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王安石传
455200000032

第32章 军队和国防 (2) (2)

保甲的性质有两点:其一是作为地方自治体的警察;其二就是作为后备兵员的民兵制度。王安石创办保甲的用意,本来是想改革兵制,但他却从建立警察制度开始下手,所以先要谈谈关于警察的保甲。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开始颁布了保甲法,其内容如下:

(一)十家为一保,五十家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

其中同一保之内不够五家的,可以参加别的保。有从外面加入本保的,也可以收为同一保内,等到满十家后则设置一保。

(二)每保设置保长一人,每大保设置大保长一人,由主户中有能力的人充任。每个都保设置都保正一人,副保正一人,由众人所折服的人担任。凡是都保正和副保正,都由选举产生。

(三)每户有两丁以上的,选择其中一人担任保丁。单丁、老幼、病患、女户等不论多少,都要求就近依附一保。家有两丁以上,并有强壮余丁的户,也依附保内。

(四)凡是不被禁止的兵器,都允许保丁练习。

(五)每个大保,夜间轮流安排五个人防守戒备强盗,凡是有所捕获的时候,都要对当事人有所奖赏。

(六)凡是同保中有人犯有强盗、杀人、放火、强奸、掠人(劫掠人口)、传播学习邪教、下毒伤害人畜等罪行,而同保之内知情不报的,要加以惩罚,但如果不是法律所要进行纠正的,就不要告发。

(七)有人窝藏强盗三人以上超过三天的,邻保即使不知情,也要以失查治罪。

(八)这个法先在京城周围各县实行,以后陆续推广到诸路。 (1)

由此看来,保甲法最初的性质,与当今世界的警察制度是很相似的。而所谓警察权,应该是委托给地方自治团体的一种权力。警察权应当集中于中央呢,还是分散到地方呢?应当任命官吏专任其职呢,还是选举人民兼任其职呢?这两种办法各有利弊,至今许多政治学者也没有一致的意见。然而,在幅员辽阔的大国,中央政府的力量,不仅做不到宏观管理,也很难具体到细微末节。至于委任官吏来做这件事,并不如让民众自我管理更好。王安石的保甲法,就是地方警察的性质。不过,王安石实行保甲法,并不仅仅是为了组建警察而已,更重要的,是想改革募兵制为征兵制,只是要借保甲法奠定一个比较好的基础。当时大宋的制度,有一种义勇兵,人数也很不少,但是,它的作用不大,和禁兵、厢兵差不多。王安石想用一种新的形式,改变其精神,这才是保甲法的本意。刚开始讨论的时候,朝廷上许多人没有谁认为这样做是对的,王安石与宋神宗,以及各位大臣反复辩论,最终说服了他们,新法才得以实行。《宋史·兵制》记录了这场辩论:

皇帝说,府兵制与租庸法是不是应该相互配合,相互依存呢?

王安石说:如今的义勇、土军,轮流执勤服役,每月都有禄米供应给他们,那么,无论贫富,他们都能入卫出戍(入可以保卫国家,出可以抵御外敌),虽然没有租庸调法,自以为也是可以做得到的。这些义勇兵都是良民,应当根据礼义给予鼓励和奖赏,但如今都颠倒过来了,在他们手背上刺字,花费很多钱粮去训练他们,让他们运送粮草,这三件事都是他们不喜欢的,如果驱使他们去上阵杀敌,更是他们所畏惧的。

冯京说:义勇兵中也有想以自己的力量讨好施恩于他的人啊。

王安石说:想要表现自己的力量但力量有所不足,就已经不想再进取了,这是因为朝廷施恩过滥,最初给予他们奖励,也不是鼓励他们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如今想要利用这些义勇兵,就应该反其道而行之。使得危害在于不当义勇兵,而好处却在于当了义勇兵,这样才能改变社会风气,众人的武艺也就可以练成了。我希望从乡间豪杰中挑选一些人做将官,稍加奖励提拔,他们就会心悦诚服。况且,如今招募士兵来守卫京城,其中竟有慢慢升官至刺史,也就是州一级长官以上的,用这种办法对待义勇兵,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何况不至于花费这么多的俸禄,已经足以使得他们趋之若鹜了。皇上如果真能从身边的大臣中挑选一些人,他们都是很有做事才能的,到了需要的时候,可以派遣他们去率领这样一支军队。如今招募的士兵,有许多都是无赖之人,还可以领导禁军或厢军,皇帝身边的这些大臣,难道还不及此辈吗?这也是先王现成的法度,国家的长远之计呀。

皇帝说:是这样。

皇帝又谈到了如何节省国家财政的问题。

王安石说:裁减军队是最急迫的。

皇帝说:和庆历(宋仁宗年号,公元1041—1048年)时相比,已经减少很多了。因此列举了河北、陕西两路的军队数量,担心招募的士兵太少了,又缺少认真的训练,一旦有了紧急军情,也许会耽误大事。

王安石说:认真训练招募来的士兵,从而鼓励三路之民都学习军事,很多兵就可以省了。我曾屡次指出,河北过去一直是武人割据,对内抗拒朝廷,对外抵抗四邻,也曾经抵御奚人和契丹,兵员储备很充足,不用向外面求援。如今,河北人口滋生繁衍得很快,又有整个天下的财富来资助,好像还经常感到不足。让他们抵挡一面之敌,他们的设施还不如武人割据的时候。如果说,三路的事情有需要谋划的,就在于如何利用老百姓而已。

皇帝又说,戍守边疆的士兵承担不了保卫边疆的任务,白白浪费许多粮草衣服,然而边防的守备力量又不能削弱。

王安石说:今天,一定要裁减军队的话,的确就少了应付危机的力量,而不裁减又不知大量消耗国家财富到什么时候。我以为,如果不能稍微恢复一些古代的制度来治理军队,中国要成为一个富强的国家怕是很难的。

皇帝说:唐朝建都在长安,府兵比较多地驻扎在关中地区,目的就是要巩固国家的根本;如今本朝建都关东(开封),府兵如此强盛,为什么京城的军队反而不足以防备四方的动乱呢?

王安石说:府兵在他驻防的地区有所作为,又可以命令他到京城来宿卫,也就不用担心国家的根本不稳固了。

韩绛、吕公弼都认为让府兵担任京城的宿卫很难。

文彦博说:像曹州、濮州人专门做盗贼,难道可以让他们来守卫京城吗?

王安石说:曹州、濮州的人就没有被招募的吗?那些都是狡猾无赖之徒,尚且不足以为虑,义勇兵都是良民百姓,又任命有一定财产的农户出一人担任将官,怎么反倒怀疑他们呢?

陈升之想让义勇兵立刻去戍守附近的州郡。

王安石说:皇上如果想要克服数百年来募兵制度的缺陷,就应该果断一点,详细地制定法律,把实施的细节也要制定好,不然,没有办法弥补了。

皇帝说:制度能够实行在于有法律,应当把条例预先做好,再逐步推行。

文彦博等人又以为士兵是很难使他们到千里之外出戍的。

王安石说:前代征讨琉球、讨伐党项,用的不是士兵吗?

皇帝说:招募的军人专门用于作战,因此可以依赖,至于民兵,军事、农业各一半,可以靠他们去作战吗?

王安石说:唐代以前没有在脸上刺字的兵,一样可以作战。我认为,募兵与民兵没有什么区别,就看任用的将帅怎么样。将帅并不难求,就看皇上能不能发现他的才干,并善于驾驭他。如果皇上能发现他们的才干,又善于驾驭他们,那么,人才自然会涌现出来并为皇上所用,也就不担心没有将帅了,而有了将帅也就不担心民兵不能作战了。

皇帝说:从国家的长远政策考虑,一定要使百姓纳入军队的基层建制,这样做,既节省了养兵的费用,又能使兵卒的数量大量增加,而且能与招募来的兵卒相互为用。

王安石说:为了使国家和民间的财富都不致匮乏,为国家的长远利益考虑,募兵法都应当尽快变革。

皇帝说:如果要变革募兵法,枢密院认为一定会发生唐朝的建中之变。

王安石说:皇上鞠躬尽瘁,勤勤恳恳地治理国家,上下之间互相信任,没有发生这种事的道理。建中年间发生的动乱,是因为唐德宗任用卢杞这样的人而疏远陆贽这样的人,没有亡国已是他的幸运。

当时有人散布谣言,说朝廷实行保甲法,训练乡民,是要送他们到边疆去打仗。乡民们都非常惊恐不安,有的父子抱在一起痛哭,有的自己把自己弄成伤残,就为了避免参加训练。韩维等人要求暂时停止实行保甲法,来安抚老百姓。

王安石说:就保甲来说,人人希望能轮流执勤,然后可以使用他们,这是人之常情,没有什么可惊慌疑虑的。而且,如今那些窝藏盗贼的人和做了盗贼的人,一定不喜欢新的保甲法。皇上请看长社县(今河南省许昌县)的情况,在这里捕获的盗贼,正是由于有了保甲而被迫在外逃亡的人,这些人大约有三十个。他们既不能容留在京城附近,又被附近的郡县所拘捕,无计可施,没有其他的出路,于是就去煽动不明真相的老百姓。听说为首的煽动者已经被捕,而且,来到京城的人不过二十几个,以十七县十数万家之众,被煽动的只有二十几个人,不应该算多。自古以来做事,没有不靠权势来领导众人却能让上下一致的。如果放任自流,谁肯服从命令?如果靠法律驱使他们,又不是人们所希望的。作为一个掌管天下万民的人,如果只能顺应民意,听任其自由选择,又何必设立君主和官吏呢?如今,周围郡县要实行保甲,最好先派遣官吏传达皇上的旨意,然后,再按照我们制定的方法去推行。

一天,皇帝对王安石说:曾孝宽告诉我,老百姓有砍断自己手指来告保甲的。

王安石说:这件事最初是从蔡骃那里得到的消息,赵子几派蔡骃去询问查验,不过是有个人因为砍木头误伤了手指,有几个人都可以作证。大概这个保甲法,上自执政大臣,中间还有一大批翰林学士和中书舍人,下面则是盗贼和窝藏盗贼的人,他们都不希望保甲法能够实行下去。然而,我曾召集乡人询问他们,都说很好。也许有砍断手指以躲避做保丁的人,但不都是这样。何况,保甲法不仅是为了防盗除盗,还有更重要的,是要训练他们渐渐熟悉军事,成为真正的战士。如果这些人都能掌握一定的军事技能,又有旗鼓作为他们的联络方式,并且答应他们免去赋税,就可以使他们轮流执勤来取代巡检的士兵;另外,自保正以上的人,如果能够捕捉强盗,还可用提升奖励他们。这样一来,人们就会争相劝勉,然后使他们与正规军队相互配合,不仅可以消除禁军骄横的脾气,还可以节省国家的财政经费,这是国家的长久之计。

皇帝于是将三路义勇兵按照京城周围所实行的保甲法进行改造。

冯京说:义勇兵已经有了指挥使,指挥使大约就是这个乡里的豪杰人物,如今又要实行保甲,那么,让谁来担任大保长呢?

王安石说:古代民众居住在一起,这个地方就是乡,五家为一比,比有比长。等到用兵作战的时候,也就是五人为一伍,伍有伍司马。二十五家为闾,闾有闾胥。而到了作战的时候,二十五为两,两有两司马。两司马就是闾胥,伍司马就是比长,事情不同,名称不同,名称随着事情而变化。这是三代以来所实行的六乡六军的办法,这种办法在书上有记载,自从夏以来一直到周朝,就没有变过。秦国虽然决裂阡陌,破坏了井田制,但军队的基层建制仍然仿照古代的制度,这是他们兵强马壮的原因。近代只有府兵和这种办法比较接近。如今我们抛弃了已有的好的办法,反而固守五代以来造成天下大乱的办法,这样做不能使我们的国家安定和强大是没有疑问的。然而,人人活得都很安然,一种满不在乎的样子,不认为因循守旧是可以忧虑的,这是一种短浅的见识。

有人说:保甲不能代替正规军轮流执勤。

王安石说:等到他们训练成熟,就可以轮流执勤了。而且,东兵的武艺,也未必能比义勇保甲兵更优秀,我看广勇、虎翼二军的士兵就是这样。如今被招募来的这些兵,大多数都是社会上那些狡猾顽劣投机取巧的人,不能振奋精神。而那些农民却很朴实用力,服从命令,国家有了危难,没有谁像民兵这样是可以信任的。

冯京说:太祖皇帝征伐天下,为什么不用民兵呢?

王安石说:太祖时,五代刚刚结束,各方面都很艰难,豪杰多以从军来获取财富或地位。如今老百姓安居乐业,在军队中不再有像过去那样提拔他为公侯这样的事了,豪杰也就不再服务于军队了,而应征来当兵的人,只是一些投机取巧不能振奋精神的人罢了。

文彦博说:用圣人的道理来辅佐君主的人,不能靠炫耀武力来使天下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