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晋江县志道光本
4457900000070

第70章 兵制志(2)

水寨所辖汛地,隆庆府志载:旧岱屿以北接于兴化,南日水寨辖之,岱屿以南接于漳州,浯屿水寨辖之。嘉靖四十二年,军门议以本寨兵船一〈舟宗〉,直至湄洲屯扎,一〈舟宗〉直至料罗屯扎,而埈上一带量拨巡哨。寇至则以全力守湄洲,而于平海卫前与南日会哨。铜山又守旧浯屿,而于担屿与浯屿会哨。本寨汛地,北至南海,南至担屿。万历府志所载,浯屿寨兵,分四哨,出汛时,一屯料罗,一屯围头, 一屯崇武,一屯永宁。每汛舆铜山、南日两寨及浯铜游兵合哨,稽风传筹。浯铜游兵分二哨,出汛时一屯旧浯屿, 一屯担屿。每汛与浯屿寨兵合哨。惟澎湖游兵,专过澎湖防守。凡汛,春以清明前十日出,三个月收。冬以霜降前十日出,二个月收。收汛毕日,军士放班,其看船兵,拨汛地小防。

水寨战船,隆庆府志载:嘉靖以前,水寨战舰皆出之卫所,及后广募民舰,旋设舟师于五寨之外,分十有六澳,船不加多,力分势寡。嘉靖四十三年,复水寨之旧,每寨设兵船三十二只,用兵二千二百名;以把总领之,属总兵官统督,监军道监督。万历府志载,福船势力雄大,最便冲犁,所以扼贼船于外洋。次号哨船、冬船,以便窄港攻战。小号鸟船、快船,以便哨探或助力袭击。如福船出洋犁贼,贼船势将内逼,哨、冬船与鸟、快船急抢上风,又出贼船之内,向外逐打,务逼使出洋,内外夹击收功。

巡检弓兵

明初,沿海置巡检司兵,曰弓兵。隆庆府志:本府各县巡检司共一十九处,额编各司弓兵名数多寡不等,共一千六百五十名。每名工食银七两二钱。嘉靖三十九年,弓兵百名内裁减三十名,扣银解布政司充饷。四十二年,巡检司弓兵,只留一十二名以充哨探盘诘。后又有并司裁革者,其尚存巡司兵额稍有所增。万历时各司兵额多寡不同。

晋江县:围头巡检司、乌浔巡检司、祥芝巡检司、深沪巡检司。以上四司,旧设弓兵额各一百名,万历时各存一十八名。

隆庆府志载谭军门疏议云:洪武至正统年间,经略诸臣江夏侯、焦侍郎等官,自福宁州以达漳泉,置卫所共二十五,巡司四十有五,水寨五处。卫所、巡司以控贼于陆,水寨防之于海,则知巡司衙门虽小,而与水寨同时建设,所以联络声势,保障居民也。迩年兵饷缺乏,扣银解充,似亦一时不得已之权。今海防无儆,生齿日繁,彼处离城窎远,则流官弹压与弓兵防守,皆似难免者,况土民鱼盐为生,惯习风涛,尤堪水战,飞石放镖,乃其长技,近年屡与贼斗,贼亦畏之。若以弓兵工食,就彼招募土民,籍之于官,且耕且守,禁其尅削,作其锐气,即胜兵千余,不召而集,恐客兵不及也。

民兵有机兵、乡兵二种。

洪武初,立民兵万户府,简民间武勇,编成队伍,以时操练。有事用以征战,事平复还为民。有功者一体升赏。正统十四年,命本地官司率领操练。天顺元年,命鞍马器械悉从官给。弘治二年,选取民壮,州县七八百里者,里二名;五百里者,里三名;三百里者,里四名;一百里者,里五名。须年二十以上,五十以下精壮之人充数。每民工食银七两二钱。春夏秋月每二操,冬操三歇五,谓之机兵。明制,凡临敌失一军以上者,与失机同罪,故名。晋江县机兵,隆庆时额三百五十名,万历时存九十名。六年,严禁官司不得私役。嘉靖三十六年,都御史阮鹗抽拨与军余团练于府城大教场,唯安溪以防守县城不与,后以充饷递减,隆庆时存一千四百六十六名,万历时存七百三十名。又有乡兵者,嘉靖三十七年,都御史王询行令添设,专备城守。泉州共八百四十六名,亦除安溪防守县城,其余四县与机兵一体团练。四十五年,知府万庆以军余革归原卫,裁减乡兵额,后复奉文尽行裁革。晋江县乡兵,旧额二百名,隆庆时存一百五十名。万历志云:乡兵不支工食,养之无道,教之无素,易以滋扰。《闽书》云:嘉靖以倭故设土兵,招郡民,聚之教场,谓之土营。按:隆庆、万历二志皆不载土兵。《闽书》所谓土民〔二〕,即二志所谓乡兵也。

隆庆府志:正德间,名臣王琼题为计处民壮事,我朝旧制,自京师以及天下设置卫所,编充军伍几至百万。令州县百姓供给粮饷,计天下田租之入,大半供军。军以卫民,民以供军,未闻卫所之外复有兵民之设也。自正统十四年军伍消耗,边患警急,始议召集壮勇以自护卫。盖一时权宜之计,事宁之后即当罢革,以示休息,修明军政,以复旧规。合无本部通行各处抚按查勘,但系弘治七年给事中孙儒奏准,新设民壮通行革罢。其正统十四年以后,弘治七年以前,原设机兵民壮俱照旧存留,俱听本州县掌印官提督操演,缉捕盗贼。查正德末年,疏虽未行,嘉靖之初,竟蒙递减。本府见在机兵之数,或是弘治初额。今卫所军数既未卒复,机乡二兵难免添设。惟在严行挑选,禁革买闲,勤其操练,免其杂役,器械有给,教艺有师,犒赏以信,鼓舞有方,则土著莫非胜兵。先年知县柴镳钱之选,已行之而有成绩,如其不然,于事无益,于民有害,谋国之大臣,议论如出一口焉。

客兵

嘉靖间,都督戚继光以所练浙江义乌兵屡舆倭战有功,巡抚谭纶奏留其兵,设参将、游击等官带领,分戍八郡,来去不常。隆庆四年,院道议募浙兵一营,是为旧营。万历二十年,以海上有警,又议增募一营,是为新营。万历时,以饷绌裁减。

泉州旧营,浙兵也。名色:把总一员,哨官四员,初屯兵六百名。后兴新营,匀派实额五百七十五名,紥守府城,就东门外起营房百余间居之。万历三十三年,裁存四百五十名。春冬二汛,二哨守料罗,一哨守安海,一哨守围头兼顾福全,一哨守郡城。后议以安海为泉州门户,撤围头一哨,陆兵添守安海。

泉州新营亦浙兵也,把总一员,哨官四员,目兵五百七十五名。万历三十三年,裁存四百五十名。冬春二汛,二哨守崇武,一哨守永宁沙堤,一哨驻扎郡城。以上二营,裁后兵额皆并,官长等项,名员在内。把总日支银二钱。哨长日各支银七分。哨长高招一十七名,日各支银五分。队长、书记四十九名,日各支银四分。把总家丁二名,健步二名,四哨长家丁、健步各一名,兵夫杂流三百四十七名,日各支银三分三厘。每营每月约支粮银四百六十两有奇,俱派在本府属县征给。

国朝兵制

福建陆路提督军门驻郡城。《大清会典》:顺治三年,设提督军门,统辖全省水陆军务。康熙十七年,另设水师提督,本军门专管陆路标下中、左、右、前、后五营,统辖全省陆路镇营。兹录在郡境者,其余不载。每年俸银八十一两六钱九分四厘,养廉银二千两,薪银一百四十四两,蔬菜烛等银一百八十两,心红纸等银二百两,草干银二百四十两,赏号银五百两。系赏给阅操官兵。

中营中营防守府城并安溪县地方。东至罗渡,与城守营南安县汛分界;西至葫芦寨,与龙溪县漳州城守营华崶场前汛分界;

又西至石门隔,与漳平县漳州城守营牛港汛分界;南至东岭,与同安营大路尾汛分界;西南至董林隘,与长泰县漳州城守营严溪汛

分界;又西南至鹿跳石,与龙溪县华崶汛分界;北至牛尾岭,与永春州本标左营黄坂汛分界。

参将一员,驻防府城。每月俸薪银一十三两,养廉银四十一两六钱六分六厘六毫,心蔬等银七两。

守备一员,驻防府城。旧分防安溪县徐州汛,雍正八年改驻郡城。每月俸薪银八两二钱八分二厘八毫,养廉银二十一两六钱六分六厘六毫,心蔬等银三两五钱。

千总二员, 一驻府城, 一驻安溪长坑汛。内一员雍正六年以前裁,至十一年复设,各营同。每员每月俸薪银四两,养廉银一十两。

把总四员,二驻府城,一分防安溪县汛,一分防安溪湄上汛。又雍正五年奉文设外委千、把总,即于马战兵额内一体支饷,各营皆同。每员每月俸薪银三两,养廉银七两五钱。

马战兵九十八名,外委、额外九员在内。每名每月给饷银二两,米三斗。步战兵二百五十六名。每名每月给饷银一两五钱,米三斗。守兵三百八十名。每名每月给饷银一两,米三斗。共额设马、步战,守兵七百三十四名。原额马、步战,守兵八百六十六名。雍正九年,调战守兵三名入安海汛,十一年调守兵二名入长福营。乾隆三年,调战守兵四名入屏南县汛,八年调战守兵三名入诏安红花岭汛,存马、步战,守兵共八百五十四名。十七年改马兵二名为步兵,移马饷于建宁镇。各员于马战兵内随粮二十四名,步战兵内随粮五十二名,守兵内随粮二十四名。乾隆四十七年,改随粮为养廉,裁改马、步战,守兵随粮虚额共一百名,补步战兵一百二十名,实额设马、步战,守兵八百七十四名。乾隆四十八年,抽调步战兵一十一名赴台湾淡水营,并北路中、左、右等营添防。乾隆五十四年,抽调外委一员、步战兵二十名、守兵三十名,赴台湾北路中营添防。嘉庆三年,抽调马战兵二名、步战兵一十五名、守兵三十三名,赴新设洪濑汛添防。嘉庆十三年,抽调步战兵五名、守兵八名,赴台湾新增艋舺营戍防。道光四年,因艋舺营改换水师,将原戍兵丁改配台湾城守右军戍防,共抽调马、步战,守兵一百二十五名。又嘉庆十九年,裁降马战三十名,改入步战兵九名,守兵二十一名。道光元年,裁减马战兵一十五名。现存今额。各员自备坐马四十四匹。每月每匹支草乾银一两。兵战马九十八匹。每月每匹支草乾银一两,外委额外马匹在内。原额一百七十匹,乾隆四十七年改随粮为养廉,扣除马战兵名下马二十四匹。乾隆五十四年,抽调外委往台添防名下马一匹。嘉庆三年,抽调马战兵往台添防名下马二匹。嘉庆十九年,裁降兵战马三十匹。道光元年裁减兵战马一十五匹。现存今额。

驻防泉州府城,兵共四百二十二名。内拨兵分守四处:东门城堆,兵六名。东鼓楼堆,兵五名。承天口堆,兵五名。米仓口堆,兵五名。余俱分防安溪县汛,不载。

左营左营防守府城并永春州地方。

游击一员,驻防府城。每月俸薪银一十两,养廉银三十三两三钱三分三厘三毫,心蔬等银六两。守备一员,驻防府城。每月俸薪银八两二钱八分二厘八毫,养廉银二十一两六钱六分六厘六毫,心蔬等银三两五钱。

千总二员,一驻府城,一分防永春州汛。每员每月俸薪银四两,养廉银一十两。

把总四员,三驻府城,一分防永春州黄坂汛。每员每月俸薪银三两,养廉银七两五钱。

马战兵九十八名,外委、额外九员在内。每名每月给饷银二两,米三斗,草干银一两。步战兵二百三十五名。每名每月给饷银一两五钱,米三斗。守兵三百二十七名。每名每月给饷银一两,米三斗。共额设马、步战,守兵六百六十名。原额马战兵一百七十名,内各员随粮二十一名;步战兵二百三十名,内各员随粮五十名;守兵四百五十四名,内公粮二十四名。乾隆四十七年,改随粮为养廉,公粮为公费,裁改马、步战,守兵随粮、公粮虚额共九十五名,补步战兵一百二十名,实额设马、步战,守兵八百七十九名。乾隆四十八年,抽调步战兵一十一名赴台湾淡水营并北路中、左营添防;五十四年抽调外委一员、步战兵二十名、守兵三十名,赴台湾北路中营添防。嘉庆三年,抽调马战兵五名、步战兵三十八名、守兵八十七名,赴新设洪濑汛添防。嘉庆十三年,抽调步战兵五名、守兵七名,赴台湾新增艋舺营戍防。道光四年,因艋舺营改换水师,将原戍兵丁改配台湾北路左营戍防。共抽调马、步战,守兵二百四名。又嘉庆十九年裁降马战兵三十名,改入步战兵九名,守兵二十一名。道光元年,裁减马战兵一十五名。现存今额。各员自备坐马二十二匹。每月每匹支草乾银一两。兵战马九十八匹。每月每匹支草乾银一两,外委、额外马匹在内。原额一百七十匹,后裁,改存今额。

驻防泉州府城,兵共三百八十七名。内拨兵分守七处:双门前堆,兵六名。西鼓楼堆,兵六名。南鼓楼堆,兵十名,另防火兵十名。新门城堆,兵十名。执节宫堆,兵六名。火药局堆,兵六名。水门城堆,兵六名,与前、后二营轮换。余俱分防永春州汛,不载。

右营右营防守府城并本县地方。东至海,与金门镇左营水汛分界;西至前埔塘,与泉州府城守营大盈汛分界;又西至后湖汛,与城守营安海汛分界;南至福全塘,与城守营围头汛、南沙冈汛分界;北至径边塘,与城守营洛阳汛分界;又北至后渚塘,与城守营浔美汛分界。

游击一员,驻永宁卫。原驻府城,乾隆七年,移驻永宁卫。每月俸薪银一十两,养廉银三十三两三钱三分三厘三毫,心蔬等银六两。

守备一员,驻防府城。每月俸薪银八两二钱八分二厘八毫,养廉银二十一两六钱六分六厘六毫,心蔬等银三两五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