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发现陕西:雄伟壮观帝王陵
4232600000019

第19章 唐代帝陵(4)

唐玄宗统治初期,继承了唐太宗的统治政策,他仟用贤相,整顿吏治,选拔人才,赏罚严明,君臣之间密切配合,唐朝出现了“开元盛世!”但其后期却殆于政事,任用奸臣李林市为相,杜绝言路,嫉贤妒能,杀诸功臣,宠幸杨贵妃。整天沉溺于声色淫逸的生活之中,使朝政日益腐败,终于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发生了安史之乱。叛军攻入长安城,玄宗被迫逃往四川,途经马嵬驿,兵士哗变,他无可奈何,赐杨贵妃自尽。他的儿子李亨在灵武即皇帝位,遥尊玄宗为太上皇。至德二年(757年),玄宗回到长安,宝应元年(762年)死于长安神龙殿,终年78岁,翌年三月葬泰陵。

泰陵在桥陵东北23公里,是渭北唐陵中最东端的一个。开元十七年(729年),李隆基谒桥陵至金粟山,见此山有龙盘凤息之势,谓左右日:“吾千秋后,宜葬此地。”

泰陵规模浩大,设置分内外两城,布局酷似京师长安。现存石刻有:华表、天马、驼鸟、石翁仲、石狮等。这些石雕刻工细腻,形象逼真,线条流畅,是我国石刻艺术的瑰宝珍品。

南门神道石刻现存:

华表1对:华表是古代帝土接忠纳谏的象征。此对石华表高45米,莲花基座,八棱柱身,周身线雕缠枝卷叶花纹,顶端为宝珠。

天马1对:天马因身生双翼故也称翼马,是传说巾能飞善跑的灵兽,只有在太平盛世才能出现这种传播友谊的吉祥动物。鲍方在“开元乐章”中写道:“开元海内承平久,万国戎王皆顿首。天马衔来首蓿花,故人献上葡萄洒。”此石天马高224米,长21米,昂首挺胸、浑圆雄壮。造型雄伟,肚底部刻有花纹。

驼岛1对:驼鸟是中外人民发谊的见证,它原产于非洲沙漠地带。唐初时,随着大唐帝国的日益强盛,巾外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伊朗、吐火罗(今阿富汗北部)等巾亚细亚古国,曾先后派遣使者送驼鸟到长安。据《新唐书·吐火罗传》记载,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五月,吐火罗“献驼鸟,高六尺,色墨,足类蒿鸵,鼓翅而行,同三白-里,同吨铁,俗为驼鸟”。当时人们把驼鸟视为神异,又视为祥瑞,四方献贡,是社稷兴旺的象征。于是献于唐太宗李世民昭陵,驼鸟便跻身于司马道两侧。陵前放有形态活跃的石驼鸟,以示土权声威,臣服边陲,天下归顺。这对石雕驼鸟体态和跃,羽毛丰满,回首贴翼,生动自然,它刻在高145米,宽193米,厚045米的石屏上,为唐代石刻艺术中的珍品。

石马5对:石马高17米,长18米,整个基座和马身是一块大右刻成,鬃毛密披,鞍蹬俱全,昂首前视,神态自若。

石人10对:石人又称石翁仲,它按左文右武两行相排列。全是身穿长袍、头带高冠。文臣挂圭,武将持剑,这些石人面部表情神态各异。唐玄宗执政时为“文用汉、武用胡”,所以石刻武臣全为少数民族形象。石人身高25米,胸围215米。

石狮1对:此对石狮威武雄壮,身高16米,长12米,宽1米。另外三门也各有石狮一对。

陪葬泰陵的只有元献皇后杨氏和宦官高力士。玄宗皇后杨氏,弘农华阴人,系肃宗李亨的生母,卒于开元十七年(729年),先葬于长安细柳原。肃宗当皇帝后,母以子贵,德以谥尊,追册杨氏为元献太后。宝应二年(763年)正月,衬葬泰陵。

高力十是中国唐代的著名宦官之一。宝应元年(762年)卒于朗州(今湖南常德),代宗赠以扬州大都督,陪葬泰陵。大历十二年(777年),代宗为追念高力士侍奉玄宗的功劳,立神道碑予以表彰。高力士墓位于保南乡山两村西。墓为圆锥形,高53米,周长70米。墓碑现存蒲城县文化馆。

关中唐十八陵及其分布:

高祖(李渊)献陵:三原县东20公里的徐木原上。

太宗(李世民)昭陵:礼泉县东北20多公里的九峻山上。

高宗(李治、武则天合葬墓)乾陵:乾县西北的梁山主峰上。

中宗(李显)定陵:富平县北10公里的龙泉山上。

睿宗(李旦)桥陵:蒲城县西北15公里的丰山上。

玄宗(李隆基)泰陵:蒲城县东北15公里的金粟山上。

肃宗(李亨)建陵:礼泉县北12公里的索山石马岭上。

代宗(李豫)元陵:富平县西北14公里的檀山上。

德宗(李适)崇陵:泾阳县云阳镇东北15公里的嵯峨山的主峰东侧。

顺宗(李诵)丰陵:富平县东北20公里的金翁山上。

宪宗(李纯)景陵:蒲城县西北13公里的金积山上。

穆宗(李恒)光陵:蒲城县北15公里的尧山南侧。

敬宗(李湛)庄陵:三原县陵前乡紫家窖村东侧。

文宗(李昂)章陵:富平县西北15公里的雷村乡西岭山上。

武宗(李炎)端陵:三原县徐木原西侧。

宣宗(李忱)贞陵:泾阳县云阳镇西北白王乡黄村北的仲山上。

懿宗(李濯)简陵:富平县西北18公里的紫金山上。

僖宗(李擐)靖陵:乾县东北5公里的铁佛乡南陵村。

追封的唐王朝帝王陵:

太祖(李虎)永康陵:成阳城东北55公里处三原县陵前乡侯家堡。

元皇帝(李兴)宁陵:成阳渭城区红旗乡后排村北侧。

让皇帝(李宪)惠陵:蒲城县西北4公里的三合乡三合村。

武则天母(杨氏)顺陵:成阳渭城区底张乡陈村南侧。

从高祖李渊算起至哀帝李柷,唐朝共有21位阜帝。除唐末的昭宗李晔葬河南偃师的和陵,哀帝李柷葬山东菏泽的温陵之外,又因武则天与高宗合葬,因此有18座分布在渭河以北的陵墓。

第6节、明十三藩王陵

北京有明十三陵,西安也有“明十三陵”。前者是明朝迁都北京后的13位皇帝的陵寝,而后者则是分布于西安市长安区凤栖原、少陵原等地约45平方公里的明代秦藩工墓葬群,其中有13座藩土墓和由50座陪葬墓组成的庞大墓群,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初年,朱元璋曾有意将都城迁到西安,说明了两安的重要性,于是将其次子封到两安,为秦王。从洪武三年(1370年)开始,朱元璋先后分封诸子、亲族为藩王、郡王,以镇守各地。明制,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三干人,多者至于九千人。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明太祖洪武皇帝对两安的地理位置非常关注,加之秦王在诸王中年龄最长、权利最重,故号称天下首藩,有“天下第一藩国”之称,其地位仅在皇帝和太子之下。

在陕的第一代藩王为朱元璋次子朱樉,以后还传10代14位至景王朱存极,崇祯末被李自成所掳,不知所终。有明一代200余年问,先后有13位藩工、30余位郡工及其夫人、子孙等埋葬于今长安区、雁塔区少陵原、鸿固原、高望原、凤栖原等地,其中包括明秦藩干墓葬13座,整个墓地分布于未央路至韦曲南北中轴线以东、西安府城东南、明咸宁县境内南北长约9公里、东西宽约5公里的范围内,被称为明秦藩十三陵。明制规定,藩土、诸土出牛后两岁,开始修建陵墓,修好后只留一个天井,死后才封葬,由于讳避墓,所以称为“井”。当时每井有两营兵把守,后来九井共十八寨均发展为村庄。所谓“九井十八寨,个个有由来”,每个井就是一处藩王家室陵。

明秦王之所以选择凤栖原、少陵原作为其陵墓所在地,是因为这里地势高敞,视野广阔,北望西安,南接秦岭,东有浐河,西有潏河,是一块风水宝地。

从地表遗存观察,现只发现了7座陵园,分别为第一代愍下朱樉陵同、第二代隐王朱尚炳陵园、第三代康下朱志墚陵园、第四代惠下朱公锡陵园、第五代简土朱诚泳陵园、第八代宣王朱怀捲陵园、第九代世子朱敬钤陵园。

陵区的分布以第一代愍王朱樉陵园为中心,第二代隐王朱尚炳陵园位于朱樉陵园之东,第三代康王朱志璨陵园、第四代惠王朱公锡陵园位于朱校陵园之西南,第五代简王朱诚泳陵园、第八代宣王朱怀捲陵园、第几代世了朱敬轸陵园位于朱校陵园之西北。

第一代秦工朱樉的墓冢,已探明陵外围墙四周各约1000米。陵墓封土现存20多米高,墓前神道两旁有华表、石羊、石虎等大型石雕18尊,其造犁刻工精美,是明代石刻的精品。封上从下往上总共分为3层,从高空往下看,就像几个从内向外、由小到人的同心圆。

在这些藩土的陵墓前还有人型石刻,一般组合为:华表、石羊、石虎、麒麟、文官俑、武官俑各2个,马2或4个,神道碑1个。少陵原上石刻总计90余件,时间跨度从明早期到晚期,风格明显。

十三王陵及50余座陪葬墓保存基木完好,地下文物丰富,仅简王墓就出土文物320余件,现陈列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在偌大的展柜里,300多个陶俑依次排列,每个陶俑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表情。

在这些陶俑里,有文官方阵、武将方阵,而更多的则是颇具生活气息的娱乐俑。他们或吹、或谈、或唱,神情各异,眉飞色舞,虽然手中的乐器因为种种原因已经无法寻觅,但站在他们跟前,静下心来似乎还能听到那久远的交响合唱。

地向90余件大型石刻雕刻细腻,神态生动,栩栩如生,是明代保存最多最完好的石刻,也是研究明代历史、石刻艺术、礼制服装的重要资料,被称作是埋藏在地下的一部明代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