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世界文化之最总集(求知探索系列丛书)
4237600000006

第6章 古老的建筑(6)

东大寺位于奈良杂司町,始建于公元745年,当时的寺名为总分国寺,由圣武天皇仿照中国寺院建筑结构建造,是日本佛教华严宗总寺院。大佛殿东西宽57米,南北长50米,高46米,相当于15层建筑物的高度,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木造建筑。大佛殿金堂的宇宙佛毗卢遮那镀金铜佛坐象,高达16.21米,称为奈良大佛,是日本第一大佛,为世界第二大铜佛,仅次于中国西藏扎什伦布寺的“未来佛”。殿东的大钟楼也是仿造天竺式样的建筑,建于镰仓时代。楼内有日本752年铸造的最重的钟——梵钟,高3.86米,直径2.71米,是日本的国宝。西松林中的戒坛院,是为中国唐代鉴真大师传戒而建,他是日本第一个授戒师。殿北的正仓院收藏着当时天皇的用品、东大寺寺宝和文书等奈良时代的美术品以及从中国、波斯、西域等地传人的9000多件艺术品。

耶路撒冷古城及城墙邪路撒冷啊,我若忘记你,情愿我的右手忘记技巧。

我若不记念你,

若不看耶路撒冷过于我所最喜乐的,

情愿我的舌头贴于上膛。

人对我说:“我们往耶和华的殿去。”

我就欢喜。

耶路撒冷啊,

我们的脚站在你的门内。

——《圣经,旧约》

踏上耶路撒冷的土地,人类自此登上神的圣殿,心灵的朝圣旅程由加利利起伏的山地延至犹地亚和内盖夫沙漠弯曲的沟壑,从地中海蔚蓝的海水延伸至荒凉、广袤的叙利亚沙漠。耶路撒冷享有世间惟一的殊荣,犹太教徒、基督教徒和穆斯林均视其为圣城,它象一块磁石,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犹太教、基督教和穆斯林朝圣者。没有人可以抗拒耶路撒冷,这片狭小的丘陵之地,从未有过埃及和希腊文明享有的帝国辉煌与强大的经济,然而在心灵的领域,这里是信仰的人惟一的寄所,是至高者居住的圣殿,是无尚荣耀的归属。

三大宗教都认为耶路撒冷是亚伯拉罕的殉难地。犹太人从“托拉”(希腊语“五经”一词的希伯来语译文,指引日约》之首五卷)获悉,先知们预言的弥赛亚终将出现在锡安山(昔日一度被称为“大卫城”的耶路撒冷的七块高地之一)上,那时候,所有民族都将融合为一。为了尽可能接近于实现这一预言,世界各地虔诚的犹太教徒都梦想着死后能安葬在这一圣山旁的墓地里。经文中写得很清楚,直到那时,犹太人都应当仍然是“一个神圣的国家,一个祭司的民族”,而不与其他国家融合为一。这是建立一个既为世俗王国,又是宗教王国的以色列国家,其“永恒的”首都均为耶路撒冷的根本理由之一。

基督教徒引证的是《新约·启示录》,并相信人间的耶路撒冷终将变为天堂。除了十一、十二世纪,在十字军攻陷耶路撒冷之后建起的短暂的“耶路撒冷王国”之外,基督教徒从不考虑该城的政治地位。他们崇敬耶路撒冷,仅仅是由于它在基督教诞生过程中起过的作用,以及与此相关的回忆。须知正是在耶路撒冷,上帝之子耶稣基督托胎人形来拯救世界,经历了他人间生活最痛苦也最壮丽的时刻,尤其是被钉死于十字架和死后的复活。

伊斯兰军队于公元638年席卷这一地带,并很快对新领土产生强烈的宗教感情。穆斯林在耶路撒冷犹太神殿曾经矗立的圣殿山上建造了一座清真寺。耶路撒冷已成为仅次于麦加和麦迪那的伊斯兰教第三大圣地。

一年四季都有成千上万属于这三大宗教的虔诚的朝圣者,潮水般涌向耶路撒冷,把这座圣城变成一幅色彩斑斓、汇聚了各色人等的油画作品。

实际上,主要圣地都集中在旧城一个由4公里城墙围起来的相对狭小的区域内。旧城(东耶路撒冷)有四个区(犹太人区、穆斯林区、基督教徒区和亚美尼亚人区)。以色列在1948年第一次阿以战争中侵占西耶路撒冷,并在1950年宣布耶路撒冷为首都,当时东耶路撒冷仍在约旦的控制之下。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进而占领东耶路撒冷,之后,以色列人统管了朝圣过程。

在耶路撒冷220个历史建筑物中,圣殿山是犹太教徒最重要的一处圣地。保护至圣所的那座著名的大殿是希律一世于公元前37年在由所罗门建造的第一圣殿的废墟上重建起来的。希律圣殿被古罗马提图斯军团毁于公元70年,其遗迹仅为一段12米高的基础墙,通常以“哭墙”闻名于世。

“哭墙”分隔出代表三种不同宗教的部分,其所在的破败街区1967年后被拆除,成了一片宽阔的铺砌广场。虔诚的犹太教徒热切希望能重建这一圣殿,但那是不可能的,因为那将意味着要拆除后来在遗址上建起的穆斯林圣所。

著名的岩石圆顶寺,建于7世纪,外墙装饰有许多美丽的几何图案和植物图案。岩石圆顶寺今天已对所有的人开放,只除了星期五这一穆斯林会众的特殊祈祷日,以及伊斯兰教的各重大节日(纪念先知穆罕默德诞辰的“圣纪”、表示斋月结束的“开斋节”)。不过,“岩石圆顶寺”不举行集会,集会地点在附近的艾格撒清真寺,后者大致也建于同一时期。

基督教朝圣者在基督教各主要节日期间涌入耶路撒冷,复活节则由于彼时彼刻令人回想起一些重大事件而朝觐人数最多。他们的首要目标是圣墓大教堂。圣墓大教堂又称“复活大堂”,是基督教最著名的圣地,相传耶稣的墓就在这里。由君士坦丁大帝的母亲圣海伦娜开始兴建的这座庞大、阴暗的建筑,盖在骷髅地即基督被钉死于十字架的那个小山包上,五十步开外即是基督墓地,三天之后他又在这里升天。这一巍峨的建筑分三部分,包括墓上的复活教堂、宏伟的长方形受难堂和岩石上的十字架。基督教徒不分教派和所属教会,均视耶路撒冷为圣地。

耶路撒冷的“苦路”,又称“苦难道”。苦路祈祷是基督教重要的宗教仪式,基督教徒们穿过狭窄街道,排成队列在街面上行进。这种仪式往往是在一种无可名状的混乱中进行的。作为对这种难堪局面的反应,越来越多的基督教朝觐者宁可选择“落令时节”来拜访耶路撒冷,那样,他们倒可以充分享受他们所弥足珍贵的那种圣地的宁静。

几百年来,不同教派的统治集团都争相守护这些基督教的圣地。由于无法达成协议,只好弄了个占有时间与空间的临时安排:其间,方济各会的“圣地守护人”,与希腊和俄罗斯的高级主教们、埃及及埃塞俄比亚来的科普特者和阿比西尼亚的修土们、黎巴嫩来的马龙派教徒和麦尔基派教徒们、叙利亚和伊拉克来的亚美尼亚教会和聂斯托利教派的祖父们之间,都曾有过交往。除了这形形色色的基督教教派外,更有英语世界的诸基督教派,其中包括摩门教、英国圣公会及其他新教,尽管他们对这些圣地其实并无任何权利可言,但也各占着一份历史、文化和礼拜仪式方面的遗产,所以都着意保护,唯恐有失。

现在,耶路撒冷仍然纷争不断。自1947年联合国“分治决议”后,巴勒斯坦与以色列在关于耶路撒冷归属的问题上一直争执不下,恐怖的硝烟不知还要将这座古城笼罩多久。

信仰之路何时才能变得平坦?

耶路撒冷何时才能如它的名字一样成为真正的“和平之城”?我们共同祈祷。

佩特拉古城

公元前6世纪,一支阿拉伯游牧民族纳巴泰人从阿拉伯半岛北移进入了约旦阿拉伯干河的东部,亚喀巴与死海间的一片长峡谷区域(今天约旦和南叙利亚境内)。从此纳巴泰人在此地域建立王国,将佩特拉定为首都。这座被人们称为“玫瑰城”的佩特拉古城的一切建筑都是在玫瑰色的山岩上开凿而成。

进入山谷的路是一段蜿蜒于绝壁间的狭窄道路,只能容行人和马匹通过。道路的开始被称为“摩西之谷”,从“摩西之谷”开始的两边的峭壁上,刻有纳巴蒂女神“杜莎拉”的小祭坛和一条像水蛇似的大水槽。走出这条窄路,一座壮丽的希腊式石雕建筑立即出现在眼前,高40米,宽30米,高耸的柱子,装点着比真人还大的塑像,整座建筑完全由坚固的岩石雕凿成形,这就是著名的“卡兹尼”。由于整座建筑雕凿在沙石壁里,阳光照耀下粉色、红色、橘色以及深红色层次生动分明,衬着黄、白、紫三色条纹,沙石壁闪闪烁烁,无比神奇。过了卡兹尼,西克峡霍然开阔,伸向约2公里宽的大峡谷。四周山壁上雕凿有更多的建筑物。有些简陋,还不及方形小室大,几乎仅能算洞穴;另一些大而精致——台梯、塑像、堂皇的入口,多层柱式前廊,所有这一切都雕筑在红色和粉色的岩壁中,这些建筑群是已消失的纳巴泰民族的墓地和寺庙。

佩特拉古城的地理位置很特殊;第一,它易守难攻,惟一的入口是狭窄的山峡,敌方无法调集大军攻城,第二,资源丰富,环抱城市的高地平原上森林繁茂,木材丰富,牧草肥沃,利于游牧,第三,水源充足,一股终年不断的喷泉提供了可靠的水源。此外,佩特拉古城正处东西方的重要贸易通道,佩特拉城很快发展成为了当时中东地区的商业中心。

公元前2世纪,纳巴泰达到了全盛时期。版图最大时,王国由大马土革一直延伸到红海地区。公元前80年~前65年,国王阿尔塔斯二世统治时期,纳巴泰人铸造了自己的钱币,建造了希腊式的圆形剧场,佩特拉城蜚声于古代世界。

公元1世纪,罗马人控制了佩特拉周围的地区;106年,罗马人夺取了佩特拉,城市及周边地带成了罗马帝国的一个省,称作阿拉伯人佩特拉区。

它是罗马帝国最繁荣的一个省,几年中创造的经济效益占罗马帝国经济生产收入的1/4。

在罗马人统治下,佩特拉曾一度繁荣昌盛。但是,佩特拉的经济支柱开始变化。由于海上贸易的发展和陆地贸易新通道的开辟,佩特拉的经济实力和财富大大减弱。公元4世纪,佩特拉沦为拜占庭(或称东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在这期间,它成为一座基督教城市,是拜占庭(或称东正教)大主教的居住地。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地区东山再起,迅速波及西亚和北非地带。伊斯兰帝国日趋强大,最终控制了从西班牙到阿富汗的广大地区,阿拉伯人佩特拉区又成了伊斯兰帝国的一个小省。

此时的佩特拉几乎处于被遗弃的地步。几个世纪后,为了争夺近东控制权,伊斯兰势力与欧洲基督教各国间战争不断。佩特拉这座石城在十字军东征期间被欧洲十字军占领,将这里作为他们的一个要塞,一直坚守到1189年。公元12世纪后,佩特拉再次被遗弃。

公元1812年,佩特拉被重新发现。出生于瑞士的约翰·贝克哈特能说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打扮成一名穆斯林,说服了当地的一位向导,来到了这座沉睡了几个世纪的“石头城”,向世人揭开了古城神秘的面纱。贝克哈特将关于佩特拉一切记录在笔记中,在《叙利亚圣地旅行记》的一卷书中,他对佩特拉的描述引发了欧洲人的激情。欧洲冒险者们源源不断地踏上了去佩特拉的旅程。1830年,一位名叫利昂·德·拿波德的法国旅人出版了一本附有插图的佩特拉游记,展示了庄严堂皇的石雕墓地及神庙。1835年,一位名叫约翰·李约德·斯蒂芬斯的美国游客在巴黎偶然读到此书,突然产生了强烈愿望,要亲自去看看这消失了的佩特拉城。当他终于来到传说中的“玫瑰城”时,对眼前的奇观感到无比震惊。

返回纽约后,斯蒂芬斯于1837年出版了《阿拉伯人佩特拉区游记》一书。这本书使人们对佩特拉的兴趣经久不衰。

到了20世纪,佩特拉成为旅游圣地,同时也成了严肃的考古课题。自本世纪初以来,德国、英国、瑞士、美国以及约旦等国的考古学家们都一直在佩特拉考察发掘。他们的工作使人们进一步深刻地了解了佩特拉。过去多年的研究都把注意力聚集在那些墓地上,结果人们常把佩特拉当成是一个大墓地,而今天的考古学则对佩特拉人的生活方式越来越感兴趣。近期的发现表明纳巴泰人不仅仅搞贸易,还制造并且出口精美的陶器。

作为文化财富中心的佩特拉,吸引了来自纳巴泰王国各地的学者和艺术家们。也许他们的精品还埋在佩特拉废墟之中,等待后人去发掘。

古塞尔·阿姆拉城堡

公元661年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创立了阿拉伯哈里发王朝,其势力范围东至波斯,西及北非和西班牙,包括现今的巴勒斯坦和约旦地区。

自公元8世纪初年起,阿拉伯倭马亚王朝历代哈里发在叙利亚沙漠西侧共建造了30多座大大小小的沙漠宫殿。这些宫殿除了作为哈里发的临时住所和娱乐场所以外,还是保卫边境的防御要塞和体验牧民生活的地方。

但某一代王朝一旦灭亡,这些建筑物便随之被放弃,随着岁月消逝,便被深埋在沙漠里。

古塞尔·阿姆拉始建于公元8世纪早期,大约是倭马亚王朝的阿里·瓦里德一世或二世时期修建的。它是利用原有的沙漠商队驻地建筑物扩建而成的,是现存沙漠宫殿中保存得最完好的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