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编
4484900000283

第283章 户政二十六榷酤(2)

一则例内丈量簰筏。深长短。层次底面。算法甚为精密。俱系实在。并无虚数。查龙江关丈量。有连天连水连人之口号。此皆虚浮榷算。商贾不甘之语。访之连天之说。在簰之面。因水之深。见尺加寸。见丈加尺。高量虚数。故称连天。其连水则因爬口所到无水之处。虚深二尺八寸。是以水为木。故称连水。其连人则因簰边无水之虚。飞宽三尺。以虚为实。故称连人。以无形之深高虚。均为实在科征。虽税可有盈余。而商贾难言输服。 国家理财。久有常经。溢额尚行裁减。岂肯于青天白日之中。无木生木。而科敛于虚无之地。夫商家之置货。如粮户得田。完税之则例。无异田地之科则。而量木之爬竿。又同丈亩之弓口。名别义同。均属不可浮溢。况税有正额。有盈余。并有耗羡。又何堪算入虚无也。是以实算实一定之理。而或者谓簰如船底。旁浅中深。故以爬口作算。然爬口甚长。已及中深之处。则旁之浅者。愈增深数。而中深之二尺八寸。更多溢数矣。又谓簰多下阔上窄。使果有之。则何不以窄阔相乘。见其实数。而独以阔为准。且何以知其阔必三尺也。况前为簰如船底。则下窄上阔。又与此所谓下阔上窄者。两相反也。至于平面高出。见尺加寸。见丈加尺。则竟无可解说。此丈量之所以当据实在也。再木簰之中。川楚所贩。有青柳木一项。其税三十倍于杉木。虽税纳之数。并无判数之例。今丈算之法。计木若干。以十分科算。凡川楚之簰。虽无青柳在内。例得于杉木杂中。判开青柳若干。或三分。或四分。或五分。随意多寡。可以高下其手。大滋弊窦。此又当定以画一之数。不得随意判断者也。再则例内。有招木木零木名色。皆可数明根数。照则实科。乃算法亦用虚派。每簰三项各二十五根。照簰深数递加。并不问其多寡有无。亦属无名。再则内有牮木一项。附簰而行。以防黏搁。大者每根五分五厘四毫四丝。次者每根四分一厘五毫八丝。原应点明实数。分别上次科纳。乃丈量不点数。不分别。之五分五厘上税。或一百根加至五六百根。递增八九百。至千余根不等。即无牮木者。亦必加出四五百根。尤属虚幻。此均当改正核实者也。

一出城进城之人。不尽富商大贾。其或物件最少。单人独货。如布一疋。鞋靴一二件。帽数顶。扇数把。鸡鸭数只。及鸡鸭蛋数十枚等类。手目睹。并无藏掩。且多穷民谋生之计。与商人之负贩贾利者。大相悬殊。应请竟免征收税银。则小民尤沾实惠也。

一现行则例。应加厘正也。查各货物例内。俱以银数多寡分类。客商难于寻考。应将服食器用。分析门类。以类相从。而载其银数于下。庶几意揣可知。一寻即得。至如稻箩粪箕撮簸。皆农家之用。鸡鸭狗杂毛短发。皆粪田之需。又秧鞋蒲鞋草靸凉鞋布条带扫帚蒿苗帚竹筷竹簏扇料旧篦子碎布头半截驴皮菜种茨菇荸荠樱桃葡萄甘蔗萝卜冬瓜青白梨鸡鸭蜑。皆穷人度活之物。又失风破船板。尤属患难之余资。此均当不入税者也。又出城货物。有入城曾经税过者。货卖未完。出城又照入城例投税。此则重复收征。亦当删除者也。又如下关零油例载四为一篓。今皆不用磁。改用小篓。所盛之油。约与磁相等。当以四小篓为一石。今以两小篓为一石。此与则例不符。而未经开明者也。又如牛马尾与冰片麝香同税。牛羊角与犀角同税。又同一燕窝海参等货。而聚宝朝阳两司。与龙江一司不同税。此又参差不伦。所当正定者也。

一五城地租。当归上元江宁两县输纳也。查关税止征货物。而地丁则属有司。章程一定。催科有方。偶遇灾歉。减赋蠲租。皆得均沾恩泽。或其地之荒熟不一。垦废不常。可以随时详请。分别轻重多寡。时日缓急。以定催征。自此项并入关税。则岁有定额。额有定限。限有不足则差役滋扰。甚者地已别售。而租仍本户。无可稽考。且或岁遇大歉。皇仁大泽。一切地丁。皆得邀免。而五城地租。无可宽贷。即如上年以及本年。上下两江。两沐恩免。而该地不在其内。虽荒月可以酌量缓征。而应蠲之数。不得与地丁一例。今计此项地租。仅一千七百一十四两三钱八分五厘七丝。在关在县。均属钱粮。而与佃民实有未便。应请该关划交上江两县。照民赋催征。归入地丁。一例奏报。并查明上年及本年应免之数。同民赋一例蠲免。则皇恩无处不到。而穷佃亦永远沾被矣。

前明范文夹编龙江西新则例序。曰夹编至此。未尝不叹民生之无遗利也。凡日用零杂之物。无不籍而榷之。其病在细。夫三十税一。制甚善也。即折钞法行。贯以毫计。始止二算。未为过征。迨六毫议定。已三倍税矣。继以新饷倍加。又六倍税矣。其病在重。贤者虽不能免于例内。亦不宜增于例外。有慨乎其言之。今查顺治十四年之例。折中酌定。足为法守。至雍正十三年定例。取屡增之耗。尽并例内征收。则已属无可复加之数。是例外之加一。诚可以已。而例内有所减无多足便穷民者。应并请皇上仁恩。敕行酌减。则闾阎出入。被泽靡涯矣。

商茶违限赎镮宜免状

曾王孙

查茶法有官商之分。曩者官三商七。今则官商各半。商力为已竭矣。小引商人。力微而苦较剧。则凡可以抚恤之者。不可不急为之所也。查近例小引商人。于汉中盘时。按其月日。如违限期。拟笞。折赎。至司交茶亦如之。此官茶拟罪之大概也。商茶盘违限。亦如官茶拟赎。运至该州县发卖亦如之。此商茶拟罪之大概也。今小引商人马腾雷等。合词吁请。除免商茶二罪。蒙批查议。此诚洞烛商困。而急为抚恤之至意。请为宪台议之。官茶者公事也。商茶者。私事也。大义先公而后私。故不急公者有罚。凡官茶未盘。不得先盘商茶。盘既后于官茶。则至州县发卖必迟。诚有势难依限者。恒情之所以自为者无所不至。故商茶之至于违限者势也。非得[已](己)也。官茶违限者罪之。所以儆凡为商之不急公者。天下之大法也。商茶违限者免之。所以悯凡为商之不得已而不自为者。天下之大体也。嗣后小引商人。商茶违限。其盘验并发卖州县。应概免拟罪。至于官茶违限。仍照前例。

五代盐曲之禁

赵翼

五代横征无艺。洪容斋随笔。记朱温以夷门一镇。力征而得天下。士虽苦战。民则乐输。末帝与唐庄宗对垒于河上。民虽困于辇运。亦未至流亡。由赋敛轻而田园可恋故也。及唐庄宗任吏人孔谦为三司使。峻法以剥下。厚敛以奉上。于是赋敛日重。而历代因之。今即据盐曲二事。可见其大概也。凡盐铛户应纳盐利每斗折纳白米一斗五升。晋初始令折钱收纳。户所纳如此。盐价之贵可知也。海盐界分。每年收钱一千七万贯。以区区数十州之地。而收价如此。其价更可知也。每城坊。官自卖盐。乡村则按户配食。依田税输钱。其私贩之禁。十斤以上即处死。刮盐煎盐者。不论斤两皆死。凡告者十斤以上。赏钱二十千。五十斤以上。三十千。百斤以上五十千。其法令之严可知也。晋高祖知盐贵之病民。乃诏计户征税。每户自一千至二百文。分五等。听商人贩盐。民自买食。一时颇以为便。出帝时。又令诸州郡税盐。过税斤七钱。住税斤十钱。已按户征盐钱。不便改法。乃又加征商税。使利归于官也。汉干佑中。青盐一石。抽税一千文。盐一斗。是又加重于出帝时矣。周广顺中。始诏青盐一石。抽八百文。盐一斗。白盐一石。抽五百文。盐五升。然盐价既因抽税增贵。而按户所征之盐税又不放免。是一盐而二税。民益苦之。此盐法之大概也。其酒曲之禁。孔循曾以曲法杀一家于洛阳。私曲五斤以上皆死明宗乃诏乡村人户。于秋田苗上。每亩纳钱五文。听民自造曲酿酒。其城坊亦听自造而榷其税。长兴中又减五文为三文。寻仍诏官自造曲。减旧价之半卖民酿酒。汉干佑中私曲之禁。不论斤两皆死。周广顺中仍改为五斤以上。然五斤私曲。即处极刑。亦可见法令之酷矣。此曲法之大概也。以上俱见薛史及五代会要即此二事。峻法专利。民已不堪命。况赋役繁重。横征百出。加以藩镇之私敛。如赵在礼之拔钉钱。每户一千。刘铢之加派秋苗。每亩率钱三千。夏苗亩二千。民之生于是时者。可胜慨哉。

请罢湖口关复九江关疏湖广通志

王泽宏

窃惟 国家之本计。惟财与赋。财赋之充足。在盐与关。我皇上频颁蠲租之诏。屡减额外之征。数十年来农工商贾。无不仰戴皇恩。固已沦肌浃髓。乃有不费内府之金钱。不损 朝廷之额课。纶音一下。各省欢呼。则莫如湖口之仍归九江关之为善也。夫昔日之设关九江者。因上有龙开河官牌夹。下有老鹳塘白水港。俱可停泊多船。冬夏不涸。无波涛汹涌之危。输将甚便。此诚利 国利民。经久不易之善地也。后以江西东下。亦应纳税。暂移湖口。此一时权宜之计耳。初未计及湖口一县。地产下流。乃江湖两水交会之冲。又有上下钟山巉岩峭壁。插入江中。既已设关。遂成商船纳税必泊之地。止有虹桥一港。水涨之时。大船仅容数号。小船仅容数十只。倘水涸船多。不得已尽泊江外。大风暴起。巨浪滔天。欲求入口而不得。欲求渡关而不能。故其患不可胜言。此湖口断断不宜设关之明效也。或谓自江西出湖以下江南。自江南入湖以上江西。恐有漏税之弊。不知九江一关。征船而不征货。丈尺已定。税无可匿。臣查大姑塘去九江四十里。在湖口之内。旧系泊船之地。应听部司委员。在彼收税。汇缴关库。以给票为凭。至各省出湖船只。大姑塘收税者。九江验票放行。各省进湖船只。在九江纳税者。在大姑塘验票放行。则两处自无漏税之虑矣。年来风涛时起。沉溺迭见。商情以积久而不得伸。差员以时暂而不敢请。此臣所以不得不代为请命也。倘荷允行。则往来舟楫。无倾覆之虞。东西商贾。无漂没之苦。既于额设 国课。一无所亏。又于贸易民生。皆得其便。乃经久无弊之长图也。臣本楚人。九江湖口。皆臣久居。故于情形甚悉。伏乞部详加酌覆。务审税课之盈虚。查风涛之险易。考人心之向背。一经改正。庶船多税足。商悦民安。无不仰颂。覆载之恩。同于天地矣。

酒禁

顾炎武

先王之于酒也。礼以先之。刑以后之。周书酒诰。厥或告曰。饮。汝勿佚。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此刑乱国用重典也。周官萍氏几酒谨酒。而司虣禁以属游饮食于市者。若不可禁。则搏而戮之。此刑平国用中典也。一献之礼。宾主百拜。终日饮酒而不得醉焉。则未及乎刑。而坊之以礼矣。故成康以下。天子无甘酒之失。卿士无酣歌之愆。至于幽王。而天不湎尔之诗始作。其教严矣。汉兴。萧何造律。三人以上。无故饮酒。罚金四两。曹参代之。自谓遵其约束。乃园中闻吏醉歌呼。而亦取酒张饮。与相应和。自并其画一之法而亡之也。坊民以礼。酇侯既阙之于前。纠民以刑。平阳复失之于后。宏羊踵此。从而榷酤。夫亦开之有其渐乎。武帝天汉三年初榷酒酤。

昭帝始元六年。用贤良文学之议罢之。而犹令民得以律占租卖酒。升四钱。遂以为利国之一孔。而酒禁之弛。实滥觞于此。困学纪闻谓榷酤之害甚于鲁之初税亩然史之所载。自孝宣以后。有时而禁。有时而开。至唐代宗广德二年十二月。诏天下州县。各量定酤酒户。随月纳税。除此之外。不问官私。一切禁断。自此名禁而实许之。酤意在榷钱而不在酒矣。宋仁宗干兴初。言者以天下酒课。月比岁增。无有艺极。非古禁饮节用之意。孝宗熙中。李焘奏谓设法劝饮。以敛民财。周辉杂志。以为惟恐其饮不多。而课不羡。此榷酤之弊也。至今代则既不榷缗。而亦无禁令。民间遂以酒为日用之需。比于饔之不可阙。若水之流。滔滔皆是。而厚生正德之论。莫有起而持之者矣。故知邴原之游学未尝饮酒。大禹之疏仪狄也。诸葛亮之治蜀。路无醉人。武王之化妹邦也。

旧唐书杨惠元传。充神策京西兵马使。镇奉天。诏移京西戍兵万二千人。以备关东。帝御望春楼赐宴。诸将列座。酒至神策将士。皆不饮。帝使问之。惠元时为都将。对曰。臣初发奉天。本军帅张巨济与臣等约曰。斯役也。将策大勋。建大名。凯旋之日。当共为欢。苟未戎捷。无以饮酒。故臣等不敢违约而饮。既发。有司供饩于道路。唯惠元一军。缾罍不发。上称叹久之。降玺书慰劳。及田悦叛。诏惠元领禁兵三千。与诸将讨伐。御河夺三桥。皆惠元之功也。能以众整如此。即治国何难哉。沈括笔谈言太守朝禁卒买鱼肉及酒入营门者有罪

水为地险。酒为人险。故易爻之言。酒者无非坎卦。而萍氏掌国之水。禁水与酒同官。黄鲁直作黄彝字说云酒善溺人故六彝皆以舟为足徐尚书石麟有云。传曰。水懦弱。民狎而玩之。故多死焉。酒之祸烈于火。而其亲人甚于水。有以夫。世尽殀于酒而不觉也。读是言者。可以知保生之道。萤雪丛说。言顷年陈公大卿生平好饮。一日席上与同僚谈。举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问之。其人曰。洒亦岩墙也。陈因是有闻。遂终身不饮。顷者米醪不足。而酒兴焉。则真变而为火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