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汤头歌诀方解
4244800000006

第6章 涌吐之剂

四、涌吐之剂

涌吐之剂是具有能使留在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毒物等有形之邪从口吐出类的方剂。此即《素问》“其在高者,引而越之”之意。吐法仅适用于实邪壅滞,病情危急的壮实病人。若体虚气弱,尤其是孕妇等都应慎用。

1、瓜蒂散《伤寒论》

瓜蒂散中赤小豆,或入藜芦郁金凑;

此吐实热与风痰,虚者参芦一味勾。

若吐虚烦栀豉汤,剧痰乌附尖方透;

古人尚有烧盐方,一切积滞功能奏。

组成:瓜蒂(熬黄)2克赤小豆2克

用法:将瓜蒂、赤小豆研细末,每服1~3克,用淡豆豉9克煎汤送服。如欲急催吐,服药后可用洁净翎毛探喉取吐。

主治:痰涎宿食,壅滞胸脘。胸中痞闷,懊不安,气上咽喉不得息,寸脉微浮者。

方解:本方主证是宿食痰涎停积上脘胸膈,气机不通畅,故胸中痞闷,懊不安。实邪上阻,正气欲驱邪上越而不止,故气上咽喉不得息,欲吐不出。寸口脉微浮者邪在上。按“其高者,引而越之”,“在上者吐,在中者消,在下者泻”的原则,当用涌吐之法。方中瓜蒂味苦,善吐痰涎宿食。赤小豆味酸,祛湿除满。二药相伍,具“酸苦涌泄”之性,豆豉清轻宣泄,可宣泄胸烦懊之气,且与赤小豆相配以和胃气,使涌苦而不伤正。三药合用使停胸脘的痰涎、宿食、毒物等有形实邪涌吐而出。方中瓜蒂苦寒有毒,易败胃气,非壮实之人不可用。有形实邪不在胸脘者不可用。

附方:

①三圣散:(《儒门事亲》方)瓜蒂(炒黄)、郁金共为细末,用韭菜汁调服,再用鹅翎探喉催吐,治实热痰涎,毒物停在胸膈上者。

②参芦散,(《医方集解》引元·吴绶方)。人参芦3克~6克,为细末,开水调服,治虚人痰涎壅盛,胸膈满闷,欲呕吐者。

③栀子豉汤:(《伤寒论》方)。栀子10克,豆豉10克,水煎分二次服。一服得吐,即不要再服。治伤寒汗吐下后,余热未清,扰于胸中,虚烦不得眠,心烦懊,水药入口即吐。主要通过催吐,宣发胸中阳气,邪去人安。

④乌附尖方:用乌头和地浆水(即在地上挖掘一坑,将水倒入,搅拌后澄清,取上层清水即得,有解毒作用)煎服,有催吐胶粘稠痰之功效,可治寒痰积实壅塞胸膈,一般催吐法难以奏效者。但乌头有大毒,不可轻试,以免中毒。

⑤烧盐探吐法(《千金要方》):食盐适量炒烧,开水调成饱和汤,每服2~3碗。服后用翎毛或手指探喉助吐。主治:干霍乱,因食伤积滞,又感秽浊之气,阻遏中焦气机升降,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腹大痛者。食盐味极咸,多食则催吐。吐后病愈,不可即进热食,等待腹极饿时,渐渐以稀粥调理。

2、稀涎散《济生方》

稀涎皂角白矾胜,或益藜芦微吐间;

风中痰升人眩仆,当先服此通其关。

通关散用细辛皂,吹鼻得嚏保生还。

组成:猪牙皂角60克明矾30克

用法:共研细末,每服1.5克~3克,以吐涎适量为度,不可大吐。温开水调下。

主治:中风闭证,气闭不通。痰涎壅盛,喉中痰声漉漉,心神昏闷,四肢不收,或倒扑不省人事,或口角似歪,脉实有力。亦治喉痹。

方解:胖人多痰多湿,每易中风、中痰。痰湿凝聚,阻滞气机,气机失常,痰随气升,蒙闭清窍,故心神昏闷。痰阻经络,故四肢不收,口角歪斜。痰浊内阻,喉中痰声漉漉。脉实有力,为正气实邪气盛。急则治其标,当涤痰开窍。方中皂角咸辛,开窍化痰,涤除痰浊。白矾酸苦涌泄,能化顽痰。二药合用,使痰涎变稀而迅速排出于口外。俟气机宣通,神志清醒,然后进一步续进他药。(加藜芦是为了增强涌吐化痰力量)。

附方:通关散(《丹溪心法》方):牙皂3克细辛3克。用法:研极细末,吹鼻取嚏。主治:中恶、客忤、痰厥。证见骤然神昏倒仆,不省人事,口噤气塞,面色青白,痰涎壅盛,脉实有力。按肺开窍于鼻,主气藏痰。本方主证是痰随气逆,阻蒙清窍,故骤然神昏倒仆,痰涎壅盛等。用二药为开窍吹鼻取嚏,使痰浊豁,肺气宣,气机升降恢复而神清窍开。二药辛散走窜,开闭通窍祛痰之力甚大,只可暂用,一旦得嚏神苏,应更进一步审病求因,辨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