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汤头歌诀方解
4244800000011

第11章 理血之剂

九、理血之剂十三首附六方

血是人体生命的重要物质基础,在正常情况下,周流全身,灌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营养全身。当因某种原因造成血液在人体的伤耗亏损或循环中的障碍,使之停贮体内某部造成血瘀,或使之流离妄行,溢于脉络之外等症。这时就要采取补血、养血、和血,或活血祛瘀,或止血外溢,引血归经等方法,使血的运行得以恢复正常。这类方剂就叫做理血之剂。

1、四物汤《和剂局方》

四物地芍与归芎,血家百病此方通。

八珍合入四君子,气血双疗功独崇。

再加黄芪与肉桂,十全大补补方雄。

十全除却芪地草,加粟煎之名胃风。

组成:当归(酒浸)10克川芎8克白芍12克熟地黄12克

用法:共为粗末,每服10克,水煎空心食前服。若妊娠胎动不安,下血不止者,加艾叶10克,阿胶6克(溶化)。煎法如前。或崩漏、出血过多,也加胶、艾。现代常作水煎服。

主治:营血亏损,妇女经血不调,或经闭不行,脐腹作疼。或血瘕积聚,时发时痛,或产后恶露不下,结生瘕聚,小腹坚痛。

方解:血是人体主要的物质基础,它的运行与冲脉、任脉、脾、肝都有密切关系。冲为血海,任主胞宫,肝主疏泄而藏血,脾主摄血。若冲任脉虚损,则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经期推迟,若虚寒则小腹冷痛。若脾虚则摄血失司,崩漏下血发生。肝郁则血行不畅而瘀停,可挟块,少腹疼。治宜温寒补虚,行血养血。方中熟地甘微温而润,滋补阴血。当归苦甘辛温,养血补血和血,调经,活血止痛。白芍酸微寒,柔肝养血收敛。川芎辛温,活血散血止痛。诸药合用温润辛散寒敛兼备,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破血,补中有散,散中有收,共收补血调经之效。本方结构合理,药味精当,为治血剂之基本方,化裁变化可治多种血证。

附方:①八珍汤(《正体类要》):即四君子汤与四物汤相合。主治气血两虚,面色萎黄或萎白,头晕心悸,眼花,四肢乏力,少气懒言,纳差,苔薄白,舌质淡。方中四君子补气益脾肺。四物汤补血和血。

②十全大补汤(《和剂局方》):是在八珍汤的基础上加肉桂、黄芪二味。主治:气血不足,虚劳咳嗽,食少遗精,脚膝无力,疮疡久不收口,妇女崩漏。方中黄芪甘微温,益气升阳,托里生肌。肉桂辛甘大热,温中助阳,散寒止痛。本方温补之力甚雄厚,阴虚火旺者忌用。

③胃风汤(《和剂局方》):即十全大补汤去黄、熟地、炙甘草,加粟米百粒。主治风冷乘虚,入客肠胃,水谷不化,泄泻注下,腹胁虚满,肠鸣疼痛。亦治肠胃湿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日夜无度。

2、人参养营汤《和剂局方》

人参养营即十全,除祛川芎五味联;

陈皮远志加姜枣,脾肺气血补方先。

组成:白芍90克当归30克陈皮30克黄芪30克桂心30克人参30克煨白术30克甘草30克熟地20克五味子20克茯苓20克远志15克

用法:共为粗末,每次12克,加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温服。遗精便泄,加龙骨一两,咳嗽加阿胶。

主治:劳积虚损,呼吸少气,行动喘息,心虚惊悸,咽干唇燥,毛发脱落,纳差,小便赤涩。

方解:本方主治是心脾肺三脏俱损,营血不足所致。血是由脾胃吸收水谷精微变化而成,并输送到全身。血的运行生化,需依赖于气化。所谓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瘀,故补血药中往往配补气药。本方是由心脾肺俱虚,肺主气,心主血,故呼吸气少,行动喘息为肺气虚;心虚惊悸,毛发脱落为血虚;纳差,为脾胃差。咽干唇燥,小便赤为血亏有热。总之本方是气血俱亏之证。方中五味异功散补气健脾理气,补气更有利于补血。补血不配行血药,补血的效果更显著,而川芎辛燥而温,对血虚有热更不合适,故四物汤中去川芎。五味子配合参、芪,更有养心补气固表敛汗作用。远志养心安神,姜、枣调和营卫。诸药合用肺脾心并益,气血双补,对以上诸证疗效甚佳。

3、归脾汤《济生方》

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随;

枣仁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怔忡健忘俱可却,肠风崩漏总能医。

组成:白术10克黄20克茯神12克党参12克甘草6克木香3克远志6克枣仁15克龙眼肉15克当归12克

用法:水煎服,加生姜三片,大枣五枚。也可作蜜丸,每次服10克。

主治:①心脾两虚。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心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不眠,盗汗虚热,食少体倦,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②脾不统血。症见便血,以及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或带下。

方解:本方主证是心脾两虚。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统血。若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心血伤则心失所养,出现怔忡、惊悸、健忘、不寐、盗汗等。脾气伤则纳减、乏力、虚热。脾统血,脾虚则血失所统,气虚不能摄血,则崩中漏下,量多色淡,面色萎黄,舌质淡白,苔薄白,脉细缓,均为心脾两亏,气血不足之象。补心血与补脾气二者关系密切,脾气旺,则脾健运,气血生化之源足,可化生血而奉养心。方中参、术、草、姜、枣甘温补脾益气。当归辛甘温,养肝而生心血。茯神、枣仁、龙眼肉甘平而养心安神,枣仁兼敛汗。远志交通心肾而定志宁神。木香辛温而芳香,理气醒脾,以防益气补血药滋腻而滞气机,防碍脾胃的运化。本方是养心益脾并进,气血双补,补而不呆滞的佳方。

脾统血,脾气健运,血有所统,本方能引血归脾,故便血,崩中漏下,月经色淡量多亦可治。现代用于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不仅有止血之效,且可在短时期内促进血色素及红细胞的增加。另也可治神经衰弱,有各种抑郁、倦怠、催眠状态及工作能力低下者可用。本方也治贫血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4、养心汤《仁斋直指》

养心汤用草芪参,二茯芎归柏子寻;

神曲远志兼桂味,再加酸枣总宁心。

组成:党参12克炙黄15克肉桂3克五味子6克当归12克茯苓12克茯神12克柏子仁12克酸枣仁12克远志6克川芎3克半夏曲6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心气虚,心血不足。心神不宁,心悸健忘,气短自汗,神疲乏力,脉细弱。

方解:思虑太过,心气不足,神气不宁,故心悸,气短,心中惕惕。气虚不能固表摄**,故自汗。气衰血少故神疲乏力,脉细弱。治宜补心气,安心神。方用党参、炙黄、五味子、炙甘草甘温以补心气。当归、川芎补血养血以奉心。茯苓、茯神、柏子仁、远志,养心安神。肉桂配川芎畅旺血运,温养心气,且肉桂引诸药入心。半夏健脾和中。诸药合用养心安神,心悸怔忡,心神不宁,自汗短气诸证自除。

5、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当归四逆桂枝芍,细辛甘草木通着;

再加大枣治阴厥,脉细阳虚阴血弱。

内有久寒加姜枣,发表温中通经脉;

不用附子及干姜,助阳过剂阴反灼。

组成:当归12克芍药9克桂枝9克甘草6克细辛2克通草6克大枣9克

用法:水煎服,一日三次。

主治:阳气不足而又血虚,外受寒邪,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细微欲绝,或沉细,及风寒入经络,腰、股、腿、足疼痛。

方解:本方主治因其人阳气素虚,又感受寒邪,阳气不能达于四未,故手足寒冷。此处与元阳衰的四肢厥冷不同,而仅手足寒冷。脉微欲绝而无其他阳衰阴盛的证候,则是因阴血内虚,脉行不利所致,所以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法。方中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再加细辛、当归、通草而成。方中当归辛苦甘温,养血和血。桂枝辛甘温,通血脉,散寒邪,《直指方》曰:“当归、官桂,温血之上药也。”细辛辛温,不仅解表散寒,亦可入少阴,通彻散内外之寒邪而止痛。三药相伍,辛温通脉散寒止痛之力甚大,可使自外而入的寒邪外出而痛止。寒主凝涩,寒去阳复,则血脉运行自然通畅。通则不痛,故止各种寒凝血脉之痛。芍药酸微寒,配当归补血养血,以治血虚。通草能通利血脉九窍关节,与芍药相配,能除血痹,止痛,通利血脉,也是助当归、桂枝温通血脉而止痛。甘草、大枣,益气健脾,既助归、芍补血养血,治血虚,又助桂枝、细辛通阳散寒。诸药合用温经散寒,通养血脉,治以上诸证。仲景《伤寒论》有四逆汤、四逆散、当归四逆汤。三方名相类而主治各不同,周俊云:“四逆汤全从回阳起见,四逆散全从和解表里起见,当归四逆汤全从养血通脉起见”。经脉受寒,血涩不通而致腰、股、腿、足痛者亦可治。

附方: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汤(《伤寒论》):即本方加吴茱萸9克、生姜9克。水煎服。治阴缩腹痛,手足厥冷。妇女月经不调,小腹冷痛者。头痛,干呕,脘腹疼痛者。亦治冻疮。方中生姜辛温散寒,吴茱萸辛苦热,入厥阴肝经,散寒温中止痛,降逆止呕吐。此方温经散寒止痛之力较当归四逆汤大,适用于寒邪较胜者。方中不用姜、附是因本病是阳虚兼有阴血不足,若用大辛大热之干姜、附子,反而更助热灼伤阴血,加重病情。

6、桃仁承气汤《伤寒论》

桃仁承气五般奇,甘草硝黄并桂枝;

热结膀胱少腹胀,如狂蓄血最相宜。

组成:桃仁12克大黄12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芒硝6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下焦蓄血。少腹急结,小便自利,谵语烦渴,至夜发热,甚至其人如狂。

方解:本方由调胃承气汤加桃仁、桂枝而成。治风寒之邪在太阳之表,失治而化热入太阳膀胱,血热互结,形成下焦蓄血证。因邪在下焦膀胱,故少腹结急。因是膀胱蓄血证而非蓄水,故小便自利。邪热入血分,故至夜发热。心主血,血养心,血分有瘀热,甚则心神不宁,其人如狂,此时当逐下焦血瘀而泻下焦血热。方中桃仁破瘀血。大黄苦寒,清胃热逐血瘀,下利泄热,使邪热有出路。二药合用瘀血破,血热泻,下焦瘀热蓄血共泄。桂枝通行血脉,助桃仁破瘀血,并能散尚未解除的风寒表证,且能反佐硝黄之寒性。芒硝咸寒,软坚散结,助大黄下瘀热。炙甘草和中,并能缓和诸药峻猛之性,使破血泄热而不伤正气。药仅数味,不仅能破瘀血,通经脉,并藉硝、黄下行之力,引邪热下行,反佐温通血脉的桂枝化瘀血而不助邪热,以增破血散瘀之力。五药同用,热既泄,瘀既散,诸证自除。前人有“血隧热重用硝、黄,血隧寒重用桂、附”。此方硝黄桂枝并用,但仍不失泄热之性。现代对本方的运用已有发挥,可治跌打损伤,瘀血内留,疼痛不能转身,二便不通;火旺而血郁于上,头痛头胀,目赤齿痛者;血热妄行而致吐衄,血色紫深;及妇人血瘀经闭,或产后恶露不下,小腹坚痛,喘胀欲死等症。总之是活血破瘀,引热下行为原则。

7、犀角地黄汤《千金要方》

犀角地黄芍药丹,血升胃热火邪干,

斑黄阳毒皆堪治,或以柴芩总伐肝。

组成:犀角3~6克生地黄30克芍药12克丹皮9克

用法:犀角磨汁,余药水煎,汤成总服。犀角也可锉片久煎,兑余药服。

主治:温热之邪侵入血分,迫血妄行,发为吐衄,咳血,便血,溺血,或热邪迫血外溢,而发为紫斑,并见神昏谵语,舌绛起刺,脉数。蓄血发狂,口干,但欲嗽水不欲咽,自觉腹满,胸中烦热,大便色黑易解。

方解:本方主治热入血分,热邪伤络,迫血妄行。热伤阳络则血从上溢发为吐衄、呕血;阴络伤则下溢为便血、溺血;外溢则发斑成片,热甚则斑色紫黑。热灼阴血,血被蒸腾,故口渴但欲嗽水而不欲咽。热与血结遂成蓄血发狂,谵语。血被热迫,内渗于肠,血为阴柔滋润之物,故大便色黑易解。叶天士说热邪“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方中犀角咸寒,凉心清热解毒。生地黄甘寒,清热凉血,养阴滋液,阴滋而火自清。二药相伍,一凉血清热解毒,一则养阴滋液。芍药、丹皮凉血散血,并防止寒凉过甚引起瘀血停滞凝结。散血是指一则散消血热互结,另一则是指散解离经之瘀血。四药相伍凉血散血,清热解毒,对于血热迫血妄行而致的各种出血症状使之消除。若大怒引起的出血,这是因怒伤肝,肝气郁,则肝不藏血,柴胡疏肝解郁,黄芩泻肝热,平肝逆,共治火怒伤肝,肝气逆乱的出血,故曰:“或以芩柴总伐肝”。

8、咳血方《丹溪心法》

咳血方中诃子收,瓜蒌海石山栀投;

青黛蜜丸口噙化,咳嗽痰血服之瘳瘳(chóu)音抽,病愈。

组成:青黛9克山栀9克瓜蒌仁(去油)9克诃子9克海浮石9克

用法: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噙化。亦可作汤剂。

主治:肝火灼肺,咳痰带血,痰粘稠,不易咳出,心烦易怒,颊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方解:本方主治肝火上逆,熏灼肺络,肺燥络伤,故咳嗽,痰中带血,痰质粘稠不易咯出。心烦易怒,面红颊赤为肝火上逆。大便秘结为肺经有热,因肺与大肠相表里。舌苔黄,脉弦数,均为肝火之象。方中青黛泻肝火而凉血,栀子清肺热而泻火,二药相合使肝肺火热得以清泻。热灼肺津,肺中**被灼成痰,故用瓜蒌仁润肺化痰,兼治大便秘结。海浮石咸寒入肺肾,清肺热而化痰。诃子苦酸涩平,敛肺止咳,收敛被火邪耗散的肺气。诸药合用清热泻火,润肺化痰。本方虽无一味止血药,但能达到止咳血的效果,在于从病因上着手,尤以噙化,徐徐咽下,使药力缓缓入肺,润肺止咳嗽的效果更好。

9、秦艽白术丸《兰室秘藏》

秦艽白术丸东垣,归尾桃仁枳实攒攒(cuán):结合,聚在一起。

地榆泽泻皂角子,糊丸血痔便艰难。

仍有苍术防风剂,润血疏风燥湿安。

组成:秦艽桃仁皂角仁(烧存性)各30克当归稍(酒浸)泽泻枳实(炒)白术各15克地榆9克

用法:共研细末,和桃仁泥研匀,煎熟汤打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令药光滑,焙干。每服50~70丸,空服时用白汤送下。服药期忌生冷,硬物,酒及辛辣物。

主治:痔疮有脓血,大便燥硬,疼痛不可忍。

方解:痔疮是由于肠中湿热熏蒸,所以大便燥结,血肉腐败,脓血不断而疼痛难忍。方中秦艽、皂角子润燥通便。桃仁、归尾活血去瘀止疼痛。枳实破结泄热。泽泻渗利湿热。地榆苦酸微寒,凉血消肿止痛,破血止血。白术燥湿益气。诸药合用清湿热润燥,治痔疮有毒血。

附方:①秦艽防风汤(《兰室秘藏》):即本方去枳实、皂角、地榆,加防风、升麻、柴胡、陈皮、大黄、红花。共为粗末,水煎服。治痔漏,每日大便时发疼痛。本方较上方疏散风热,散瘀热之力加大。

②秦艽苍术汤(《兰室秘藏》):即本方除白术、当归、地榆,加苍术、防风、大黄、黄柏、槟榔。用法:除槟榔、桃仁、皂角仁三味为细末外,余共为粗末,混合,水煎服。主治:痔漏,大便秘涩。

10、槐花散《本事方》

槐花散用治肠风,侧柏黑芥枳壳充;

为末等分米饮下,宽肠凉血逐风功。

组成:炒槐花12克炒侧柏叶12克荆芥穗6克枳壳6克

用法:共研细末,清米饮调下,空心服,每次6克。现代用法:水煎服。

主治:肠风、脏毒。便前出血,或粪中带血,或痔疮出血,血色鲜红或暗晦。

方解:大便时下血新鲜,直出四射,皆由便前来,叫做肠风。大便时下血瘀晦,无论便前便后皆然叫做脏毒。无论肠风、脏毒,都是因湿热风邪,或湿热毒邪,壅遏于肠胃血分伤血络,血渗肠道所致,治宜清热凉血散风止血为主。方中槐花苦寒以清肠热,止肠出血为长。辅以苦寒涩凉血止血的侧柏叶,共收凉血止血之效。荆芥穗辛微温,疏泄风邪,使风邪外散则血不下泄而渗于肠中,该药炒炭尤能止血,也即“血见黑则止”之义。枳壳宽肠下气,气调则血调。诸药合用,凉血止血,清湿热。本方性凉不宜久服。如便血日久气虚,或阴虚者,又当别求治法,非本方所宜。

11、小蓟饮子《济生方》

小蓟饮子藕蒲黄,木通滑石生地襄襄(xiān):音乡,协助。

归草黑栀淡竹叶,血淋热结服之良。

组成:生地30克小蓟15克滑石15克木通12克蒲黄9克藕节15克淡竹叶9克当归6克山栀10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下焦湿热,热邪伤烙。溺血,血淋,小便频数涩痛赤热,口渴心烦,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数有力。

方解:湿热入于下焦膀胱,热邪与血结而为瘀,故小便赤热涩痛。湿热伤络,邪在下焦,故血淋溺血。膀胱气化失常,故小便频数。心与小肠相表里,膀胱有热移于小肠,故心烦口渴。尿道热疼,舌红苔黄脉数,均为热象。法当清热通淋,利湿止血。方中小蓟甘凉,凉血止血解毒。生地甘寒,清热凉血养阴。蒲黄甘平,凉血止血,利尿通淋。藕节甘涩平,收敛止血,兼能散瘀,止血而不留瘀。诸药合用,凉血止血,通淋,止血而不留瘀。木通、滑石、甘草,泻火利水通淋,止痛。配竹叶清心除烦,利水通淋。栀子苦寒利水,泻三焦火邪,以增诸药利渗通淋凉血止血之功。本方以凉血止血为主,泻火通淋利湿为辅。本方可用于肾盂肾炎,膀胱炎,血尿明显者。若与八正散合用效更佳。

12、四生丸

四生丸用三般叶,侧柏艾荷生地协;

等分生捣如泥煎,血热妄行止衄惬惬(qiè),音怯,适宜,合适。

组成:生荷叶9克生艾叶9克生柏叶12克生地黄15克

用法:共研细末,丸如鸡子大,每服一丸,水煎服。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

主治:血热妄行,吐血,衄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舌红或绛,脉弦数。

方解:本方主治为热入血分,迫血妄行,外溢则为吐血,衄血,且血色鲜红。舌绛红或脉弦数均为热象。热盛则**伤,故见口干咽燥,舌红或绛。治当凉血止血为主。方中侧柏叶苦寒而涩,凉血止血,收涩。生地甘寒清热凉血,养阴生津。荷叶苦平清轻,清热解暑,升发清阳,止血凉血。艾叶苦辛温,止血,艾叶虽温,但和大堆寒凉相伍,失其温辛之性,而留其止血作用,且生用性更偏凉。四药生用清热凉血止血之力尤增强,故名四生丸。

13、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

复元活血汤柴胡,花粉当归山甲俱;

桃仁红花大黄草,损伤瘀血酒煎祛。

组成:柴胡15克瓜蒌根当归各9克红花甘草穿山甲(炮)各6克酒大黄30克桃仁泥9克

用法:除桃仁外,共为粗末,水酒各半,水煎温服,以利为度,得利痛减,不尽服。现代服法:水煎服。

主治:跌打损伤,瘀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

方解:本方主治为跌打损伤,瘀血停滞留于胁下。肝藏血,胁下为肝脉循行之所,亦为肝脏所在部位,恶血内瘀,气血瘀滞不通,不通则痛,故胁下疼痛难忍。治法当活血祛瘀止痛。方中大黄、红花、桃仁、当归活血祛瘀止痛。天花粉甘凉,消跌扑损打之瘀血,五药合用活血祛瘀。大黄不仅能祛瘀活血,并能通脏腑,导积滞,引瘀血下行,服此方以利为度,得利痛减,正是指大黄导滞的作用。腑气通,则瘀血有去路,气血瘀滞易于恢复。当归不仅祛瘀活血,并有养血润血之作用,使瘀去而新血生。穿山甲长于疏通肝络。柴胡疏肝气,且能引诸药入肝经至胁下。甘草甘缓止痛。诸药合用祛瘀活血止痛。

增辑

1、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血府逐瘀归地桃,红花枳壳膝芎饶;

柴胡赤芍甘桔梗,血化下行不作劳。

组成:桃仁12克当归红花生地牛膝各10克枳壳赤芍各6克川芎4.5桔梗4.5克柴胡甘草各3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胸中有瘀血。头痛、胁痛,痛如针刺有定处,心热烦躁,失眠多梦,心慌心跳,呃逆干呕,日暮发热,舌有紫黯瘀斑点,或唇黯,或两目黯黑,脉涩或弦紧。

方解:本方主治为胸中瘀血兼气滞之证,气血瘀阻胸中,血运不畅,不通则痛。血瘀所致之痛,痛如针刺,有定处,这点是与气滞的疼痛不同之处。血瘀不通,心失所养,故心悸失眠。血瘀日久,阻于胃络,胃气不降,则呃逆日久不愈。至于舌有紫瘀斑点,或肌肤干涩粗糙,或唇目黯黑,脉涩均为血瘀之象。脉弦紧为痛。王清任认为胸中为血府,以上诸证为血瘀胸中血府,法当活血逐瘀,行气止痛。方中桃红四物汤活血逐瘀止疼,四逆散(枳壳、柴胡、赤芍、甘草),疏肝宽胸解郁,行气滞。牛膝活血,引血下行。甘草不仅能缓急止痛,且可护正气,使破血逐瘀不至于伤好血。诸药合用,能逐散胸中瘀血,故名血府逐瘀汤。惟本方活血破瘀力大,非有瘀血者不可滥用,孕妇忌用。

2、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少腹逐瘀芎炮姜,元胡灵脂芍茴香,

蒲黄肉桂当没药,调经止痛是良方。

组成:小茴香1.5克干姜3克元胡3克当归9克川芎3克肉桂3克赤芍6克蒲黄9克五灵脂(炒)6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少腹血瘀积块,或痛或不痛,或痛而无积块,少腹胀满,或经期腰痛少腹胀,或月经一月三五次,连接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紫或黑,有瘀块。或崩漏兼少腹疼痛。或有白带,带色粉红等症。

方解:本方主治为肝经有寒邪,寒凝则气滞血瘀不通。肝藏血,主疏泄,循少腹,络阴器,妇人月经与肝经密切相关。今寒邪客居肝经,气机不畅则少腹胀,瘀血阻滞则痛,月经不调,色黑有块。法当温经散寒,行气逐瘀。方中肉桂、炮姜温经散寒。小茴香祛寒理气,引药下行,又能行气以活血。蒲黄、五灵脂、川芎、没药、元胡,行气活血,逐瘀止痛。当归、赤芍养血活血。诸药合用温经散寒与活血消瘀并用。寒邪散,气血通,则胀痛自消。此方治疗寒性痛经疗效可靠。

3、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与地龙;

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组成:黄120克当归6克赤芍6克地龙3克川芎3克红花3克桃仁3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下肢痿疲,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苔白脉弦。

方解:产生半身不遂的原因不一,本方主治是“因虚致瘀”,即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因气虚,不能推动血液的运行,瘀血阻滞经络而形成的诸证。气虚,脉络阻滞,筋脉肌肉失之濡养,故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气虚不能固摄,则口角流涎,小便频数。苔腻为气虚无热之象。法当益气活血通络。方中黄芪重用,取其大补元气,气足才能促进血行,且逐瘀而不伤正,濡养周身,为主药。配归尾,活血祛瘀而不伤好血,二药相伍益气活血。地龙咸寒通经络。红花、桃仁、川芎、赤芍助归尾活血祛瘀。诸药合用补气活血、疏通经络,对中风引起半身不遂,或颜面神经麻痹有一定疗效。本方在运用时应注意神志清楚,出血止,无昏迷,无热象才合拍。本方黄用量应当从小量(30克)逐渐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