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编_1
4484800000099

第99章 吏政四官制(4)

桂林裁官役議

盧紘

頃遵奉部文。凡盜賊荒殘。偏僻無事。民糧稀少。官役應酌裁減之議。此誠當事心國計。纖悉畢至。芟繁冗裕度支之至畫也。但計桂林處粵西首郡。地據上游。領州二縣七。東接荊楚。西控滇黔。勢若建瓴。桂林當首郡。而次及平樂柳州。又次及梧州潯州慶遠。又次及南甯思恩。又次及太平諸土司。環仰向化。故首郡勢居其重。而設邑立官。不得不詳。或與他省接壤者。則地勢取犬牙相制。或與猺獞雜處者。則官守取出沒有防。論桂林所轄之地。合之不足當內服一大縣之地。除臨桂實領首縣。全州上接湖湘陽湖。下接平江古田。因山險多寇。而近改永甯靈川。水陸俱衝。而屬省肘臂。此斷斷無容議裁者。若灌陽永福義甯之小而僻。興安之小而瘠。地似可議歸併。官似可議裁減。然在昔兵荒之際。非無長慮遠計之人。卒不能於此議併議裁者。明知存其縣不過一荒土。存其官不過為贅疣。似無甚關係。然一旦議併議裁。而患有不可勝言者。灌陽與楚省零陵道州接界。山險多猺。不專設縣立官。則兩省之交。不能相制。此灌陽之不可廢也。興安居全靈之中。水陸驛遞。至此宜有止宿代換。且分水塘為湘灕東南之界。斗河轉運所關。不可無專設之縣。專立之官。督治其事。且六峒猺人。不時出為盜賊。去全靈稍遠。莫能控御。興安為近。得以制之。此興安之不可廢也。至於永福義甯。居臨桂陽朔永甯之中。而距三州縣道里稍遠。義甯在省北而近永甯。有都狼嶺隔。永福在省西而近陽朔。有潯江河隔。所謂桑江之猺。七十二團之猺。又居義甯永福中間。度其地勢。以義甯永福歸併於臨桂陽朔永甯而不得。即以義甯與永福相歸併而亦不得。矧永福在近日。又為大兵征勦柳州雒融通衢。此義甯永福二縣之尤不可廢也。縣既不可廢。則官自不可裁。查數縣歲徵之糧。尚不足供一歲經制之用。即今裁減官役。自開國以來。縣官雖僅有。而吏目典史教官巡檢等職多缺。書役民皂。亦甚寥寥。俸廩工食。十不能支給一二。是有官役之名。而無有官役之實。矧近年巡哨等員。已半裁革。而萬不可革者。必其於地方利害。甚有關切。故當計久遠之大勢。而不可計一時之權宜也。矧裁一官之俸。減一役之食。於國家之公費。未見有加於毫末。而一官役。自多收一官一役之用。田糧之荒。有官役而後可責以勸開墾。寇盜之擾。有官役而後可責以備緝捕。若裁則適所以益之荒。增之擾耳。總之 朝廷制里定疆。設官分職。祇爭大體。不爭小利小害。粵雖偏方。居然省會。桂林居首。諸外郡觀望存焉。紛紛議裁議減。未免較銖量錙。非所以昭一統。開治平也。

乞教職疏

王命岳

臣聞近者 廷議。欲裁天下教官。蓋謂知府即可兼攝府學。知縣即可兼攝縣學。則各學教官似屬贅員。裁其俸薪。足以佐兵餉之萬一也。但教官職分雖微。而關係甚重。有萬萬不可裁者。夫教官一職。下以約束諸生。上以奉祀先聖。故諸生久不到學者。教官得而申飭之。諸生有不守學規。出入郡縣。結交有司者。教官得而董戒之。有不孝不弟。干倫犯紀者。教官得疏其名於督學而黜退之。然而躍冶之徒。猶有出入公庭。包攬詞訟。抗違錢糧者。夫欲端士習。當嚴教官之考核。考核嚴則教官之督率必勤。而士風自正。今議裁教官而歸郡縣。則劣生莠士。偃然與有司往來。無所禁忌。曰。太守。吾學師也。邑令。吾學師也。是驅天下之生員。而日與郡縣相酬酢。既與郡縣相酬酢。必與衙役相表裹。歲時餽送。結納奧援。起滅詞訟。隱熟作荒。下病民生。上侵國課。士風日就敗壞。人才日益汙下。職是之由矣。此以約束諸生而論教官之不可議裁郡邑之不可兼攝者一。先聖孔夫子。德與天地相配。道為帝王之師。各府州縣。設立學官肇祀。數年於茲矣。教官之署。實在其內。朝暮省視。屏除穢濁。廟貌毀則重新。宮牆頹則整頓。皆係教官職掌。今議裁教官而歸郡邑。郡邑有刑名之事。錢穀之事。承上御下。送往迎來。隄防盜賊。接代兵馬。日不暇給。何暇過先聖之門。詢其啟閉。問其掃除。勢必使學宮之內。蕪穢不治。鞠為茂草。又其甚者。奸胥猾吏。潛穴其中。莫之敢問。男女雜處。汙濁之氣。觸犯聖域。皆事勢之有必至者。臣聞福州府官。探得有裁教官之信。即議欲廢明倫堂為府堂。幸撫臣許世昌力持之而止。則學宮之茀廢。胥吏之侵占。使先聖日聞敲撲之聲。日與皂隸為伍。已漸見其端矣。夫梵宮道宇。猶有焚修廟祝之人。以孔子至聖。宮牆之內。不能一二教官。以司啟閉。備掃除。曾二氏之不如。良可嘆也。此以奉祀先聖而論教官之不可議裁郡邑之不可兼攝者二。且使天下後世。謂裁聖廟之員。廢弟子之師。自今日始。大非美談。甚傷治體。臣知而不言。是臣不忠於  皇上。臣心不安也。或以 國用不足。省此錙銖之俸。足備飽騰之資。臣亦有說以處此。臣見在京漢官公費錢。每官一員。歲支三十六金。皆在俸銀之外。明可裁扣。在外文官。自邑令以上。每官一員。可捐歲俸十之一。如所謂土黑勒威勒者。以佐軍需。計內外官所歲扣。已溢於天下教官薪俸之外。夫讀孔聖之書。受 朝廷之祿。捐其涓埃。以存聖廟之微官。亦大小臣工所樂從也。臣偶患中暑。誠恐實錄一定。則反汗為艱。為此力疾敷陳。伏望垂鑒施行。

知府久任疏

魏裔介

臣觀三代以後。惟漢之吏治近古。而漢之吏治。所以近古者。以其能重刺史守相。久任而考其成功也。昔宣帝嘗曰。太守吏民之本。數變易則下不安。民知其將久。不可欺罔。乃服從其教化。故二千石有治理效。輒以璽書勉勵。增秩賜金。或爵至關內侯。公卿缺則選用之。此漢世良吏所以盛也。明初猶倣此意。迨其後兵備繁多。陞遷數易。而太守之權益輕。體益損。治效亦遂不可睹矣。今我  皇上遵古之道。愛養元元。行保舉之法。重知府之選。吏治自當改觀。然久任之法不行。即有賢守。輕於變更。百姓猶未蒙治安之福也。臣以為自今以後。知府俸深。有薦應陞副使者。即加副使職銜服色。仍管府事。督撫按監司等官。即以副使禮遇之。若俸深有薦應陞之時。與各副使一體論俸。加參政職銜服色。其應陞時。亦與參政論俸。自此而按察布政。皆可以漸而加。若遇京堂有缺。加銜者得與同銜司道一體推陞。如是而知府之職任得久。庶盡心民事。吏畏其法。民安其業。遠追漢代之盛不難也。雖然。知府為表帥之寄。捕盜分之同知。刑獄分之司李。知府皆得以兼之。而有司賢否。尤為緊要。自今督撫按薦劾開列賢否。自下而上。尤必先責之知府。庶事權一而職掌明。於久任之良法愈有裨益也。

書賈中丞調缺煩簡疏後

蔡方炳

聞之先達曰。凡為撫按者。于有司調繁一事。最宜慎重。其當慎重之故。何也。蓋縣官求調。斷非無故。必先與地方不相安。而為此脫身之計。及既調之後。又恃上臺褒美于前。不便旋劣處于後。反有恣意妄行者。防其流弊。是則然矣。然止得其一端耳。若以繁劇之州縣。如蘇松常杭嘉湖所屬。苟非八面之才。鮮能勝任。而況授之老邁昏憒之輩。有不隳政事而貽患害者乎。或謂地方有萬難料理之勢。即才力優裕。豈能保無憤敗。然頻年以來。所見白太倉董長洲二公。一以仁慈化之。一以強榦濟之。皆料理有序。錢糧如額。吏畏民安。使久于其任。必能底績。惜也以微罪去。由二公觀之。則固不患地方之難治。而患才力之不及耳。第擇才于選授之日則難。擇才于更調之中則易。今銓衡豫防更調之流弊。而慳于破例。則有一法于此。當以報最應升之州縣。加以應升職銜。調管繁劇州縣之事。則以已效之長才。再呈游刃之妙用。三年以後。仍照其加銜陞轉。則地方收得人之益。而亦不蹈卸避之習矣。或曰如從前未有此例何。夫朝廷制度。隨時更易。不吝轉圜。使行此法而不效。何難再改。況精明敏之材。除蠹胥之積習。清錢糧之夙弊。或三年或六年。則後來者苟非老邁昏瞶。便可遵守而治。是行此法而效。亦可即停。 朝廷為千萬軍需。為一方民命。何憚而不興此創舉耶。矧觀近例。以知縣陞知州。比比皆是。夫州縣職稍崇卑。體統相若。升之而知州事。與升之而仍知縣事。固可通其意以行之也。不然。地方日敝。人才日棄。上與下均無利焉。故惟此可以濟選授擇賢之窮。可以參調繁防弊之說。然亦成其為狂夫之言而已。非所當于廟堂碩畫也。

清釐世職疏乾隆二十七年

御史紀復亨

竊惟爵賞為名器之大防。而世襲尤軍功之鉅典。我  皇上聖武布昭。擴二萬里之巖疆。凡力行間。而賞延及世者。皆由在事大臣等據寔開報。及經  聖鑒親定等差。藏在司勳。永永無斁。法至慎而典至渥也。惟是我 朝定鼎之初。削平閩粵。戡定滇黔。當日鼓勵戎行。錫爵特從其厚。是以綠營將校。每一功。無不人膺懋賞。而各省之中。閩省尤多。因其先有海寇之投誠。其後有臺灣兩次之克捷。市井之徒。操舟之卒。會逢其適。皆得爵分右職。庇及後人。已百數十年于茲矣。臣惟前此大功克捷。皆有總理軍務之大員。此等偏裨力。與夫勢蹙投誠。并有僅帶功加虛銜。而未膺戎閫者。迨一經議。優予世職。其人既榮寵終身。而子若孫襲替後。對品補用。武職即可至副參等缺。彼行伍出身者。非著勤勞。不能拔擢。而紈無籍之徒。往往唾手而得。以故冒濫不已。奸偽滋生。如現在督臣楊廷璋。拿獲鄒文等假劄。及林承武等以市儈細民。而賄買頂冒。其明也。臣因思屬近 天潢。襲封亦從遞降。此等世職人員。竟與帶礪之盟。並垂奕。竊謂處之太優。即 國家酬庸之典。念其先世少有勤勞。然自祖父延及孫曾。則待之者亦不為不厚。至日久相沿。官司之冊檔彌繁。氓庶之譜系難據。以致奸宄譸張。致為販鬻。螟蛉假借。謬託宗支。褻名器而墜法紀。莫此為甚。臣請皇上下廷議。嗣後凡係綠營軍功人員。核其何項功勳。准予世職次數。其子孫承襲。應作何遞降。分別等差。著為定例。其從前得過世職人員。請通查各省。核其所得功勳。及襲過世次。並現在應行承襲之子孫。是否嫡泒。或有世絕。無可繼嗣。應行削除者。轉飭地方官詳細造冊。取具宗圖印甘各結。咨送兵部。嚴查底檔。彙合具奏。請 旨定奪。再現今由世職補授將弁者。各省甚多。雖皆由督撫保題。而果否係世職的裔。有無影射頂冒等弊。正當乘此清釐。或恐畏法不吐。并懇准其自首。如何處置。恭候  聖裁。

州縣界域日知錄

顧炎武

自古以來。畫疆分邑。必相比附。天下皆然。乃今則州縣所屬鄉村。有去治三四百里者。有城門之外。即為鄰屬者。則幅員不可不更也。下邽在渭北而併於渭南。美原在北山而併於富平。若此之類。俱宜復設。而大名縣距府七里。可以省入元城。則大小不可不均也。管轄之地。多有隔越。如南宮屬真定威縣屬廣平之間。有新河縣屬真定地。清河屬廣平威縣之間。有冠縣屬東昌地。鄆城屬兗州范縣屬東昌之間。有鄒縣屬袞州地。青州之益都等縣。俱有高苑地。淮安之宿遷縣。有開封之祥符縣地。大同之靈邱廣昌二縣中間。有順天之宛平縣地。或距縣一二百里。或隔三四州縣。藪奸誨逋。恆必繇之。而甚則有如沈邱屬開封之縣署地糧。乃隸於汝陽屬汝甯者。則錯互不可不正。也。衛之所屯。有在三四百里之久。與民地相錯。浸久而迷其版籍。則軍民不可不清也。水濱之地。消長不常。如蒲州之西門外三里。即以補朝邑之坍。使陝西之人。越河而佃。至於爭殺傷。則事變不可不通也。周禮形方氏掌制邦國之地域。而正其封疆。無有華離之地。有王者作。謂宜遣使分按郡邑。圖寫地形。奠以山川。正以經界。地邑民居。必參相得。庶乎獄訟衰而風俗矣。洪武十七年以州之民戶不及三千者皆改為縣改者凡三十七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