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廉恥日知錄
顧炎武
今日所以變化人心蕩滌污俗者。莫急於勸學獎廉二事。天下之士。有能篤信好學。至老不倦。卓然可當方正有道之舉者。官之以翰林國子之秩。而聽其出處。則人皆知向學。而不競於科目矣。庶司之官。有能潔[己](已)愛民。以禮告老。而家無儋石之儲者。賜之以五頃之地。以為子孫世業。而除其租賦。復其丁徭。則人皆知自守。而不貪於貨賂矣。豈待菑川再遣。方收牧豕之儒。公孫宏優孟陳言。始錄負薪之子。孫叔敖而扶風之後。特賜黃金。尹翁歸涿郡之賢。常頒羊酒。韓福遂使名高處士。德表具僚。當時懷稽古之榮。沒世仰遺清之澤。不愈於科名爵祿勸人使之干進而饕利者哉。以名為酤。必自此塗始矣。
唐書牛僧孺。隋僕射奇章公宏之裔。幼孤。下杜樊鄉。有賜田數頃。依以為生。則知隋之賜田。至唐二百年而猶其子孫守之。若金帛之頒。廩祿之惠。則早已化為塵土矣。明代正統中。以武進田賜禮部尚書胡。其子孫亦至今守之。故竊以為獎廉之典。莫善於此者。
古人治軍之道。未有不本於廉恥者。吳子曰。凡制國治軍。必教之以禮。勵之以義。使有恥也。夫人有恥。在大足以戰。在小足以守矣。尉繚子言。國必有慈孝廉恥之俗。則可以死易生。而太公對武王。將有三勝。一曰禮將。二曰力將。三曰止欲將。故禮者所以班朝治軍而兔罝之武夫。皆本於文王后妃之化。豈有淫芻蕘竊牛馬而為暴於百姓者哉。
後漢書張奐為安定屬國都尉。羌豪帥感奐恩德。上馬二十匹。先零酋長。又遺金鐻八枚。奐並受之。而召主簿於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馬如羊。不以入。使金如粟。不以入懷。悉以金馬還之。羌性貪而貴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財貨。為所患苦。及奐正身潔[己](巳)。威化大行。嗚呼。自古以來。邊事之敗。有不始於貪求者哉。杜子美詩。安得廉頗將。三軍同晏眠。一本作廉恥將。詩人之意。未必及此。然吾觀唐書。言王佖為武靈節度使。先是吐蕃欲成烏蘭橋。每於河壩先貯材木。皆為節帥遣人潛載之。委於河流。終莫能成。蕃人知佖貪而無謀。先厚遺之。然後并役成橋。仍築月城守之。自是朔方禦寇不暇。至今為患。由佖之黷貨也。故貪夫為帥。而邊城晚開。得此意者。郢書燕說。或可以治國乎。
五代史馮道傳論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恥尤為要。故夫子之論士曰。行[己](已)有恥。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又曰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源皆生於無恥也。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吾觀三代以下。世衰道微。棄禮義。損廉恥。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後彫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彼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頃讀顏氏家訓有云。齊朝一士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吾時俯而不答。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願汝曹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於亂世。猶為此言。尚有小宛詩人之意。彼閹然媚於世者。能無媿哉。
尚重厚
顧炎武
世道下衰。人材不振。王伾之吳語。鄭綮之歇後。薛昭緯之浣溪沙。李邦彥之俚語辭曲。莫不登諸巖廊。用為輔弼。至使在下之人。慕其風流。以為通脫。而棟折榱崩。天下將無所芘矣。及乎板蕩之後而念老成。播遷之餘而思耆俊。庸有及乎。有國者登崇重厚之臣。抑退輕浮之士。此移風易俗之大要也。
侯景數梁武帝十失。謂皇太子吐言止於輕薄。賦詠不出桑中。張說論閻朝德之文。如麗服靚妝。燕歌趙舞。觀者亡疲。若類之風雅。則罪人矣。今之詞人。率同此病。淫辭豔曲。傳布國門。有如北齊陽俊之所作六言歌辭。名為陽五伴侶。寫而賣之。在巿不絕者。誘惑後生。傷敗風化。宜與非聖之書同類而焚。庶可以正人心術。四明薛岡。謂士大夫子弟。不宜使讀世說。未得其雋永。先習其簡傲。推是言之。可謂善教矣。防其乃逸乃諺之萌。而引之有物有恆之域。此以正養蒙之道也。何晏之粉白不去手。行步顧影。鄧颺之行步舒縱。坐立傾倚。謝靈運之每出入自扶接者常數人。後皆誅死。而魏文帝體貌不重。風尚通脫。是以享國不永。後祚短促。史皆附之五行志。以為貌之不恭。昔子貢於禮容俯仰之間。而知兩君之疾與亂。夫有所受之矣。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揚子法言曰。言輕則招憂。行輕則招辜。貌輕則招辱。好輕則招淫。
崇儉約日知錄
顧炎武
國奢示之以儉。君子之行。宰相之事也。漢汝南許劭為郡功曹。同郡袁紹。公族豪俠。去濮陽令歸。車徒甚盛。入郡界。乃謝曰。吾輿服。豈可使許子將見之。遂以單車歸家。晉蔡充好學有雅。尚體貌尊嚴。為人所憚。高平劉整車服奢麗。嘗語人曰。紗縠吾服其常耳。遇子尼在坐。而經日不自安。北齊李德林父亡時。正嚴冬。單衰徒跣。自駕靈輿反葬。博陵崔諶休假還鄉。將赴弔。從者數十騎。稍稍減。比至德林門。纔餘五騎。云不得令李生怪人熏灼。李僧伽修整篤業。不應辟命。尚書袁叔德來候僧伽。先減僕從。然後入門。曰。見此賢。令吾羞對軒冕。夫惟君子之能以身率物者如此。是以居官而化一邦。在朝廷而化天下。魏武帝時。毛玠為東曹掾。典選舉。以儉率人。天下之士。莫不以廉節自勵。雖貴寵之臣。輿服不敢過度。唐大歷末。元載伏誅。拜楊綰為相。綰質性貞廉。車服儉樸。居廟堂未數日。人心自化。御史中丞崔寬。劍南西川節度使甯之弟。家富於財。有別墅在皇城之南。池館臺榭。當時第一。寬即日潛遣毀撤。中書令郭子儀。在邠州行營。聞綰拜相。坐中音樂。減散五分之四。京兆尹黎幹。每出入騶從百餘。亦即日減損。惟十騎而已。李師古跋扈。憚杜黃裳為相。命一幹吏。寄錢數千緡。氈車子一乘。使者到門。未敢送。伺候累日。有綠輿自宅出。從婢二人。青衣襤縷。言是相公夫人。使者遽歸告師古。師古折其謀。終身不敢改節。此則禁鄭人之泰侈奚必於三年。變雒邑之矜誇無煩乎三紀。修之身。行之家。示之鄉黨而已。道豈遠乎哉。
記曰。大臣法。小臣廉。官職相序。君臣相正。國之肥也。故欲正君而序百官。必自大臣始。然而王陽黃金之論。時人既怪其奢。公孫布被之名。直士復譏其詐。則所以攷其生平。而定其實行者。惟觀之於終。斯得之矣。季文子卒。大夫入斂。公在位。宰庀家器為葬備。無衣帛之妾。無食粟之馬。無藏金玉。無重器幣。君子是以知季文子之忠於公室也。相三君矣。而無私積。可不謂忠乎。諸葛亮自表後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五十頃。子孫衣食。悉仰於家。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及卒。如其所言。夫廉不過人臣之一節。而左氏稱之為忠。孔明以為無負者。誠以人臣之欺君誤國。必自其貪於貨賂也。夫居尊席腆。潤屋華身。亦人之常分爾。豈知高后降之弗祥。民人生其怨詛。其究也乃與國而同敗邪。誠知夫大臣家事之豐約。關於政化之隆污。則可以審擇相之方。而亦得化民之道矣。
備忘錄論治
張履祥
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以至游民日眾。強暴橫行。雖有堯舜。無以使老有所終。壯有所養。幼有所長。有王者起。田制必當變。師儒不以孝弟忠信造士。而相率為浮文。以壞亂其心術。學校必當變。取士不以實行而專以藝文。不足以得賢才。科舉必當變。自一命以下。至於雜流。俱命自朝廷。雖舜禹為選司。無以知人。銓法必當變。職事相牽制。雖有才能。不得展舒。官制必當變。入仕之後。無論賢不肖。一資格序轉。賢者壅於上達。不肖者優游以取高位。資格必當變。養兵以病民。而兵不足用。軍政必當變。一州之土物。自足以養一州之人民。而使西北必仰給于東南。賦法必當變。士人不知法令。他日無以守官。掾史世其家。得以因緣為奸。當倣進士觀政監生歷事之例。自京朝以至郡邑。使生員貢生主文移獄訟錢穀之事。而去其吏員掾史。等而下之。衙役必當變。
后妃駙馬。不求名德。而必選之微賤之子。刑餘寺人。得與士大夫抗禮。親賢不得並用。而藩府官屬。必無賢人。國學生徒。納粟納馬。教坊道士。典司樂職。君臣無坐論之禮。殿廷行笞辱之事。此皆明代之陋制也。
禮制輕而風俗敗矣。科目行而人才失矣。資格重而官方替矣。著述多而學術亂矣。不特此也。坐論廢而致君難。近侍橫而士氣沮。官冗祿薄而廉恥喪。兵多餉少而精銳減。生徒眾教養失而學政弊。若乃遊民眾盛。水利不講。屯軍坐食。而土地日荒。海內虛耗。則又本根之病也。
用意刻深之人。不可與處。漸積既久。用心日薄。必至害於而家。凶于而國。
務本節用。足國之道。不外乎是。學者治生。亦豈外此乎。外此即商賈之智。儒者羞為。挾術雖工。人心不順。天道不祐。殆哉。
所重民食喪祭。國家植本之治如此。國祚安得不長。食所以養生。喪祭所以送死。其效為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慎終追遠。而民德歸厚。卿士庶人之家。能存此意。亦可久長也。
司馬溫公議改科法。范忠宣曰。朝廷欲求眾人之長。而元宰先之。似非明夷眾之義。不若清心以俟眾論。可者從之。不可者更俟眾賢議之。忠宣此言。深得君相之道矣。亦不止君相為然。凡居上以蒞眾者。非用此道。無以集眾思。廣忠益。
三代之祭。皆以夙興有事。夏后氏祭其闇。為最早。殷人祭其陽。為日出以後。稍晏。周人以朝及闇。為日初出而未明之時。在夏殷之間。舊以闇為日將落。以陽為日中。以朝及闇為自朝至暮。皆非。日中日暮。俱非正道。而自朝逮暮。雖有強力之容。肅敬之志。不能不倦怠也。
書言天工人代。故位曰天位。職曰天職。祿曰天祿。臣曰帝臣。賢才之生。天意所屬。故曰簡在帝心。尊居人上。而使君子在野。小人在位。甚者與小比。一時君子。則摧折禁制之使不得達。其逆天理至矣。天命安得不亟去之。所以自古應天之實修省為先。進賢退不肖次之。問民疾苦修政易令又次之。
朝廷言路開。豈無不善之言雜然而進。然而忠言得至於耳。凡夫政事之闕失。四方之變故。天下之賢才。官方之臧否。皆得聞知。所以治安而國家可保也。若言路閉塞。小人害國之言。固不得入。然而忠言不至于耳。細大之務。咸罔聞知。所以亂作而至于危亡也。
井田封建。固能使物物各得其所。然行之實難。故曰堯舜猶病也。聖人治天下。只通功易事。使有菽粟如水火。人倫明于上。小民親于下。有恆產。有恆心。不至于放僻邪侈。陷于刑罪而已。若大勢所不能。亦不強也。官多則人才不足。必濫取以備員。祿薄則難以養廉。必詭利以欺人。朝廷與士人兩失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