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编_4
4484500000143

第143章 工政二十六海塘(4)

與大學士兼管浙江巡撫嵇公書

李紱

聞以海塘未易措手為憂。老成持重之見。固應如是。然某向年典試浙江。特以海塘發策。多土頗能言之。而一二親友仕于浙中。身受其累者。更知其詳。海塘之壞。非海塘之難治。由于局外者欲闌入局中。故力詆任事之人。此事權入手。又欲損下益上。藉以居功。然皆理勢所必不能者。徒以恣睢暴戾之氣。行忍心害理之事。而官與民皆不堪命矣。請言從前諸弊。而徐進以救弊之方。備採擇焉。雍正十一年以前。塘工係督撫司道暨海防聽管理。上下呼吸相通。功過同任。絕無私意。各遵舊章。先事預籌。罔敢稍懈。所以雍正七年十年間。曾遇颶風潮漲。極險極危。皆得保護平安。自雍正十一年夏秋間。局外人妄覬邀功協辦。事權入手。上違督撫。下陵司道。偏執己見。所在掣肘。公事已難辨理。尋以前兵備道某君及海防廳某君。均不能曲意順從。吹毛求疵。遂私出彈章。更不關會巡撫。將道廳一併特參。實屬冤抑。夫既將十一年以前歲修搶修之工料。指為糜費浮冒。則十一年以後自辨理之工程。不得不刻覈節省。省無可省。則苟且而已。十二十三兩年間。石塘坦水。未加一樁一石。草塘僅以浮土浮柴掩飾。其意以為塘或坍塌。可證從前所修工料不堅。以致不能保固。設或不坍。則十一年以後歲修搶修錢糧。較十一年以前節省數倍。更可以證從前之浮冒。孰知去年六月初二日猝遇潮湧風擊。塘既兩年不修。料又一時無備。便致盡行倒塌。此先後變更誤工之原委也。至開挖引河。於十二年四月初旬。正值蠶農兩忙之時。剋期興工。棚廠未。器具未備。驟然勒派民夫數萬。官民徬徨莫措。司道再三求減。始定每日用夫二萬六千名。時初夏氣候。雨晴。暑濕薰蒸。作為瘟疫。又不許更替休息。以致傷斃多命。迨各縣撘棚廠。備辦器具。那動庫帑賠墊。至今不許開銷。究之旋挖旋淤。冒報通流。濫請議敘。後知功不能成。又條陳添設引河通判。專司疏濬。以為卸過之地。勞民傷財。工無實際。此所辦引河之工程也。其次堵塞尖山水口。細繹情形。廣諮輿論。即使果能成功。亦不過障蔽尖山以西二十餘里之塘身。究不能保通塘一百餘里之穩固。而且使二十餘里以西。其頂沖更甚。其利小。其害大。而辦理苛刻。石料既以明扣價值。又暗折觔兩。萬觔之石。僅作三四千觔不等。以致人心散渙。自十一年十月開工。擾累一年有餘。僅就山邊淺水中堵起百餘丈。中間最深之處。隨堵隨卸。究不能成功。而工員病故者已數名。船戶之傷殘苦累。匠夫之拖斃逃亡。已無算。各縣之暗地貼賠石匠安家路費。與夫在工不敷口糧食用。多者白金以千兩計。少者亦費數百。不特無可請銷。抑且無可告訴。怨聲載道。人人側目。幸老先生到工後。暫將尖山停工。船戶石匠。又為加價。官民之困稍蘇。此所辦尖山之害也。又其次。則所築土坏塘工程。為害亦大。未完工之先。勒令工員加一五節省。在苛刻估報之內。扣銀一萬餘兩。奏明節省充公。迨工程坍塌。工員無力賠修。又令將前項節省銀兩支銷。以公完公。夫既已支銷。應再據實奏明。乃恐蹈前奏不實之咎。復勒令工員賠出一萬餘兩。以補節省之項。工員勢不能賠。則疊咨巡撫參追。巡撫察知冤抑。不便題參。彼亦堅持不准報銷。此所辦土坯塘之實情也。至于柴薪一事。似屬麤料。然近杭無山。必須取之甯波紹興。肩負出山。常數十里。始載小溪簰筏。易船就江。數轉始達杭城。原有一定之價。乃止四折五折。樵採萬夫。怨聲千里。此亦一害也。以上各條。均係已往情事。言之惟有浩歎。伏思雍正十一年以前。未有總理協辦。上未瀆陳 於朝。下未擾累於野。十二年以後。官民既已荼毒。工程又復敗壞。則總理協辦之無容添設也明矣。亟宜奏請撤回。仍歸地方官辦理。此救弊之根本也。訪從前司道間。亦有牴牾之時。實因海塘未定章程。歲修緩工。係先估計。後發錢糧。搶修險工。皆已有工程之後。道員方移司領銀。司復詳院。必待批准。然後給發。在道以工程為急。在司以錢糧為重。所以緩急之間。多不應手。而有彼此參差之事。此亦應照河例另為酌定者。

至于兩防廳管東西石塘。似亦敷用。但偶遇險工。則自尖山至老鹽倉。七十餘里之石塘。自老鹽倉至李家。二十餘里之草塘。東西往返。實有鞭長不及之慮。似應將石塘著兩同知管理。于草塘另添一通判管理。更為妥協。至于十一年以前。遇有工程。調各丞倅及佐雜赴塘協辦。十一年以後。又添調各縣協辦。不惟一時不諳。且路遠不能立至。深為未便。是莫如于在塘同知通判名下。酌量添設縣丞主簿。每名下各二員。平日則學習。臨時則修築。勝于一時調撥。至于知縣。乃地方正官。應照十一年以前。總不許調撥。惟仁和海甯本縣地方官有必應辦理者。乃可偶然調用。官制既定。事可徐舉。酌其緩急而次第行之。查河工之例。歲修需銀若干。搶修需銀若干。于本年霜降後。預發明年錢糧。給道員酌量轉發工員。備辦料物。驗收支發。耑責道員。一有工程。報明河院。即時搶築。俟秋汛既過。道員確核報銷。如一年平緩。錢糧尚有盈餘。一年危險。錢糧或有不敷。據實開報察核。今亦當照此例。除議官及發錢糧應司道會議會詳外。其餘一照河工之例。耑交道員酌辦。藩司勿得掣肘。則巡撫稽查。事有耑責。工無遺誤矣。塘工既有專管。應令工員採辦料物。不可派發州縣。此亦先務也。土坯塘勒令工員賠補節省之項。應行免除。以免苦累。其連年各縣賠墊借撥之項。應速清查報銷開除。以免牽混。此皆近年官吏湯火之困。救之不可以或緩者也。若現在塘工。前塘再加修理。自可堵禦潮汛。聞建大石塘于前塘之內。似可稍緩。夫役料物。勢難兼顧。或歸于歲修案內。每年額定修幾百丈。庶免急迫之累。否則將大石塘即建于臨水之處。以免重費。更為妥協。昔人謂身在堂上。乃可以辨堂下之是非。老先生今日所處之地是也。宜無俟旁參末議。然昔人又謂旁觀者清。則詢于芻蕘。不可無採。此又某昔日同僚之誼。不敢以自外者也。

致杭嘉湖道李坦書研經室集

阮元

浙江之性。非折不行。乾隆中年。杭城以東。海甯城以東。皆有護沙。而中間老鹽倉一段。數十里獨受頂衝。則以南岸有牛舌尖沙之故。惟其有此尖沙。吐尖向北。故江水之下也過尖。衝北岸則折而向南。潮水之上也過尖。衝北岸亦折而向南。兩頭向南。故護沙以生而受衝。險工僅中間一段耳。乾隆五十年間。有不諳塘工水性者。以牛舌尖沙為可惡。若截而直之。則中段亦望護沙之漲。于是截牛舌開引河導水。刷沙一空。孰知不但中段不生護沙。并兩頭護沙全失。杭城烏龍廟外。全受頂衝。潮撲民居之簷。塘外桑田。盡為滄海。海甯鎮海以下。亦皆一片大海矣。余保障危險調劑水性者數年。至嘉慶十一年以後。兩頭漲沙復生。則以南岸漸復尖沙之故。元方以為深幸。但恐將來復有惡尖沙不直者。故書以奉告云。

上蔣相國常昭不宜築塘書

張大受

從來動大眾。興大役者。思貽百世之利。不惜一時之勞。雖使疑朋興。毅然行之不顧者。惟其利重而害輕也。豈有謀始不慎。冒焉從事。未睹其利。而有無窮之害。猶欲咈民情以為之乎。若今者常昭海塘之築。實民力所不能堪。民情所大不便。敢為閣下一一陳之。按沿海築塘。始于浙之海甯。以及于松江之境。乾隆初年。河臣摺奏。始及太鎮常昭。亦經奉旨批交督撫議奏。當時委員查勘。除鎮洋寶山應築土塘之外。常昭之境。用水平量勘。外高內低。毋庸築塘。核奏遵行。此則定案之可考者也。近因臺中建白。致有興築之議。某等初為昭邑之六河南。與鎮洋犬牙相錯。地勢稍下。所宜接築。不意盡昭常之境。自常腳浦以北。福山港以西。直抵江陰之界。長一百二十餘里。俱在應築。民心惶惶。無所控訴。何者築塘捍潮。本以衛民居而護民產也。所定塘基。尚在海濱三五里之內。塘外之田。皆歲收輸賦之產。塘外之民。皆力耕奉上之民。同為王土王民。而棄為甌脫。翦為波臣。其不可者一也。塘基在內。則所佔者皆膏腴之產。而非萑葦之場。其間廬舍當徙。墳墓當遷。又不知凡幾。若請稍為迂曲。以保世業。苟非重賄胥役。必致觸怒官長。近緣定界。值鄉民之田宅。稍有違言。幾至杖斃。聞者寒心。行見安居佃農。必多喪其本業。流離失所。其不可者二也。築塘之土。必取諸近塘之地。大都鑿濠始得成堤。深闊準其高厚。合計塘基及起土之處。非十餘丈之地不能供。以十餘丈之廣。一百二十里之長。佔田殆將萬畝。 國家會計久定。未嘗輕改。雖坍沙懸課。往往以漲補坍。未獲遽行豁免。此之所佔。無漲可補。既不可使原戶賠糧。勢將加派于通邑之田。而斗則紛錯奇零。驗算莫可究詰。里胥從而飛灑者。又不止此數也。吾民何辜。忽遭加賦之累。其不可者三也。抑又有大不可者焉。沿海之地。每當秋月。或遇風猛潮生。不無漲溢之虞。所幸旋進旋退。不為大害。即如雍正十年異常之變。亦因水退尚速。遺黎獲全殘喘。今懲前事。而為思患預防之舉。意非不善也。然使不幸而復值百年僅見之奇災。則爾時水挾風飛。濤如山湧。橫衝直入。斷非尋丈之塘所能捍禦。欲退之水反為長堤所遏。則淹稍久。漂沒之民必致靡有孑遺。而內地禾苗更為鹹潮浸漬。同歸糜爛。乃經費已估七萬。還帑不過三年。此外私貼之費。募夫之煩。無不取辦里排。議者但欲因民之資。為保民之計。而不知既竭其力。復貽之害。有不可勝言者矣。某等伏處田間。目擊利病。誼當代民請命。而大吏奉行方銳。守令承望為先。恐蹈出位之愆。復慮阻撓之咎。不得不以私憂過計者。進瀆於左右。伏惟閣下體國贊元。桑梓之區。尤深軫念。望於題覆發議之時。或值論思獻納之際。仰恃鼎呂之言。獲停畚鍤之役。所為德於鄉邦者。甯可涯量哉。

通飭海塘禦浪檄乾隆二十四年

陳宏謀

沿海所築各塘。專防潮水為患。每遇潮來之期。又值東北之風。則海水風浪。拍岸漫塘。柳枝不能堵禦。蘆葦亦席捲而去。本部院連日經見有海灘所生之草。土名甘柯。草根盤結。枝葉叢生。且柔弱軟。可以隨波上下。若於土塘坦坡。種甘柯。護衛塘身。再於塘外三丈餘地。種甘柯。則潮水至此。不能起浪飛花。現在自寶山之川沙。以及太倉昭文境內塘身。有此草者。上年水到無浪。不能傷塘。已有明驗。又有一種枝楊。又名白楊。種地即生。柔條長藤。用繩紮結。儼如竹籬。隨長隨編。數年之間。儼如牆壁。而又稀疏柔軟可以隨波起立。不致激水生怒。均屬以柔治剛之一策。此二物者。當此春融。正宜種植。仰該官吏立即飭行管塘印官佐雜。督率塘長。種此物。塘身則多種甘柯。塘外皆有除糧餘地三丈。皆可植甘柯。其枝楊不宜種於塘身。止宜種於塘根。編籬衛護。塘外餘地。亦可兼種枝楊。總以塘身塘外數丈。皆有此二物以作衛護。俾潮水至此不能鼓浪興波。塘身自然受益。如塘外餘地。原止減則。未曾除糧者。今既種草。即為除糧。或宜甘柯。或宜枝楊。隨地酌種。應變通者亦即變通。總期可以禦浪衛塘。至於塘長。原無工食。不能枴腹辦。地方官每丈給銀。以資種力。已種未足者補之。務令如法種植。小心照管。期於成活。不得虛應草率。有種無成。所需種力。縣佐等官酌定數目。不拘何項發給。事竣詳候。一面撥給。一面委驗。甘柯成叢之後。潮汛已過。仍準塘長刈割賣用。以作工食。不妨使之便宜踴躍從事。有能設法變通。漸致廣盛者。另行給賞。急宜及時種植。以待潮汛。不可因循遲誤。柳株不能禦浪。有傷塘根。不必種植。

石塘添用筍簫疏

尹繼善

松江石塘工程。其先築之一千八百七十餘丈。已經完工。臣等赴塘查勘。逐工細驗。俱能修築如式。總理塘工大僕寺卿俞兆岳所築樣塘。較別工尤堅穩。非僅由於灰槳充足。因工內俱用鐵筍鐵簫。臣等細心講究。海水吞吐。為力甚大。倘一石移動欹斜。則全身動搖。惟於兩石層累之處各鑿一孔。用鐵筍穿合。則上下連結於橫石排結之處。各於頭尾鑿孔。用鐵簫關住。則左右貫穿通身之石。聯絡一片。雖有風浪衝激不能撼動。較之用鐵錠搭釘浮面易脫落者相去懸殊。今除已築塘一千八百七十餘丈外。尚有未築塘工二千七百五十餘丈。請將此未築塘工外層縱橫鋪砌之石。俱添用鐵筍鐵簫。每丈需用鐵簫鐵筍三十三枚。每枚重二斤。每斤價銀一分五釐。每件鑿孔銀一分。共需筍簫十五萬七千六百五十六枚。約需筍簫連工銀五千九百餘兩。所費無多。塘工大為得力。但石有長短。筍簫或有增減。工竣核實報銷。又土塘為石塘外護。關係最要。內有缺等處。離水甚近。為最險之工。常年於土塘外身。密釘排樁保護。而潮水衝刷。難以抵禦。不時坍卸。臣等查土塘之外。有廢石塘數百丈。久經坍入水中。原題請將坍卸水中之石撈取。配為新塘之用。今查看石料短小。不能配新工。請將此廢石移為幫護土塘砌築。所有撈築等項工費。即在歲修土塘捐項內動用。實費省而工倍也。

請石塘外增築土塘疏

趙宏恩

竊臣親勘松江一帶海塘。外護土塘。俱屬完固。又金山嘴一段土工。地基原低。前估一丈二尺。與各工塘面高低不一。已飭加築平齊。其餘已修石塘。如式堅固。至添貼石內土塘。現在夯硪務期堅穩。再查石塘長至七千餘丈。面寬五尺。底寬一丈。以臣愚見。尚覺單薄。其外護土塘。相離石塘有十餘丈及數十丈之遠。新築貼石內土塘。係緊貼石塘裏面。而石塘外面。慮少幫扶。誠恐日久潮浸雨淋。剝落擦損。似應倣照貼石內土塘之法。緊貼石塘之外。再築土塘一層。上寬五尺。下寬二丈。高一丈餘。庶內外俱有包裹扶襯。愈可經久。其缺為第一險工。石塘係首先修築。不及續修之工程堅穩。則外築貼石土塘。更宜加倍寬厚。方為周密。又查石塘以外。厚築之外護土塘。其內隙地原廣。雨水頗多積注。寺臣俞兆岳欲於石塘開三四洞。以消積水。前督臣范時繹尹繼善俱以恐傷塘根阻止。然現據百姓籲疏洩。臣愚以為積水不消浸泡。塘根亦有干係。若開挖數洞。實恐有傷塘身。細詢工員匠民。欲于隙地中間酌開小河一道。圍繞石塞之外。仍不致逼近塘根。於石塘與土塘交接之處開一石洞。引水以入石塘內之新河。于塘工民田俱有裨益。而開河之土。即可以築貼石之外土塘。約計共費二萬之內。暫動司庫耗羨料理。俟塘工捐錢充足之時歸補。又外護土塘以內隙地。開河之外。猶多空閒。宜酌種蘆葦柳株。日久根深盤結。既可以固塘基。而枝葉暢發。又可以資民用。合並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