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村夫野话录
441700000006

第6章 有钱更要有样儿

有钱更要有样儿

只要不是心存偏见,我想谁都无法否认,大多数普通中国人,现在不再愁吃愁穿,更有一部分人有了富余钱,开始去国外旅游了。据北京一家报纸报道,2006年出境旅游公民,大约是3200万人次,这就是说,相当于京、津、沪三地多数居民,在去年走出国门游历世界。这样美好的事情,这样巨大的数字,这样壮观的景象,在二三十年以前,大概连想都不敢想。因此我们有理由说,多数中国人有点儿钱了。

有钱,当然是好事。过去标榜的“越穷越革命” ,只能关起门来说说,只要你走出国门,就会体会到穷光蛋,是多么被人瞧不起。1985年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奥地利,有两件事让我非常受刺激和恼怒,一件事是所有的景点,印发的文字说明书,除了英语、德语、法语等,还特意为日本游客设日语,根本没有中文的说明,尤其令人难以接受的是,我们常常被误认为日本人,请翻译向导游询问原因,回答非常干脆:“未见过中国游客,来的都是日本旅游者。”另一件事是在一家中餐馆吃饭,等了好久没有人理睬,我们连声唤了多次,那位台湾老板才走过来,弯指敲桌怒气冲冲地斥问:“你们大陆客只能吃快餐,这儿的饭你们吃得起吗?”把身份说得好听点儿,我们还算是作家,竟然被人如此瞧不起,想起来真觉得窝囊。可是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我想原因只有一个字:穷。

因为穷,没有更多中国人出境旅游;因为穷,景点自然就没有中文说明;因为穷,人家才把我们误认日本游客;因为穷,我们才被台湾老板训斥……总之一句话,因为我们那时穷啊,这个世界才没有我们的地位。虽然古话说“人穷志不短” ,我们在气度上做法上,绝对不会给国人丢脸,但是内心深处的滋味儿,却依然是酸酸的涩涩的,许多天都浑身不是劲儿。完全应了那句话了:无钱寸步难行。即使在标榜人权至上的西方国家,金钱也是绝对的统治者,只有“国强民富”才是根本,否则再说什么都无用。这也正是“发展是硬道理”之所在。

现在终于不同了,我们经济上开始富了,有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渐渐到国外旅游了。这说明什么呢?一是说明这部分人会享受生活了,一是说明这部分人成了国人的“脸面” 。正是因为如此,有个非常敏感的问题,毫不含糊地没商量地摆在了这部分人面前:富了,有钱了,可以周游世界了,那么,你的举止表现如何呢?“富而好礼”是中国的传统。有了钱在各方面都有条件讲究了,就更应该懂得礼貌、礼节、礼仪,就更应该有文化教养和高尚操守,只有这样才算高雅之士文明之人,走到哪里别人才会由衷地尊敬。

那么,这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人,有更多机会出国旅游了,礼貌上究竟做得如何呢?相信大多数人是好样的,是响当当的中国旅游者。不过细说起来也怪不好意思的,各种媒体同样有所报道,有少数出国旅游的同胞,由于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不守规矩,等等等等,很让外国人讨厌和看不起,在景点用中文挂牌提示。尽管让外国人赚了大钱,却也招致人家的不满,头脚走了后脚就开骂,这不能不说是丢人现眼。这样出去充当国人“脸面”,我看后觉得非常的难过。有钱可以享受荣华富贵生活,有钱却不见得能买来尊敬热爱,这个道理那些所谓富裕的人应该懂得,否则你只能永远是个被鄙视的“钱奴” ,或者叫做金钱的高人精神的矮子。

常言说,人一阔脸就变。其实这倒也没什么,关键是看你如何变。倘若,男人变得更为懂礼貌,女人变得更为知情趣,我觉得那就再好不过,说明财富也会教养人,就如同人们经常讲的,现在有钱开始讲究了。问题是有的人钱倒是有,只是行为上并不讲究。有次去外地参加文学笔会,乘坐一位民营企业家的车,这位老板坐在副驾驶位置上,竟然脱去鞋子架起双脚,高放在明晃晃的车窗前,我们坐在后边的客人,觉得十分扫兴和杀风景。同样是在这次文学笔会上,有位年轻人身着高档西装,领带不是紧系在挨脖子的衣领,而是像根马铃绳似的松晃着,简直是在糟蹋这套洋装,这种不懂规矩的随意着装,这若是出国旅游依旧如此,恐怕得让外国人笑掉大牙。至于其他方面无礼无貌的事也不少。

北京的出租汽车司机,有个非常好的行动口号:“对内宾我们代表北京,对外宾我们代表中国。”不妨借来赠送给那些不拘小节的旅游者,你们出国旅游哪怕有一点儿不检点,人家绝对不知道你是张三李四王五,而是统称“中国人”如何如何,这就需要认真地想想看啦,你的仪表,你的举止,你的语言,绝对不光是属于你个人行为,而是统统负载着13亿国人的名声啊。朋友,请给同胞留点儿情面好吗?

2007年4月16日

养生未必刻意

不知从何时开始,“生活质量”这四个字,经常挂在人们嘴边,跟当年“吃了吗”一样,成了城市人的口头禅。可是,什么是生活质量呢?问十个人就有十种答案,各有各的需求,各有各的感受,没有统一的权衡标准。不过再仔细一追问,有一点可说是共同的,这就是得有个好的身体,不然这个质量那个质量,通通都是镜花水月般美丽,经不住风吹雨打的摧残。由此看来有个健康身体,无论对谁都是最重要的,这是生活质量的坚实根基,否则怎么能盖起向往大厦?

说到健康的身体,就不能不说平日锻炼;现代生活讲究多元,这身体锻炼也如此。各有各的锻炼方法,各有各的锻炼时间。我的锻炼谈不上方法,只是多年养成走路习惯,一天不走吃不香睡不好,就连如厕都感觉困难,久而久之也就算做锻炼了。至于时间只是相对固定,夏天是早晨七点左右出门,冬天是下午两三点下楼,有时走一个小时,有时走半个小时,从来都不跟自己较劲。回来顺路去超市购物,锻炼采购两不误。没有特殊情况,几乎天天如此。如果这也能算养生,这就是我的养生,而且除了走路之外,别的锻炼拉我也不会去。

而我走路习惯的养成,又跟我生活经历有关。1957年被划成“右派分子”,强制离开舒适的机关生活,从北京发配到北大荒劳改,北大荒地域辽阔荒凉,修水渠、种大田、伐木等劳动,场所距离农场驻地都很远,上工下工硬是逼着走路,这样也就练就了两条腿。“右派分子”帽子摘掉后,再次流放到内蒙古,分配到邮电工程总队,继续在野外劳动改造,埋电线杆子、拉电话线,同样得靠这两条腿走,而且地形地势经常变化,这走路就更要硬功夫。这一走就是几十年,从不适应到适应,从适应到自觉,从自觉到习惯,从习惯到自然,渐渐成为我的生活内容。

政治身份恢复正常以后,回到年轻时居住的北京,外出交通工具比较方便,上班下班单位还有班车,可是我还是愿意走路。因为喜欢北京胡同生活,每天上班途中专找小胡同穿行,走累了或者快到上班钟点,这才就近乘坐公共汽车。这时的走路跟劳动时的走路,从感觉上和心理上完全不同,如果说当年走路出于无奈,那么,现在简直就是一种享受,既可以沿途观赏市井风光,又可以达到自然健身目的,这走路真的让我感受到快乐。

如今我已经年逾七旬,前几年还坚持爬楼梯,十层楼上下毫不气喘,近年医生发现血压高,就不敢冒险爬楼梯了,走路就成为唯一锻炼。我全身最好部件当属腿脚,这使我继续走路有了可能。我现在每天依然坚持走路,走路成了我的爱好,走路成了我的生活,我的健康身体就来自脚下。

给子孙后代留点儿什么

很多年以前,听一位老华侨讲,美国孩子年满18岁,家长就很少关照啦,“逼”着他自己去谋生。当时听了颇为惊异,觉得缺少人情味儿。按照咱们中国人习惯,父辈人拼命干活挣钱,重要原因就是要为后代,留下一些房产和钱财,不这样做总觉得于心不安。所以病老临终写遗嘱,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关于财产房舍分割,以免身后子孙为此不睦。为争夺遗产打官司,闹得兄弟反目成仇,在民间流传相当多。

这样的事情说明什么呢?我想从两方面说,作为长辈观念过于陈旧,作为晚辈缺少创业志气,一老一小都应该改变思维,否则遗产便会成为祸根。为了争夺遗产闹得鸡犬不宁,去世的前辈灵魂会不安,活着的后辈良心会受责,好事岂不是变成了坏事。更何况再多的财产,总有用完花净的时候,富了儿子辈穷了孙子辈,这种事情实在太多太多。史书上说的,富不过三代,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到底应该给儿孙留下什么遗产呢?最主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我以为应该有两方面:一是为人处世道理,一是自食其力本领。再娇生惯养的孩子,总有走向社会的一天,倘若连为人处世都不会,整个一个青涩生瓜蛋,别说是做事情创大业,恐怕连要饭都找不到门,脖子上套个大饼也会饿死。俗话说,练达人情皆学问,从小时候就教育孩子,如何跟人诚实相处,尽可能地多帮助别人,一旦自己有什么困难,必然会有人伸手相助。望子成龙是长辈美好愿望,有的孩子却不是成龙的那块料,你非逼着他考高分争名次,弄得孩子整天晕头转向,成不了龙不说连身心都受折磨,这跟把孩子往绝路上挤有何异。俗话说,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身,从小就教育孩子如何生存,不管将来是卖烤白薯干理发,只要有一技之长就有饭吃,说不定反而使孩子前程不错。给儿孙留下这样的遗产,这就是儿孙未来的洪福。

正是基于这样的看法,我想我们这些年长人,健在时最应该做的事,就是经常跟后辈讲讲自己的成长过程。在现代的中国人中,大凡已成了祖辈者,年龄最小也得六十左右。回头看看走过的六七十年,哪个没有生命的荒疏,哪个没有人事的磕碰,这特殊年月的特殊经历,从个人的愿望来说,没有谁主观想尝受,可是毕竟让我们赶上了,这样就构成了特殊的财富。随着社会越来越安定、祥和,相信子孙后辈再不会经历这些事,即使未来道路有些不顺,总不至于像我们这样艰难。如果跟他们说说这些事情,就会对他们思想产生影响,一旦遇到什么困难的时候,跟前辈人对比一下就会坚定,用勇气和智慧去战胜困难,岂不是比留下万贯家财好。

前不久看到一则报道,有位老人把自己的经历,写成几十万字回忆录,请人用电脑制作成书,分赠给自己的儿孙辈,让他们知道前辈的艰辛,我就觉得这是个好主意。过去单纯讲忆苦思甜,现在再来讲这老一套,年轻人肯定会反感,因为生活一年比一年好,这才是人们追求的目标,拿过去的苦比今天的甜,其可比性很难说服年轻人。可是从为人处世道理上讲,年轻人就比较容易接受。因为他们遇到的种种困惑,尽管与长辈们的性质不同,但是承受的压力和折磨,在精神上并无多少根本差异。年长者经常跟他们说说,就会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从遗产上来说这是非常深厚的一笔,拿多少金钱恐怕都无法买得来。

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有的年轻人很有志气,看到长辈们省吃俭用,总会说:“省钱干什么,受了一辈子苦,该花就花呗,我又不用你们的钱。”年轻人能有这样的想法,从社会观念的角度看,这无疑是个很大转变。过去那种吃老子的现象,正在被年轻一代所摈弃,依靠自己本事挣钱吃饭,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这就给年长者留下无形资产,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条件,我们应该尊重后辈意愿,不留钱财而留下人生事理,子孙后代更可以享受不尽。老辈人安了心,小辈人遂了愿,想起来永远温馨。

2007年10月20日

别问我那么多

前不久遇到这样一件事:在我住地附近的公园,一位老人正在晨练,他身板直挺、步伐稳健,绕着园中弯弯的道路,足足地走了三四圈儿。然后就在空场上伸展腰肢,好像仍然不觉得疲劳。待他坐在长椅上休息时,走过来一位年轻人,跟老者搭话:“大爷,您今年高寿啦?”老人听后,迟疑好久才回答,而且显得很不耐烦。年轻人走后,老人跟我说:“这会儿有些年轻人,简直不懂事,见人老是问这问那,不答理不好,答理真的不愿意。”按道理讲,这么问问也没啥,再说这个年轻人还蛮有礼貌,老人何必这么不高兴呢?当时我有点儿不解。

事后我又想了想,老人生气也不为怪。在讲究尊重个人隐私的今天,年龄、收入、职业、健康、住址、电话、婚姻等等,这都纯属每个人的秘密,朋友亲属之间有的都不怎么过问,陌生人问这些事情纯粹是多嘴。有的老人当然不高兴。因为老年人中十有八九,过去都有过坎坷经历,你不知道哪件事情,他不大愿意再提及,或者有什么忌讳,这一问恰好触动他的痛处,他怎么会爽快回答呢?例如有的老人就怕听样板戏,连聊天儿说到样板戏时,他们都觉得浑身不自在。因为在“文革”运动中,造反派一边听样板戏一边打人,这种记忆实在太刻骨铭心,现在一提自然会触动痛处。

即使生活比较平顺的老人,有的也不愿意别人多嘴多舌。比方说老年人的收入,或因退休时间早,或因单位不景气,有的老年人收入不高,本来他还想不通哪,你这一问更逗他的火儿,当然他就不想跟人说。再比方说老人的年龄,有的尽管生理年龄不小了,但是心态好身体也棒,整天乐呵呵地到处玩儿,早把自己年龄忘到一边儿,这么一问当然会让他扫兴。至于老年的婚姻情况,同样也是比较犯忌的,因为有的独身老年人,或者正为找老伴跟子女怄气,或者只有个同居女友,同样不好跟外人说这些事。总之,现在老年人的生活、观念,都跟过去不大一样,年轻人仍然用过去眼光对待,显然是不大合时宜了。

可是反过来说,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或者电视里报刊上,对于年轻人的隐私,却保护得重视得很好。尤其是对年轻女士的隐私,介绍只说生日、星座之类,年龄、婚姻等一概隐去。其实无论年长年幼,凡是健康的人,都有个人的隐私。为什么对老年人就如此怠慢呢?究其原因,一是多年形成的看法,认为都活到这个份儿上了,还有什么事不好对人言?二是认为这是关心,随便问一问也没啥,根本没有考虑其他。不管出于怎样的想法,怀有怎样美好的善意,只要老人不接受不理解,就都是对老人不够尊重。社会毕竟比30年前进步了。把个人隐私写在传单上,把档案的事到处乱说,那是在践踏人格的荒唐年代。社会越进步个人的私生活就越应该受到尊重得到保护,这样人们才会活得踏实自在。

说到老年人的隐私,老年人自己也应该尊重,这就是要学会忘记。撇开历史环境不说,从个人的养生之道考虑,人活到一定的时间段,起码要学会淡忘三件事:一是淡忘金钱,二是淡忘年龄,三是淡忘过去。欧美地区有些老年人,七老八十了还满世界跑,而且玩得是那么开心,据我的观察和推测,就是不计较这些事情。如果老是想自己辛辛苦苦一辈子,这会儿还没有子女挣得多,或者老是想还得留多少钱养老,这样一来玩什么就都没心劲儿了。同样如果老是数着年龄过日子,觉得这不如年轻人那不如年轻人,即便有些身体可以承受的活动,自己也就给自己打了退堂鼓。我国的老年人比欧美的老年人,过去的经历肯定要复杂,如果老是想那些伤心事过日子,非把你折磨病不可。因此我说忘记就是尊重自己的隐私。

当然,我这样说,并非是完全不去想这些事,特别是年龄和金钱,对于年长人至关重要,可以说是安身立命之本,一点儿也不去想不可能。但是一定要做到适可而止,考虑而不过多思虑,计划而不过多谋划,这样便会使自己活得轻松愉快。倘若把年龄和金钱当包袱背,把过去的不愉快当枕头睡,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说句不客气的话,都到了这个时候了,何必呢?

2005年5月26日

宽容是社交通行证

刚刚接待完几位外宾,回到家里觉得又累又乏,我就躺在沙发上休息,都有点儿似睡非睡了,突然一阵电话铃声,把我从迷糊中惊醒。

打电话的这位朋友,方才还跟我在一起,同几位外宾神侃畅聊,几年的话仿佛都说了,这会儿还有什么话呢?我正在纳闷时,只听他在电话里说:“喂,柳兄,送给你的礼品,你看了没有?”我说:“累得都快散架子了,哪里还有心思看它呀。”“不行,你这会儿就看看,是什么东西,马上告诉我。”听了他这近似命令的口吻,真不知出了什么“国际”大事,这么严重,我只好打开这个礼品包。

这是个用彩喷花纸包着的礼品包,我小心翼翼地揭开两层花纸,很快就露出了真正的礼品—— 一块三色方格相间的土布,一件彩色玻璃拼贴的图画。着实算不得美观,更谈不上怎样值钱,仅仅是友谊的表达罢了。我就如实地告诉了这位朋友。只听这位朋友没好气地说:“哼,这几个洋鬼子,真会看人下菜碟。”说完他就放下了电话。这时我再也睡不着觉了,就回忆刚才接待的情景。

这是几位来自×国的作家,陪同接待的中国作家,除了我和这位打电话的朋友,还有三位是去过×国的作家,他们之间不只是比较熟悉,而且还有过书信来往,应该说,除了我和打电话的这位朋友,跟×国作家完全是初交,别人都算是老友再次相逢。因此在礼品赠送上,当然也就不一样,按说没有什么好奇怪。人情世事的冷暖轻重,从来都是有其原因的,计较这些实在划不来。

事情过去两天以后,估计这位朋友的火气消了,我就打电话给他,这时我才知道,给那三位作家的礼物,都是说得过去的工艺品。给这位朋友的只是一块方格粗布,连我那样的玻璃图画都没有,他逐个问过以后,越发觉得心里不平衡。我听后只是表示理解,却不便更多地说什么话,免得再惹起他的不愉快。其实,在人与人的社会交往中,完全没有必要那么精细,不要说是跟陌生的外国人了,就是在国人之间打交道,都难以一律平等相待。人与人的关系,本来就有亲疏,怎么好强求一样。这位朋友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我觉得起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他本身就比较实诚,对人际关系存有美好的理想,这是个优点;一个是他在小事上缺少宽容,不允许别人有任何怠慢,这是个缺点,这一个优点一个缺点,便构成了他在社交中的不愉快。

社会千姿百态,人际纷繁无序,这才是个真实的世界。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要跟各式各样的人交往,要跟各式各样的事接触,倘若凡事都想遂自己的心意,对人没有一点儿宽容忍让,恐怕就很难自在地生存,更不要说交更多的朋友。从这样的意义上考虑,人们在社会交往当中,能有一份宽容的心态,就等于有了一张通行证,无论走到哪里见什么人,都会顺畅地达到美好境界。缺少宽容就等于设置障碍。更何况由于教养、文化、习俗的不同,人们在交往的方式方法上,还有着自己独特的方面,我们就更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强求。那位朋友受“怠慢”的情况,在与人的交往中,其实我也遇到过许多次,只是没有像那位朋友那样,把它当做一件大事考虑罢了。

以我并不多的观察来看,外国人在处理这种事情时,一般都比较坦诚直率,当着众人的面就分亲疏,中国人在做这种事时,一般都显得含蓄隐晦,生怕自己和别人都尴尬。这样一明一暗的做法,既反映了文化上的差异,也说明了心理承受的能力,很难说哪种方式更好。我倒是主张,别人对自己“怠慢”时,应该以宽容之心谅解,自己对别人“怠慢”时,尽量不要让人难堪,这样的做法似乎更妥当。这就叫做,宽容走遍天下,计较寸步难行。社交中存在的“看人下菜碟”,究竟如何对待是好,还得诸君自己拿主意。

我的做法,一是顺其自然,二是争取平等,不为别的,就是想愉快地生活,并以宽容交更多的朋友。

1999年1月26日

退休之后说“冷落”

老诗人梁南先生,听说我退休了,特意来信宽慰,说:“你退下来后,门庭冷落了,最要紧的,是自我营造心理平衡。”我非常感谢老朋友的关怀。其实他哪里知道,我的所谓门庭,过去就不曾有过热闹,今天又何来冷落之说,原来怎样过日子,现在日子照样怎样过,心理很少有失衡的时候。   我这个人最大的优点,就是知道自己吃几碗干饭,更不忘记前半生的坎坷。在当了干活的“官”以后,随时准备着变动,所以不止一次地跟同事们说:“大家能在一起工作,这是缘分,咱们一起把事情办好,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有事情可在单位找我,我不希望到家里谈事情,一来是想在家里做自己的事,二来是怕热闹惯了将来受不住冷落。”因此在位的这些年里,几乎没有谁来我家,即使有急事顶多打个电话,我的小日子还真的过得清清静静。

能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并非我有什么先见之明,而是几十年的平凡生活,看见过不少人间的浮沉荣枯,以及各种小人的精彩表演,这种明摆着的当是不能上的。更何况人一走茶就凉,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何必非要强求别人如何。作为大小有顶“官”帽子的人,要紧的是在位的时候,尽量为别人做点儿实事好事,即使退休后门庭冷落了茶凉了,自己想想没有愧对过谁,我想也就能够踏实地生活。至于别人会对自己怎样,更没有必要斤斤计较,连美丽的风景辉煌的古迹,在世人面前还褒贬不一哪,何况一个有七情六欲的大活人,议论别人或被人评说都很平常。

再说人跟人的关系,并非全都那么势利,见你没有了使用价值,就完全成了陌路生人,在位时溜你拍你,退休后踩你害你,这种人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作风正派人,常常是在你退位后,倒是比过去更亲近。所以在位那会儿,我就冷眼旁观,一些人退位后,别人怎样对待他。渐渐地体会出一点儿道理:只要你真诚地对待别人,别人也不会虚伪地待你。我在位的这些年,抛开同事关系不说,还真的交了些朋友,而这种朋友的情分,正是在退位后体会出来的,这使我感到极大的欣慰。

我跟梁南兄相交40余载,一起经过北大荒的艰难,在思想感情上还算相通。按说他应该知道,22年的贱民生活,如同一碗陈年老酒,早把名利肠胃的污垢,洗刷得一干二净,头脑比过去清醒了许多。即使有点儿冷落怠慢,在我不过是酸梅一颗,咬咬牙也就吞下去了,绝不会有什么不适之感。何况就是在位的时候,我也只是个干活的人,从来没有大红大紫过,更没有过什么虚衔假职,像有的人那样自找热闹,这些一旦完全失去,心里就会觉得没着没落了。

当然,我也并非什么圣人,世俗之气也不少,前几年见别人被委以衔位,心里也的确曾经有过想法,甚至于抱怨过不公的对待。事后再仔细地想想,这些通通不过是兴奋剂,只是给人一时的表面虚荣,停止了反而会瘾劲儿难忍,冷落的罪还得自己受,何苦呢。

据我的观察和了解,真正受不住寂寞怕冷落者,只是两种人:一种是除了当官别的不会,当官的时候靠着手中权力,一些马屁精或有所求者,会像陀螺似的围着转,一旦没有了官位很少有人答理,立刻就会觉得如进冷库冰窖;另一种人是平日喜欢热闹的,在职的时候总是东串西走,见人就亲近见会就报到,生怕天下何人不视君,有朝一日失去这些热闹,就会像突然遇到寒流得感冒。原本就平平常常生活的人,退下来暂时也许会有不习惯,但是绝不会有任何的落寂感。

总之,热闹和冷落是树上的枝和叶,植根在生命的土壤上,谁都有赏花和观叶的时候。懂得了这个道理,就会多点儿生活的理智,否则,就会在赏花时开心,到了观叶时痛苦万分,什么时候都跟自己较劲儿。世界上最赔本的买卖,莫过于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想通了这个道理,就等于想通了人生,在对待生死荣枯上,就会心安理得地顺其自然。

1999年6月26日

性急的人别炒股

跟别人一样,我也想发财。当有朋友告诉我,炒股票可以挣大钱时,我也想过当回股民,让自己干瘪的口袋鼓胀些。出于这样的想法,在朋友的帮助下,几年前还真买了点儿股票,据说还是原始股,可惜至今未见上市。什么时候上市,只有老天知道。我也就未再过多地操心。若干年后才醒悟,其实这是个骗局,白白搭进了本金,买了个大教训,从此绝了炒股致富的梦。   后来又有朋友劝我说:“你还是立个户头,没有立户钱的话,我可以先给你垫付。”他还告诉我,某某退休的人,用很少一点儿钱,买股票发了财。看,这是多么好的事情,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我想也不过如此吧。只是不管朋友怎么说,我都没有动心过,原因嘛,除了没有那么多闲工夫,主要觉得自己不是这块料。如果每个人都能炒股,炒股都能发财,百万富翁千万大款,岂不是满大街都是了。我想目前大多数的中国人,靠这个恐怕还脱不了贫,更不会达到强国富民的目的。

说到我个人,我之所以说,自己不是这块料,主要是我的性子急,经不住股市沉沉浮浮的折磨,万一有点儿闪失,把老命搭上了,不值得。

我的一位朋友,是个准股民。他妻子炒股,他给出点儿主意。这位老兄的性情,虽说没有我这么急,但也有些沉不住气,有时听人说股市下跌了,他就开始骂大街,气得自己脸红脖子粗。要是听说股市上扬了,他便立刻劝他妻子,赶快把股票抛出去,他妻子不听他又得生气。总之,这几年里为股票事,他没少跟自己较劲儿。我曾调侃他说,我要是股民的话,看你脸上的表情,我就可以炒股。

的确,炒股并非人人可为,更不会人人是赢家。我进过一次证券交易所,回来写了篇小文章,题目叫做《证券所里的眼睛》。有那么多景象摆在跟前,我为什么偏写股民的眼睛呢,主要是那双双眼睛太深沉了,简直让我这样的非股民难测。试想想看,面对着屏幕上变幻的数字,股民的内心里能静谧如水吗?期待的焦灼,胜利的喜悦,失望的沮丧,这些牵动神经的情绪,无不表现在眼神里。他们的欢喜与痛苦,他们的得意与失望,都充分地包含在眼睛里。这股市如何让他们寝食不安,从那略带血丝的恍惚眼神,就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由此我推断自己,是难以经受这种折磨的,当然也就成不了股民。就是真有一天不小心,混进股民的圈子里,那也一准是股票炒我,我是万万炒不了股票的。这就叫做什么人什么命。还是安分地靠工资维生的好。   跟我一样急性子的人,有的也许想试一把,领略一番股市的风情,或者想捞上一点儿钱,那你也不妨炒炒看,免得误了财运将来后悔。不过劝你还是要悠着点儿,这炒股毕竟不是观赏足球,你喜欢的球队真的输了,气得你砸坏了电视机,那也不过几千元钱。这炒股要是被套住,万一一时半会儿出不来,恐怕就不是区区小数了,弄不好气出个好歹的来,岂不是连老本儿都赔了。那就实在划不来啦。

还是那句老话,攀高之心人人有,生活之路自己走,不见得都随大溜儿。为人做事得讲个自知之明,连自己是半斤是八两都不清楚,在生活中难免要碰壁的。这炒股票做生意更是如此,万万不可因财迷心窍,一时心血来潮就轻举妄动。

1998年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