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编
4484900000551

第551章 刑政五治狱下(44)

辨爬沙船转水墩之误

包世臣

说者谓高文良公废爬沙船拆转水墩而南河坏。自河壖吏民以及朝省士大夫。皆持此说。而其实非也。靳文襄于康熙二十七年设立浚船。其时南河止十厅。故浚船分十队。而统以船务营守备一员。二十九年。于勤恪公接任。即调回浚船。改隶苇荡营参将。专运荡柴。文良以乾隆初任河督。去裁撤浚船时已五十余年矣。且江河巨舰。乘风鼓浪。一锚下即止不行。爬沙船尾系铁篦子一具。其制三角。横长五尺。斜长七尺。地一面排铁齿三四十根。长五寸。约重五六百斤。又益以混江龙一具。其制以大木。径尺四寸。长五六尺。四面安铁叶如卷发。亦重三四百斤。比之下锚。其势相倍。而谓以水手四名。驾两橹。上下梭织。以爬动河底淤沙。使不停滞。其说与儿童无异。嘉庆十年。今大学士戴公。以侍郎视河。公习闻爬沙船说。促制成试之于清口太平河。不能行。翊日又试。得行而甚缓不得力。余就询其主者。主者曰。星使必欲其行。使人翻铁篦。以齿向上。故勉能移动耳。或曰。文襄时献此策者。欲藉官船运私盐赴徐州。文襄受其绐。故勤恪罢之。余每以告人。多稔其故。而当事好名高者。或犹欲举行之。舛矣。转水墩在湖口五道引河之外。运口头坝之上。从前洪泽湖口。内有引河七道。而黄河大溜。傍南岸直指运口。故筑转水墩。分湖溜之七。西北行以敌黄。其三则东南入头坝以济运。墩之形不可考。故老言其上可堆料五百。则周围以千丈计。自康熙之末。吴城砖工外 御坝既成。河溜北趋湖口。积有淤滩。宽至九百余丈。名太平河。其西岸筑顺黄堤以御黄涨。而转水墩仍分湖溜七分。使向西北。则恐冲开顺黄堤。接引黄溜南行。为害运河。实有不得不拆之势。转水墩既拆。文良于头坝外加做坝。而于太平河中腰风神庙前做束清坝。蓄清水之力。使得聚势以敌黄。而回溜入头坝济运。又于束清坝之北百余丈筑御黄坝。使黄水盛涨不得倒灌。至所定冬筑夏拆章程。并皆妥善。以后拆筑不如法。嘉庆九年。始移束清坝于湖口。移御黄坝于河唇。而运道屡梗。嘉庆十六年。百文敏公初莅任。惑于浮言。亦以复转水墩入告。既而覆奏曰。接长坝。已有成效。是虽无转水墩之名而有其实。因时立制。不敢拘泥前奏。致失机宜。人亦渐知转水墩之无关枢要矣。余见文良乾隆十六年呈大工二十段图说。简要明晰。使后人守此不变。河事当不致败坏。改靳文襄天然三坝为五石坝。定启放之式。以减下河水患。又曾放石林减坝五次。皆减漫滩浑水。坝下引河不受淤。后人每一开坝。如唐家湾王营等处。皆掣溜入袖。致成巨口。数十年来司河者。皆出文良下。而反被恶声。文良之犹子文定。奏废云梯关外修防。使河多故。江淮居民之毒高氏。或以此而追诬其先。以致来者不明于全河得失之故。雷同瞽说。故明辨其非以告天下。非为文良鸣冤已也。

吕宋疏浚海口法

谢占壬

西洋诸番。惟吕宋最近。闽粤商贾。往彼贸易。由来已久。二十年前。吕宋内河入海之鸡峙口洋面。计长三百六十里。阔二百余里。因内河流沙入海。口门淤浅。舟行阻滞。而汪洋一望。难从水底施工。会英吉利番船至彼。不能进口。吉利番人。固多巧技。精于枢纽转旋之法。遂置转盘器具。设法疏浚。纵横数百里浅沙。不半年悉皆通畅。从此大船扬帆直入。均无阻碍。其法皆借转轮之力以代人工。所用器具。以长方式船若干只。自船腰以至船头。分开两叉如凹。叉中横插车盘一。如水车式。车边离水底数寸。深浅仍可伸缩。船面横眠转轮一道。若干人踏之。使车盘转动。再用大播箕一。可装土数千觔。箕底设车轮两道。箕口镶铁。如耕田之犁。再用两铁索。长数丈。一头系于车盘。一头缚于箕口。车轮转动。则播箕拉近船边。铁耕过。则沙土卷入箕内。面上另设莺架。车起播箕。将沙倾入小船。剥往他处。其船四面抛定锚缆。不令移动。专在中洪。逐节挑深。使河溜奔激。中洪自能逐渐深阔。既省人力。又易成功。此某昔游闽中。与吕宋舵工交好。览其所记海道针谱。内附此法。惜未目一切器具为憾。近在天津。偶与海船舵工谈及。方知有镇海王思高者。昔为吕宋舵工。今因年老退归。曾亲见此项工程。言之尤为周备。某海角乡愚。内河情形。素未目验。惟闻南河旧有混江龙。铁篦箕。用以疏刷河底。近今用之不效。其故由于黄河屡次决口。分泄河流。流缓淤停。以致海口河身。一例平坦。河面尚有溜势。河底郄同平水。虽用铁篦箕挑刷。无奈随刷随停。非如昔年河身高下悬殊。溜势彻底奔腾。河底积沙。稍为挑动。即能挟溜远行。因忆昔年航海。常遇抛船锚缆。并无风浪。忽然移动。舟人亦不解其故。今始悟及海口潮溜。小潮则面溜底平。大潮则彻底奔流。要知锚齿插入沙中。则锚柄锚缆皆能布水下趋。冲开海底泥沙。无怪锚齿露出。因而移动。势使然也。窃复进而思之。方今河底溜势平缓。不能挟沙入海。可否即仿布水冲沙之意。用船千数只。舵尾皆挂一披水板。两边再加镶板。阔数尺。长数丈。以外洋硬木为之。加以石坠。使一头沈入水中。其式如削瓜之刨。其板下制车轮一道。使板离水一二尺。轮在河底转动。水从板下布出。注冲河底。再挂铁篦箕于船腰。且篦且冲。自下而上。逐节疏通。船只众多。乘风而上。顺流而下。使河底沙水。刻不停缓。冀可挟沙入海。或亦节省人工之一法欤。布水冲沙之法。如果试有成效。可至浙江宁台两府。雇募钓船一二千只。航海入淮。其船尖头阔尾。河海并行。善于掉戗。但非顶头逆风。稍得风。便能逆流而上。乘春夏东南风最为顺利。大小统计。每船五人。足以应用。每日给与工食并船价银二两之数。所费尚属有限。事非经过。不敢自信。管窥蠡测。何敢妄言。惟值当事大人。念切河漕。不揣鄙陋。谨述所闻。参以臆见。用备刍采。

放淤事宜七则

陈宏谋

一月堤宜坚固足恃也。放淤者开堤放水。他无所恃。所恃者月堤耳。新筑月堤。宜去草根。先就平地行硪三遍。然后铺土一尺。行硪两遍。次年再于堤外加戗堤。然后可以放淤。至于旧有之月堤。务搜寻獾洞鼠穴。一一填塞。夯硪坚实。亦于堤外加戗堤。宜将旧堤刨作数层。如礓囗状。新旧土递相加压。夯硪坚实。胶粘一片。本年即可放淤。月堤必须预年所筑。而戗堤必于本年所。一以固其根。一以闭其气也。凡月堤内外皆属洼下。则堤内或编柳。或钉席。或挂防风埽。由堤外另加戗堤二三尺不等。总不使水浸月堤之根。恐内外渗漏。堤根受伤。以致失事。

一月势宜宽长合宜也。凡缕堤之外。地势洼下者。方可放淤。所筑月圈。须可以长而后可以宽。先就堤外地势洼下。足卫缕堤。然后定月堤之长短。再就月堤之长短。以定月洼之宽窄。如月堤长五十丈。则月洼可宽二十丈。月堤长一百丈。则月洼可宽三十丈。就此递算。总期如半月之形。不短不促。则浑水之来。方可运送。若短促而宽。竟似荷包布袋之形。则水到不能运送。止淤沟口。其余反成坑窟。永不能淤矣。然月堤不长。纵能圈作半月之形。亦觉迫促不宜。如连有两小月堤者。亦可通联作一段放淤。如月堤过长。又可隔堤作两段放淤。凡圈筑月堤。得就稍高阜处。更为相宜。如或地势全洼。不能相就。亦须于放淤之年。除应加戗堤外。另筑宽厚半戗。以防内外渗漏蛰陷。

一柳草宜预期种植也。月堤新成三面。均宜布种草子菜子。使之生发。可免雨水冲刷新土。月洼之内。沿月堤之根。每间五尺远。种卧柳一丛。旧月堤亦复如是。待其长成。竟同沿堤编篱。可以抵御风浪。凡洼内旧有柳树者。切宜存之。以御风浪。凡筑新旧月堤。均不妨于月洼内取土。既可就近。又使洼中连有土坑格堤。则水到易于挂淤。不致出险。但须离月堤二丈以外。不可有伤堤根。凡筑月堤。均不可用沙土。以防水到坍卸。

一淤沟宜如法镶砌也。下口在河之下流者宜深挖。务与月洼之底相平。引河水徐徐浸入。河水长一寸。则月洼内入水一寸。不可使河之水面。稍高于沟。更不可使沟口稍高于月洼。以成建瓴之势。其宽除用桩料包镶外。中净存四五尺不等。其镶砌用排桩捆埽由。密密布列。其沟分作两层。下一层镶成。净宽四五尺。上一层镶成。净宽六七尺。由下而上。递相开展。上口在河之上流者不宜太深。视河水之来。如浊漳之水先来。则可深挖。使其及早受淤。如卫汶之清水先来。则不妨迟开。其宽悉照下口。再上沟下沟。清浑出入。日久易有坍塌。均宜镶护完固。万一月堤稍有损动。止须将上下沟用埽堵塞。亦不为害。

一上下口宜就地取裁也。下口宜开深者。所以使河水早入洼内。澄清以待上口浑水之至。上口宜浅开者。所以使洼内澄有清水。然后浑水急溜而入。一见清水。其性便沉。其势便缓。下口宜于顺溜之处。俾河水浸淫而入。将来出清。可以随溜而出。上口宜于迎溜之处。全借浑水。畅流而入。方可运送洼内之清水。畅流而出。倘上口限于地势。不得迎溜之处。宜将沟口上唇。缩进五尺。引之使入。再将沟口下唇。接长四五尺。如吞水小坝。逼之使入。则亦可以迎溜矣。下口限于地势。不得顺溜之处。宜将沟口上唇。接长三四尺。势如挑水小坝。以避大河之逆溜壅阻。再将沟口下唇。稍缩二三尺。以引清水之远出。则亦可以顺溜矣。上口地势。更宜详勘。外则迎大河之溜。内则宜顺月堤之势。不宜直射月堤之根。上沟宜斜向而入。方可迎溜。下沟宜斜向而出。方可顺溜。二沟合看。须如八字形方好。

一上下沟宜随时增添也。初时月洼尚深。根底未固。上下止开一沟。迨上沟入水之后。月洼已经淤有根基。月堤又已见水。然后相其出入之势。再开一二口。大凡下口出水不顺。必由上口入水不畅。不能运送之故。则不妨多开上口。如上口入水已畅。而下口出水不顺。必由不能顺大河之溜。反为大河之急溜所阻。宜另择顺溜之处再开下口。总期上下口一律顺畅。入浑出清。全洼运动不滞。便可源源积淤。如月洼内上半段先已淤高。则浑水不能及下半段。无浑水之来。则亦无清水之出。下半段终不能淤矣。宜就下半段另开一口。使之常有浑流之入。然后下半段亦可受淤。至于月堤两头如牛角尖形者。浑流不到此处。积淤必不能多。俟今年将洼内积淤平满。下年竟将此处缕堤。刨平几段。使河水漫过。则可以一抹而平。凡本年积淤未满中多坑窟者。次年均宜仿此。庶可一律平满也。平满之后。除月堤原高出平地一二尺者。毋庸增筑外。如月堤止与淤积之平地相等。则宜于月堤之上。加筑子一二尺以作遥堤。向后听其年年平漫而过。即河水出槽。亦可无患。但不可复于临河筑。使水不得平漫。将来又成险工。凡沿河淤平之工。及河滩宽岸。均宜加培。离远之老堤老。不宜临河迭。使河水不得平漫。又成险工。

一夫料灯火宜预备也。放淤如御寇。如临敌。不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备之也。凡桩埽席片麻绳铁锅之类。均宜预备。以防意外之虞。窝铺兵夫。先期派定。灯烛火把。先期备齐。日则填补小沟。钉挂防风埽由。夜则轮流看守。遇风雨之夜。尤宜常川巡视。一有损动。鸣锣为号。众兵夫一齐抢护。违者重究。凡属淤工。专员看守。以重责成。随时经理。以收实效。事竣。官兵一体优奖。以示鼓励。

治河挑浅议

徐旭旦

昔王竑出总漕运。兼理河渠。河漕原未分设也。间值河有他故。特遣大臣行视。图方略治之。事竟还朝。正德以来。犹旋设旋罢。而总河专设。则自尚书潘季驯始。黄运两河。其间有治有不治。及至 本朝三十余载。河道顾日以不治。其故何也。治河犹御敌也。帝王之于敌。每治之以不治。惟河亦然。时有溃决。则堵塞之。间有壅淤。则疏浚之。如是而已。自总河既设。职有专司。居常无事。每怀尸位之。兴作无当。祇贻蛇足之讥。如前河臣。或筑高堰以障淮流。或凿归仁以分河势。蠹费冒功。言之可哂。至于今日之患。又异是矣。今日治河之病。原自有在。而黄堌之塞。正不与焉。夫黄河善淤。从来远矣。故沿河州县。俱设有浅夫。原为挑河而设。如夏镇额夫一千二百五十四名。徐州额夫三千五百一十六名。邳州额夫八百三十五名。虽他处夫数不同。总之计道里远近。以为多寡。自足供一处挑河之用。使当水落滩见之时。即率前项夫役。于滩浅所在。逐段挑深。俟伏秋水至。冲刷一空。黄虽善淤。安得数十年间。河身遂高与城齐也。惟是前此治河者。创为束水涤沙。岁增长堤若干丈。岁筑埽坝若干处。即为治河得善策矣。而不知此朝三暮四之术也。所谓束水涤沙者。果遂能涤之以归于海乎。无论漩涤于此。复停于彼。且河暴发。并前堤坝尽化而为河身矣。此与载土实河者何异。河身安得不日高也。由河官以挑浅则用力劳而无可见之绩。筑堤则取效速而无坚久之功。所以相率日习于非而不自觉耳。如总河大臣督行各管河官。除水涨冰凝之候。即率各处之浅夫。挑各处之河道。总河时加稽查。勿令虚旷。则河道不日深通。而壅徙之为患也。吾未之前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