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口才赢就一生全集
442200000019

第19章 该说谎时就说谎

该说谎时就说谎

谎言终究是谎言,不值得我们去推崇。但善意的谎言是出于善良的动机,以维护他人利益为目的和出发点的。善意的谎言是一种处世的方式,是一种替人着想的品质。谎言就像生活的调味剂,在适当的时候说出来的谎言,饱含真诚和甜蜜,能让说谎者与被“骗”者共享欢快。

谎言是生活的一部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说真话,往往不像说谎话容易被人称做老实,原因是,只要你说的这个谎话对别人有利,那么别人必定会说你很老实,否则,不就是等于否认他并没有你说的那么好吗?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有些人之所以喜欢听好听的谎话,主要是因为他们宁愿你说谎话欺骗他、哄骗他,也不想听到会让他心里受到伤害的真话。

或许,就是因为这些缘故,我们经常会被迫说出某些自己根本不想说的应酬话,被迫不得不睁着眼说瞎话,被迫不得不说上些连自己都不可能相信的鬼话。

虽然,我们很不愿意说出言不由衷的假话,但这就是你不能不面对的现实,就是所谓的人情世故,所谓的人性主流意识。我们从小就被逼着一定要学习孔融让梨的精神,忍痛割舍掉自己非常想吃的大梨,而且还要再三地强调自己是心甘情愿的,否则,前面的那个礼让动作,在别人眼里就是虚伪做作,就是不够老实。

有一个小男孩,在父母的教诲下总是显得非常的礼貌,遇到喜欢的食物也知道要谦让别人,周围的人们都夸他聪明懂事。有一天,家里来了一位客人,小男孩也同平常一样将自己那个最大的苹果送给客人吃,客人一边称赞他,一边接过了苹果。可是当这位客人刚刚咬下第一口苹果的时候,小男孩就“哇”的一声哭了出来,边哭还边说:“你凭什么吃我的大苹果?你凭什么吃我的大苹果?”客人在莫名其妙的同时也尴尬万分。

原来,从前家里来客人只是接过食物之后就重新放回盘子里,很少有人真去吃它。男孩也就养成了习惯,可是,这次见他自己喜欢的食物真的被别人占有了,他自然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

可见,人性就是如此,所以在生活中,要处处给自己留有余地,如果你太过于老实地说出对自己不利的真话或者做出绝对真实的举动,通常就会被人称做笨蛋,因为只有所谓的笨蛋才会那么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暴露在别人的面前。

说谎也是一种智慧

我们所处的社会是纷繁复杂的,大家都是凡人,都期望能出人头地。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欲望和念头,不加选择、不分对象、不分场合把什么都和盘托出,那只会被人当成“笨蛋”来看,只有把握一定的原则,把握好其中的分寸,你才会成为一个聪明的人。

生活离不开谎言,有些时候,你不能不说谎;在一些非常的时刻,甚至只有说谎,事情的结果才会更加圆满。

《最后一片叶子》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它的故事是这样的:

在某医院的一个病房里,身患重病的一个女病人房间外有一棵树,树叶被秋风一刮,一片一片地掉落下来,病人望着落叶萧萧、凄风苦雨,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想:当树叶全部掉完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此情后,被这种悲泣深深打动了,他用自己的画笔为树枝画了3片叶子,使那位濒临死亡的女病人坚强地活了下来。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事例,作为医生,面对一个生命垂危的重症患者,经常会宽慰他说:“只要配合治疗,很快就会康复的。”而几乎没有一个医生会对病人说:“你根本没有希望了,很快就会死。”同样,作为病人亲友的人,在去探望病人时,即使知道他活不了几天了,也要与医生配合,把谎撒下去,让病人满怀信心地接受治疗。因为生命本身有时是会创造奇迹的,即使没有奇迹出现,让病人充满希望地多活两天也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的表现。这个时候,你不撒谎,还能怎么办?

在医疗方面,谎言必不可少,在教育方面,适当的谎言也会对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育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教师如果善用美好的谎言鼓励学生,学生就会树立信心,并且真正有所进步。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试验:

把能力相当的初一年级学生分成三个小组,第一组经常给予表扬与称赞;第二组经常给以责备和批评;第三组既不给以表扬和称赞,也不给以责备和批评。

给三个组以相同难度的数学练习题做,这个实验连做了一个星期,得出的结论是:第一组学生的成绩在不断上升;第二组学生一开始有进步,中途就停滞不前了,学习效果不好;第三组学生前三天成绩上升,以后成绩变得直线下降。可见能使学生实力倍增的谎言格外受到欢迎。

大学教授们经常要给自己的学生写推荐信,这些推荐信可能是用来向国外学校申请奖学金,也可能是用来到人才市场上参与激烈的职业竞争,如果学生的确是顶尖的人才,那便不必多说,照实写来就是了。倘若教授诚恳地指出该学生不是出类拔萃的顶尖人才,通常接受推荐的一方就可能理解为该学生是个差劲的学生。如果这样做,他可能伤害这个学生,使其失去深造的机会或难以找到工作,甚至对其一生的命运都会产生不良后果。所以,教授们提笔写推荐信的时候,必定在其中夸大学生的成绩和能力。你可以认为这是在撒谎,但撒这样的谎是必要的。

撇开道德的标准,谎言就是一种智慧。真理和事实是客观的,说与不说一个样,只有谎言才能体现些“人文色彩”。

真实是编造出来的

编造出来的真实往往更具吸引力,而且如果能运用得当,它还会给你带来巨大的收获。英国著名作家、戏剧家萧伯纳曾经说过:“我开玩笑的方法,就是编造真实。编造真实乃是这个世界最有情趣的玩笑。”

《三国演义》中,张松欲献四川地图与曹操。曹操看不起矮小、貌陋的张松,拂袖而去。

曹操的主簿杨修是一位能言善辩的人士,在斥责张松的同时,傲慢地声称曹丞相具有雄才,并出示曹操撰写过的兵法书籍《孟德新书》来佐证。谁知张松博闻强记,将书接过看了一遍,便熟记于胸,而后大笑道:“这本书连我们蜀中的三尺小童都能够背得,你怎么能说是‘新书’呢?这是战国时无名氏所作,曹丞相盗窃以为己有,也只能骗得了你这样的人物!”杨修驳斥说:“丞相私藏的书,虽然已经成帙,但是并没有流传开来。你说蜀中小儿暗诵如流,是在欺骗我吧?”张松立即表示:“你如果不信,我现在就背给你看。”于是将《孟德新书》从头至尾背诵一遍,并无一字差错。杨修大惊,得知此事的曹操也纳闷:“莫非古人与我暗合?”竟然下令将这本书撕碎之后烧毁。于是让杨修领张松来见他。

在这场交锋中,张松之所以能够灭曹操、杨修的傲慢气焰而获胜,就在于成功编造了一种“真实”,将本来没有的情况当做客观事实推出,并得到了对方的信任,最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而要想让这种编出来的事实真正发挥出它的作用,就需要巧妙地把握好两个步骤:

1. 要编得合情合理,让对方真假难辨

在你编造某种真实的时候,要尽量显得合情合理,不能与现实生活的差距过大。要编得大致符合当时、当地、当事人的实际情况。

在交往的过程中,如果对方对你抱有某种程度的戒备与警惕,对你所说的一切也会本能地产生怀疑。这就更需要在编造时,在合理上下些功夫。有时,不防来一点真真假假,造成一种虚虚实实的混沌局面。

2. 表达要疏而不漏,态度诚恳

表达的主要形式是语言,同时,应当辅以情感、神态、动作、语调等的帮助。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了孙刘联合抗曹,在劝说周瑜时,便编造出“曹操征伐江南,是为了得到二乔”之说。而为使周瑜深信不疑,其示意就相当细致周密,先是将曹植《铜雀台赋》中的“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改为“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巧妙地移与二乔。激起周瑜大怒后,又佯作惶恐之状,连称:失口乱言,死罪,死罪!之后,又故意劝他“事须三思,免致后悔”。这样才巩固了自己所要达到的目的。

因此,在表达的过程中,要细致周密,既要千方百计调动对手的情感,使他对自己建立起足够的信任,又要竭尽全力维护自己,使对手没有任何怀疑的余地。要让对方明白:如果不相信你所说的,那么,便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只有相信你所说的,自己才能获得利益,迫使他作出“相信你所说的”是唯一选择。

为了更有效,还可以站到对手的角度上,设身处地地为对手的利益说话,使对手感到自己是为他好,双方的利益是一致的,并适当使用一些缓解对方警惕性的言语。如现代社会诸如“考虑到我们双方的利益”、“这是人人皆知的”、“早就如此”、“聪明的人都会这样做”之类。如此,对手的防线最终会崩溃,自觉不自觉地相信了你所说的话。

如果你能本着真诚的原则,编造出他人容易接受而不伤害其他任何人利益的谎言,那是你的高明之处。相反,你若本末倒置,即使“真诚”有时也不会被人理解。

用谎言做自己的护身符

示假隐真有利于保存实力和争取先机。

明朝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一改当皇帝前那种爱护百姓,礼贤下士的作风,而是性情暴躁,杀人如麻,大批功臣宿将都被他杀了。洪武15年,朱元璋又建立了锦衣卫这个特务组织,随便抓人杀人。

但皇太子朱标却很仁慈,见父皇乱杀人,心里很不赞成。而朱元璋见自己年事已高,一心想训练太子将来做皇帝的能力,常常要太子按自己的意图处理政务,所以父子总是有意见分歧,弄得满朝文武百官左右为难。

有一天,朱元璋让御史袁凯送案卷给太子。

这袁御史是松江华亭人,字景文。他博学多才,诗也做得好,写过一首白燕诗,故人称“袁白燕”。

太子接过案卷一看,见父皇又要杀许多人,心中很难过。他只在案卷上写上几句话就交给袁凯呈予父皇。

朱元璋见太子在案卷上写道:

“父皇陛下!依儿臣之见,以仁德结民心,以重刑失民心。望父皇三思。”

朱元璋看后脸色一沉,突然问袁凯:

“朕要杀人,太子要从宽,你说谁对?”

袁凯本已吓得心直跳,听到皇上发问,他脸上急得冷汗直冒。如何回答呢?一个是皇帝,一个是太子,说谁不对呢?袁凯心中一急,倒是急出话来,叩头答道:

“微臣愚见,陛下要杀,乃是执法;太子要赦,乃是慈心,都有道理。”

这一答,满朝文武无不暗暗称赞,就连朱元璋也暗暗称是。

袁凯和文武百官刚松了口气,却猛听朱元璋手拍御案,怒气冲冲地站了起来,指着袁凯骂道:

“你这老猾头,竟敢在朕面前两边讨好。我先斩了你,看还有谁敢在朕面前花言巧语!”

这一下吓得百官手足无措,袁凯更是吓得脸色苍白,瘫倒在殿上。幸亏还有几位胆大的大臣跪着替袁凯求情,朱元璋才没有杀袁凯。

袁凯退朝回到家里,将今日在朝中所发生的事一说,伤心地叹了口气: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今日虽躲过,难逃明日。”

妻子愤恨地说:“看来今日朱皇帝和始皇差不多了!”

“秦始皇?”袁凯口中喃喃地念道,忽然想到秦一世逼要赵高女儿赵艳容,赵艳容装疯的故事……

第二天早朝,朱元璋要找袁凯的岔子,一上来就召袁凯,谁知叫了两声,都无人答应,袁凯没有上朝。

百官又都吓了一跳。

“袁凯哪里去了!”朱元璋怒容满面。“派人去袁家看看,看他为何不上朝?”朱元璋喝令道。不一会儿,去察看袁凯的人上殿奏道:“启奏陛下,袁御史疯了。”

“什么!他疯了?”朱元璋怔了一下。

“是的,”来人又奏,“他昨晚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砸锅摔碗,打人骂人,乱蹦乱跳,嘴里又胡言乱语。折腾一夜,把家里的东西摔了一地。”

朱元璋冷笑道,“昨日还是好好的,到晚就疯了,这老家伙又耍什么花招?疯了也给我绑到殿上!”

袁凯被绑上殿,只见他披头散发,满脸黑灰,衣衫被撕破,浑身沾满了粪污。到殿上,他呆呆直立,不参不拜,不禀不报,两眼向上翻。

“他真疯了!”百官摇头叹息道。

朱元璋半信半疑地说:“来人,拿木钻钻他一下,看他是真疯还是假疯!”

木钻在袁凯手背上钻了一洞,鲜血直流,而袁凯却毫无反应。

“这老儿真疯了,带出去吧!”朱元璋挥了挥手。

袁凯木头似的站在那里,丝毫反应也没有。两人将他送回家里,却躲在门口偷看。只见他进门后,不喜不怒,却学狗爬叫,血弄得满脸都是。两人回朝禀报朱元璋。朱元璋仍不放心,第二人再派亲信前往察看。只见袁凯爬在地上又滚又叫,手里捧着一团屎往嘴里塞。那亲信一阵恶心,只看一会儿就回宫复命,肯定地说袁凯真疯了。

朱元璋听了笑着说:“也罢,不管这老儿真疯假疯,既吃屎就当他真疯了。”

其实,袁凯是假疯。他料定朱元璋决不会轻易放过自己。朱元璋的亲信来察看前,事先叫妻子用炒面拌糖稀做成屎状,放在篱笆旁。亲信以为他真的把屎吃掉了,时间一长,袁家人呈报回乡养病,朱元璋也不愿意再给疯子发俸禄,也就准了。袁凯终于用装疯这一招骗过了朱元璋,捡得一条性命回到自己的故乡——松江华亭,得了个善终。

袁凯装疯卖傻虽然吃了些苦头,但是,这点苦头和丢掉性命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呢?像这样的假象常常能够混淆对方的判断,从而有效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也许有人会说,弄虚做假,不是君子的做事原则,但问题是,如果死了,败了,自认为君子或被人称为君子,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不分条件,一味地坦诚,只会把自己送上绝路。

假话真说的分寸和艺术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待人处世都讲究真诚,说假话最要不得。但是如果你善于把假话当成真话来说,讲究“说谎”的尺寸和艺术,“假话”也会给你带来好处,因为人性中一条很重要的弱点,就是大家都乐于被虚假的事实所安慰。

说好假话最关键的是假戏要真做,态度要诚恳,不要犯对方的忌讳。倘若你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向对方说一些听起来舒坦愉悦的话语,即使是礼貌性的赞美,有时对方非但不接受你的心意,反而会对你产生虚伪的不良印象;因此,诚恳认真的表情是改变对方对你的看法的重要策略。纵然你说的话完全与事实不同,是真正的假话,但只要是极具诚意的表示,对方仍会相信这是你的由衷之言,自然就会对你产生良好的印象,这是不证自明的道理。

毋庸置疑,说假话的时候你的最佳策略便是“认真的表情”,同时把既干脆又果断的说法及语气派上用场。比如说,在与他人打招呼寒暄“你看起来容光焕发,神采奕奕”之后,马上再补上一句“看起来比你的实际年龄年轻多了!”相信对方必然会产生一股飘飘然的满足感,对你更会产生良好的印象,因为喜欢被人赞美年轻,是人之常情。

总之,说假话要说得恰到好处,否则,弄巧成拙不说,还会给人留下虚伪做作的印象。

巧言应对特殊场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说话场合,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当与对方的语言交流出现意外情况时,必须随时应变,迅速、灵活、适当地反应和处理,所以要掌握一些特殊情况下的说话技巧,做到有备无患。

话题妙移,尴尬自解

人们在交谈中,有时话题枯竭、有时情况突变,都须立即转移或更换话题以摆脱谈话困境,使对话继续进行下去,达到自己的目的。通常在以下情况下需要转移或更换话题:

原定的话题已经谈完,对话无法进行下去。

对话中意外失言,出现尴尬场面。

对话中的一方对此话题不感兴趣,甚至出现厌烦的情绪。

对话中出现对立意见,继续谈下去,可能引起双方不快。

对话中情况突变,给一方造成了危败的颓势。

那么,出现这些情况时,如何更换话题呢?请看下面的例子:

一个数学教师刚走上讲台,同学们忽然大笑起来,令他感到莫名其妙。

坐在前排的一位女同学小声对他说:“老师,你的扣子扣错了。”

教师一看,果真第四颗扣子扣在了第五个扣眼里。

当时场面有些尴尬,突然间,这位教师煞有其事地对学生们说:

“老师在想心事,急急忙忙赶着来上课才会不小心扣错。不过,这也没什么好笑的,因为昨天我们有的同学做习题时,运用数学公式就是这样张冠李戴的。”

这位老师先是用幽默的话语为自己解了围,紧接着又顺势把这个意外事件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连了起来,借此作比,指出了学生学习中的类似错误,既显得自然,表达又具体,很快就为自己解除了尴尬的局面。

当然,在自己处于被动的尴尬境地时,运用转移话题的策略可使自己转危为安,但若能熟用此策略,使他人也能从尴尬的境地顺利走出并保全他人面子,那才可谓是真正的口才高手。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有一流的外交手腕,他的“穿梭外交”促成了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的和谈,改善了埃及和以色列之间的关系。

在1970年以阿战争期间,基辛格率领美国代表团前往埃及,与埃及总统沙达特举行会谈。会谈一开始,沙达特简单地说了几句开场白后,便单刀直入地向基辛格提出一项计划,主要内容是要求以色列撤出西奈地区,并希望基辛格能够立即表态。

事实上,要说服以色列从苏伊士运河往后撤退几公里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况计划要求以色列退出绝大部分西奈地区呢?换个角度,即使以色列肯让步,埃及所提出的交换条件又是什么?沙达特在这方面并没有提出任何说明,只是一味地含糊其辞,使基辛格根本无法同意这个计划。但是,会议才刚刚开始,不论基辛格是否赞同这项计划,都会使他陷入两难的境地。也就是说,如果表态反对,马上就陷入僵局;如果赞成,因为埃及根本没有提出明确的“交换条件”,缺乏说服以色列的理由,以色列绝对不会接受这项计划。

基辛格果然不愧是外交高手,他面带微笑,采用转移话题的策略说:“总统先生,在我们谈论手边的事务之前,你能否告诉我,在10月6日那天,你是如何成功地发动了惊人的突袭?毫无疑问,那是一个关键性的转折点!我们之所以会有今天的会谈,就是这个转折点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沙达特一听,不禁飘飘然,因为基辛格提到了他最引以为傲的事。他眼睛笑得眯起来,也不再要求基辛格表态,反而开始兴高采烈地谈起那次成功的突袭行动。

由于基辛格顺应沙达特的“强者心理”,才巧妙地避开这一必须表态的尴尬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