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错觉心理学
4168700000001

第1章 视觉错觉:眼见不一定为实

通过视觉,我们可以感知外界物体的大小、明暗、颜色、动静,获得对机体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各种信息,可见,视觉是人和动物最重要的感觉。因此古人常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但实际上,很多时候眼睛所看到的东西也未必是真实的,因为有时我们的眼睛在看东西时会产生错觉,从而使我们对一些真实的东西作出错误的判断。

视觉错觉:你的眼睛有多神奇

我们依赖眼睛去看这个世界,但我们不是生来就有这种本领。而是在我们刚出生的时候开始学习。为此,一位著名的生物学家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研究出来一种很有趣的护目镜——戴上这个眼镜会感觉世界的一切都倒过来了。他把这种护目镜给实验志愿者戴上,然后让他们去做一些简单的事情,如去冰箱里拿出他们想吃的食物,结果发现,他们费了好大的劲才拿到,可见,即使做最简单的事情也要依据我们的眼睛去指导。而当我们刚进入这个上下倒转的世界时,眼睛的协调能力就像一个婴儿,但是适应一段时间以后开始有所改进,几个星期以后几乎完全适应了这个“颠三倒四”的世界。开始能够做出正确的动作,同时,我们身体的视觉系统也是非常神奇的,它可以单独完成很多惊人的事情。但是也会错过很多正在眼前发生的事情。

在动物王国里,就有很多特别的眼睛。例如变色龙的眼睛,它的眼睛不但可以用十二种不同的颜色看世界。而且可以独立的选择,因此,变色龙的一只眼可以看周围是否危险,另一只眼可以寻找食物。会有鹰的眼睛的也很特别,它的眼睛可以比人类的眼睛看得更远更清楚,它在四英里之外就能够发现猎物。而我们人类的眼睛在这样远的距离内什么也看不到,总之很多动物的眼睛都能很好的配合他们的生活需要。那我们人类的眼睛擅长做什么呢?

我们人类是群居动物,我们善于看到身边的人,特别是看我们喜欢的人。为此,一个心理学家在一个热闹的夜总会做了一个实验,实验的目的是找到人眼到底在看什么。他首先找到了几名志愿者(男女都有),并在自愿者的头上安装了一个特殊的仪器,这个仪器可以记录志愿者眼睛的每一个动作和眼睛看到的每一个地方,因为眼睛是经常移动的。每秒快速移动三次,但是并不会被我们察觉。因此,只有通过某种工具来记录“眼睛的活动”,才能更清楚的让我们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实验结束以后发现,眼睛所看到的都是大脑下意识的东西。这与眼球的基本结构有很大的关系,后来,眼科医生经过观察发现:血管布满整个视网膜,并且还有无数的感光细胞,让我们可以看到事物,虽然在每个眼球内都布满了过亿的感光细胞。但只有较大的锥状细胞才能见到色彩。奇妙的是每只眼只有很细的地方才有足够的锥状细胞紧密的集中在一起,让人足以有彩色的感觉。同时,视网膜中的大部分地方只能让我们看到模糊不清影像,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地方可以看到清晰地图像。另外,在眼珠的里面有一个特别的“光点”,那个地方什么也看不到,因为那是所有血管和神经进出的地方,没有任何的感光细胞,所以什么也看不到,因此也成为了我们眼中的盲点。

既然我们的眼睛有那么多的地方看不到清晰地图像,又有盲点,那么我们是如何清楚地看到世界万物呢?

其实我们在眼睛背部所形成的影像只是我们看事物的第一步,当我们的眼睛四处张望时,我们会确保我们感兴趣的事情都出现在最敏锐的那一点,这些影像还会通过神经传输到大脑中,大脑经过分析会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东西,然后用看的清晰地一小部分去观察,最终形成一个连贯的画面。即大脑接收到这些快速的影像,再造出完整流畅的影像。同时,大脑也补充了盲点的不足,因眼睛让我们看到影像有所不同,我们可以结合所有的影像,从而组成完整的图像。

另外,人类的视觉系统非常擅长于某些事,如在人群中找出最有魅力的人,或者未卜先知一些事情,但做这些事情需要用大量的智力,因此视觉系统大约占用大脑的三分之一,但在这系统不会负荷过重的情况下,我们所能看到的东西是有限的,所以我们的大脑会有选择的放过一些事情。这也解释了我们为什么有时会错过正在发生的事情。即有时我们的眼睛会产生错觉。

视觉错觉看到的都是错的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知道,当我们看东西时,物体的影像会经过瞳孔和晶状体,落在视网膜上,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在受到光刺激后,会将光信号转变成生物电信号,通过神经系统传至大脑,再根据人的经验、记忆、分析、判断、识别等极为复杂的过程而构成视觉,在大脑中形成物体的形状、颜色等概念。而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我们的视觉经常会出现错误的感知。那么这种错误的感知是不是就都是对我们不好的呢?

现在很多人都非常喜欢看电影,而近几年的电影除了2D平面外,还有3D立体电影,尤其是从2009年《阿凡达》播出以后,3D立体电影可谓是发展迅速,主要是因为3D立体电影画质好,会让观众看起来更加真实,感受更加强烈,也更加能够被剧情所感染,甚至会产生身临其境的错觉。所以能够吸引更多的影迷去观看。那么,3D电影是如何达到这种神奇的效果呢?原因是这种电影放映时能让两幅画面重叠在银幕上,然后通过观众的特制眼镜或幕前辐射状半锥形透镜光栅,能使观众左眼看到从左视角拍摄的画面,右眼看到从右视角拍摄的画面,通过双眼的会聚功能,合成为立体视觉影像。

新型立体电影

前苏联在70年代研试了全息立体电影,观看时不必戴眼镜,有很大的影像亮度范围。由于观众眼睛的视觉调节和收敛是自然的,不会引起过分紧张和疲劳,观众只要转动头部,即可看到如同实物那样的位置变化,比普通电影有更大的深度感,就象真实物体那样。这种电影仍在研究试验阶段。

其实,现代生活中不乏有很多关于视觉错觉的瞬间,让我们觉得神奇而又不可思议,比如近年来很流行的3D壁画和街头创作,总是会给过路的人们不经意的惊讶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无论是谁都会停留下来一探究竟,看看究竟是画的还是真实存在的。这也说明,视错觉效应并不代表它是无用的,是不利的,某种时候我们可以说它也是另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通过对视错觉的理解和观察,我们就能够洞悉其中人类的视觉原理的形成以及更加深层次的问题。

视错觉效应不仅让我们感觉它的神奇,同时也让我们探讨视错觉效应的问题本身,究竟是怎么出现的,出现后能够带给我们什么样的便利。视错觉原本就是人类视觉上出现的一种偏差,心理上的不同感受,以及周围环境变化所产生的扭曲在大脑中形成的图像。我们只有对它有了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才能避免类似的错误认知,还可以还能够以此为基础创造出精美绝伦的错觉图。可以说,在某些方面,视觉错觉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图像效果的改变,还会给心理情绪带来一定的影响。

关于产生视觉错觉的原因,我们已经有所了解,除了来自客观刺激本身特点的影响外,还有观察者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原因。所谓的刺激就是改变图像原本的构造,进行一定的改变;而来自生理方面的原因,则是与我们感觉器官的机构和特性有关,也就是眼睛;至于来自心理方面的原因是和我们生存的条件以及生活的经验有关,比如看到有人往下落,就会觉得是人在掉落,而不是参照物在上升。种种原因都会让我们产生视觉错觉。当然,错觉还有可能是各种感觉相互作用的结果,比如听觉,嗅觉,都会给脑神经发出错误的信号,从而看到的图像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可见,视觉错觉现象通常反映了知觉系统对于标准知觉环境的某种特殊的适应性,跟我们对某知识的先入为主概念是一样的,当这种适应性经过长期的进化被根植于我们的大脑之后,我们就会认为错觉是真的,不会产生怀疑。也可以说,让我们正确地感知周围世界的知觉机制同时也是导致知觉解释发生错误、产生错觉的机制,产生了错觉。

但是由于视觉错觉在很多方面可以给人们带来很多不同的体验,因此研究错觉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对视觉错觉现象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懂得如何辨别真相和错觉,而且还可以在日常的生活和实践活动中识别和利用错觉,就如同我们上面提到的3D电影和3D图画。如今,错觉现象在艺术设计、建筑装潢、日常着装以及军事上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些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一样的体验,这也是二维平面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所以我们不能片面的视觉错觉,认为只要带着“错”字就是不好的,这种心理是需要被杜绝的,应该从生活中抹去。我们要做的应该是趋利避害,坏的及时更正,而好的方面就要加以利用不能浪费。

神奇的三维立体图

大家都知道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三维空间,简单地来说,我们看到的任何一样东西,都只能看到这件东西的三个表面。所以设计师们为了让人们更加形象地理解一个作品,通常都会将作品设计成三维立体图,随着三维立体图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三维立体画的出现,更是让很多事物变得栩栩如生起来。那么三维立体画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竟然这么倍受欢迎呢?

那么什么是三维立体画,所谓的三维立体画就是利用人眼立体视觉现象制作的绘画作品。我们日常所看到的普通绘画和摄影作品,甚至包括电脑制作的三维动画,它们都只是运用了人眼对光影、明暗、虚实的感觉,从而让人们感觉到立体的效果,但是,这些作品并没有利用双眼的立体视觉,因此一只眼看的和两只眼看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区别。然而三维立体画则不同,它是充分利用双眼立体视觉的立体画,它更能使我们看到更精彩的画面。

众所周知,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两只眼,而且这两只眼有一定距离,因此就造成物体的影像在两眼中有一些差异。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同样一件东西,我们两只眼睛同时睁开看到的位置和闭上一只眼睛所看到的位置是不一样的。这就说明,由于物体距离眼的距离不同,两眼的视角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视角的不同造成看到是影像也会有一些差异,而这时候大脑就会根据这种差异感觉到立体的画面。

三维立体画的出现,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它在水平方向生成一系列重复的图案,而当这些图案在两只眼中重合时,我们就看到了立体的影像。也就是说,这些图案根据双眼距离的差距,以及多幅重复图案的重叠,从而产生了立体的效果。当然,这些图案的距离是不一样的,可是当我们闭上一只眼睛,它们仍然会重复,否则的话,就无法产生立体的感觉了。也就是说,我们的眼睛所观察到的东西,会因为景象的改变而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实际上,三维立体画本身并没有太多的特殊之处,它们只不过是将一些画面重复了,然后根据特定的距离来设计位置。可是人的眼睛所看到的立即不一样了,不再是单纯的平面图,而是一个丰满的、立体的图像,能够形象地表现出图像的各个角度。从这里我们也可以认识到,眼睛所看到的,并非一定是真实的,但之所以我们的脑中成像会这样,最关键的还在于景象所给我们造成的错觉。

立体图像

立体图像通俗的讲就是利用人们两眼视觉差别和光学折射原理在一个平面内使人们可直接看到一幅三维立体画,画中事物既可以凸出于画面之外,也可以深藏其中,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给人们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可见,真正的3D立体画就是模拟人眼看世界的原理,利用光学折射制作出来,它可以使眼睛感观上看到物体的上下、左右、前后三维关系。是真正视觉意义上的立体画。所以,立体图像技术的出现是在图像领域彩色替代黑白后又一次技术革命,也是图像行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精彩影视剧情节的背后

现在的生活娱乐离不开影视剧,那么影视剧里的一切情节是否是真实的呢?我们眼睛看到的,是不是就是拍摄过程中真正发生过的呢?

在影视剧中,我们通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某个人被追杀,最后逃到一个悬崖边上,前无路,后追兵,可以说是死路一条。而这个时候主人公常常会为了表明自己的决意,几乎都会宁死不屈,选择纵身一跃。在跳崖后,则会有一个慢镜头表现主人公跳崖后的神情、姿态,并且会伴有各种各样的回忆,最后才重重摔在地上,或者挂在树枝上。结局如何我们不做讨论,但是从跳崖到坠崖的这个过程,却不得不提。

跳崖时,身后悬崖不断上升,主人公不断下坠,从我们荧幕外的角度来看,是主人公在动,而拍摄者和影视后期制作者所要表达的,也是主人公在下坠。但是实情真的是这样吗?

相信任何一个演员,再敬业、再专业,也不可能跳下万丈悬崖,因为这关系到演员的生命。于是有人会说,可以吊威亚,但是几千米的威亚谁见过?至少还没有哪个国家有这么高的威亚,既然如此,跳崖的场景是如何做到的呢?

几乎所有人都有过坐车的经历,当我们坐在行驶着的车里面时,窗户紧闭,我们感觉不到外面气流的运动,也感觉不到车在行驶。但是当我们从车窗向外面看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外面的树木、房屋,甚至是远处的山峰,都在向后移动,这种体验在行走于田野的火车上更加真实,即完全是自己不动,外面的自然景物在动。可实际上,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动的是火车,外面的景物还是在原来的位置上,从来没有移动过。这就是选择参照物的重要性,你以什么东西来做参照物,就会从这个参照物的角度来看外界其他的东西。在火车上,既然是以自己或者火车来做参照物,那么运动的自然就是外面的景物了。反之亦然,当外面的景物成了参照物,那么相对而言运动的就是火车了。

影视剧的跳崖情节就是运用了这个原理:主人公在跳崖时,我们之所以会觉得是主人公在动,那是因为通过制作者的引导,几乎清一色地以主人公身后的崖壁为参照物,所以运动的自然是主人公了。但真正动的,却是后面的崖壁,主人公只是吊着威压悬挂在半空中,后面的“崖壁”飞速上升,再通过其他特效的制作,例如风、云。这样一来,一个成功的活动画面就很好地展示在观众的眼前了。

错觉摄影

“错觉摄影”是20世纪末兴起的观念摄影中的一类,艺术家通常以格式塔、错觉心理学的原理进行创作。在摄影里,通过摆置设局,自己制造所要拍的场景,在一个特殊的视点进行拍摄来质疑现实,探讨视觉语言的可能性。在后现代拟像视觉时代,数码的泛滥及视觉文化快餐使得一些艺术家重新考虑摄影和视觉的本质。错觉摄影力图挣脱后现代生活给人带来的短暂、便捷、骚动,作品多利用双重视觉的构成分子,让人们再一次回到内心,回到真实的自我。错觉艺术家为拍摄一张照片要费大量的工作和时间,有的时间相隔长达十几年。

还有影视中经常出现的亲吻画面,大家都觉得是“真枪实弹”,因为实在是太逼真了,可实际上,大多亲密的拍摄画面都是通过借位来完成的,我们眼睛所看到的并不是真的。可见在影视剧当中,很多情节是无法通过我们看到的场景来判断真实与否的。

所以这就说明,如果仅从表面现象来判断事情的话,是很容易造成失误的。看待任何事情,都要透过现象去查找本质,并且要理性地进行分析。

总之,我们既不能完全否定我们的所见,也不能完全相信我们所见到的,因为我们的视觉意识投射大部分来自经验分析,不管这些经验是别人的还是自己的。都必须利用好经验,通过各种实际考察,推理分析,最后得出一个正确的结果。而不是被视觉引导,想当然地做出结论。

水杯都是圆形的

日常生活中,水杯可以说是人们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谁都离不开它。但是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工具的形状各式各样,有方形的,有圆形的,甚至还有锥形的,可唯独水杯,几乎看不见方形的。对此很少有人会在意,因为大家一开始用就是圆柱形,所有人并不觉得奇怪。反而,如果哪里看到了方形的水杯,则会大吃一惊,甚至会拍照留念,发布在各种社交网站上。而看到照片的人,也会因为新奇而大肆转载、留言。

然而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水杯必须是圆柱形的呢?是什么人定下的规则吗?还是法律条文上有明确的规定?抑或是道德的束缚,水杯就必须是这个形状吗?实际上没有任何的明文规定表示水杯必须是圆柱形,也没有任何的道德约束规定必须统一。即便是这样,人们却似乎是一致认定了水杯的形状,它就应该是圆柱形的,如果换做其他任何形状都会违背了我们的习俗。

自古以来,很多事情虽然并没有任何规定必须怎么做,但都有约定俗成的规矩,例如春节就是要喜庆,如果一个人家里过春节还是像平常一样,大家必定就会觉得不正常,会觉得这家人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归根到底都是因为人们的思维定势在作祟。所谓的思维定势,也可以称之为惯性定势,人们因为局限于既有的信息或认识的现象,从而对某事物产生的认知。它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内容的特殊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人们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使他们习惯于固定的角度来观察、思考事物,以固定的方式来接受事物。

就好像很多南方人由于受到书本内容或周围朋友的影响后,在没有接触到北方人之前都会认为,北方人主要以面食为主,北方的冬天很冷,北方很多地方都很缺水,但实际上北方人和南方人的生活很相似:例如东北三省生产稻米,所以主食也是米饭;东北虽然冷,但冬天室内都有暖气,并不影响生活;至于缺水,那就更没有依据了,北方河流众多,水源充足。可南方人还是会对北方人产生这样的误解,究其原因,还是先入为主的观念导致的。同理,水杯理所应当是圆形的也是人们的思维定势所决定的。

由此可见,有时候我们所看到的,也并非一定是真实的,是正确的,是一成不变的。很多人之所以很难判断一件事情的真假,就是因为眼前所看到的都是已经在脑海中有了结论,觉得这件事情就是应该是现在这样的,如果换一个形式,就是违背大家的意愿的,是不对的。例如,摆在你面前有两张照片,一张照片上面是英俊的、年轻的、阳光的男人,而一张照片上则是邋遢的、肮脏的、黝黑的男人。如果这个时候告诉你,这两个人当中有一个人是通缉犯,你会觉得是哪一个呢?由于大家日常对罪犯的认识,大部分都会毫不犹豫指出是邋遢的男人。但是答案往往出人意料,那个阳光的男人反倒是通缉犯,而另外一个说不定是科学家、是警察,或者是研究人员。

蜜蜂与苍蝇

有这样一个著名的试验:把六只蜜蜂和同样多的苍蝇装进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平放,让瓶底朝着窗户。结果发生了这样的情形: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上找到出口,一直到它们力竭倒毙或饿死;而苍蝇则会在不到两分钟之内,穿过另一端的瓶颈逃逸一空。由于蜜蜂基于出口就在光亮处的思维方式,想当然地设定了出口的方位,并且不停地重复着这种合乎逻辑的行动。可以说,正是由于这种思维定势,它们才没有能走出“囚室”。而那些苍蝇则对所谓的逻辑毫不留意,全然没有对亮光的定势,而是四下乱飞,终于走出了“囚室”。

因而,很多时候我们的心理认知是有缺陷的,我们喜欢通过自己眼睛看到的景象来做判断,再通过自己以往的经验来做结论,并且当知道真相的和自己所想的相悖时,就会觉得不可思议,觉得一定是哪里弄错了。美国有一位心理学家名叫迈克,他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迈克从天花板上悬下两根绳子,两根绳子之间的距离超过人的两臂长,这就意味着,当一个人用一只手抓住一根绳子,那么另一只手必定是无法抓到另外一根绳子的。在这种情况下,迈克要求一个人把两根绳子系在一起。不过他在把实验人员叫进去之前,在离绳子不远的地方放了一个滑轮。在实验过程中,尽管系绳的人早就看到了这个滑轮,却没有人理会它,所以最后并没有人完成这个任务。那么这个任务是不是就无法完成呢?当然不是,因为迈克放了滑轮,意思就是希望大家可以利用这个工具来将两根绳子系在一起。可遗憾的是,并没有人想到这一点,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滑轮和绳子根本没有联系起来的认知,觉得二者是毫不相干的存在。

所以说,在我们生活中,我们的思维不能禁锢于眼前所看到的景象和平常所接触到的知识,要积极思考,把相互间的事物进行联系,我们要通过表面现象看到事物之间本质的联系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认知到一件事物。

就如同对于水杯的认知一样,真的就只能是圆柱形的吗?实际上,只要在可适用的范围内,我们可以设计成各式各样的形状,可以美观,也可以实用,就看我们有什么样的需求。

人类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就是因为一小部分人不会局限于眼前的事物,他们会进行深入思考,打破前人的思维,进行有效的创新,得到不一样的事物,发现不一样的真理。而我们普通人也应该如此,不要被看到的景象所误导,应该理性对待,只有这样才能接近真相,发现真相。

看景为何不如听景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渐提升,在物质生活满足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而精神上的满足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方面就是旅游,但是很多人出门看了很多风景后都会说一句“好失望,根本没有想象中的好”。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呢?

中国有句古话叫“看景不如听景”,有些人觉得这是酸葡萄心理,即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说法。实际上,不单单是没去过旅游景点的人会这么说,很多从旅游区回来的人更加有这样的体会:还不如不去呢,也不过如此,完全没有别人说得那么好,真后悔。怎么会这样呢?

这一切正是验证了那句俗语:看景不如听景。这一句话,其实不仅仅是用在旅行当中,在生活、人际、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是同样如此的,所以,亲眼所见并不一定就更好。

宋代文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评论荷花说:“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这虽然是为了赞美荷花,但是从另一方面理解的话,也可以认为是很多美丽的东西,远远看着听着觉得很美好,可是走近后却会发现,跟自己想象的相差许多。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说法,正所谓至细则无朦胧之美,无间却少神秘韵味。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选择去一个地方旅游,就是因为久闻其名,再加上听了别人的描述和看了资料图片,心中自然就会充满了憧憬和遐想,这时候大脑就会高度集成我们看到听到的各种美好画面和各种素材,为我们描绘加工成一副美轮美奂的图片。但是当我们看到实景后,就会有不少是不美的景色,这样必定就会和我们的期望有所差别,因此,最后就产生了失落感。

猎奇心理

“猎奇心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好奇心理。因为人自从出生就具备了思想,尽管早期只是一种意识,但已经具备了好奇的本能,如婴儿期,他的本能就是饿了吃,因为他不会用语言来说,那么我们就会发现他的每一个动作,这是心理探求的期初表现,那么他会因乳头的形态,只要是形状接近的,首先灌输到他大脑的映像就是往嘴里送!当然这是很直观的,随着慢慢长大,在此过程中,因为未知的人和事物,使他有一种想知道(学习过程)的欲望,从感性开始,再到手的触摸,回馈到大脑,是未知的变为可知,固然过程是漫长的,以致于伴人一生,好奇就是这样,那么引申到猎奇,可以说,只是文字的表述问题,要说区别,就在于“好奇”是本能的,而“猎奇”是强迫意识的!

明明是同样一个景色,为什么远远相望时眼里都是美好,怎么离得近了,看得清了,反而就不喜欢了呢?这就是人们共同的一个心理,距离产生美,得不到的总是最美好的。

另外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普遍都有猎奇的心理,当我们对待自己熟悉的东西时,由于没有了新鲜感和神秘感,就会感到厌倦。而如果这时候有一个新的事物出现,而旁人又将之描述得非常美妙,那么人们就会在大脑中根据自己所向往的来进行加工,最后将这件事物变成自己所期待的样子。

可是想象和现实必定是有差距的,因为想象中的只有好的一方面,而忽略了坏的方面。但现实中,无论好坏都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当人们发现现实和想象有差距时,就会抱怨,就会感到失望,甚至发脾气。这些都是人的正常反应,并不奇怪。

说到底判断一件事情的好坏,最根本的还是在于自身用一种什么态度去对待。但是人们普遍都会乐观地期待事物的变化,希望它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而一旦事物走向跟自己背道而驰时,强烈的落差感必定会引起人们心理上的强烈不满的,才会出现后悔的想法。

为什么会有落差感?究其原因就是期望太大,失望也就越大。因此我们在一件事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不要设置一个太高的期待值。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消极悲观地来看待,而是以中肯的、客观的态度来对待一件还未发生的事物。

依然用旅游来举例子,在去到一个旅游景点之前,我们既要倾听别人的意见,也要尽可能多地搜集到相关资料,不仅仅是好的方面,负面的资料也是必要的。当我们心里对这个旅游区有了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识,再到达实地的时候,就不会跟大脑中所预先形成的认知产生太大的出入,这样一来,落差感自然就减少了许多。

在生活中,我们为人处事也是同样如此,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多想想坏的方面,当事情出现好的转机,这样我们还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惊喜,让心情更加愉悦。所以说,避免产生错觉的最好方法就是多方面地认识一件事物,要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然后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并不是完美的图像,只有这样,才不会有看景不如听景的烦恼。

相貌美的人有实力

我们都听说过“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句话,它的意思是说每个人都有喜欢美丽东西的心理。例如大家都喜欢颜色鲜艳、外表光鲜的东西,男人都喜欢漂亮的女人,女人都喜欢帅气的男人。购物时我们也会购买外形美观的商品等等。最近英国科学家研究还发现,爱美之心不仅是成年人的特权,甚至连刚出生的婴儿也会审美。可见,对于人来说接近美好的事物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就好像两盆花放在一起,一盆是开得正鲜艳的牡丹,而另一盆则是并不起眼的金花茶,观赏的人大多都会围绕在牡丹前,拍照、合影。而金花茶就鲜有人问津了。有人会替金花茶鸣不平,明明都是花,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对待呢?

现代社会中因为长相不同而遭遇差别对待的人却不在少数。拿娱乐圈为例,外形条件好的走得几乎都是偶像派的道路,而外形较差的,就只能成为实力派了。但是实力派的成名之路却走得异常艰难,要经过千锤百炼,最终才能出人头地。而且这一类人却少之又少,因为他们靠的不仅是实力,还有运气。可实际上大部分人并没有这个运气,他们会因为外形条件阻碍了自身的发展,很有可能最后不得不放弃梦想。而偶像派的明星则不同,他们一开始也是普通人,但是因为光彩夺目,即便是走在路上也会被星探发现,从而飞上枝头变凤凰。但这也并不代表偶像派就没有实力,只是因为他们的外形条件给自己加分,更能让人挖掘出来。

所以同样是花,牡丹比金花茶更受欢迎就不奇怪了。可是实际上,金花茶的实用价值却比牡丹大得多:它的花除了可以观赏外,还可入药,可治便血和妇女月经过多,也可作食用染料。叶除泡茶作饮料外,也有药用价值,另外,金花茶对于调节人体血脂、血糖、胆固醇,增强机体免疫力都具有明显的效果,同时,还可改善因高血压引起的各种不适症状,及抗菌消炎、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增强肝肾脏活力、防止血动脉硬化,防癌抑制肿瘤生长等。

色酬定律

如今出众的姿色成为一种稀缺资源,这种稀缺资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轻易地换取许多其他社会资源,包括财富、工作职位、社会地位等,这可以理解成是对出众姿色的一种报酬,即“色酬”。而不同姿色级别的人所产生的劳资差异也可称作“色差”。“色差”现象产生的结果就是相貌出众者比相貌普通者在各方面竞争时都占尽了优势。这种定律,就被称为“色酬定律”。

由此可见,我们总是很容易被眼前的东西所欺骗,往往追求外形美好的事物,却忽略了富有内在的事物。就好像人一样,我们更愿意与外形条件好的人相处,可是他们却极富心计,表面温文尔雅,对人温柔体贴,实际上两面三刀,在背后小动作不断。但很多长相一般的人却心地善良,为人踏实,一是一二是二,不会做一些违背道德和良心的事情。所以,我们判别一个事物的时候,必定是要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分析,最后才能得出结论,而不是眼睛看见是什么样的就是什么样的,那样就会立即先入为主给了定论,这不是一个有思想、有意识的人应该做的。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就提出,科学的基础是基于观察的归纳,他认为“科学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是以事实为基础”。因为观察的归纳,说明是长久的,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眼就定结论的。除此之外,还要以事实为基础,不是误导人们的假象。几千年前的哲学家都能意识到这一点,作为现代的文明人,我们就更要清楚地明白认清事实的重要性。

正是大家都觉得眼见为实,所以骗子们就常常利用人们这个心理,行骗术、施魔法,从你眼前骗走钱财。种种的现象和证据都说明,不要仅凭眼前的景象就迅速认定事物的好坏,没有长期的研究和观察,是不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的。例如在自然界,有很多物种虽然其貌不扬,但是作用却非常大,例如植物中很多花草可以入药,果实能够填饱空腹;动物界漆黑蠕动的蚯蚓,能够松土,让土地肥沃,庄稼更加茂盛。

因此,我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应该学会摒弃嫌丑爱美的心理,无论外形条件如何,只要人品好、有实力、为人亲和,我们就应该多与之相处,多学习他们的优点,让自己不断进步,提升自身的素养。

高档的店铺商品好

消费者的常见心理

消费者心理主要有以下类型:(1)从俗心理,即入乡随俗,消费行为上的趋同心理。(2)同步心理,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攀比心理,相同的社会阶层,在消费行为上有相互学习的倾向。(3)求美心理,指人们在消费活动中追求美好事物的心理倾向。(4)求名心理,指某些消费者希望借助名牌商品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的心理倾向。(5)求异心理,这是与从俗心理相反的一种心理现象,追求一种与社会流行不同的消费倾向。(6)偏好心理,指某些消费者对某些特殊消费活动的执着追求。(7)便利心理,指消费者主要从功能便利的角度选择商品的心理现象。(8)选价心理,指顾客在选择商品时,对价格的特殊关注。

现在,很多人在逛街购物时,通常都喜欢走进装修相对更好的商店,因为在视觉上那些高档的商店能够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从而使消费者在心理上感到非常舒服,所以大家也更愿意相信商家是花了心思在上面的,那么商品应该也就比装修差的店铺更加有保证,无论是外形还是质量上,都能够让人更加放心。

因此,很多商家都抓住了消费者的这个心理,他们会在装修上花极大的心思。例如一些服装卖场,会在在商店的橱窗内摆放两到四个模特,然后给模特穿上本季最具有代表性也最流行的服装,让路过的行人看见之后忍不住停下脚步多看几眼,接下来就是走进商店进行查看、询问。除了在商品本身花心思外,其他饰品的装修也是必不可少的。大部分商家都会根据季节的不同而陈列出不同的饰品,例如春夏,摆放鲜花,粘贴生气勃勃的图案;冬天,雪花则成了主打饰品。除此之外,根据节日的不同,也会在陈列上进行相应的调整。总而言之,抓住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是每个商家首先要做的一点。

而除此之外,一些细心的商家还会把店铺打扫干净,让顾客一眼看上去就很舒适,不会给人邋遢的感觉。另外一方面,员工的素质也和销售量有着极大的关系,当他们对待消费者态度温和,面带微笑时,往往会促进销售量的提升。

以上的这些条件,都是消费者一眼就能看到的,也就是说,是外在的,能够直接呈现在消费者眼前的。作为一个普通人,当我们觉得这所有的一切都表现得很好时,心理上很自然地就会产生好感,那么对待商品的期待值就会很高,自然而然就会觉得买到合适的、质量好的产品是理所应当的。

然而,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实际上进入这些装修高档的商铺后能够买到自己喜欢的商品的可能性并不高,往往是进去之后逛了一圈,发现并没有让自己满意的商品,即便是每一件商品都仔细看了以免遗漏了好东西,但最后还是失望地走出去。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走进商店以后的确发现了令自己喜欢的商品,无论是外形还是样式都非常好,于是当场就兴高采烈地付款买了下来。但是买回去之后发现没有使用几次,商品就出现了质量问题,原本大好的心情也受到了影响。这一系列问题都说明:装修好的商店,并不一定商品的质量就真的好。

对此,曾经有心理学家进行过随机抽查,其中高达78.65%的抽查人员表示,自己在购买商品后发现商品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好。而在这些人群中,又有81.91%的人表示,之所以会购买,是因为商铺装修好,更愿意在这些装修好的商铺进行交易。这些数字表明,绝大多数人都是视觉动物,更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其实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在于大家愿意去相信自己的“亲眼所见”,觉得这样的商铺可信度高,值得自己去消费。即便商品不会很好,但至少不会很差。而一些装修普通的商铺,人们就会觉得不怎么样,不值得自己进去一看。

可见,很多人在做一些决定的时候,就如同女性在购买商品时一样,很少会进行深入的研究,通常就是看到什么就觉得本质也是这样的,不会有什么不同,最后造成了一些无法挽回的后果,再后悔已经为时过晚。

当然,这并不是说装修不好的商铺就一定好或者一定不好,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性,不能一概而论。作为消费者,我们要做的就是货比三家,不但要注重外表,更要注重内在。如果任何事情都不能徒有其表的话,即便是一时被人所接受,也不可能长久的。

同样。我们在装修好的商店购买商品时,必须从中发现质量同样优良的商品,而不是根据好的景象就立即下决定,这样是不理性的消费,是不恰当的。只有通过改变自己消费心理,用自己的慧眼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购买到放心的产品。所以,不要觉得装修好的商铺就一定好,只有用心在商品质量上的商铺,那才是最好的。

干净整洁让人舒服

生活中,无论是谁都希望自己的屋子保持干净整洁。同时也希望看到别人的屋子一样整洁,因此当我们去到一个人家里做客时,如果一个人的家整理得非常整洁,什么东西都排列整齐,地板干干净净,那么我们就愿意多待一会儿;相反,如果一个人家里乱糟糟的,什么都随便放,地上也到处都是垃圾,桌子上的碗筷到处都是,那我们就会恨不得立即离开,不想多待片刻。

再比如现在很多服装店一到了季末就会进行促销活动,但是促销的商品摆放却不尽相同。有些商家会在商品前面的正中央放一个大台子,然后将清货的服装堆成一堆,任由消费者自行选购,即便是被翻乱了,也不会进行整理。而另外一些商家,则是将促销服装用衣架一件一件挂起来,衣服一排,裤子一排,裙子一排,大家一眼望去很好区分,同时,也能对服装的大概样式进行分辨。那么作为消费者的我们,更愿意去哪里购买打折商品呢?毫无疑问,绝不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到排放整齐的商店选购商品。因为这样的商店给人的视觉效果就非常好,从心理上可以得到消费者的认同感。而堆放在一起的商品则很难在视觉上对人造成冲击感,这就无法吸引人的眼球,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也就是说,一个排列整齐的物品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它所给予大脑的刺激是积极的,能够引起人们心理上的极大愉悦,从而愿意跟这样的物品一起相处,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大部分东西都会按照次序进行排列。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对整齐的事物产生如此大的兴趣呢?

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人们的视觉,一方面把东西从低到高,从小到大,错落有致的排列起来,会让东西本身看起来觉得舒服,或者说是一种视觉享受。另一方面,这样摆放会让整个空间有所增大,视野更加宽阔,从而能够让消费者看到的东西更多,心情更加舒畅。相反,当我们的视野受到阻碍时,就会觉得很不自然,心情也会变得很郁闷。也就是说,人们有时候是否喜欢一件东西,并不一定是这件东西本身的问题,而注重的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能否让视觉得到满足,能够让心理感到舒适。这也可以说明人们为什么那么讨厌垃圾堆,主要还是在于它们的脏和乱。所以大家才要呼吁垃圾要分类,首要的原因当然是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其次,分类能够将不同的垃圾堆放在不同的位置,放眼望去,每一堆垃圾都是同样性质的,是一致的,人们看着就不会觉得那么讨厌,从心理上愿意接受这样的摆放方法。

因而,在生活中我们务必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只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就应该尽量把东西摆放整齐,这样自己的生活空间得到扩充,生活质量也会有大大的改善,何乐而不为呢?曾经有一人去看心理医生,他对心理医生说:“自己每次都会把找回来的钱都整整齐齐的叠好才放回钱包或口袋,回家还会把各种面值的纸币都分开,叠好,放在一边等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去超市换或者一次性用掉,这是什么心理,是不是一种强迫症。”心理医生是这样回答他的:“这并不是什么强迫症,只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相反如果这叫强迫症,那把纸币弄得乱七八糟掏出来就叫正常吗?”我们之所以愿意把纸币整整齐齐的叠放好,只是为了看着舒服,一团糟的话不但使用起来不方便,而且会是自己或别人看见了都会觉得不舒服,甚至会与你这个人的生活习惯都联系起来,觉得你是一个邋遢的人。

总而言之,眼睛所看到的东西能够给我们的大脑带来极大的影响,所以我们一定要注重外表的整洁,这样会给我们的大脑带来积极影响。同时,我们也要知道,看到的东西必须经过谨慎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隐藏在深处的本质,而不能妄下定论,给自己和身边的人造成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