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赚多少才够:财富与幸福的哲学
4322300000006

第6章 引言 更富足,更快乐(2)

努力不懈意的松鼠

比尔·坎普顿(Bill Kempton)夫妇于1950年在中产阶级聚集的米德尔顿小镇结为夫妻,这也是他俩成长的地方。夫妇二人以自己为人处世谨慎和节俭为傲。他们善于储蓄,多年下来已积蓄了一笔不小的财富。

坎普顿先生不相信任何金融机构,因此就把钱藏在床底下。但坎普顿太太稍微实际一点,她说服先生,在最大银行开户存款应该是比较正确的做法,因为银行多少会付点利息,再加上大银行一般倒闭不了。坎普顿先生心想,妻子的判断总错不了。

几十年的日子一晃而过,坎普顿的钱陆续都存进了这家最大的银行。当坎普顿先生年老过世后,妻子决定将这笔存款取出,并赠与她唯一的亲人——侄女艾玛(Emma)。于是她就来到银行,很礼貌的要求把所存的钱领出来。

悲哀的是,他们的财富严重缩水。坎普顿太太大方的“礼物”在通货膨胀的蹂躏下几乎所剩无几。若是在1950年,这笔钱足够在相当不错的郊区买一栋有三个卧室的房子。然而六十年后的今天,这笔钱连定期存款的最低门坎儿都不够。

对坎普顿夫妇而言,要的就是厘清自己希望用这笔钱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然而现实却让忧虑和犹豫不决坏了大事。投资理财就像人生一样充满了不确定性,他们选择了一条安全的路:大银行、低利率。很残忍的是,这也是通往破灭最稳当的路径。

饥饿的猎犬

詹姆斯·莫利(James Morley)从小就知道自己优于常人。当他以荣誉学生的身份毕业时,大家都觉得这是实至名归,詹姆斯的家人更是认为理当如此。詹姆斯一毕业就被最好的公司录用。显然,詹姆斯的人生轨迹让人称羡。

当然,他也明白没有奋斗牺牲是不可能成为“人上人”的,因此他经常超时工作。詹姆斯很喜欢在同辈朋友中炫耀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水景豪宅、奔驰轿车、在落基山脉白杨树滑雪场滑雪、在马尔代夫潜水。他和太太海伦是城内最有名餐厅的常客。

海伦想要的东西,詹姆斯从不皱眉头,因为她默默配合工作狂詹姆斯作出的牺牲,理当有所回报。对这对夫妇来说,钱从来就不是问题。每当年底时,两人就会为了少缴税而大肆挥霍,完全没有考虑过长期目标或是投资标的物的本质是什么。詹姆斯在公司的重要地位,也使得银行相当乐意地提供高额贷款以满足詹姆斯的需求。

有一天,詹姆斯的世界突然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崩塌了,就像多米诺骨牌倒塌一样。他所投资的标的物价格暴跌,他的债台高筑已经到了财力无法负荷的程度,税务机关也在向他追讨欠下的税款。不可思议的是,他被迫宣布破产的同时也被公司炒了鱿鱼。此时整个公司的名声,也因为他而蒙羞。

五十岁的詹姆斯又回到起点。他失去了工作,长时间的勤奋工作及夺目的成就转眼成空。没有计划、随性又前后矛盾地做决定已经成为詹姆斯的生活方式。

俗话说,没有人计划去失败,失败却因没有计划。

当一个人无所不能、想要的都能得到时,难免会自我膨胀,认为自己是万能的。就像坎普顿夫妇、詹姆斯·莫利在投资理财上所采取的方式,就和他的生活方式一样,大起大落。莫利没有长远规划的远见,更无法回答人生最基本的问题:多少才算够?

慧黠的海豚

有史以来最成功的投资家,应该要算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他出身普通家庭,年仅岁时便用38美元投资股票。如今他年逾古稀,已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财产规模约500亿美元。

大家可能认为沃伦·巴菲特一定知道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事。而事实上,他的理财方式却简单到好笑的地步,而且作风相当的老派,毫不受华尔街时尚与趋势的影响。他主要投资标的物的清单,读起来就像是去大卖场采购的清单一样无趣:可口可乐、美国运通、吉利刮胡刀……IT股一支也没买,也没有任何新颖花哨的投资商品,就像巴菲特本人一样的实在。

巴菲特着眼于长期投资。当他彻底了解某一支个股隐而未现的质量、远景及真正的价值时,他就会出手买进并打算长期持有。他深信哲学家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观察所得的观点:“多数人宁愿去死,也不愿意去思考。”确实有许多人就是如此过日子,沃伦·巴菲特不同于一般人,他强调掌控自己心智进而管理好自己情绪的重要性。

操着一口美国中西部口音的巴菲特指出:“长期投资的成功关键,并不在于了不起的智商、独到的生意眼光或是内线消息。重要的是,在完善的决策架构下做决定,而且有能力管好自己的情绪,不轻易改变决策架构。”

沃伦·巴菲特喜欢确定性。他相信“确定的好结果要比希望中的了不起的结果来得好”。听起来是不是很呆板?但是试想一下,如果你在1965年投资巴菲特的公司1万元,今天你就有价值5000多万的投资资产,比你同期间在华尔街股市投资标准普尔500指数还多出一百倍。

因为沃伦·巴菲特在投资上有如此出色的成绩,他的投资理念值我们每一个人借鉴:研究股票的品质与价值,设定长期H标,订出计划然后不要轻易改变。

真实可靠的理财观

如果奧是如此简单,为什么只有巴菲特等少数人投资成功?许多和巴菲特一样优秀甚至更有天分的人却失败了?有一位了不起的经济学家,同时也是成功的投资者及思想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对此提供了一部分答案:投资人在别人的陪伴下,往往会十分愿意承担犯错的风险。反之,在没有人陪伴时,投资人在承担风险之下做正确的抉择,就会犹豫不决。

在非洲大草原上,成为群众中的一分子是个体动物生存的必要条件,但是在今天的世界里,情况已经全然不同。简而言之,凯恩斯将大多数人在理财市场上的失败归咎于群众心理因素,这是同侪压力①的一种,会让每个人觉得必须与市场保持一致。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不愉快都来自不同形式的同侪压力。比如令人目眩神迷的女性杂志,其封面女郎的曼妙身材几乎达到完美的程度,让成千上万的妙龄女子都承受无比压力,力求自己的身材也要和那些模特儿一样。因此,同侪压力已经是造成女性神经质厌食症或是神经质贪食症等严重病症的重要因素。

约翰·克劳奇(John Croucher)教授研究后指出,在澳大利亚有67%的女性不喜欢自己身体的曲线。过世不久的前英国王妃黛安娜,世人都认为她位居王妃之尊,已经拥有一切,然而她的大半生却深受饮食失调所苦。

沃伦·巴菲特在投资市场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他从不屈从于别人的期望,就算受到别人的批评也义无反顾,他坚持走自己的路。也许更.重要的是,巴菲特的投资哲学及行为和他的生活方式似乎完全一致。他为人谦虚、讲理又节俭,脚踏实地及严于律己。

巴菲特对于投资市场风险、报酬率的本质及自己的目标了然于胸。他不被别人的期望、过度的物欲、眼前利益及形形色色看似紧迫但无关紧要的事情所动摇。纵使市场上有许多描绘沃伦·巴菲特卓越投资技术的书籍或报道,但却很少有人观察到真正让他如此成功的关键,即他的生活和理财的理念完全一致。

在将满76岁的时候,巴菲特宣布把自己85%的财产捐给慈善机构(到目前为止全世界数额最大的私人捐赠)。而且,他除了有勇气坚持走自己所选、同时迈向财富和幸福的道路之外,更展现出紧密和大众连接并改变社会的可能。巴菲特的人生不仅充实,还相当富有意义。

对一般人而言,最好的消息就是沃伦·巴菲特的成功大部分都归功于他的行为,而不是一般人望尘莫及的、出类拔萃的投资眼光。就像罗杰·洛温斯坦(Rorer Lowenstein)②撰写的巴菲特传记中所述:“巴菲特所做的事一般人几乎都能如法炮制……他之所以为天才,大部分应该归功于他的人格品质,也就是耐心、纪律与理性。”

如果想要了解有哪些行为可以造就沃伦·巴菲特式的人生,同时成功获得财富与幸福,就要来全面的探讨理财观。世界上本没有简单的投资公式或通往幸福的捷径。但是就像巴菲特及其他人所展示的,财富与幸福是可以同时实现的。

搭建幸福之桥

本书将帮助读者理解:

哪些行为带领我们迈向成功,哪些行为是成功的阻碍。

如何确保理财的策略和自己的价值观及人生目标保持一致,而不是在同侪压力及消费主义影响下形成。

我们从众多针对财富与快乐之间复杂关系的研究报告里摘取其中的最新发现。书中还大量引用了经济学、金融学、行为金融学、心理学及哲学理论。此外,书中提供了许多资讯,一方面深度探讨财富管理,一方面剖析生活的意义。

过去25年间,我们遍布全球的理财规划顾问与客户间的实务经验,对佐证本书的观点大有助益。我们发现,越是有自我成就感的人,往往也较能接受合理而一致的投资策略,行为学的研究可以让我们理解其中的原因。2002年,当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行为金融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时,行为金融学的价值已被广泛认同。

本书率先尝试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整合出清晰又实用的实践指南。书中一部分讨论理性及思考,另一部分则分析情绪的一面。想要获得财富与幸福,需要在两者间保持平衡。

赚多少才够?

本书分三篇:

上篇,主要探讨通往幸福之桥。第一章至第六章,探讨如何了解及定义你的价值观及目标,实现个人的幸福并教导子女正确认识金钱及快乐。

第一章概述如何构建属于自己的快乐幸福之桥,解释三大成功支柱。第二章显示同侪压力,团体迷思③及物质主义如何让我们经常忘掉真正重要的事,以及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第三章深入介绍一些最具权威的学者在研究“快乐”方面的发现,包括我们的心理如何活动,以及获得幸福的方法。第四章列出一些获得快乐的方法。这些方法简单易行,并被证实非常有用。第五章提供一个框架,教你的孩子在金钱与快乐间作出正确的选择。第六章探讨如何将机会进一步发挥,运用自己的力量帮助改善别人的生活,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中篇,谈论正确的财富观。第七章至第十一章,探讨可以创造并积累财富的相关行为。这一部分着眼于增加财富的具体方法,及如何克服可能阻碍财富增长的“思维陷阱”。第七章解释为什么在长期投资中,股票可以提供更高的投资回报率,为什么普通投资者经常错失良机,以及如何抓住机会。第八章描述我们的情绪会如何随市场的涨跌而起伏,该怎样理智应对并获得理财的成功。第九韋解释短线进出股市为何会徒劳无功,并提出有长远眼光的务实策略。第十章剖析投资不动产与投资股市两种行为的差别,解释为什么过度关注不动产反而常付出昂贵的代价。第十一章鉴别非理性的错误及“思维陷阱”,帮助你理解这些错误如何让你与长期的财富积累渐行渐远。

下篇,探讨财富与幸福的关系。第十二章至第十三章,回顾之前的专业建议,包括一系列案例研究,好确保你的财富积累策略有助于幸福指数的直接提升。第十二章告诉你如何找到得力的理财规划顾问。第十三章整合本书的主要观念,鼓励你正确处理金钱及幸福的关系,并帮你回答这个价值连城的问题:赚多少才够?

只有金钱却没有快乐是什么样子?只有财富却没有幸福又是什么情形?毫无意义的人生又是什么样?

省思:为了从本书中获得到更大的收益,建议你每阅读完一个章节,停灵下来一两分钟,思考一下每章结尾提出的省思。这些简单的提示可以帮助你多想想生活上或是理财上的习惯,深思一下有没有其他不同的做法。这些反思,可以帮助你将学到的道理,转换成实际的改变。

注释:

①同侪压力:同辈人之间的趋同心理压力。——译者注

②罗杰·洛温斯坦:美国著名财经记者,被誉为美国金融界的“司马迁”。——译者注

③团体迷思:指团体在决策过程中,由于成员倾向让自己的观点与团体一致,因而令整个团体缺乏不同的思考角度,从而无法进行准确判断的一种思考模式。——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