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王安石传
455200000051

第51章 王安石的用人和交友 (3)

我不知道这些人所说的君子小人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如果说到私德,和章惇的耿直孤傲相比,恐怕元祐的各位贤人仍然会感到愧疚的;如果是说政见,我没听说过还有根据政见来判断君子小人的。攻击新法的人既然可以指责信奉新法的人为小人,那么,信奉新法的人也可以指责攻击新法的人为小人,他们之间能相差多远呢?章惇报复元祐时的人,那种残酷的程度确实比元祐时厉害,但是,也要看到,元祐时人报复熙宁、元丰时人的残酷程度,也比熙宁、元丰时厉害多了。用正直来报答怨恨,这是一种美德。然而这只有崇尚道德的三皇五帝才能做得到,怎么可以拿来要求章惇呢?而且,元祐的各位都自称是君子,他们的道德还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呢,何况章惇这样的人呢。我认为,章惇就是一个有才干但喜欢负气的人,至于说他是奸臣,我不能理解。

蔡确(公元1037—1093年)根据《宋史》本传记载的事实考察他,他其实就是个小人。然而,王安石执政八年中,始终没有委派他太重要的工作,官职也只是到知制诰而已。王安石施行新法,也没有借助他的力量。不能说是王安石任用过的人。

王韶(公元1030—1081年) 王韶的功劳都在前面具体介绍过了,《宋史》本传仍然严重地诋毁他,这里不再辩驳。

熊本(公元1026—1091年) 熊本的功劳也在前面介绍过,但《宋史》本传对他也有微词,这里也不再辩驳。

郭逵(公元1022—1088年)、赵卨 郭逵、赵卨都是王安石任用过的边将,在对西夏、安南的作战中都立过功,《宋史》对他们也有微词。

以上四个人,都是功劳和过错不能相抵的。古代的名将,往往都是这样。使用他们是因为他们有某种才能,为了取得成功而已,这些根本不是王安石的缺点。

范子渊 王安石任用的兴修水利的人。《宋史》中没有他的传,但《河渠志》记述他建设过的水利工程非常详细,大概他极力主张疏通河道,并能发明一些新的器具用于水利工程,也是一个有才干的人。《宋史》对于王安石的政绩,没有不进行诋毁的,所以对范子渊也说他迎合王安石来邀宠,又说他发明的器具没有用,但如今历史陈迹已经湮灭很久了,他们的是非我也无法查明了。

薛向 唐坰弹劾王安石,说他对薛向、陈绎颐指气使,就像对待自己的家奴一样。王安石在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曾经举荐薛向管理马政,熙宁初年(公元1068年)又举荐他为江淮发运使,不久又举荐他为权三司使,对他的信任是很深厚的。薛向在这些单位工作成绩都很突出,马政、漕运经过他的治理,都革除了过去的弊病,熙河战役,物资转运没有出任何差错,他在理财方面的功绩,大约和刘晏相当,即使《宋史》也很称赞他。王安石善于使用有才干的人,这也是一个例子。只是很奇怪,《宋史》在薛向的传中,对于王安石屡次举荐他,只字不提,是不是不想用这样的事玷污薛向呢?唉!

陈绎(公元1021—1088年)唐坰把他和薛向并举,他们都应该是王安石非常信任的人。熙宁间曾经知开封府。《宋史》本传只有寥寥数行,只有论事不避权贵,当政的时候坚决摧毁豪强结成的朋党,审理案件常常为人平反这三句。此外就是诋毁他的私德,揭发他的隐私,说他的儿子和媳妇一天晚上都死在士兵手里。又说他善于伪装成忠厚老实的样子,多事的人看他像“山寨版”的颜回。在他的传的后面,史家说:“陈绎喜欢迎合别人做事,本来没有什么可说的,但对闺门管理不严,发生了那样的事,廉耻都没有了,虽然很有管理才能,又有什么可取之处呢?”根据这些材料来推论,陈绎一定是个操守严正做事很敏捷也很明白的人。古代那些老实守法的官吏,他们的政绩有很多是非常可观的,只是历史很少记载。却说他“伪装成忠厚老实的样子”,我不知道写史的人是怎么知道他一定是伪装的;他的儿子和儿媳死于非命,和他有什么关系,凭什么指责他“廉耻都没有了”?“虽然很有管理才能,并没有什么可取之处”,古往今来有这种论人的方法吗?从古至今有这样的“史笔”吗?关键的是,只要是王安石关怀过的人,即使是好人也会被说成是强盗,这是全部《宋史》的一贯宗旨。

邓绾(公元1028—1086年)邓绾的确是个反复小人,在王安石提拔的人当中,这个人是最为不肖的。王安石虽然曾经推荐了他,但后来讨厌他谄媚自己,于是,自己弹劾自己举荐失误,王安石绝不文过饰非,这里可以看到了。然而,世上却说他喜欢谄媚的人,为什么他做的正好相反呢?

许将(公元1037—1111年)他究竟是不是王安石举荐的,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然而,他在熙宁初年被破格提拔,不能说没有王安石的作用。欧阳修曾经称赞他文章风格像王沂公,考中进士授予外任做满一届之后,不愿参加馆职考试,这点与王安石一样,对荣誉和利益看得都很淡泊。王安石很欣赏他,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吧。他在担任流内铨判官时,因为考核汇总官员的名声、政绩而闻名。辽国用二十万大军威胁代州边境,要求割去代州土地,朝廷派出的使节都不敢去,许将慷慨请求派他去。当面使得辽国的使节萧禧折服,完成了他的使命安全返回。他在酒席宴前,杯酒之间,用外交谈判的手段使敌人折服的功劳,不在富弼之下啊。

他做尚书兵部判官,整理保甲法,成绩卓著。他知郓州,老百姓没有犯法的,父老乡亲感叹说:“自从王沂公后五十六年,才见到监狱空了。他做兵部侍郎,逐条讲述军事策略非常全面,等到用兵西夏的时候,神宗让宦官问他兵马的数量,他马上写好呈递上去。第二天再问那些大臣,没有人说得上来。到了绍圣(公元1094—1098年)初年,有人提议要挖司马光的墓,他又进谏制止了这件事。由此看来,许将这个人,才干、谋略、品德、度量都是非常优秀的,王安石在执政的时候特意提拔他,不是没有原因的。而《宋史》在他的传后面评论他的时候,只说他努力制止发掘司马光墓这件事是可取的,其他的事一概不提,这样随意地表现自己的好恶公正吗?

邓润甫(公元1027—1094年)由于王安石的推荐被任命为编修中书户房事,不久又被提升谏院知制诰,多次升迁后做了御史中丞。他在成为进士后,曾被举荐为贤良方正的人,召他参加考试,他没有参加。王安石喜欢他的淡泊名利。元丰末年(公元1078—1085年),神宗派遣李宪征西夏,邓润甫极力谏阻,不久就被蔡确陷害了,丢了职位,被贬知抚州。这个人也是个很耿直的人。《宋史》谈论他的时候说:“邓润甫最早称赞提出继承熙宁、元丰变法遗产的主张,虽然还有其他长处,也就没有什么可观之处了。啊,这又是和韩绛、元绛、陈绎各传的笔法相同啊,一旦和奉行新法沾边,有了再多的优点也装作看不见,王安石任用的人怎么能不都是小人呢?

王子韶 王子韶也是一个善于钻营奔走,追逐名利的人,王安石最初用他为制置条例司属官,后来提拔他做了监察御史里行,很快就被罢官,知上元县,也许王安石自己意识到用错人了?

吴居厚(公元1039—1114年)吴居厚虽然不是王安石举荐使用的,但王安石记录了他的功劳并提拔了他。开始时做武安节度推官,推行新法特别用力,统计闲置的土地,均给梅山的瑶民进行耕种,取得了一定成绩,升为大理寺丞,补司农属,后来出任河北常平仓提举。以新法为典范,增订补充调整《役法》五十一条,史书上说他工于心计,精心筹划,查考审核,征得赋银盈余数百万。又说他鼓励莱芜、利国两个地方的官员自铸大钱,每年可获得十万缗(一缗为一千文钱)的收入。元祐(公元1086—1094年)时,治他的罪。绍圣(公元1094—1098年)期间,为江淮发运使,疏通支家河,以利漕运,楚、海之间的人都靠它来获得好处。

崇宁(公元1102—1106年)期间,他被任命为宰相。史书上说他在位的时间长,没有非常明显的毛病,但善于聚敛财富,被看作最大的污点。如今以《宋史》本传指责他的罪状来看,他核实闲置的土地均给瑶民,非常符合招抚的政策。冶炼铸钱,使得一个国家的金融货币更充实,国家与百姓都得到它的实惠。如果说到他疏通河道,以利漕运,这是史家也肯定的。这些都不能说他搜刮民财。只有每年征得赋银盈余数百万,果然是用损害百姓的办法来使得国家获利吗?也许是他办理得法,自然取得的效果?今天已经很难臆断了,为功为罪大概也没有定论,然而,史家特别讨厌他,却仍然说他没有明显的毛病,可见这个人是很能知道自尊自爱的,既然能够知道自爱,而理财的能力又如此厉害,那么,王安石把他从一个小官吏提拔上来,也不能说是做错了。

张商英(公元1042—1122年)唐坰说,张商英是王安石的鹰犬,而近代的大儒颜习斋也说张商英善于理财,可以和薛向相比,不知颜习斋依据的是什么书。《宋史》本传记载,张商英曾当面说服了章惇,章惇对他非常敬重,回来就把他推荐给了王安石。因此得以被召见,提拔他做了监察御史,但很快又被贬出朝廷,直到熙宁末年也没有被委以重任。他是否被王安石特别倚重,已经很难考察。哲宗亲政以后,张商英上疏严厉弹劾元祐时的那些大臣,所以,当时的所谓士人君子,特别讨厌他。宋徽宗崇宁初年(公元1102—1106年),蔡京做了宰相,张商英又上疏弹劾蔡京,说他身为辅佐皇帝的宰相,却一门心思地巴结逢迎皇帝。

蔡京因此怀恨在心,把他编入元祐党人籍。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代替蔡京做了宰相,他说,蔡京虽然主张“绍述”,即恢复熙宁、元丰时的新政,但他的目的却是要挟持皇帝,禁锢士大夫。于是大力改革弊端,蔡京曾铸造一种大钱,一枚可以当十枚用,可大钱的实际重量还不到三枚小钱,张商英对此进行了改革,规定一枚大钱只能当三枚小钱,稳定了货币;他还恢复了转般仓,禁止运送漕粮的漕船直接抵达京城,推行货币交换的办法促进商品的流通,免除对老百姓的横征暴敛,来解放民间的生产力。他还劝宋徽宗不要太奢侈,要崇尚节俭,不要大兴土木,不要心存侥幸,要有一点危机意识,宋徽宗颇有些惧怕他。而且,张商英也不辱没王安石对他的知遇之恩。

孙觉(公元1028—1090年)孙觉与王安石关系很好,王安石执政以后,举荐他为直集贤院,后来因为对新法有意见,被罢了官,史书对他很赞赏。不过,他与王安石的友谊始终不变。王安石去世以后,孙觉写了一篇诔文来纪念他,极力称颂他的美德。

李常(公元1027—1090年)王安石举荐他为三司条例检详官,后来因为新法发生争执,被罢官,史书对他大加赞赏。

陆佃(公元1042—1102年)王安石的学生,王安石执政以后让他做了学官,始终能尊敬他的老师,只是不参与政事,所以《宋史》也很少诋毁他,只有一点不满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