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信法
醒迷門
浮生若夢。一切皆空。人皆知之。亦能言之。而終日營求靡己。曾不醒悟。大率以為死後即化。又或以為死即復生。不足為慮。詎知業報無爽。得人身極難。即得人身。而依然又入夢境。輪迴六道。其苦無涯。欲脫離此苦。舍淨土奚歸耶。將起其信。先破其迷。輯醒迷門。
宋王龍舒淨土文曰。人生時父母妻子。屋宅田園。牛羊車馬。以至臺凳器皿。衣服帶索等物。不問大小。或祖父以傳於己。或自己營造而得。或子孫或他人為己緝累而得。色色無非己物。且如窗紙雖微。被人扯破。猶有怒心。一針雖微。被人將去。猶有吝心。倉庫既盈。心猶未足。金帛已多。營猶未止。舉眼動步。無非愛著。一宿在外。已念其家。一僕未歸。已憂其失。種種事務。無非掛懷。一旦大限到來。盡皆拋去。雖我此身。猶是棄物。況身外者乎。靜心思之。恍如一夢。故莊子云。且有大覺。然後知此其大夢也。古人有言。一日無常到。方知夢裏人。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妙哉此言也。予故用此後兩句。添以兩句而成一偈云。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但念阿彌陀。定生極樂國。蓋業者謂善業惡業。此皆將得去者。豈可不以淨土為業乎。有了明長老為眾普說。指此身而言曰。此為死物。其內潑潑地者為活物。莫於死物上作活計。宜于活物上作活計。余深愛此語。故常為人言之。凡貪種種外物以奉其身者。皆是死物上作活計也。世人雖未能免此。當於營生奉身之中。挪頃刻之暇。迴光自照。以留心於淨土。乃活物上作活計也。且如汲汲營生。雖致富如石崇。貴極一品。終有數盡之期。豈若淨土之無盡也。
又曰。此世界中人。皆如水上泡。生滅不常。或一歲二歲。或一十二十。幸而至四十五十。亦難矣。雖有至七十者。古來猶稀。人只見眼前老者。不思不待老而去者多矣。況世間無非是苦。但不思省。故不覺知。不稱意時。固為苦矣。如或稱意。亦無多時。父母妻兒。姻親眷屬。或疾病死亡。或殺傷離散。或自己大限忽然而至。平生罪惡。豈得全無。且以目前言之。起一不正念。說一不正語。視一不正色。聽一不正聲。為一不正事。無非過惡。況所食者眾生之肉。所衣者亦殺眾生而得。又況所有過惡。不止於食肉衣絲。不思則已。思之誠可畏也。自少至老。自生至死。積累既多。纏綿堅固。無由解脫。閉眼之後。不免隨業緣去。杳杳冥冥。知在何處。或墮地獄。受諸極苦。或為畜生。受人宰殺。或生餓鬼。饑火燒身。或入修羅。嗔恨所迫。雖有善業。得生天上人間。受盡福報。依舊輪迴。漂流汩沒。無有出期。唯有西方淨土。最為超脫輪迴之捷徑。人身難得。趁康健時。辦此大事。當常作念云。吾曾自無始以來。輪迴六道。不曾知此法門。故不得出離。今日知之。豈可不即時下手。年高者固當勉力。年少者亦不可因循。命終徑生極樂世界。迴視死入陰府見閻王受恐怖者。不可同年而語矣。
又曰。阿彌陀佛有誓願云。已生我國。欲往他方生者。如其所願。永不復墜三惡道。何則。生淨土者。必證無生法忍。且無生法忍者。乃了生死也。了生死者雖入生死界中。此一性已不昧矣。一性既不昧。何由而為惡乎。論其理固無墜墮。況又仗佛力。故墜墮必無。是以生淨土者。非徒長生不老。又生死自如。故欲設化一切眾生。而入一切眾生生死界中。而吾之真性。常湛然明朗。不復惑於外物。不復牽於業緣。雖在輪迴世界。而無復輪迴。所謂世出世間者是也。謂雖在世間。而出世間矣。是故生淨土而生死自如者。欲生天上亦可。欲生人間亦可。欲生大富貴中亦可。欲生清淨中亦可。欲長生不滅亦可。欲滅而復生亦可。意所欲無不自在。此所以貴於修淨土也。世人不知此理。徒為生死所苦。欲生富貴中。反生於貧賤。欲生快樂中。反生於愁慼。欲生而長壽。反生而夭促。欲生於善道。反生於惡趣。種種皆被外物所惑。業緣所牽。不得自在。是以無始劫來。輪迴六道。不得出離。當念此等憂苦。迴心淨土。所以名極樂世界者。其意可見矣。
又曰。佛問阿難云。汝欲見地獄人否。阿難云欲見。佛云身行惡。口言惡。意念惡。此地獄人也。蓋謂人生善惡。不過身口意三業。今三業俱惡。是為純黑業。所以入地獄。若三業俱善。則為純白業。乃生天堂。若三業中有一業善。則為雜業。亦不入地獄。故身意雖惡。而口念佛名。亦一業善。遠勝於三業俱惡。況口念佛時。又能心想佛像。則意業善。端正其身。而手提數珠。則身業善。常能善此三業。以修淨土。必上品生。予嘗於鎮江聞賣蝦者。呌蝦一聲。而知其三業俱惡。何則。身荷蝦擔。則身業惡。意欲賣蝦。則意業惡。口呌賣蝦。則口業惡。是知呌蝦一聲。而三業俱惡。此佛所謂地獄人也。以此觀之。則目前所謂地獄人者多矣。可不畏哉。眾生以愚癡不知因果。陷於罪惡。深可憐憫。知其說者。為開導化諭。此名法施。法施為布施之大者。其為福報。豈意量耶。或曰人誦佛名。一向稱誦。正如呼一人。一向呼之。其人必怒。故一向誦佛名者。未足為善也。是不然。眾生自無始以來。口業過惡。積如山海。多誦佛名以滌蕩之。尤懼不足。豈可以稱呼常人之名為比也。況諸佛自開此念誦法門。所以誘掖眾生。善其口業。以漸善其身意。故謂一向誦佛名未足為善者。世俗之言。非諸佛誘掖眾生之言也。
又曰。淨土之說。多見於日用之間。而其餘功乃見於身後。不知者止以為身後之事而已。殊不知其大有益於生前也。何則。佛之所以訓人者無非善。與儒教之所以訓人。何以異哉。唯其名有不同耳。故其以淨上為心。則見於日用之間者。意之所念。口之所言。身之所為。無適而非善。善則為君子。為大賢。現世則人敬之。神祐之。福祿可增。壽命可永。由是言之。則從佛之言而以淨土為心者。孰為無益於生前乎。其次為業緣所奪。而不能專志於此。苟有志焉者。亦惡緣可以自此而省。善緣可以自此而增。惡緣省而不已。終必至於絕其惡。善緣增而不已。終必至於純乎善。惡既絕矣。善既純矣。非為君子而何。非為大賢而何。由是言之。則從佛之言而以淨土為心者。孰為無益於生前乎。又其次。不知禮義之所在。不知刑罰之所畏。惟氣力之為尚。惟勢力之是趨。苟知以淨土為心。則亦必知省己而自咎。所為雖不能皆合於禮義。亦必近於禮義矣。雖不能盡超乎刑罰。亦必遠於刑罰矣。漸可以脫小人之域。而終為君子之歸。庸人稍知佛理者。世必自為善人。此其效也。由是言之。則從佛之言而以淨土為心者。孰為無益於生前乎。或曰。從孔子之言。而以儒教為心。豈不益於生前。何必淨土哉。曰。此世間法耳。非出世間法。世間法。則不出於輪迴。出世間法。則直脫輪迴之外。淨土既益於生前。又益於身後者。以其兼世間出世間法故也。
死心和尚淨土文曰。彌陀甚易念。淨土甚易生。而世人不肯信向。但只貪生。不知有死。且夫三界火宅。業繫受身。壽命短長。皆酬宿報。前世有十年分。今世受用十年。前世有二十年分。今世受用二十年。人生百歲。七十者稀。大限到來。還他一死。只如功名富貴之家。財寶如山。妻妾滿室。日夜歡樂。他豈不要長生在世。爭奈前程有限。暗裏相催。符到奉行。不容住滯。閻羅老子。不順人情。無常鬼王。有何面目。且據諸人眼裏親見。耳裏親聞。前街後巷。親情眷屬。朋友兄弟。強壯後生。死却多少了也。古云。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盡是少年人。我勸少年人。趁此血氣剛盛。色力未衰。正好修行。奉勸衰老人。最好念佛。年紀朽邁。日月無多。髮白面皺。眼暗耳聾。頭低背曲。脚手顫掉。去天甚遠。入地甚近。不辦死路。又待何如。有兒女人。正好念佛。自從早年索妻養子。經營家計。受盡千萬辛苦。今日兒女長大。家計已成。好將擔子分付兒孫。落得現成享福。念佛修行。若不回頭。定是癡人。忽然三寸氣斷。不免一旦皆休。若是孝順兒孫。齋得幾眾僧。看得幾部經。哭得幾聲。猶是記憶爺娘。若是不肖之子。父母方死。骨頭未冷。作耗財產。出賣田園。恣意作樂。以此觀之。著甚麼急。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遠憂。無男女人正好念佛。孤單一身。無憂無慮。不須男婚。不愁女嫁。麤衣淡飯。多少清閒。若不修行。後悔何及。富貴人最好念佛。高堂大廈。衣食豐足。百事現成皆是前生修來。貧窮人正好念佛。衣食不足。貧窮下賤。常受饑寒。只因前世不肯修行。遂昭現報。若不改往修來。一死之後。如秤槌落井。何時得出。參禪人正好念佛。或根機利鈍。恐今生未能大悟。且假彌陀願力。接引往生。如受蔭官。不憂落第。爵祿現成。有等愚人。說道心好便了。何須念佛。此等邪見。惑亂世人。古德云。冷笑富家翁。營生忙似箭。囤裏米生蟲。庫中錢爛貫。日裏把秤稱。夜間點燈算。形骸如傀儡。莫教繩索斷。眼光忽落地。追悔有何便。汝若念佛不生淨土。我墮拔舌地獄。他年淨土華開日。記取娑婆念佛時。
明大佑淨土指歸集寂室曰。世人欲修淨業。不可言我今忙迫。且待閑暇。我今貧乏。且待富足。我今少壯。且待老時。若分定閑忙。分定貧乏。分定夭折。即於淨業無緣修習。或爾喪亡。雖悔何及。奉勸諸人。趁身強健。努力修之。
又曰。世人但知生時將養此身。營求資給。而不思捨此身後。神識不滅。若無善因。則淪墜苦趣。何為生時愛惜此身。死後神識不滅。而不思度脫耶。又世人耑為妻子眷屬。廣營衣食而無少怠。不思命終之時。妻子眷屬。雖愛徹骨髓。不能相救。唯當獨往。今勸世人。不當以養生故。而忘畏死。不當以為他故。而忘自為也。
明蓮池大師示洞庭山翁門石氏(求來世為官)曰。為官雖好。倚官為業。後生墮落。受苦無量。應當一心念佛。求生淨土。直饒位至三公。不若蓮登九品。念佛求生淨土。勝似為官。遠之遠矣。
又示許門石氏(求來世為僧)曰。為僧雖好僧。不修行。後生墮落。受無量苦。應當一心念佛。求生淨土。親近金木雕裝之假像。不若親近現在說法之真佛也。淨土為僧。勝過此世界為僧。遠之遠矣。
又曰。入道要門。信為第一。惡事非信尚不成就。況善事乎。譬如世間盜賊。時乎敗露。官府非不以極刑繩之。迨後釋免。依舊不悔。所以者何。他却信得這條門路。不賚一文本錢。自獲利無算。所以備受苦痛。決不退悔。今人念佛。再不肯真切加功。只是不曾深思諦信。不要說不信淨土。只如世尊說人命在呼吸間。這一句話。於義理不是難解說。你們眼裏親見。耳裏親聞。經過許多榜樣。如今要儞信得這句話。早是不能勾也。儞若真實信得這句話。則念佛法門。不必要我費盡力氣。千叮萬囑。爾自如水赴壑。萬牛不能挽矣。即如前日津送亡僧時。儞們覩此榜樣。當愀然不樂。痛相警策道。大眾。我與儞今日送某僧。明日送某僧。不知不覺。輪到自身。此時悔恨無及。須疾忙念佛。時刻不要放過方好。我見儞們自家也說可惜。對人也說可惜。及乎堂中估唱。依然言笑自如。儞只不信人命在呼吸也。
又與馮筠居曰。七十古稀。百年能幾。今此暮景。正宜放開懷抱。看破世間。宛如一場戲劇。何有真實。但以一聲阿彌陀佛消遣光陰。但以西方極樂世界為我家舍。我今念佛。日後當生西方。何幸如之。發大歡喜。莫生煩惱。倘遇不如意事。即撥轉心頭。這一聲佛急急提念。却回光返照。我是阿彌陀佛世界中人。奈何與世人一般見識。回嗔作喜。一心念佛。此是智慧中人大安樂大解脫法門也。
又與朱西宗曰。人之處世。遇順境者。其情愉以安。遇逆境者。其情憂以危。然而順未足為幸。逆未足為不幸。溺於意之所便。則出世之心不生。戚戚乎不得志。夫然後厭身世之桎梏。而求以出世。是故萬苦交於前。但以正智觀察。苦從何生。從身生。身從何生。從業生。業從何生。從惑生。因惑造業。因業成身。因身受苦。但能破惑。一切空寂。敢問所以破惑之方。只須就本參話頭上理會。念佛的是誰。捉敗此疑。諸惑皆破。思之毋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