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幽默沟通学:零距离制胜的口才秘籍
4162600000007

第7章

幽默心得 这种幽默口才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回答的话不涉及正面意图,正面意图全借不着边际的荒诞来反衬,使人因彻底无语而发笑。

一般来说,以谬还谬式幽默多用于亲近的人际关系之中,作为调笑之用;也有少部分用于关系疏远的人际关系之中,作为反击之用。进行这种幽默之前,要先明确好是用调笑功能,还是用反击功能,因为二者有明显的区别,用不好容易造成误会。

有些时候,为了避免双方关系陷入不必要的紧张状态,我们不能直接拒绝别人的不合理要求,因而为找不到回绝之辞而苦恼。此时,就可以使用以谬还谬,跟正面顶回去相比,让对方去体会他自己要求的不妥之处要更文雅一些。

19世纪末,伦琴射线的发明者收到一封信,写信者说他胸中有一颗残留的子弹,需要用射线进行治疗。他请伦琴给他寄一些伦琴射线和一份使用说明书。

伦琴射线是根本没有办法邮寄的,假如伦琴直接指出来信者的错误,那也没有什么不妥,但多少会让对方有一点被人居高临下的教训的感觉。最后,伦琴选择用以谬还谬的幽默口才来应对。

伦琴提笔写了一封回信,里面说:“请把你的胸腔寄来吧!”

由于邮寄胸腔比邮寄射线听起来要荒谬一百倍,所以伦琴不仅传达出自己的幽默感,也让写信者明白射线是不可能邮寄的。

不直接回答问题可以给对方留下余地,并且能避开正面交锋的风险。在家庭生活中,特别是夫妻生活中,针锋相对的争执最容易引起不良的后果,而以谬还谬的幽默,往往能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得到缓和。

有一对夫妻,结婚后经常吵架。这天又闹僵了,妻子生气地大叫:“天哪,这哪像个家!我再也不能在这样的家里待下去了!”说完她就捡起自己放衣服的皮箱,往门口走去。

这时,如果丈夫去拉妻子,可能无济于事。让人意外的是,丈夫居然也叫起来:“等等我,咱们一起走!天哪,这样的家有谁能待下去呢!”然后,丈夫也拉上自己的皮箱,赶上妻子,并把她手中的皮箱接过来。丈夫温柔地对妻子说:“等等我嘛,我也待不下去了,我要和你一起走!”

“要是丈夫也走了,家不就没人管了吗?”想到这里,妻子只好带着丈夫返回到家中。

妻子出走已家不成家,丈夫也跟着一起出走,更不能成为家,这是一种极大的荒谬。丈夫本该挽留妻子,却跟妻子一起走,这不是双重荒谬吗?然而,正因为双重荒谬,妻子才能体悟到丈夫的真正意图,跟丈夫合好如初。

偷换概念,偷梁换柱式的幽默

幽默心得 所谓偷换概念,即将概念的内涵作大幅度的转移、转换,使对方预期失落,进而产生意外的幽默情趣。一般来说,偷换得越是隐蔽,概念的内涵差距越大,幽默的效果就会越强烈。

作为一种情感思维方法,幽默跟人们通常的理性思维方法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对相同的地方,人们不用细心钻研,就能够自行掌握;而对于不同的地方,那些幽默感较强的人虽然已经掌握,但不知其所以然,而幽默感不强的人则多以通常的思维方法取代幽默的思维方法,其结果自然是幽默感效果不甚强烈。幽默的思维和通常的理性思维至少有两个方面的不同:其一,在概念的使用和构成上;其二,在推理的方法上。这里,我们主要讲一下概念在幽默中的特殊作用。

在进行理性思维的时候,人们通常遵循一个基本的要求,那就是概念的含义要稳定,双方讨论的必须是同一件事,或者自己讲的、写的同一个概念要有一样的前提。假如出现不一致,就成了聋子的对话——各人说各人的。要是在自己的演说或文章中,同一概念的含义不停地变来变去,那就成了语无伦次了。

看起来,这有些不可思议,但是这恰恰是经常会发生的。因为同一个概念往往并不只有一种含义,特别是那些基本的常用的概念,一般都会有多种含义。假如说话、写文章的人不讲究,很容易导致概念的转移,尽管在字面上这个概念并未发生变化,但在科学研究、政治生活或商业活动中,这种在上下文中发生概念变化的情况是非常可怕的。

因而,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他的逻辑学中就做出了规定,思考问题时概念要统一,这就是“同一律”。只要违反了这条规律,就被视为“偷换概念”,也就是说,字面上你没有变,可是你把它所包含的意思给偷偷换掉了,这在逻辑学中是不被允许的。

当然,幽默的思维并不属于这种类型,因为它并不完全是实用型、理智型的,它更倾向于情感型。而情感与理性是天生的一对矛盾,对于普通思维具有破坏性的东西,对于幽默感则可能具有建设性的作用。

有这样一段对话:

老师问小明:“今天我们学了减法。问你一个问题,假如你哥哥有5个苹果,你从他那儿拿走3个,结果怎样?”

小明说:“结果嘛,结果他肯定会揍我一顿。”

从数学方面来说,这个答案完全是愚蠢的,因为偷换了概念。老师讲的“结果怎样”的含义很明显,是在问“还剩下多少”,这属于数量关系的范畴。可是小明却把它转移到人事关系上去了,说的是未经哥哥允许拿走他的苹果会有什么后果。

然而,对于幽默感的塑造来说,这样的概念默默地转移或偷换是非常有必要的。仔细分析一下,你就能发现这段对话的设计者的用意。他本可以让老师直接问还剩余几个,但“剩余”的概念在这样的上下文中没法转移,于是他改用了含义弹性更大的“结果”。这就便于小明把减去的结果偷偷转化为拿苹果的结果。可以说,这偷梁换柱式幽默的构成,其关键就在于偷偷地悄无声息地对概念的内涵进行转移。

指桑骂槐,拐弯教育“槐树”

幽默心得 指着槐树骂槐树,不会产生幽默;指着桑树而实际上骂槐树,才可能产生幽默。指桑骂槐式幽默就是借助特殊的语言环境,把词语的针对性转向谈话对方,从而制造出幽默的效果。

指桑骂槐,是指明骂桑而实骂槐,它不仅可达到己方目的,而且还能不授人以柄,有效防止正面冲突的发生。此法的技巧主要体现在选择应对语方面,要让“槐”听出来是在骂“槐”,但又抓不住什么把柄,使对方“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人类的语言十分奇妙,尤其是中国的语言,它的功能千变万化。同样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表达出来,其意思和味道就跟着不一样了。不懂得这个门道的人,是很难灵活掌握语言的这种活性的,更不要说运用它来开拓自己的幽默途径了。

从前,有个盲人被无辜地牵扯到一场官司中,开堂审判时,他对县太爷说:“我是一个瞎子。”

县官一听,马上厉声责问:“混账,看你好好的一双清眼,如何说没有眼睛?”

盲人接过县官的话说:“我虽然有一双眼睛,老爷看小人是清白,可小人看老爷却是糊涂的。”

在这里,盲人采用的就是指桑骂槐式幽默,他所说的“清白”和“糊涂”,实际上是利用一词多义的现象从侧面陈述事实,从而达到“指桑骂槐”的目的。

从表面来看,他说的“清白”是指自己的眼睛是清白眼,而实际上却是暗指自己是清白无辜的。“糊涂”一语,貌似在说盲人因眼瞎看不清县官,但实际上却是说县官为官断案昏庸,是个糊涂昏官。所以,整句话的表面意思是“小人看不清老爷”,而实际上却在暗指:“我看老爷是个糊涂官。”

这两句话从形式上看是“指桑”,也就是回答县官的问话;从内容上看却是“骂槐”,也就是暗中讥骂昏官。盲人巧妙运用了指桑骂槐式幽默,痛快淋漓地讥骂了昏官,又让县官抓不住自己的任何把柄。

指桑骂槐式幽默的特点就在于巧妙地利用词语的多义性或双关性等特点来做文章。说话者说出的话语,从字面上的意思看好像并不是直接针对对方,但话语中却暗含了攻击对方的深层意思,使对方尽管有所觉察却又抓不住把柄,只好哑巴吃黄连。

一语双关,话中有话的幽默

幽默心得 为了防止概念被偷换,人们通常都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会同时表达两个不同的主题。然而,幽默却可以二者兼得,用一语双关、话中有话来转移概念,给予暗示,引人发笑。

一语双关,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句的同义、谐音关系或能容纳不同内涵的概念,有意识地表达双重意义,简单来说就是“一语双关”。如果能够将“一语双关”表现得含蓄委婉、生动活泼、风趣诙谐,使人在产生意外之感的同时,又回味无穷,就可以称之为幽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