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径中径又径
4465500000018

第18章

勵行法

斷愛門

執持觀想之功。未嘗無懃懃懇懇者。而於世緣未能割斷。愛情牽曳。即妄念紛飛。有所好樂。固為愛。忿懥憂患恐懼。亦由愛而生。心不能正。職此之由。縱有平時覷破。而臨事難免動心。以致淨功無成。良可嘆惜。必有堅忍之力。斫斷愛繩。時時體察。由強制而至於自然。其庶幾乎。輯斷愛門。

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曰。有問學人云何得離塵欲。得無障礙。菩薩曰。我將由小而推之大。由外而推之內。汝等當善解其義。有人于此。無故而奪汝一文。動嗔恨否。答曰。一文雖微。見奪則嗔。又無故而與汝一文。生喜悅否。曰。一文雖微。見與則喜。有答以一文甚微。與何足喜。奪無可嗔者。菩薩曰。汝能如是。心之清淨久矣。何至今日尚沈濁垢耶。汝等當知學人洗心不密。見有見無。處處是著。念念皆貪。所以業識紛馳。無暫停止。即念一句阿彌陀佛。心想依然外遊。未能頃刻歸一。良由汝等於無量劫來。未嘗發一時一日遠離塵欲之心。故此塵欲亦從無始劫來。未嘗一時一日肯離汝心。身纏心縛。深入塵網。那得如蓮華出淤泥而不染。故知欲斷貪著。先從一文之與奪。作棄捨觀。作非我有觀。奪不起嗔。與不起悅。如是乃至百千萬文。乃至億億萬文。乃至身肉骨髓。乃至過現未來心意意識。乃至生死業報。菩提涅槃。一切皆如此一文之與奪無異。自然習漏消亡。障緣永滅。漸履清淨。成就道品。汝等當依此修行。勿更自虞窒礙。又曰。汝等慮身纏世網。念頭不得乾淨耶。我有一法。汝但發箇遠離求度之願。將牢牢歸向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之心。換卻牢牢奔走名利之心。便能即塵勞而覺路矣。

樂邦文類。宋法因冥心淨業。施者至。不得卻。受其少分。所居室或勸新之。曰此軀尚無常。何事外物為哉。紹熙四年八月示疾。於定中見淨土二菩薩。

幽溪大師淨土法語曰。求其為吾真切教誡。莫要乎楊次公之兩言。謂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夫念佛以一其心。懇切持名。專志不亂。此吾所當盡心者。然或忘之而不能念。念之而不能一。無他。為情愛之所牽也。夫輕愛以杜其妄。斬斷情根。脫離愛網。此吾所當盡心者。然或念之而不能忘。忘之而不能盡。此無他。為念心之不能一也。故念佛求生淨土之人。尋常有娑婆一愛之不輕。則臨終為此愛之所牽而不得生。矧多愛乎。即極樂有一念之不一。則臨終為此念之所轉而不得生。矧多念乎。蓋愛之所以為愛者。有輕焉。重焉。厚焉。薄焉。正報焉。依報焉。歷舉其目。則父母妻子。昆弟朋友。功名富貴。文章詩賦。道術技藝。衣服飲食。屋室田園。林泉花卉。珍寶玩物。種種妙好。不可枚盡。大而重於泰山。小而輕於鴻毛。有一物之不忘。愛也。有一念之不遺。愛也。有一愛之存於懷。則念不一。有一念之不歸於一。則不得生。嗚呼。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此兩語。可謂刮翳眼之金錍。治膏肓之聖藥。凡有志於求生極樂者。宜以此書之於屋壁。銘之於肌膚。時時莊誦。念念提撕。於娑婆之愛。日求其輕。極樂之念。日求其一。輕之又輕之以漸階乎無。一之又一之以漸鄰乎極。果能如此。則此人雖未脫娑婆。不是娑婆之久客。雖未生極樂。已是極樂之嘉賓。臨終正念現前。往生極樂必矣。或問輕愛有道乎。曰輕愛莫要乎一念。又問一念有道乎。曰。一念莫要乎輕愛。或者莞爾。謂曰。師言首鼠兩端。似無主正。俾學者乎何從。曰。非兩端也。欲明一念之所以也。蓋念之所不能一。由散心異緣之使然。散心異緣。又由逐境紛馳之使然。故娑婆有一境。則眾生有一心。眾生有一心。則娑婆有一境。故曰心生故種種法生。法生故種種心生。聚緣內搖。趣外奔逸。心境交馳。塵沙莫盡。愛苟不忘。念能一乎。故欲一其念者。莫若輕其愛。欲輕其愛者。莫若一其心。一其心者。莫若杜其境。眾境皆空。則萬緣都寂。萬緣都寂。則一念自成。一念若成。則愛緣俱盡。故曰欲一其念。莫若輕愛。欲輕其愛。莫若一念。蓋愛之與念。勢不兩立。若日月之代行。明暗之相背也。或曰杜境有道乎。曰。余所謂杜境者。非屏除萬有也。亦非閉目不觀也。將即境以了其虗。會本以空其末也。正以萬法本自不有。有之者情。故情在物在。情空物空。物空而本性現。本性現而萬法空。萬法空而情念息。自然而然。非如勉強。楞嚴所謂見與見緣。并所想相。如虗空花。本無所有。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云何於中有是非是。是以欲杜其境。莫若體物虗。體物虗則情自絕。情自絕則愛不生。而惟心現。念一成。故圓覺云。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非漸次。一去一留。不容轉側。功效之速。有若桴鼓。學道之士。於此宜盡心焉。又問曰。輕愛與一念。同乎異乎。對曰。能輕娑婆之愛。未必能一極樂之念。能一淨土之念。必能輕娑婆之愛。此約無志有志間說也。若去無志而獨言有志。則愛非念一而不忘。念非忘愛而不一。兩者功夫。初無間然。

蓮池大師自警曰。先民有言。禹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我今衰殘。奚啻惜分。一彈指頃。毋雜用心。毋雜用心者。謂本參正念外。纔起一念雜想。即便掃除。攝歸正念。不可時刻延捱。今略開七事。真為生死出家。直欲一生了辦。務力守之。時時自警。

一不得畜資財。造房屋。買田地。置一切精緻好物。即經像等傳自太古。出自名家。皆勿留戀。一心正念  二不得作種種非緊要福緣事。姑俟他日大事已明。作之未晚。今且權置萬行門。一心正念  三不得於好色好味等起貪愛心。於好言贊譽我者。起貪愛心。不得於惡色惡味等起嗔惱心。於惡言譏毀我者。罵辱我者。種種拂逆我者。起嗔惱心。乃至過去未來事。或順或違。皆悉屏絕。堅壁固守一心正念  四不得吟作詩文。書寫真草。題帖對聯。修飾尺牘。泛覽外書。議論他人得失長短。乃至教憑臆見。而高心著述。禪未悟徹。而妄意拈評。緘口結舌一心正念  五不得交結親朋。應赴請召。遊山翫景。雜話閒談。凡種種世諦中事。除理所當為。決不可已者。餘悉休罷一心正念  六不得貪著放逸。恣縱睡眠。大事未明。提勞忍苦一心正念  七不得與世人競才競能。爭名爭勢。未得言得。未證言證。誑稱知識。妄自尊高。惟應執卑守愚。終身居學地。而自鍛鍊。常精當進一心正念

憨山大師曰。念佛求生淨土。先是要了生死大事。今人發心要了生死。方才肯念佛。只說佛可以了生死。若不知生死根株。畢竟向何處了。若念佛的心斷不得生死根株。如何了得生死。如何是生死根株。古人云。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淨土。是知愛乃生死根株。推此愛根。不是今生有的。亦不是一二三四生有的。自無始以來。生生世世。捨身受身。何曾有一念離此愛根耶。如此愛根種子。積劫深厚。故生死無窮。今日方才發心念佛。只望空求生西方。連生死之根。尚且不知。何曾有一念斷著。既不知生死之根。則念佛一邊念。生死根只聽長。如此念佛。與生死兩不相關。念到臨命終時。只見生死愛根現前。那時方知佛全不得力。悔之遲矣。故勸今念佛的人。先要知愛是生死根本。而今念佛。念念要斷者愛根。即日用現前。生家念佛。眼中見的兒女子孫。家緣財產。無一件不是愛的。如全身在火坑中一般。愛是主宰。念佛是皮面。且如兒女之情現前時。回光看看。者一聲佛。果能敵得者愛麼。果然斷得者愛麼。若斷不得者愛。畢竟如何了得生死。故勸念佛人第一要為生死心切。要斷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斬斷。則念念是了生死之時也。如此念念真切。刀刀見血。若不出生死。則諸佛墮妄語矣。

周克復淨土晨鐘曰。佛以貪嗔癡為三毒。貪毒在心而見之於身。則為盜。故或明或暗。皆謂盜取。五欲色為最。如來有言。使世間更有一事。如婬慾者。人之得道。蓋亦鮮矣。圓覺經云。一切眾生。皆因婬慾而正性命。千生萬劫。向此中來。故淫慾偏重。八難三途向此中去。亦惟婬禍最慘。楞嚴經云。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婬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若不斷淫。必落魔道。又云。汝以婬心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婬根。根本成婬。輪轉三途。必不能出。此經首借婬室立言。蓋直從眾生根本無明。首拈立案。然後向道有機。實是如來頂門針法。又四十二章經云。佛告諸沙門。慎無視女人。若見無見。慎無與言。若與言者。敕心正行。曰。吾為沙門。處於濁世。當如蓮華。不為泥所污。老者以為母。長者以為姊。少者如妹。幼者如女。敬之以禮。意殊當諦。惟觀自頭至足。自視內彼身何有。惟盛惡露諸不淨種。以釋其意。按此經語。實釋氏最典則之訓。不止沙門宜然也。

彭尺木淨土聖賢錄王臣傳論曰。王臣入道。視居士較難。急功名者。以進取為先。耽逸樂者。以靜修為苦。非夫夙植善因。堅持正願者。其有不自崖而反乎。若此諸公。不捨塵勞。同皈淨域。斯可謂現宰官身而說法者矣。至如柳子厚。白樂天。蘇子瞻。趙子昂。諸公。讚歎皈依。淨因有在。而臨當捨識。瑞應罕聞。良由智惑於多岐。病生於有愛。文人結習。自古固然。生死到來。決難僥倖。後之君子。當知鑒戒焉。

飭終門

平日積功累行。去愛絕非。本為末後臨終作預辦之計。若至末後臨終之時。忽又畏死傍偟。中情惑亂。豈不大負初心。其時必須竭力把持。拋棄一切正念分明。方有趨向。是功行固在平時。而喫緊尤在末後也。輯飭終門。

唐善導和尚臨終往生正念文。知歸子問曰。世事之大。莫越生死。一息不來。便屬後世。一念差錯。便墮輪迴。小子累蒙開誨念佛往生之法。其理甚明。又恐病來死至之時。心識散亂。仍慮他人惑動正念。忘失淨因。伏望重示歸徑之方。俾脫沈輪之苦。師曰。善哉問也。凡一切人。命終欲生淨土。須是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淨惡業。種種交纏。若得捨此穢身。超生淨土。受無量快樂。解脫生死苦趣。乃至稱意之事。如脫敝衣。得換珍服。但當放下身心。莫生戀著。凡遇有病之時。便念無常。一心待死。可囑家人及看病人。往來問候人。凡來我前。為我念佛。不得說眼前閒雜之話。家中長短之事。亦不須輭語安慰。祝願安樂。此皆虗華無益之語。若病重將終之際。親屬不得垂淚哭泣。及發嗟歎懊惱之聲。或亂心神。失其正念。但一時同聲念佛。待氣盡了。方可哀泣。纔有絲毫戀世間心。便成罣礙。不得解脫。若得明曉淨土之人。頻來策勵。極為大幸。若依此者。決定超生。即無疑也。又問曰。求醫服藥。還可用否。答曰。求醫服藥。初不相妨。然藥者。只能醫病。不能醫命。命若盡時。藥豈奈何。若殺物命為藥。以求身安。此則不可。余多見世人因病持齋。方獲少愈。復為醫者以酒食血肉佐藥。其病復作。信知佛力可救。酒肉無益也。又問曰。求神祈福如何。答曰。人命長短。生時已定。何假鬼神延之耶。若迷惑信邪。殺害眾生。祭祀鬼神。但增罪業。反損壽矣。大命若盡。小鬼奈何。空自慞惶。俱無所濟。切宜謹之。當以此文貼向目前。時時見之。免致臨危忘失。又問曰。平生未曾念佛人還用得否。答曰。此法僧人。俗人。未念佛人。用之皆得往生。決無疑也。余多見世人於平常念佛禮讚。發願求生西方。甚是勤拳。及至臨病。却又怕死。都不說著往生解脫之事。直待氣消命盡。識投冥界。方始十念鳴鐘。恰如賊去關門。濟何事也。死門事大。須是自家著力始得。若一念差錯。歷劫受苦。誰人相代。思之思之。若無事時。當以此法精進修持。是為臨終大事。

宋仲明法師居山陰報恩寺。素無戒檢。偶因感疾。謂同學道寧曰。心識散亂。何藥可治。寧曰。但隨息念佛為上藥。明依法念之。至七日困甚。寧又令觀想佛像久之。忽言二菩薩至。已而曰。佛來也。瞑目而化。

龍舒淨土文曰。下品下生者。乃臨終時地獄形相已現。能至心十念南謨阿彌陀佛。則變地獄形相為蓮華。亦生淨土。此佛慈悲至深。威力至大。故能如此。是所謂十念者。乃生前自十聲念阿彌陀佛。非謂身後請人念也。生前自念者。臨命終時。佛與菩薩自來迎接。故必生淨土。身後請人念者。未可知也。經云身後人為作功果。七分得一。生前自作者。得千百倍報。人何苦不於生前每日十聲念佛。必待死而請人念乎。

又云。譬如鐵石雖重。賴舟船力。可以渡江。一針雖輕。不賴舟船。江不可渡。蓋謂人有重罪。仗佛力者。可生淨土。罪惡雖輕。不仗佛力。亦不得生。又如平生為惡。一日招安。遂為良民。仗佛力而消罪惡者。亦復如是。又如蟣蝨萬死萬生。不能一里。若附人身。千里可至。仗佛力。而生淨土者。亦得如是。切勿疑也。有罪惡念佛而不可以往生。但起見佛得道。還度一切冤親之心。則無不生也。或云。人平生為惡。殺害眾生。苦虐人民。臨死念佛。亦得往生。其所殺所苦之眾生。懷冤枉之心。何時而可解乎。答曰。生淨土得道之後。皆度脫一切冤親。豈不勝冤冤相報。彼此無出期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