几种幽默形式可以同时交叉使用。

细观类比式幽默就会发现,它的幽默感是“比”出来的,它的情趣也是“比”出来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比”,听众才能在心理上更愿意去接受自己不认同的事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事例:

有一位中学生,成绩很优秀,几乎每次考试都名列全班前三名。这次考了第五,他爸爸生气地说:“去年我为你感到自豪,这次你怎么了,你有能力考全班最好的成绩呀!”

儿子微笑着说:“每个同学的爸爸都想为自己的孩子考第一而自豪。假如我一直做第一,他们的爸爸可怎么办呀?”

得第一的学生爸爸的心情和成绩差的学生爸爸的心情并列相比,两种完全相反的心情,其趣就在于此。所以说,类比式幽默的方法非常简便。在社交活动中,这种幽默方式也得到广泛的运用。

一个周末,有个年轻人进城卖鸡蛋,他问跟自己打交道比较多的蛋贩子:“今天鸡蛋你们给多少钱一个?”

蛋贩子回答:“两毛。”

“一个才两毛!这价有点太低了!”

“是啊!我们蛋贩子昨天开了个会,决定每个鸡蛋的价格不能高于两毛。”

年轻人为难地摇了摇头,但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卖给他。

过了一周,年轻人又进城来了,还是遇到上周的那个蛋贩子。对方看看鸡蛋,说:“这鸡蛋太小了。”

“是啊。”年轻人说,“我家的母鸡昨天开了个会,它们作出决定,因为两毛钱实在太少,以后不再使劲下蛋了!”

一个是“人开会”,一个是“鸡开会”,形成鲜明对比,绝妙横生。这就是类比式幽默,通过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一些概念,或彼此之间没有历史的或约定俗成的联系的事物进行对照比较,用不伦不类的效果制造出笑料,使人在笑声中受到教育。

设置悬念,幽默地“设包袱”

幽默心得 在叙述某件趣事的时候,不要急于将结果公之于众,而应以独具特色的语气和带有戏剧性的情节,来显示幽默的力量。具体来说,就是巧妙地给听众设置悬念,幽默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古人经常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对会说话的人,人们的评价多是“看,他多幽默”,或者“看,他一开口就妙语连篇,跟他说话总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发现。”这些都是设置悬念所制造出来的效果。

在对话沟通的过程中,假如能够恰到好处地结下一个个“扣子”——悬念,在说出最关键的那句话之前沉住气,就会使听者在回旋推进的言论中兴味无穷,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因而一步步实现预定的说话意图。

有一天下课,一位女同学突然走到讲台前,对老师说:“我不喜欢听你讲课!”老师非常惊讶,问道:“为什么啊?讲得不生动吗?内容不深刻吗,还是语言啰嗦?”女同学回答:“都不是!因为你的表情太严肃、眼睛瞪得太大,我不好在下面看小说。”

学生们听了,先是吃了一惊,而后都大笑起来。

这位女同学主观上并不是要否定这堂课,而是要肯定这堂课:老师要求严格,学生上课才变得认真。这个故事一开始就先设置了一个大大的悬念,将听众引入歧途,这悬念通常为造成反常的结果做铺垫。幽默者运用反向思维的方法将真相抖出,既解答了悬念,也将自己心中的意思表达得淋漓尽致。跟直白地说“老师你的课太棒了、太酷了”相比,这种幽默产生的效果要更智慧、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