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编_1
4484800000145

第145章 戶政一理財上(6)

論洋害嶺南集

程含章

天下之大利在洋。而大害亦在洋。諸番所產之貨。皆非中國所必需。若大呢羽毛嗶吱銅錫綿花蘇木藥材等類。每歲約值千萬金。猶是以貨換貨。不必以實銀交易於中國。尚無所妨。惟鴉片一物。彼以至毒之藥。並不自食。而乃賣與中國。傷吾民命。耗吾財源。約計每歲所賣不下數百萬金。皆潛以銀交易。有去無來。中國土地所產。歲有幾何。一歲破耗數百萬。十歲破耗數千萬。不過二三十年。中國之白金竭矣。近來白金日漸昂貴。未始不由於此。實堪隱憂。或曰。嚴海口。謹關津。但令海關不收其稅。便可禁其不來。不知沿海數千萬里。處處皆可登岸。雖有十萬兵。不能守也。利之所在。不脛而走。不羽而飛。豈必定由關津。海關向無鴉片之稅。皆係傳聞之訛。至於禁兵役之包蔽。拿煙館之售賣。有犯者重治其罪。皆係皮毛之治。無益於事。必欲正本清源。惟有絕其人。不與交通貿易而後可。然試思其人之能絕焉否耶。彼諸番之與中國交易。已數百年矣。一旦絕之。則必同心合力。與我為難。兵連禍結。非數十年不定。而沿海奸民。素食其利。且將陰為彼用。海濱僻靜。不可勝防。且勝負兵家之常。但令中國小有挫敗。則謠諑紛乘。起而攻之矣。天下事自我發之。須自我收之。豈可以兵為戲。而浪開邊釁哉。為今之計。止可嚴諭各國不許夾帶鴉片。某船有犯者。即封其艙。不許貿易。而於沿海口岸及城市鎮集。嚴密察訪。有屯賣大販。即置於法。沒其財產入官。妻孥配邊。其關津口岸之查禁。自不待言。又廣為教戒。使民回心向道。或者其稍止乎。事有明知其害而不能即去。必姑俟之異日。以待其幾之可乘者。此類是也。

籌滇理財疏

蔡毓榮

滇省叢山密箐。賦稅無多。每歲供兵。俱仰給於協濟。煩司農之籌畫。累驛站之轉輸。而遠道崎嶇。未能朝發夕至。一有未濟。兵心皇皇。故籌滇莫先於籌餉也。今制兵歲需餉七十餘萬。重以駐鎮大兵。歲又需餉二百餘萬。 國家戡亂之餘。正在度支告絀。乃必分數省之財力。歷數千里之險遠。以供此一隅。亦甚難乎其繼矣。是以因滇之利。養滇之兵。斯輓運不煩而緩急足恃。臣周諮博訪。進議而折衷之。務審時地之宜。畫經久之法。則可因利於滇。而以佐協濟之不及者。有四焉。一鼓鑄宜廣也。銅鉛滇之所自出。非如別省採辦。而滇人俱以用錢為便。業準開爐鼓鑄矣。今省局設爐十座。蒙自局設爐十六座。祿豐局設爐三座。大理下關局設爐七座。鑄錢無錢。又米炭一時騰貴。出息無多。歲約得銀四萬餘兩。稍俟年豐穀賤。息且倍之。若令按局添設。更行量地添局。歲獲錢息。何可勝計。臣請省局蒙自局各設爐至二十座。祿豐局設爐十座。大理下關局設爐十五座。再請於迤東之臨安曲靖等府。迤西之楚雄姚安永昌等府。酌量開局。約可設爐三四十座。各委府佐一官董其事。專責藩司總其成。委官歲獲息一萬兩以上者。作何紀敘。其有耗費工本剋剝匠役廢壞錢法者。作何處分。并請著為定例。以示激勸。凡銅鉛悉令委官各自採買。每百觔不過銀四兩。毋許州縣辦解。苦累小民。至民閒應納條銀。以銀七錢三為則。制營兵餉。宜令銀錢各半兼支。官俸役食。及本省一切經費。俱給全錢銷算。則錢之用日廣。錢之息未有不日贏者也。再查蒙自局。前此吳逆鑄出偽錢。專發交阯。以易交條銀兩。蒙自迤南二百里。即交江之蠻耗。設有關口。又水路二百里至地名壩灑。立市賣錢。交人喜於得錢。蒙局因以為利。自大兵恢復滇省。嚴行禁止久矣。臣思安南素稱恭順。若因其所利便。而使 本朝錢法通行蠻貊之邦。尤見一道同風。請設蠻耗巡檢一員。領貯蒙局制錢。聽交人赴官平買。毋許民間私通貿易。致啟釁爭。或請  敕部行文安南國王。將每歲需錢若干。納價若干。豫行報部。準令一年二次委官赴蠻耗。納價領錢。隨到隨即發回。既俯順乎夷情。仍無傷於 國體。於以通錢法。柔遠人。兩得之矣。一礦硐宜開也。滇雖僻遠。地產五金。先經 廷臣條議開採。部覆將可否開採之處。令督撫查明具題。誠重之也。臣愚以為雖有地利。必資人力。若令官開官採。所費不貲。當此兵餉不繼之時。安從取給。且一經開挖。或以礦脈衰微。旋作旋輟。則工本半歸烏有。即或源源不匱。而山僻之耳目難周。官民之漏無限。利歸於公家者幾何哉。是莫若聽民開採。而官收其稅之為便也。今除全書開載。蒙自楚雄南安新平之銀錫等廠。易門之三家老銅廠。定遠之苴鐵廠。仍應照額徵課。無庸置議外。查呈貢之黃土坡。昆陽之子母營。羅次之花箐。尋甸之迄曲里。建水之魯苴沖老鶴塘。石屏之飛角甸。路南之泰來。廣通之火把箐。官遠之大福山。和曲之白露。順甯之老陰坡。俱有銅廠。易門之新舊縣。馬龍之紅路口。尋甸之白土坡。石屏之龍明里。路南之小水井。陸涼之三山。大姚之小東界。武定之只苴馬鹿塘。蒙化之西。俱有鐵廠。羅平之塊澤河。建水之清水溝。姚安之三尖山。俱有鉛廠。尋甸之歪沖。建水之黃毛嶺判山。廣通之廣南。蒙安之戈孟石羊。趙州之觀音山。雲南之梁王山。鶴慶之玉絲。順甯之遮賴。俱有銀廠。鶴慶之南北衙金沙江。則有金銀廠。或封閉有年。或既開尋廢。目今固米珠薪桂。用力為艱。然有此自然之利。而終棄之。良可惜也。宜請專責臨元洱海永昌三道。各按所屬。親行察驗。分別某廠可開。某處廠不可開。報部存案。一面廣示招徠。或本地有力之家。或富商大賈。悉聽自行開採。每十分抽稅二分。仍委廉幹官監收。務絕額外誅求額內侵隱之弊。凡有司招商開礦。得稅一萬兩者。準其優陞。開礦商民。上稅三千至五千兩者。酌量給與頂帶。使知鼓勵。又嚴禁別開官硐。嚴禁勢豪霸奪民硐。斯商民樂於趨事。而成效速矣。蓋官開則必派取。民開則自顧覓礦夫。民夫各有本業。或力不能深入礦硐。往往半途而廢。且恐派夫擾民。 朝廷未見其利。而地方先見其害也。若礦夫多係游手無籍。有膂力而無衣食之人。彼知利不專於官。而與民共之。未有不趨赴如市者。礦夫既集。礦稅自盈。且予此輩以逐利之途。而漸息其為非之念。是以理財而兼弭盜之一法也。一荒地宜屯墾也。屯田之法。一以取賦。一以節餉。利莫大焉。其在今日格而未行者。以官兵防禦地方。無分身畎畝之術耳。惟是滇居天末。地方所出幾何。聚數萬之兵以取給於民。則物力之贏絀不齊也。天時之豐歉難定也。自非豫為之備。其勢不可以久。

且滇之物價。無不與內地相什伯。兵丁一月之餉。尚不敷半月之需。一人之糧。豈能饜父母妻子數人之口。窮愁日久。必氣阻而心離。夫豈邊境之福哉。臣是以鰓鰓為慮。亟請屯墾者。非必如故明之分別衛所聚屯而居。有事則荷戈。無事則秉耒也。查兵丁之有父兄子弟餘丁者十常五六。請將附近各鎮協營無主荒田。按實有父兄子弟餘丁之兵。每名酌給十畝或二十畝。臣會同撫提臣。督率鎮將營弁。設法借給牛種。聽其父子兄弟餘丁。及時開墾。漸圖收穫。以贍其家。俾在伍者無俯仰之憂。有田園之戀。斯兵心固而邊備無虞矣。三年之後。乃照民例起科。應納條銀。抵充月餉。應輸夏秋二稅。抵給月糧。計所省糧餉實多。而於操練征防。仍無貽誤。其間或有死亡事故。即擇其同伍之殷實者。頂種註冊。毋使拋荒。稍俟 國用既充。民間生聚既廣。前項所墾田賦。悉歸有司。或準永遠作營田。歲抵額餉。均有裨益。至於投誠兵丁。安插為民者。既鮮恒業。迄無生理。徒置之不兵不農之間。宜令有司量撥荒田。給令墾種為業。起科之後。編入里甲。承辦糧差。將見賦額日增。奸回日化。是又一舉而兩利存焉者也。以上四者。有益於 國家。無損於民。滇之言興利者。率不外此。仰冀  聖明採擇。下令舉行。則滇餉漸充。而邊疆永賴矣。

滇南經費略

師範

經常也。費而曰常。則其非常者亦有矣。滇之所入惟條丁銀二十萬九千有奇。公件銀六萬有奇。鹽課銀三十二萬有奇。廠課銀十萬有奇。稅課銀十萬有奇。錢局餘息二萬一千有奇。秋糧二十萬石。兵米所餘。尚存米七萬餘石。該折銀八萬四千有奇。年約進銀八十七萬三千有奇。出則文職廉俸祀典廩餼工食驛站堡夫該銀二十八萬有奇。武職養廉兵餉該銀八十二萬兩有奇。不足者。部撥鄰省協濟。歲二十萬或三十萬不等。夫以十四府三廳四直隸州二十七散州三十九縣之地。而所入不敷所出。其故何哉。由于官冗。且由于兵多。然一郡所轄。幾他省之半。深山密箐。猶慮鞭長莫及。則官之不得不冗者勢也。三面鄰邊。而各州縣中。往往漢夷錯處。則兵之不得不多者亦勢也。而為官者。眷屬不能無。幕友不能無。隨從不能無。或由永昌調昭通。抑由麗江調開化。遠者二千餘里。近亦二千里。夫馬之費。極省亦須數百金。其難一。履任及三載。必委運京銅。收兌之苛。灘河之險。船腳之刁詐。竊盜之窺伺。至撤批回滇。[己](已)若重生。其難二。而兵亦有二難焉。所關月餉。除扣剋外。食物漸貴。一身尚欠溫飽。遑計室家。即少負才技者。拔至千總守備。三年送省。六年送部。往來盤費。債累盈身。嗚呼。去此四難。是在綜理者之善于撙節而熟為調劑矣。此特其略耳。若窮毫釐察抄撮。一會計吏即可畢之。否則有須知冊在。又何俟予之饒舌哉。

足民裕國二事疏順治十六年

給事中王啟祚

一曰民經界。  皇上軫念國用民艱。允臣同官王命岳疏請。  特遣御史二員。前往山東河南二省清理荒熟田畝。以期上不病國下不病民。真朝野胥慶臣民同悅之舉矣。然命岳止知臣鄉有荒地熟地之不同。而不知臣鄉更有地民地之不同也。止知臣鄉荒地之不可溷于熟。熟地之不可溷于荒之當察。而不知臣鄉民地之不可溷于。地之不可溷于民之當察也。臣鄉係古青州。海濱廣斥。厥篚鹽絺。煮鹽之區也。戶于海濱。原有分就地。每畝止納銀六七釐不等。民地則上中下下下四等不同。即下下地亦納銀三分有零。地民地。重輕不同。原有定例。自明末以來。典籍不存。經界不正。則有本一地也。在運司則征糧。在有司則征民糧。甚至運司代民而與州縣爭。州縣代百姓而與運司爭。是一地而納二糧也。則病民。而其實運司征糧。戶則詭其地而竄為民。州縣征民糧。民戶又詭其地而竄于。奸民並不納一糧也。則又病國。病民不可。病國亦不可。伏祈  敕下撫按。專委道員與運使于產鹽處所。督率州縣。詳核典籍。詢問父老。在運司不得以鹽地考成。而與州縣爭民地。在有司亦不得以民地考成。而與運使爭地。審其何者為地。即定之為。何者為民地。即定之為民。詳明撫按題報。再祈各省有產鹽地方。亦令該處按照山東一例委官行查。庶地民地。各得清楚。民地不納地之輕糧。而國用不詘。地不征民地之重賦。而民用不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