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错觉心理学
4168700000004

第4章 听觉错觉:你究竟是用什么在听

听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之一,它不仅是人们交流知识、沟通感情所必需,而且可以使我们感知环境,从而产生安全感,因此,很多人相信自己听到的一定是真实的,比如风的声音,哭喊的声音。可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

听觉错觉:幻听究竟是怎么回事

在生活中,当我们一个人独处时,经常会听到一些奇怪的声音,例如门开动的声音,这时绝大多数人都会跑到门口看看是否有人回来了,结果没有任何人;或者是手机振动的声音,但是拿起手机会发现根本就没有来电或者短信;有时甚至会听到一些奇怪的声音,此时有人就会觉得是鬼神之类的从而引发恐惧。

还有一种情形就是:当自己和另外一个人在办公室时,刚开始双方都没有说话,都在做着自己的工作,但忽然会听到另外一个人在叫自己,或者是对自己说了一句什么话,于是就立即停下手中的工作,问那个人“你说什么”、“你叫我干什么”。可奇怪的是,另外一个人却说“什么?没有叫你呀”、“我没有说话呀”。双方都会觉得奇怪,自己明明听到对方在说话,可为什么他说没有说呢?另一个人则是,我明明没有说话,为什么说我在说话呢?

当出现上面我们所说的情况时,很有可能是我们产生了听觉错觉,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为什么会听见明明就不存在的声音呢?主要是我们自身因为某种原因而产生了一种特别的听觉错觉——幻听。

那么,什么是幻听呢?它是人们自己幻想出来的声音,是一种歪曲或奇特的听觉,即没有相应的外部声刺激作用于听觉器官。

可见,幻听是大脑听觉中枢对信号错误加工的结果。当外界发出声音的时候,正常人的听觉是将内外部的声音信号正确地向听觉中枢传输,而幻听则会由于听觉中枢出现障碍,将声音信号歪曲或夸张,甚至按主观意图加以改造,因此幻听是种听觉变态。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大脑错误从记忆中提取声音信息并放大,从而导致幻听。其实这种声音是根本不存在的,即这种声音是自己的大脑自己制造的。

也就是说,当你听到某一声音时,有时候也不一定是真实的,也并不一定是外界所给予我们的,也很有可能是自己跟自己说的。这种幻听最主要还是心理原因,即心理暗示所产生的。例如一个人从小到大都经常被妈妈唠叨,当他离开妈妈自己一个人生活时,仍然会听到妈妈唠叨自己,这就是因为平常习惯妈妈这样时不时在自己耳边说几句话,就算她不在身边,也依然可以听见她在说话。还有当一个人的工作压力过大,脑部神经受到创伤,极容易听到一些日常经常听到的话,从而有所担心。这种时候只要多休息,适当地放松自己,释放压力,让身体和大脑的压力得到有效的缓解,情况就会好转。

言语性幻听

最常见的是言语性的幻听,病人凭空听到声音。由于是言语性幻听,病人可以说出是几个人、是男的还是女的声音,说话的声音是自己熟悉的人还是素不相识的人的声音。内容多种多样,有命令性幻听、评议性幻听、议论性幻听等。其内容常常是对病人不利的,如漫骂贬议、或是说病人犯了大错误。而且还会命令病人去自杀或去投案自首等。

由此可见,大家都会产生幻听,而且偶尔的幻听并不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太大的影响,所以不需要太重视。可如果是幻听严重,那就要另当别论了。

例如一些精神病患者,尤其是患有被迫害妄想症的患者,他们总是妄想周围的人都会加害于他们,长时间经过这样的心理暗示后,他们就会产生“大家都在议论着怎么伤害他们的话”的幻听。于是为了自保,他们就会先发制人,给周围的人造成极大的伤害。如果是这样的情况,那就必须到精神科进行专业的治疗,缓解幻听的症状。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自己出现幻听后,我们该如何进行调节吗?

俗话说得好,心病还需心药医,既然幻听是一种心理疾病,我们就要从心理上进行疏导。只有从根源上杜绝,才能有效防止幻听的出现。

另外,如果是由精神因素引起的幻听,如长期压力过大、精神紧张,情感障碍,抑郁症,或者是受到某种刺激,乃至精神分裂症引起的。那么相对应的,要治疗这种幻听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要注意调整心态,避免精神刺激,保持心情平静愉悦,提高心理素质,当然,如果严重就要加以药物治疗。可以说,在初期的幻听症状中,调节好自己的情绪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总而言之,保持良好平和的心态,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这才是最重要的。

音乐是最好的疗伤药

生活中,在地铁、公交、街头我们随处可见插着耳机听歌的人,有的人在静静地听,脸上流漏着愉悦的表情,有的人会随着音乐的节奏打着节拍,手舞足蹈,当然也有人会情不自禁跟着一起唱,甚至唱出声来,即便周围的人都在看着他也并不在意。那么,为什么不同的人听歌时会有不同的情绪波动呢?

现在,随着歌手的不断增多,各种风格的音乐迅速涌现,也让爱好音乐的人有了不同的体验,他们不但每天都可以听到风格各异的音乐,而且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情或情绪选择不同风格的歌曲。例如,有些人晚上失眠时,就会听一些有助于睡眠的轻音乐,因为舒缓的音乐可以调节人的情绪,让大脑的活动没有那么剧烈,慢慢地就会进入睡眠。有些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挫折而情绪低落时,就会听一些励志的歌曲,让自己重新充满斗志,爬起来继续前行。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听不同的歌曲会对我们的心理或者情绪带来不同的效果,但前不久在网上到有人这样说:“原来音乐真的可以疗伤。”这又是为什么呢?

故事的经过是这样的:一位母亲的孩子患了病,自己为了照顾孩子几天都没有休息,觉得身心疲惫,而在此时,她听到了一首歌词非常励志,旋律非常有力的歌曲。这位母亲瞬间觉得自己应该继续努力,为了孩子自己要坚强。后来,她在社交网写下了自己的这段经历,表示自己是被音乐治愈的,所以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音乐可以治愈心灵。网上对这篇文章点赞和评论的人很多,都表示赞成这个观点。

听觉艺术

音乐既然是声音的艺术,那么,它就只能诉诸于人们的听觉,所以,音乐又是一种听觉艺术。心理学的定向反射和探究反射原理告诉我们,一定距离内的各种外在刺激中,声音最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它能够迫使人们的听觉器官去接受声音,这决定了听觉艺术较之视觉艺术更能直接地作用于人们的情感,震撼人们的心灵。但是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不是单纯的听觉感受,而是整体的感受。同样,人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虽然主要是通过听觉的渠道,接受的是听觉的刺激,但由于通感的作用,也可能引起视觉意象,产生丰富生动的联想和想象,进而引起强烈的感情反应,体验到音乐家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情境,获得美感,并为之感动。

但是难道就没有人质问吗,如果没有听到励志音乐,这位母亲就会真的放弃吗?她真的会因为觉得辛苦、劳累,而且精神上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于是选择消极对待,什么事情也不做,孩子的病也不管吗?我们都知道这种情况放在现实中是不太可能发生的——因为一位母亲不可能觉得辛苦、不知道孩子什么时候病愈就放弃治疗的。所以无论那位母亲当时是否听到励志歌曲,她仍然会坚持下去。或许的确会一时想不开,但等到心情平复,还是会继续为孩子撑起一片蓝天的。

由此可见,在人的情绪上面,音乐不可能真的能够疗伤,最多起到的只是辅助作用,让听到的人更容易接受现实,然后调整自我,重新出发,继续奋斗。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觉得听音乐能够把自己治愈,重拾信心的原因。而这种现象实际上是由我们的听觉错觉造成的——听觉在潜意识里对自己进行不断地心理暗示导致的结果,就好像很多人原本并不尿急,可是当听到周围的人都说很想去洗手间的时候,自己也会莫名其妙地觉得很想去,自己越是这么想,就越会感到尿急。同理,我们便可以很容易就明白,音乐所谓的“疗伤说”是怎么回事了。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认音乐的作用,毕竟铿锵有力的旋律的确能够鼓舞人心,震撼人的情绪,也正是如此,我们的情绪受到了积极的、正面的感染,于是就会不自觉地产生心理暗示,告诉自己不能再颓废下去,要走出困境,寻找新的生机。当我们的肢体、思想接收到意识里这种命令,就会立即执行。所以很多人会发现,自己听了一首歌之后,立即发生了转变,整个人都好像充满了力量。

因此,我们一定要记住一点,自己所听到的,也未必就是所想的,任何一件事情的出现都不可能是偶然的,而是和其他事情相互联系的。就像音乐的疗伤作用也非凭空出现,它是配合着我们自己的听觉和心理暗示发挥功效的。

他们都在议论你

有时,当我们一个人走在路上的时候,总感觉很多陌生人在看着自己,并且似乎还能听到他们在议论自己什么。此时我们便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如难道我今天穿了什么奇怪的衣服吗?还是身上有什么脏东西呢?相信很多人都曾有过这要的经历,但是他们明明不认识你,他们为什么要说你呢?

曾经听某心理医生讲过这样一个案例,张某和李某是同事,二人关系并不是很好,仅限于工作上的交往。张某因为和女朋友闹矛盾分手,心情非常低落。那段时间他总感觉到每当自己走进办公室里,就能听到李某跟其他同事说着什么,看见他出现时,李某和同事们就立即停止讨论。一开始张某还没有在意,但是一连几次都是这样,他就认定李某是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笑话他被女朋友甩,因此非常气愤。最后一次,张某再也忍耐不了,他随手拿起桌子上的玻璃水杯就往李某脑袋上砸去,李某当场便倒了下去,但是张某并没有停手,而是骑在李某身上对其拳打脚踢。周围人看到这样的情形后也惊呆了,等反应过来以后,李某已经停止了呼吸。等到警察到来以后,张某并没有反抗,并且承认了自己的罪行,说明了理由。但是警察还是想不通,张某和李某平时没有任何矛盾,怎么会杀了他呢?

于是警察请来心理医生与张某进行沟通,张某仍然坚持之前的说法——总是能够感觉到李某在他背后对自己说三道四,原本心情就很不好,再加上这件事情,他立即就爆发了,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心理医生认为,这个理由其实已经足够让一个人心生恨意杀死另一个人了。因为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就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会以自己为中心,将其他人的言行下意识地跟自己联系起来。尤其是当自己跌入低谷的时候,就会对周围的人进行假想,认为大家对自己都充满敌意,想要加害自己,从而会很在意外界的行为言语。一旦发现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就会产生联想,为了避免被二次伤害,他们会采取一些自以为是自卫的行动,以此来杜绝人们对自己的伤害。

后来,警察和心理医生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其实李某从头到尾就没有说过有关张某的一个字眼,他和同事讨论的是自己那一组业绩拿到月第一大家应该如何庆祝,之所以避开张某是因为张某那一组的业绩不是很理想,再加上他近来看上去心情并不是很好,所以觉得还是不要在张某面前讨论庆祝的事情。可见张某所听到的只是自己的听觉错觉,再加上自己的心理暗示导致的。

可以说,几乎每一个人都有过这样的听觉错觉,只是程度不相同而已。例如做错了事情,我们往往会纠结好几天,觉得难以面对众人,因为觉得会被大家笑话。可实际上,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活空间,大家都忙着处理自己的事情,根本没时间去管别人。对于其他人的窘事,大家早就抛诸脑后了。只是自己心里在纠结着怎么面对众人,实则众人都不知道你为什么会如此拧捏;你觉得大家在议论你出糗时的样子,可是大家都在谈论自己的工作、生活、学习。

所以,我们在自以为别人在避开自己在说话的时候,必定是在议论自己时,应该首先想一想,这些人和我们的关系很好吗?如果不好,人际凭什么浪费时间在讨论毫不相干的人身上呢?就拿我们自己来说,也不可能无端去说起一个自己并不相熟的人,否则这显得我们也未免太“长舌妇”了。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清楚地知道一点,自己所听到的声音,内容并不一定就如自己所想,既然是从别人口中说出来的,那么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不应该在主观上进行加工,让这些声音变成是自己大脑中所形成的样子,这样的臆断是不科学不理性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要对一个人说的话进行回应,首先必须判断出,他是在说你吗?如果是的话,进行回应是理所应当;可如果不是的话,这时候我们做出回应,就会显得自作多情。

那么,我们该如何避免这样尴尬的局面呢?其实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不要太以“自我为中心”。一些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无论是谁,都会有一种自己就是整个场合的中心的感觉,认为所有人的行为都必将与自己有关。一旦产生了这样的错觉,就会不自觉地将他人的言行同自己联系起来,从而给予相应的言行来回应。当我们适当地放低身姿,意识到自己也是众人之中很普通的一员时,就会忽略掉大家的话语,这样也就听不到大家议论自己的声音了。

总而言之,我们要明确地判断,什么声音是跟自己有关系的,什么声音又是跟自己没有关系的,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反应。一定要记住,并不是所有人说话就是在说你,我们所听到的并不一定就是真实的。当我们清楚这些之后,就会发现避免了很多麻烦,压力自然减少了,而生活也会变得轻松起来,这对于任何一个人而言,都是一件值得自己去做的事情。

这是美丽的谎言

平常我们总会听见大家有意或者无意的时候说一两句假话,当被别人揭穿以后,都会特别委屈地说一句“我这是善意的谎言啊,难道这样也有错吗”,的确,在很多人眼里,善意的谎言比残酷的真实更值得去说。而人们,似乎也更加愿意听善意的谎言。下面我们通过一个例子去了解一下为什么会这样。

“嘿,你今天这条新裙子可真漂亮!”

“啊,是真的吗?”

“当然是真的了,特别衬你的皮肤,而且显得你特别的瘦。”

“谢谢你的夸奖了,这条裙子哪有你说得这么好,只是促销商品而已,很便宜的。你要是喜欢的话,下次带你去那家商店逛逛。”

“好啊,下次逛街可千万要叫上我!”

类似于这样的对话,每个人每天几乎都要说上好几遍,大家不厌其烦地说,而对方也不厌其烦地听着。实际上,也许夸奖的人心里在想:这么老土的裙子竟然敢穿出来,胆子是挺大的嘛!看她听到我夸奖时高兴的那个样,难道不知道我是在骗她吗?什么,下次还要带我去?天哪!我可不要去,这么丑的衣服我怎么可能会买?下次她要真的叫上我,那我一定要想个理由给推掉才好。

实际上对方的穿着并不怎么样,甚至有点丑,可是大家基本上都不会说出来,反而还会极力地称赞,让对方心花怒放。而被称赞的人呢?或许她一开始穿上这条裙子还有些忐忑,担心不好看会被大家指指点点,但实际上呢?每一个人都说裙子好看,很配自己,于是自信就来了,日后也会经常穿这条裙子,甚至再去购物时,还会多留意类似的款式和颜色。

可如果周围的人都说:“咦~这条裙子真不怎么样,款式老旧,颜色也不好看,让你的皮肤看起来很黑,以后不要再穿这条裙子出门了。”若穿着裙子的人是你,你会怎么样?难道会很开心地说“好啊好啊,以后不穿了”吗?当然不可能高兴地说出这种话来,即便是脸上能够笑着说“谢谢你的建议,我以后会注意的”,可心里必定还是很失落,觉得原来大家是这么看待自己的眼光的。甚至会生气,心想:你说我的眼光差,品味差,但是你自己呢?好像衣服穿得有多么得体似的,还不是一样老气又落后,颜色又难看,有什么资格说我!还不是嫉妒我穿得好看所以故意这么说的。

其实人的心理就是如此,容不得别人说自己半点不好,否则就会很不开心。心胸宽广的呢,或许就是一时地不开心,但心情恢复如初也得一段时间;可要是稍微小心眼儿一点的人,不但是心情会受到影响,而且会开始厌恶说这些话的人,严重时甚至还会和对方断绝关系。

正是由于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心理,因此很多人都选择了说美丽的谎言,而不是丑陋的真话。例如明明这件事情做得并不好,可周围的人都会异口同声地夸奖干得漂亮;明明皮肤很差,可大家还是称赞你保养得真好……现在很多销售人员正是利用了人们的这个心理,不管是什么样的消费者,他们只要将你任何一个点说成是举世无双的优点就可以了。一旦你多看了某件商品一眼,那他们就会开始不停的夸奖你。很多喜欢被夸的消费者心理防线很快就会被攻破,不管商品质量如何,自己是否用得上,都会乖乖掏钱购买。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这么喜欢听好话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好听的话代表:对你表示认同,承认你的观点,地位,看重你的话,不会无视你的尊严!简单来讲,好话的作用是让人有满足感,觉得被需要,被认可!但是和不同的人说好话是不一样的,可能有些人所谓的好话是公开的指出错误,但是在他看来,你是公正的,他不仅不会生气,反而会开心,但有些人这样说就会得罪他,让他不高兴,那样的人需要夸赞他非常厉害!

因此,我们在为人处事的时候,不用太刻意地在乎自己总是愿意听好话的毛病,因为这是大家都会有的心理作用,关键就在于,我们要看到美丽的谎话后面是不是还有其他的意思需要我们进行领悟,知道自己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最怕的是光听着表面意思,至于别人是不是真心夸你这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听得舒服。

无法顺畅交流的沟通

生活中,很多人都不愿意跟长辈们说话,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感觉他们和自己生活的经历和年代不同,会有代沟,这样沟通起来会很困难,说的话、做的事都很难达成一致意见。因此很多人认为,与其这样,还不如不要交流,以免双方都很累。

听觉的适应与疲劳

听觉适应所需时间很短,恢复也很快。听觉适应有选择性,即仅对作用于耳的那一频率的声音发生适应,对其他未作用的声音并不产生适应现象。如果声音较长时间(如数小时)连续作用,引起听觉感受性的显著降低,便称作听觉疲劳。听觉疲劳和听觉适应不同,它在声音停止作用后还需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如果这一疲劳经常性地发生,会造成听力减退甚至耳聋。如果只是对小部分频率的声音丧失听觉,叫做音隙。若对较大一部分声音丧失听觉叫做音岛。再严重就会完全失聪。

其实,在职场中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如很多员工在与上级领导沟通时会很紧张。因为身在职场,很多话是不能够直接说出来的,都需要利用隐晦地职场暗语来表达出来,因此很多职场中比较直爽的人,尤其是职场新人,他们不会过多的对上司的话进行揣摩,只会简单的理解上司所说话的字面意思。于是便产生了很多矛盾。例如老板说了一句话,员工听后便马上去执行。但是做完之后老板却很不满意,对员工大发脾气,员工呢?同样也觉得很委屈,心想:自己明明按照你说的执行了,为什么还要骂我呢?

通过上面的两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们所听到的语言不一定是我们所认为的意思。很多时候需要我们认真揣摩才能够明白其中的深层含义。

从心理学上来说,任何人都习惯性地将自己摆在第一位,会从自己的角度来理解所听到的声音,然后才会思考,对方是不是话里有话,是不是还有别的意思。如果能够想到第二层意思,那自然沟通就可以顺畅了,可如果想不到,那就会造成沟通障碍。实际上,正是因为大家都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够第一时间从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人并不多,所以才会很多人有“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慷慨。

那么如何才能进行有效顺畅的交流呢?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交流对象,知道他的大概生活环境。比如我们在和教师说话,那么自然就可以文雅一些,咬文嚼字一些。他们说话也会文雅一点,即使是不高兴也不会直接说出来,那么就要注意对方是否有话外音。可如果是和农民说话,那就没有必要这么做了,对方说什么,我们听到的是什么,那就是什么,没有必要再去纠结对方纠结想要表达什么意思。

当然,也可以适当地调整一下自己的说话方式,和对方的步伐一致,当大家都在用同样的语言进行交流时,我们就会发现要明白相互间的意思就容易多了。就如同我们在跟孩子聊天时,使用的是孩子的语言,那孩子就没有什么压力,不必担心根本不懂大人在说什么。再比如,有一个秀才去买材,他对卖材的人说:“荷薪者过来!”卖材的人听不懂“荷薪者”(担材的人)三个字,但是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把材担到秀才前面。秀才问他“其价如何?”卖材的人听不太懂这句话,但是听得懂“价”这个字,于是就告诉秀才价钱。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你的木材外表是干的,里头却是湿的,燃烧起来,会浓烟多而火焰小,请减些价钱吧。)”卖材的人因为听不懂秀才的话,于是担着材就走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进行沟通,是沟通成功的保障。

正是因为语言之间有如此大的差异,所以我们听到的声音并一定就是对方所说的,因此。我们要像孙悟空一样练就火眼金睛,从字面表层看到深沉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我们进行有效的沟通,才能促进交流双方的情感。

谣言都是被加工过的

生活中,每个人身边都不缺少大嘴巴,他们一旦发现别人有什么事情,就会迫不及待地对其他人说,不厌其烦,津津有味,见一个人就说一遍,而每次说的版本都有所不同,虽然是大同小异,但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听的人必定会根据自己所听到的版本再加一些自己的主观见解再次说给其他人听,这样经过几百个人口口相传以后,最后的版本必定和最初的故事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认为是一个新的故事。

我们很多时候一边对传谣者深恶痛绝,一边也会参与到传谣者的队伍中来,并且对于一些有趣的、难得见到的事情更会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时候也就忘了客观地描述给他人了,而是更多的表达自己主观的看法。

而听的人呢?他们对自己所听到的内容深信不疑,再次传播出去。那么传播出去的信息,就是经过你所加工的,正所谓“三人成虎”,当大家都把你说的话当成是真实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再想要改变回来已经不太可能了。因为大家在心里都已经形成了一个看法,这种先入为主的看法让他们很难再接受别的观点。

曾经有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进行过一次主题为“你是否在传播他人的事情中添油加醋过”的调查,经过统计,有高达92.37%的人加工过别人的话,另外还有76.34%的人表示,自己加工过的话被听的人相信。从这个数据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在生活中。“加工”别人语言的现象普遍存在。

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在传播他人的事情时进行加工呢?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人们“喜欢”谣言是因为谣言可以告诉人们“真相”,让人们自我感觉良好。无论是当今信息时代,还是远古时代,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资源,谁就在人群中占据了有利地位。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某地某物品要涨价,如果有人能够在涨价之前知晓,别人会对他另眼相看。而一些谣言可谓惊世骇俗,与人们的常识大相径庭,比如秦某某诋毁**等被一般人赞扬的人,一方面满足了一些人挑战权威的叛逆之心;另一方面也会让传播者感到自己知道得比一般人多,进而自我评价高涨,心理获得满足。然而,谣言真是有意显得确定无疑、消息灵通吗?

心理学家认为只是它的表达方式使它显得“真”罢了。并且深入地看,谣言在其讲述形式背后常有一种隐含的意义,比表面上讲的更多、更重要、更确切。往往借助这些谣言进行一种评价行为。而为了有效地传播这种评价,采用了一种“虚伪”的讲述方式,越是传奇、耸人听闻、夺人眼球,越是能表现出这种评价背后隐喻的特性。

可以说,这种心理很危险,同时也很可悲,因为他们找不到其他方式,只能以此来展现自我。而这种方式,不但表现出自己内心的自卑,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违反了法律法规。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是会相信别人加工过的语言呢?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听到什么就信什么的心理导致的,因为我们很少去求证事情的真假,或者去深究一句话的真实含义因此,当我们作为传播者时,要尽量避免对传播内容的内容进行再加工。同时,也应该提醒身边的人不要对传播的语言进行二次加工、三次加工,而要以还原事实为主。让其他人听到什么就是什么,而不是让事实和所听到的内容相悖。如果我们真的进行了一些不好的加工,应该及时进行澄清,从而尽可能的保留原来事实的客观性。

让自己多听积极的语言

我们都知道,语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都需要依靠语言来进行沟通。历史上有很多人就是通过语言而击退敌人,保卫国家,当然也有很多人因语言丢了身家性命。所以,语言有力还是无力,就看我们怎么用,别人怎么听了。

听觉分辨有差别

听觉系统高级中枢的多数神经元都和视觉系统的神经元一样,只对刺激的某些特征发生反应。也就是说,听觉系统也有不同的特征觉察器。这些特征觉察器使不同水平的中枢都具有相当复杂的功能。大量的动物实验表明,对于声音频率的识别不一定必须在大脑皮层进行。因此,对于人类来说,音高的辨别似乎也可以在听觉中枢的低级水平上进行,而大脑皮层的功能很可能是存储和分析那些比音高更为复杂的刺激因素,如言语、音乐旋律的时间序列等。

希特勒曾经说过:“推动历史发展的只有两种力量:宗教的力量和语言的力量。”由此可见,语言的作用性有多大。很多人或许会觉得可笑,并且会认为:我也会说话,但也没有推动事情的发展,一切都没有改变。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只能说明你不会很好的运用语言,不能够很好的利用他人的听觉。

很多人都学习过《战国策》里的名篇《触龙说赵太后》,文章主要讲的是战国时期,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大举进攻赵国,并迅速占领了赵国三座城市。在赵国形势危急时,于是向齐国求援。但是齐国一定要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然而赵威后溺爱长安君,执意不肯,任谁劝说都不加理会,致使国家危机日深。就在这种危难时刻,触龙站了出来,他并不像其他谏官那样一见到赵太后就直奔主题,而是因势利导,以柔克刚,用“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最终说服赵太后,让她的爱子出质于齐,换取救兵,解除国家危难。

原本一个就要被秦国灭亡的国家,就因为触龙的一席话,改变了赵太后的思想,从而也改变了整个国家的命运。虽然说最后秦国还是将赵国灭了,最终统一七国,建立了秦王朝,但那是历史的潮流,是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经之路。而在触龙的时代,他的一席话至少让赵国能够躲过那一刻的危机,转危为安,功不可没。

语言的魅力就在于此,可以扭转一个人的看法,让事情朝着完全不同的方向发展。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国家危难时刻,通过一杆笔进行战斗,这也说明,语言是最有力的武器,有时候甚至比刀枪还要厉害许多。

然而,同样是语言,却也会让人感受到无力。例如有时候自己被冤枉,于是总想着解释,证明自己的无辜。但是却没有人愿意相信自己,因为如果别人相信了你的话,就等同于变相承认自己之前的结论是错误的,这对于任何人而言都是困难的。因为没有人愿意公开坦诚自己的错误,这种心理是普遍存在的。

既然别人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那么我们的解释就变得多余,正如岳飞当年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杀,秦桧是不允许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的,这对他来说从心理上就无法接受,所以他要将跟自己作对的人赶尽杀绝。那么这种时候,岳飞无论怎么为自己辩解,甚至周围的人都替他辩解,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又将有力的语言和无力的语言看成是是积极的语言和消极的语言,二者的力量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重要。假如我们每天多输入一些正面积极的语言,一两天可能看不见效果,一两年有可能效果也不会天翻地覆,但是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去,那么美好的东西挡都挡不住。相反的,如果一个人经常输入消极的语言,其力量也会很惊人的,而后果也不是我们可以预见的。只不过我们有时候做事情经常会高估一两年的成绩,却也往往会低估十年八年的成就,本末倒置。

那么,为什么我们平时所说的话会有不同的影响和力量呢?这里是有奥秘的,这个奥秘就是我们的大脑。众所周知,人的大脑分左右脑,右脑又称潜意识脑,主要是掌管语言的。之所以称之为潜意识脑是因为它没有判断力,就如同我们平时所说的每一句话,潜意识都不会判断,只会接受。当我们对自己说“我不行,我做不到”,潜意识就会接受这个信息,而且会让我们的身体去行动。那么,这一句话就是消极的语言,是无力的,所以,我们做事情就很难成功。相反地,当我们对自己说“我一定可以,我一定能做到”,潜意识也会接受这个信息,同时会向身体发出指令去行动,这样我们就更有可能做成事情。例如,很多人在早晨出门前会对着镜子说“加油,我一定可以,我一定能做到”就是这个道理。

正是由于潜意识没有判断力,我们平时尽量不要用一些带有否定性的词汇,因为,语言对我们产生的影响大小,完全取决于我们听到的语言是消极还是积极的。所以,我们要经常让自己的耳朵听一些积极的语言,这样能更好的有助于自己走向成功。

越是嘈杂的环境你越是不爽

曾经遇到这么一位心理病患者,她是一个只有十五岁的初中生,名叫小洁,马上就要中考了,可是却患有严重的考试综合症,父母非常担心,可是无论如何苦口婆心劝说,小洁就是不肯去考试,因为小洁一旦到了考场就会产生各种不良症状,最后只得求助于心理医生。

小洁原本就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女孩子,平时对学习很重视,尤其是考试,因为它深知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很怕让父母失望。这样一来她的心理压力就高于其他学生,一到要考试的时候就很紧张,担心自己会考不好。每次考试,都是有老师监考的。或许是出于好意,这些监考老师每次在考试的时候,都会进行各种各样的提醒,比如发试卷前,会说明考试规则;发下试卷后,又会进行一次警告;监考的途中,会不时重复考试规则,尤其是作弊的处罚,还会说一些“父母辛辛苦苦赚钱送你们来学校,一定不能作弊,要考出一个好成绩,不让他们失望”之类的话;除此之外,还会不时地报着离考试结束还有多少时间;临近考试结束,监考老师的话就更多了;而收试卷时则会大声制止还没停笔的学生,并说这样是违反考试规则的,会有多么严重的处罚。

小洁做题目比较慢,一到考试结束的时候听到监考老师那么说,每次都会很着急,再加上考试中途监考老师不时说话,她根本没有办法集中精神做题。再加上那些“辜负父母”的话,对于作弊惩罚的规定,监考老师类似于威胁似的重复,这些都让小洁精神压力越来越大,最终患上了考试恐惧症。

且抛开小洁后来治疗的结果,就单说患上这种心理疾病的原因,一般而言,青少年的阅历少,经历浅,心理承受能力都比较薄弱,他们非常容易被周围的环境所影响,情绪很容易受到波动。尤其是当周围的环境很嘈杂时,就会变得躁动不安,或者惶恐,总而言之,就是很不爽。

像小洁这种情况,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只是所受影响的程度没有这么深而已。所以很多家长为了给孩子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他们会选择好的住房地点,当孩子们学习时,会关掉电视、收音机,降低说话音量,尽量给孩子制造一个安静的环境。

实际上,不单单是青少年,对于很多成年人而言,都无法忍受嘈杂的办公环境。试想,如果一个人工作在很吵的地方,会有怎样的工作效率呢?

为什么嘈杂的环境大家不喜欢呢?人的心理情绪是有传递性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犹如一股暗流,生生不息,不绝如缕,而情绪的交流常会细微到几乎无法察觉,没有人会在意。可这并不能否定情绪的传递,它们无时不在左右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心理学家同时指出,“尽管你不是刻意模仿对方的情绪,仅是看到别人表达情感,你便会有相同的情绪,这种情绪的感染、传递与协调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而正是这种情绪的协调程度决定了人际关系的互动顺利与否。”

所以,当周围的环境很嘈杂的时候,我们的情绪就会被这个环境所感染,因人而异受到大或者小的波动,这个波动,便会让我们觉得很不舒服,很不爽,非常讨厌,很想立即站出来大声说“你们都给我闭嘴”。如果环境慢慢安静下来,那么我们的心情也会逐渐恢复平静。

听觉的频率

在一般情况下,听觉的适宜刺激是频率为16~20000次/秒(赫)的声波,也叫可听声。不过,不同年龄的人,其听觉范围也不相同。例如:小孩子能听到30000~40000赫的声波,50岁以上的人只能听到13000赫兹的声波。一般人对16赫以下和20000赫以上的声波,是难以听到的。当声强超过140分贝时,声波引起的不再是听觉,而是压痛觉。

当然,除此之外,由于情绪的传递性,很多人被影响之后,就会被同化,加入到嘈杂的环境当中。前者是小洁的例子,而被同化,则是很多人看见别人在玩,自己也坐立不安、心里痒痒想要一起玩。

但是不管怎么样,人被周围的环境所影响是一定的,而抓狂的情况则更加多,因为原本平静的心情被打乱,这是一件很难容忍的事情。所以我们在学习工作当中,应该尽量选择一个舒适的地方。如果是在放松休闲时,也同样要为他人着想,给在学习工作的人一个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