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識迷途。欲求出世。當知入道多門。惟念佛往生淨土為易行道。淨土多方。又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淨土。尤為易行。蓋阿彌陀佛有四十八大願。度盡眾生。與此世界之緣徧重。威力又極大。故攝取無遺。人能信向。至心持名。未有不蒙接引。所謂仗他之法。與專持自力者。難易逈殊也。輯易行門。
龍舒淨土文曰。統言大藏。不止有十餘經言西方淨土事。其大略謂彼處以七寶莊嚴。無地獄餓鬼禽畜。以至蜎飛蝡動之類。常清淨自然。無一切穢雜。故名淨土。其人皆蓮華中生。長生不老。衣食宅宇。隨意化成。其景序長春。無復寒暑。大受快樂。無一切苦惱。故名極樂世界。其佛名阿彌陀者。梵語也。此云無量。以此佛光明。照見十方世界。無有限量。凡念佛眾生。無不知之。故又名無量光佛。此佛壽命。與其國中人民壽命。皆無有限量。雖恒河沙劫。亦無有盡。故又名無量壽佛。此佛有大誓願度人。其威神不可思議。故至心信向。念其名號者。現世必消除災難。禳卻冤鬼。安靜形神。增延福壽。西方七寶池中則生蓮華一朵。他日於其中託生。直脫輪迴之外。若此者。皆有事跡。非虗言也。其說甚易行。盡大藏中八萬四千法門。無如此之要捷者。而人或不知。可痛惜哉。知而不行。尤可痛惜也。
又曰。經又云。無量無數劫以前。有世自在王佛出。化度眾生。是時有大國王。往聽說法。遂有覺悟。乃捨國王之位。而往修行。號曰法藏比邱。即阿彌陀佛也。對世自在王佛發四十八大願。願願皆為濟度眾生。發此願已。乃精進以了生死。次入菩薩地。了生死者。乃生死自如也。入菩薩地者。內則修慧。外則修福也。修慧者。使慧性曰廣於一日。至成佛時。則慧性含虗空世界。無所不知。無所不見也。修福者。乃託生於一切眾生中。同其形體。通其語言。以設教化。故上自天帝。下至微細蟲蟻。皆託生於其中。如此無量無數劫來。設化眾生。夫設化眾生者。無非得福也。得福而不受用。故其福愈積而愈大。久則徧於虗空世界矣。福大則威神大。譬如世人官大則勢力大。是以威神無所不可。方得成就所願而入佛位。是初發願以至成佛。無非為眾生者。故人至心信向。念其名號。現世必蒙福祐。身後必徑生極樂世界。若能精心想其形相。現世必見佛之真身。以佛之威靈無所不在。而人心念與佛純熟。則自然交通。故佛現其身也。
又曰。淨土傳云。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二菩薩乘大願船。泛生死海。就此娑婆世界。呼引眾生。上大願船。送至西方。如肯往者。無不得生也。觀此則是佛與菩薩。憫念眾生。沉淪苦海。無由得出。故自以誓願威力。招誘人生淨土。如舟人招誘行人登舟。送至彼岸也。人唯恐不信耳。若信心肯往。雖有罪惡。亦無不得生。蓋佛不可以凡人比。凡人不為勢利。不與人交。非有益於己。不與人交。此所以為凡人也。賢人君子。已不如此。況佛乎。蓋不慈悲不足為佛。不濟度眾生不足為佛。不有大威力不足為佛。為其慈悲故。見眾生沉於苦海。而欲濟度。為其有大威力故。能遂濟度之心。成濟度之功。此所以為佛也。經云。大醫王能治一切病。不能治命盡之人。佛能度一切眾生。不能度一切不信之人。以不信比命盡者。可謂極矣。蓋信者一念也。若人在生時。心念要去。身則隨去。心念欲住。身則隨住。是身常隨念。然猶有念欲去而身被牽繫者。身壞時。唯一念而已。一念到處則無不到。是以一念在淨土。則必生淨土。況佛與菩薩。又招引人往生乎。
又曰。無為楊傑次公。少登高科。明禪門宗旨。謂眾生根有利鈍。即其近而易知。簡而易行者。唯西方淨土。但一心觀念。仗佛願力。直生安養。其為王敏仲作直指淨土決疑序云。阿彌陀佛光明如大圓月。徧照十方。水清而靜。則月現全體。月非趨水而遽來。水濁而動。則月無定光。月非捨水而遽去。在水則有清濁動靜。在月則無取捨去來。故華嚴經載解脫長者子云。知一切佛。猶如影像。自心如水。彼諸如來不來至此。我若欲見安樂世界阿彌陀如來。隨意即見。是知眾生注念。定見阿彌陀。若生彼土。則無諸苦。般舟三昧經云。跋欲陀和菩薩。問釋迦佛云。未來眾生。云何得見十方諸佛。佛教令念阿彌陀佛。即見十方一切諸佛。又大寶積經云。若他方眾生。聞無量壽如來名號。乃至能發一念淨信。歡喜愛樂。所有善根。迴向願生其國者。隨願往生。得不退轉。此皆佛言也。不信佛言。何言可信。不生淨土。何土可生。東坡云。次公晚年作監司太守。常畫丈六阿彌陀佛像。隨行供養觀念。至壽終時。感佛來迎。端坐而化。
樂邦文類。楊次公曰。彌陀光明。徧照法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聖凡一體。機感相應。諸佛心內眾生。塵塵極樂。眾生心中淨土。念念彌陀。吾以是觀之。智慧者易生。能斷疑故。禪定者易生。不散亂故。持戒者易生。遠諸染故。布施者易生。不我有故。忍辱者易生。不瞋恚故。精進者易生。不退轉故。不造善不作惡者易生。念純一故。諸惡已作。業報已現者易生。實慚懼故。雖有眾善。若無誠信心。無回向發願心者。則不得生矣。噫。彌陀甚易持。淨土甚易往。眾生不能持不能往。佛如眾生何。夫造惡業。入苦趣。念彌陀。生極樂。二者皆佛言也。世人憂墮地獄。而疑往生者。不亦惑哉。
宋丞相鄭清之曰。人皆謂修淨土。不如禪教律。余獨謂禪教律法門。莫如修淨土。夫真淨明妙。虗徹靈通。凡在智愚。皆具此性。根塵幻境。相與淪胥。生死輪迴。窮劫不斷。故釋氏以禪教律。假設方便。使之從門而入。俱得超悟。唯無量壽佛獨出一門。曰修行淨土。如單方治病。簡要直截。一念之專。即到彼岸。不問緇白皆可奉行。但知為化愚俗淺近之說。其實則成佛道捷徑之途。今之學佛者不過禪教律。究竟圓頓莫如禪。非利根上器神領意解者。則未免墮頑空之失。研究三乘莫如教。非得魚忘筌因指見月者。未免鑽故紙之病。護善遮惡莫如律。非身心清淨。表裏一如。則未免自纏縛之苦。總而觀之。論其所入則禪教律。要其所歸則戒定慧。不由禪教律。而得戒定慧者。其唯淨土之一門乎。方念佛時。口誦心維。諸惡莫作豈非戒。繫念淨境。幻塵俱滅豈非定。念實無念。心華湛然豈非慧。人能屏除萬慮。一意西方。則不施棒喝而悟圓頓機。不閱大藏經而得正法眼。不持四威儀中而得大自在。不垢不淨。無纏無脫。當是時也孰為戒定慧。孰為禪教律。我心佛心。一無差別。此修淨土之極致也。八功德水。金蓮華臺。又何必疑哉。淨土樞要之作勤矣。
元天如法師淨土或問。問曰。同居淨土。其類甚多。今徧指極樂。而又徧讚其境勝緣勝何耶。答曰。經云彼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今以娑婆對而比之。此則血肉形軀。有生皆苦。彼則蓮華化生。無生苦也。此則時序代謝。衰老日侵。彼則寒暑不遷。無老苦也。此則四大難調。多生病患。彼則化體香潔。無病苦也。此則七十者稀。無常迅速。彼則壽命無量。無死苦也。此則親情愛戀。有愛必離。彼無父母妻子。無愛別離苦也。此則仇敵冤讐。有冤必會。彼則上善聚會。無冤憎會苦也。此或困苦饑寒。貪求不足。彼皆衣食珍寶。受用現成。此或醜穢形骸。根多缺陋。彼則端嚴相貌。體有光明。此則輪轉生死。彼則永證無生。此有四趣之苦。彼無三惡之名。此則邱陵坑坎。荊棘為林。土石諸山。穢惡充滿。彼則黃金為地。寶樹參天。樓聳七珍。花敷四色。此則雙林已滅。龍華未來。彼則無量壽尊現在說法。此則觀音勢至。徒仰嘉名。彼則與二上人。親為勝友。此則羣魔外道。惱亂正修。彼則佛化一統。魔外絕蹤。此則媚色妖婬。迷惑行者。彼則正報清淨。實無女人。此則惡獸魑魅。交扇邪聲。彼則水鳥樹林。咸宣妙法。二土較量。境緣迥別。而樂邦之勝。其數無窮。未暇悉舉也。其境勝者。可以攝眾生取淨之情。其緣勝者。可以助生者修行之力。雖同居淨類甚多。唯極樂修行緣具。故徧指也。
又問曰。十方如來。皆可親近。今獨推彌陀者何耶。答曰。獨推彌陀其故有三。一誓願深重。二娑婆有緣。三化道相關也。願重者。經云彌陀往昔因中。嘗發種種廣大誓願。其略曰。若我成佛已來。其有眾生願生我國。或聞我名。修諸善本。稱我名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誓不取正覺。既生我國。若有退轉。不決定成佛者。誓不取正覺。故華嚴鈔曰。彌陀願重。偏接娑婆眾生也。有緣者。我佛釋迦現在世時。眾生聞佛所教。歸向彌陀。固已多矣。觀佛滅後。末世眾生。無問僧俗男女。貴賤貧富。稍聞佛教者。無不信向。未聞佛教者。亦會稱名。縱是頑愚暴惡無信之徒。或遭厄難危險之處。或發贊嘆怨嗟之聲。不覺信口便呌阿彌陀佛。至於兒童女子戲弄之際。聚沙搏泥。圖牆畫壁。便作彌陀佛像。甚至於學行未穩。學語未成者。自然能唱阿彌陀佛。此皆不勸而發。不教而能。非有緣而何。又如無量壽經云。吾說此經。今見無量壽佛。及其國土。所當為者。皆可求之。無得以我滅度之後。復生疑惑。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愍。特留此經。更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此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又經云。此經滅後。佛法全無。但留阿彌陀佛四字名號。救度眾生。其有不信而謗毀者。當墮地獄。具受眾苦。故天臺云。當知彼佛於此惡世偏有緣耳。相關者。先覺謂兩土聖人。示居淨穢。以折攝二門調伏眾生。此以穢以苦以促。以多魔惱而折之。俾知所厭。彼以淨以樂以延以不退轉而攝之。俾知所欣。既厭且欣。則化道行矣。又我釋迦於三乘授道之外。其有度未盡者。度在彌陀。故於諸大乘經丁甯反覆。稱讚勸往者。蓋化道之相關也。以是三者之故。乃獨推焉。
大佑淨土指歸集曰。圓通梵法師會宗集引般舟三昧經。言念佛往生有三種力。一者本有佛性力。言煩惱心中有如來藏也。二者慈光攝取力。言彌陀光明無量。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也。三者念佛三昧力。言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也。此三種力。如三股繩合為大索。能牽重物。又如水火鏡子。若將對日。以艾取之。即可得火。若將對月。以珠取之。即可得水。今以鏡具水火之性。喻眾生本具佛性之力也。須假日月之光來照者。彌陀慈光攝取之力也。以珠艾能引水火者。信心念佛之力也。此三種物。缺一不可。三事和合。水火方生。三力相資。必生淨土。
蓮池大師阿彌陀經疏鈔曰。復明徑路修行徑中之徑者。此有二義。一者餘門學道。萬里迢遙。念佛往生古稱徑路。而念佛一法。復有多門。今特持名。是為徑路之中徑而又徑。鶴沖鵬舉。驥驟飛龍。不疾而行。不速而至。徑中徑矣。註曰。二義者。一是較量於多種淨業。二是揀別于本部大本。故云徑路之徑路也。徑路者。路小而捷名徑。小喻念佛為力之簡易。捷喻念佛成功之迅速。善導大師偈云。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是也。故云餘門學道。名竪出三界。念佛往生名橫出三界。如蟲在竹。竪則歷節難通。橫則一時透脫。餘門之比念佛。則念佛為速矣。念佛復有多門者。如實相念佛四種。乃至萬行回向等。實相之佛。雖云本具。而眾生障重。解悟者希。下此數門。觀像。則像去還無。因成間斷。觀想。則心麤境細。妙觀難成。萬行。則所作繁多。重處偏墮。唯此持名一法。簡要直捷。但能繼念。便得往生。古人謂既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則不期實相。而實相契焉。故念佛為修行徑路。而持名又念佛中之徑路也。
德園集附錄曰。明禮部員外郎虞淳熙。告歸上天目坐高峯死關前。畫夜策厲。至三七日倦甚。欲就枕。忽見高峯禪師斬其左臂。豁然有省馳證雲棲。宏公曰。凡寐而覺者。不巾櫛而復依衾枕。必復寐矣。迷而悟者。不莊嚴而復親穢濁。必復迷矣。火蓮易萎。新篁易折。子自為計。毋以一隙之光。自阻進修之路因勸令回向淨土以續前因。淳熙遂終身行之。
樂邦文類序。明給事中陳瓚家居一意淨業。有客過之呵曰。爾不聞大鑒之論唯心者乎。何厭垢而欣淨為。答曰。唯心淨土。發之大鑒。而非自大鑒始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佛固先言之矣。蓋懼人以不淨之心求淨土。非曰土無垢淨也。
明成時淨土十要序曰。淨土持名之法。有三大要焉。一者六字洪名。念念之間。欣厭具足如出幽獄。奔託王家。步步之間。欣厭具足。二者參禪必不可無淨土。為防退墮。甯不寒心。淨土必不可入禪機。意見梢乘。二門俱破。果能寺修淨業。不須臾涉餘宗。三者一句彌陀。非大徹不能全提。而最愚亦無少欠。倘有些子分別。便成大法魔殃。只貴一心受持。甯羨依稀解悟。
念佛直指曰。元明間僧妙叶。著念佛直指上下卷。其直指心要一篇。斥妄顯真。最為精造。有曰。極樂彌陀相好現時。即自心顯。自心顯時。即彼佛現。我心彼佛心。彼佛我心佛。一體無二。故云唯心淨土。本性彌陀。非謂西方無土無佛。不須求生。但在汝生滅緣影之中。名為唯心本性也。求彼佛即求自心。求自心須求彼佛。邨愚夫婦。雖不識理。以信實有彼土。故於命終時。反得往生。畏有陷空之人。因認緣影為心。謂無外土。故雖修道行。還受生死。人命無常。轉息來世。塵事連環鈎鎖不斷。若不能於塵勞鬱結及得志歇手不得處。一割割斷。起願力行。盡力一跳。焉得應念生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