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编_1
4484800000097

第97章 吏政四官制(2)

漢郡國官制十七史商搉

王鳴盛

刺史初不常置。武帝元封五年始常置。見百官表其權甚重而秩則卑。所統轄者一州。其中郡國甚多。守相二千石。皆其屬官。得舉劾。而秩僅六百石。治狀卓異始得擢守相。如魏相為揚州刺史。考案郡國守相。多所貶退。居部二歲。徵為諫大夫。復為河南太守。何武為刺史。所舉奏二千石長吏。必先露章。服罪者虧除免之。不服。極法奏之。抵罪或至死。而王嘉傳云。司隸部刺史。察過悉刻。二千石益輕。或持其微過。言於刺史司隸。眾庶知其易危。小失意則離畔。以守相威權素奪也。京房傳。房奏考功課吏法。時部刺史奏事京師。上召見諸刺史。令房曉以課事。刺史以為不可行。房上弟子曉考功課吏事者。中郎任良姚平。願以為刺史試考功法。石顯疾房欲遠之。建言宜試。以房為郡守。元帝於是以房為魏郡太守。得以考功法治郡。房自請願無屬刺史。可見守相畏刺史如此。又朱博傳。為冀州刺史行部。吏民數百人遮道自言。博使從事敕告吏民。欲言縣丞尉者。刺史不察黃綬各自詣郡。欲言二千石墨綬長吏者。使者行部還詣治所。師古曰丞尉職卑皆黃綬治所刺史所止理事處所彈劾者如是。而所舉薦者。則如王襄為益州刺史。使王褒作中和樂職宣布詩。奏褒有軼才。王莽諷公卿奏言州部所舉茂才異等吏。率多不稱。是刺史有舉揚人才之任。合而觀之。刺史之權。可謂重矣。及其遷擢也。黃霸為揚州刺史。以高第為潁川太守。見循吏傳陳咸由部刺史。歷楚國北海東郡太守。見翟方進傳張敞為冀州刺史。盜賊禁止。守太原太守。滿歲為真。見本傳王尊為徐州刺史。遷東郡太守。見本傳馬宮由青州刺史。為汝南九江太守。見本傳知其秩卑也。然刺史權重矣。而又內屬于御史中丞。使內外相維。如陳咸為御史中丞。總領州郡奏事。課第諸刺史。薛宣為御史中丞。執法殿中。舉奏部刺史郡國二千石。所貶退稱進。黑白分明是也。續百官志。御史中丞一人。注引漢儀云。中丞故二千石為之。或選侍御史高第。執憲中司。朝會獨坐。內糾察百司。外督諸州刺史。蓋後世都察院之職矣。刺史十三部。分為郡國一百三。其屬縣有蠻夷者曰道。公主所食曰邑。侯所封為侯國。每部有刺史。每郡有太守。守之下為都尉與丞。每縣有令。小縣稱長。令長之下有丞尉。漢官員數。據表有十二萬二百八十五人。而郡國官其簡如此。至於令史掾屬。多有通經術至卿相者。而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掌教化。嗇夫聽訟。收賦稅。游徼循禁盜賊。其非長吏而代長吏治民者。又未嘗概從簡省也。其時風氣猶樸。故能成治。若後世之吏員。其中固無人才。而所謂里長保正總甲牌頭者。又烏可多設乎。郡國縣道下所注若鐵官鹽官家馬官工官服官發弩官雲夢官樓船官陂官湖官均輸官銅官金官木官橘官牧司官圃羞官洭浦官羞官之類皆微末下吏不足道且多隨時隨地設立事過輒罷不常置者其正官則部刺史太守縣令都尉丞尉外別無他官漢郡國官制可謂簡矣隋于州于郡于。縣但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而已。至唐制郡縣有赤畿望緊上中下之差。又有輔有雄。赤有次赤。輔有上輔。又有以赤兼上輔者。又有稱中下者。未能詳考。新唐書志。每郡每縣下必詳著之。惟為府者不注。於府下縣下仍有。又於關內採訪使所屬之渭州下云。中和四年置。凡乾元後所置州。皆無郡名。及其季世所置。又不列上中下之第。但言不列上中下。不知赤畿等字仍有否也。又張九齡傳。刺史京輔雄望之郡。少擇之新百官志注云。文宗世。宰相韋處厚議復置兩輔六雄十望十緊州別駕。亦見舊書一百五十九卷處厚本傳兩輔六雄十望十緊名義亦皆未詳。李吉甫元和郡縣志。王存元豐九域志。歐陽忞輿地廣記。及宋史地理志。皆有赤畿等字。杜佑通典州郡門。樂史太平寰宇記。皆無之。陸廣微吳地記云。蘇州名標十望。地號六雄。又歐陽詹文集。送常熟許少府之任序云。始入仕一由縣尉。或中或上或緊。銓衡評才若地而命之。

此類亦當時通俗語。如元人雜劇。猶有赤緊字。大約似今世所謂衝繁疲難也。考之他書。俱無見。惟宋謝維新合璧事類。縣官門曰。唐制縣有六等之差。赤畿望緊上中下。京都所治為赤縣。邑為畿縣。其餘則以戶口多少地美惡為差。凡一千五百七十三縣。令各一人。國朝建隆元年。應天下諸縣。除赤畿外有望緊上中下。四千戶為望。三千戶以上為緊。二千戶以上為上。千戶以上為中。不滿千戶為中下。五百戶以下為下。六等當作七等。不言輔與雄者。疑輔即畿。雄即望緊也。

百官表。雖言守治郡。尉典武職。而實守兼掌之。韓延壽為潁川太守。傳中述其都試講武甚備。翟義為東郡太守。以九月都試日。勒車騎材官士起事。如曰。太守都尉令長丞尉。會都試課殿最也。後漢書耿弇傳。弇見郡尉試騎士。建旗鼓。隸馳射。由是好將帥之事。注引漢官儀曰。歲終郡試之時。講武勒兵。因以校獵簡其材力也。又後漢書百官志。注引漢官儀云。八月。太守都尉令長相丞尉。會都試課殿最。水家為樓船。亦習戰。射行船。邊郡太守。各將萬騎。行鄣塞。烽火追虜。或言八月。或九月。或歲終。大約總在秋冬。淮南王安傳。安欲發兵反。先令人作近郡太守都尉印。可見守尉互掌兵權也。又安與太子反謀聞。上遣廷尉監與淮南中尉逮捕太子。王與太子謀。召相二千石。欲殺而發兵。召相相至。內史以出為解。中尉曰。臣受詔使不得見王。王念獨殺相。而內史中尉不來無益也。即罷相。觀此知諸侯王國中兵權。相與內史中尉兼掌之。互相牽制。三者有一不肯。即不能發兵。

出身授官日知錄

顧炎武

史言開元以後。四海晏清。士無賢不肖。恥不以文章達。其應詔而舉者。多則二千人。少猶不減千人。所收百纔有一。文獻通攷。唐時所收進士。每歲不過二三十人。士之及第者。未便解褐入仕。尚有試吏部一關。韓公三試於吏部無成。則十年猶布衣。且有出身二十年不獲祿者。自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上初即位。思振淹滯。賜進士諸科出身者五百餘人。皆先賜綠袍笏。賜宴開寶寺。第一第二等進士。及九經。授將作監丞。大理評事。通判諸州。其餘皆優等注擬。寵章殊異。歷代未有也。薛居正等言取人太驟。不聽。此太宗初一天下。欲以得士之盛。跨越前代。榮觀史冊。而不知僥倖之心。欲速之習。中於士人者。且數百年而不可返矣。又攷通典舉人條例四經出身。授緊縣尉。判入第三等。授望縣尉。五經出身。授望縣尉。判入第三等。授畿縣尉。進士與四經同資。是唐時明經進士。初除不過縣尉。至今代則一入詞林。更不外補。二甲之除。猶為部屬。崇浮長惰。職此之繇。所以一第之後。盡棄其學。而以營陞納賄為事者。以其得之淺而貴之驟也。其於唐人舉士之初制。失之遠矣。宋初用人之弊有二。進士解褐。不試吏部。一也。獻文得旨。召試除官。二也。今衒文之塗已革。而入官之選尚輕。二者之弊。其一尚存。似宜仍用唐制。若用八股之人才。而使之理煩治眾。此夫子所謂賊夫人之子也。

京官必用守令日知錄

顧炎武

通典言。晉制不經宰縣。不得入為臺郎。魏肅宗時。吏部郎中辛雄上疏。以為郡縣選舉。繇來甚輕。宜改其弊。分郡縣為三等。三載黜陟。有稱職者。方補京官。如不歷守令。不得為內職。則人思自勉。唐張九齡言於元宗曰。古者刺史入為三公。郎官出宰百里。致理之本。莫若重守令。凡不歷都督刺史。雖有高第。不得任侍郎列卿。不歷縣令。雖有善政。不得任臺郎給舍。都督守令雖遠者。使無十年任外。從之。詔三省侍郎缺。擇嘗任刺史者。郎官缺。擇嘗任縣令者。宣宗大中改元制曰。古者郎官出宰。郡守入相。所以重親人之官。急為政之本。自澆風久扇。此道寖消。頡頏清塗。便臻顯貴。治人之術未嘗經心。欲使究百姓艱危。通天下利病。不可得也。軒墀近臣。備顧問。如不知人疾苦。何以膺朕眷求。今從諫議大夫給事中中書舍人。未曾任刺史縣令者。宰臣不得擬議。宋孝宗時。臣僚言吏事必歷而後知。人才必試而後見。為縣令者。必為丞簿。為郡守者。必為通判。為監司者。必為郡守。皆有差等。未歷親民。不宜驟擢。因定知縣以三年為任。非經兩任。不除監察御史。此開元乾道之吏治所以獨高於近代也。明代綸扉之地必取詞林。名在丙科始分銅墨。於是字人之職輕。而簿書錢穀之司一歸之俗吏矣。漢諺有云。取官漫漫。怨死者半。風俗通而宋神宗嘗謂宰臣曰。朕思祖宗以百戰得天下。今以州郡付之庸人。常切痛心。後之人君。其以斯言書之坐右乎。

州縣品秩日知錄

顧炎武

漢時縣制。萬戶以上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減萬戶為長。秩五百石至三百石。唐則州有上中下三等。縣有京畿上中中下下六等。品各有差。太祖實錄。吳元年定縣有上中下三等。稅糧十萬石已下為上縣。知縣從六品。縣丞從七品。主簿從八品。六萬石已下為中縣。知縣正七品。縣丞正八品。主簿從八品。三萬石已下為下縣。知縣從七品。丞簿如中縣之秩。洪武六年。分天下府為三等。糧二十萬石已上者為上府。秩從三品。二十萬石已下者為中府。秩正四品。十萬石已下者為下府。秩從四品。不知何年始改此制洪武十四年定考劾法府以田糧十五萬石已上州以七萬石已上縣以三萬石已上親臨王府上司軍馬守禦路當驛道邊方衝要者為繁不及此者為簡後乃一齊其品。而但立繁簡之目。才優者調繁。不及者調簡。古時列爵惟五之意遂盡亡之矣。

刺史守相得召見

顧炎武

兩漢之隆。尤重太守。史言孝宣拜刺史守相。輒親見問。觀其所繇。退而考察所行。以質其言。有名實不相應。必知其所以然。常稱曰。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歎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訟理也。與我共此者。其惟良二千石乎。當日太守常得召見。或賜璽書。堂陛之間不甚闊絕。文帝謂季布曰。河東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武帝賜嚴助書。久不聞問。具以春秋對。毋以蘇秦縱橫。賜吾邱壽王書。子在朕前之時。知輻湊。及至連十餘城之守。任四千石之重。師古曰太守都尉皆二千石今壽王為都尉不置太守故云四千石也職事廢。盜賊縱橫。甚不稱在前時。何也。光武勞潁川太守郭伋曰。賢能太守。去帝城不遠。河潤九里。冀京師蒙福也。合天下之大。不過數十郡國。而二千石之行能。皆獲簡於帝心。是以吏職脩而民情達。以視後世之寄耳目於監司。飾功狀於文簿者。有親疏繁簡之不同矣。其在唐時。猶存此意。元宗開元十三年。上自選諸司長官。有聲望者十一人為刺史。命宰相諸王餞於雒濱。御書十韻詩賜之。宣宗時。李行言自涇陽縣令除海州刺史。李君奭自醴泉令除懷州刺史。皆采之民言。擢以御筆。入謝之日。處分州事。萬里之遠。如在階前。夫人主而欲親民。必自其親大吏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