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咽喉门
4679800000001

第1章 黄帝素问

太阴阳明篇

喉主天气,咽主地气。

【注 喉乃太阴呼吸之门,主气而属天。咽乃阳明水谷之道路,属胃而主地。】

阴阳别论

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注 一阴一阳者,厥阴、少阳也。厥阴木主气,而得少阳之火化,风火气结,则金气受伤,故喉痛痹也。】

诊要经终论

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

【注 手厥阴心包络,足厥阴肝。木火之气欲绝,故中热嗌干善溺,乃肝气下泄。心烦乃包络之气上炎。肝者筋之合,筋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故甚则舌卷、囊缩而终矣。】

咳论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注 喉乃肺之窍,心火淫金,故喉中介然如梗。手少阴心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上挟咽,故咽嗌肿痛。】

风论

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

【注 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风木合为邪,则火热盛而嗌干。肝气病,故善怒。怒胜思,故时憎女子。目者肝之官,故诊在目下。】

厥论

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痓,治主病者。

【注 手阳明为肺之腑,手少阳三焦也。阳明主嗌,肺主喉,兼三焦之火气并逆,故喉痹嗌肿也。阳明乃燥热之经,三焦属龙雷之火,火热并逆,故发痓也。】

脉解篇

厥阴所谓甚则嗌干热中者,阴阳相薄而热,故嗌干也。

【注 甚者,阳气盛也。厥阴之气与盛阳相薄,则阴亦为热,热甚故嗌干而热中。】

六元正纪大论

少阳司天之政,三之气,民病热中,聋瞑,血溢脓疮,咳呕,鼽衄,渴,嚏欠,喉痹,目赤,善暴死。

【注 民病热中诸证,感风火之气也。二火相交,风热并至,故善暴死。】

金郁之发,民病咳逆,心胁满引小腹,善暴痛不可反侧,嗌干,面尘,色恶。

【注 咳逆嗌干,肺之病也。】

少阳所至,为喉痹耳鸣呕涌。

【注 此秋病之常也。】

至真要大论

岁太阴在泉,湿淫所胜,民病饮积,心痛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

【注 太阴在泉,辰戌岁也。饮积心痛,寒湿上乘也。耳聋嗌肿喉痹,乃三焦经病。】

岁阳明在泉,燥淫所胜,甚则嗌干面尘,身无膏泽,足外反热。

【注 阳明在泉,子午岁也。嗌干面尘,乃足厥阴病。面尘身无膏泽,足外反热,乃足少阳病。】

岁太阳在泉,寒淫所胜,民病嗌痛颔肿。

【注 太阳在泉,丑未岁也。嗌痛颌肿,乃小肠经病。】

阳明司天,燥淫所胜,民病嗌干面尘。

【注 阳明司天,卯酉岁也。嗌干面尘,肝经之病。】

太阳司天,寒淫所胜,民病面赤目黄,善噫嗌干。

【注 诸证乃寒凌心火,逼其火热上灸,水火寒热交争也。】

太阴之胜,火气内郁,甚则热格头痛,喉痹项强。

【注 此风火之气,与湿气相杂,从颈项而上干于巅顶也。】

阳明之胜,清发于中,为嗌塞。大凉肃杀,胸中不便,嗌塞而咳。

【注 金气寒肃,故清发于上则为嗌塞,胸中不便。嗌塞而咳者,阳明燥金上及于肺,同气相感也。】

少阳司天,客胜则喉痹头痛,嗌肿耳聋。

【注 此皆感湿热而为病也。】

阳明司天,清复内余,则咳衄嗌塞。

【注 清复内余者,清肃之客气入于内而有余也。欬衄嗌塞,皆肺病。肺属金而主天,是以阳明司天之气,余于内而病在肺也。】

太阳司天,主胜,则喉嗌中鸣。

【注 此在下寒水之气,而上出于肺也。】

阴阳类论

一阴一阳代绝,此阴气至心,上下无常,出入不知,喉咽干燥,病在土脾。

【注 一阴,厥阴也。一阳,少阳也。若一阴一阳之气代绝,则水不能随之上升,止阴气自至于心下。上下无常者,或上或下也。腹中和小便利为知,出入不知,谓脾肺燥而不能出灌于四肢,不利于小便也。水液不能上交于肺,则喉咽干燥矣。不能渗灌于中土,则土燥而脾病矣。】

灵枢经

邪气脏腑病形篇

心脉大甚为喉吤。

【注 喉吤者,喉中吤然有声也。宗气积于胸中,上出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心气盛,故喉中有声。】

经脉篇

肾足少阴之脉,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

三焦手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嗌肿喉痹。

小肠手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嗌痛。

【注 凡此皆经脉所循之部分而为病也。】

本脏篇

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

【注 肺居胸中,开窍于喉,以司呼吸,故大则病如是。】

忧恚无言篇

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音声之户也。口唇者,音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悬雍垂者,音声之关也。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颃颡不开,分气失也。是故厌小而疾薄,则发气疾,其开阖利,其出气易;其厌大而厚,则开阖难,其气出迟,故重言也。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无音。

【注 胃之上管为咽喉,主进水谷,在喉咙之后,肺之上管为喉咙,主气之呼吸出入,在咽喉之前,会厌在咽喉之上,乃咽喉交会之处,人饮食则会厌掩其喉咙,始可入咽。故喉咙上管为音声之户,声气从此而外出也。口开阖而后言,故曰扇。舌动而后能发言,故曰机。悬雍乃喉间之上腭,声从此出,故曰关。颃颡乃腭之上窍,呼吸涕唾,从此相通,故曰分气之所泄,谓气由此而分出于口鼻也。横骨在舌本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故为神气之所使主发舌者也。鼻洞涕唾出不收者,颃颡不开,分气失也。会厌之开阖,主声气之出入,故薄小则发声疾,厚大则开阖难,气出迟故重言也。少阴之正气上行,而后音声乃发,如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谓不能开也。发不能下,谓不能阖也。故开阖不致而无音声。】

痈疽篇

痈发于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为脓;脓不泻,塞咽,半日死。其化为脓者,泻则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

【注 嗌乃呼吸出入之门,发于嗌中,其势甚猛故名猛疽。若脓不泻而塞嗌,则呼吸不通,不待半日而死矣。嗌乃肺之上管,肺肾上下交通豕乃水畜,冷饮豕膏者,使热毒从下而出也。】

金匮要略 【汉·张机】

干燥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荣,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始时当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荣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急痛。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气击不去,其病不除。后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与葶苈丸下水,当时如小差,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犭屯),其水扬溢则浮咳喘逆,当先攻击冲气,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瘥。先治新病,病当在后。

气逆不利

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水鸡声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痹痛

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

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脉诀 【晋 王叔和】

干燥

三部俱浮肺脏风,鼻中多水唾稠浓。壮热恶寒皮肉痛,嗓干双目泪酸疼。

肺脉浮兼实,咽门燥又伤。大便难且濇,鼻内乏馨香。实大相兼滑,毛焦涕唾粘。更和咽有燥,秋盛夏宜砭。

千金方 【唐 孙思邈】

喉咙论

喉咙者,脾胃之候也。重十二两,长一尺二寸,广二寸广二寸 原缺,据《千金》卷十六补。,其层围十二重,应十二时。主通利水谷之道,往来神气。若脏热,喉则肿塞,气不通,乌翣膏止之。若腑寒,喉则耿耿如物,常欲窒,痒痹涎唾。热则开之,寒则通之,不热不寒,依脏调之。

疮疡全书 【金 窦汉卿】

总论 【有序】

窦梦麟曰:咽喉为饮食精气之要路。肺与大肠表里之别,上通咽喉,下由大肠,出入之门户也。入谷则昌,绝谷则亡。生死须臾之间,变证不一。惟肺金主气而生津液,灌溉一身,流润百骸。生生不已,循环无端,顺则五脏华敷,百关通畅。若阳明燥金受火克而疾生,系乎太阳之标,故推而治之,可以解热除毒,祛风顺气,则金自然平。丹溪以米酢搅口中,以出痰涎,此收之之义也。愚以为太酸则燥。先用黄虀汁,加元明粉少许,灌喉中以吊其痰;次用酢水,仍前加元明粉灌之;后用蜜汤润之,渐渐探吐其痰,则咽喉间开利矣。复以冰片散滋之,无有不效。若缠喉风用前三味,不能探吐其痰,宜用生桐油灌之,鹅翎搅之,再用蜜汤润之,急服牛黄清心丸,或豁痰丸,以坠其痰。旋以二陈汤加减服之,无不愈者。若喉中声出如雷,呛食眼胀,天柱倒陷,面黑唇焦,鼻无气息,目睛突出,汗出如珠者死。若延及颈项,头面发肿,红如火光,药不能疗,急用磁锋砭去恶血,用鸡子清调乳香末,润之立瘥。再用芭蕉根汁润之,以解其毒。若口舌肿大紫黑,急用针点去血,随吹末药甚效,故序明之。

呼者因阳出,吸者随阴入。呼吸之间,肺经主之。喉咙已下言六脏,为手足之阴;咽门已下言六腑,为手足之阳。盖诸脏属阴为里,诸腑属阳为表。以脏者藏也,藏诸神流通也;腑者,府库,主出纳水谷糟粕转输之谓也。自喉咙已下六脏,喉应天气,乃肺之系也。以肺属金,干为天,干金也,故天气之道,其中空长可以通气息。但喉咙与咽并行,其实两异,而人多惑之。盖喉咙为息道,咽中下水谷,其喉下接肺之气。一云喉中三窍者,非。果喉中具三窍,则水谷与气各从一窍而俱下肺中,肺下无窍,何由传送水谷入于下焦?黄帝书云:肺为诸脏之华盖,藏真高之气于肺经也。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若世人不知保养,风寒暑湿燥热之六气,喜怒忧思悲恐惊之七情,役冒非理,百病生焉。病疡既成,须寻所自。若喉痹乳蛾,缠喉风,喉疮喉闭,风毒热毒等证,当刺则刺,不可乱医,当吐则吐,不可妄治。此等证系性命之根本,生死立见,不识其标本而攻之,失其法则祸不旋踵矣。

丹溪云:咽喉者,一身总要,与胃相接,呼吸之所从出,若胸膈蕴积热毒,致生风痰,壅滞不散,发而为咽喉之病。喉内生疮,或状如肉,赤肉为肿,窒塞不通,吐咽不下,甚则生出重舌。大法先去风痰,以通咽膈,然后解其热毒,迟则有不救之患。又有热毒冲于上腭而生疮,谓之悬痈,及腑寒,亦能令人咽闭,吞吐不利,宜用解施法。或曰,治法视火微甚,微则正治,甚则反治,探痰出血,随所施治。或于手大指少商穴出血行气。冲达于外者,必外傅以药。予尝以鹅翎蘸米酢缴喉中摘去痰涎,盖酸能收痰,又能消积血。乳蛾而不散者,以小刀就蛾上出血,皆用马牙硝吹点咽喉以退火邪,服射干、青黛、甘草、桔梗、黄芩、山栀、大黄、白矾、牛蒡子之类,随证佐利为方,以散上焦之热。外所敷药,如生地、伏龙肝、韭根皆可用。若咽喉生疮,或白或赤者多血,大率多是痰热,先以桐油吐之,后用甘草汤解桐油之气。

缠喉风说

夫缠喉风属痰热,咽喉里外皆肿者是也。外面无肿者,必身发热面赤,此乃热毒之气极也。外面有肿者,身亦发热,邪火发外之原也。或牙关不强,外面不肿,但喉中红者曰暴感,热在心。如左边病退传右边,此余毒未尽故也。咽喉有数证:有积热,有风热,有客热,有病后余毒未除,变化双乳蛾者。且如病中喉间有肿,红色数日,其光似镜者,此积热也。且如喉中有肿,其色微白,其形若臂者,此风毒喉痹也,此热毒因而感风相搏而发故也。或咽中有肿,其色带紫色者,此乃客热,谓其人暴感热毒之气,壅塞喉间,须用木通、元参、生地、黄芩、黄连、山栀仁泻心经之火为要。或有传变木舌者,皆心热蕴积于胸中,故口中痰臭,服剂以凉膈为要,搽药以冰片散佐之,或用小(金非)刀点之,以出紫血或风毒。喉痹内外俱肿,其故何也?风毒之气结于喉间,则壅塞喉间,乃风毒与痰相搏故也。《素问》云:无风则不动痰,无痰则不受风。风痰相搏,结塞咽喉,其外证咽喉形如鸡子大,其色微白,外面腮上有肿,其形似疮,身发寒热,牙关紧强,语声不出者是也。先用虀汁加元明粉,或蜜汤探取其痰,急服荆防消毒散,牙间肿处紫黑,用小刀点破,即用冰片散吹之,无不效验。

或莲花重舌者,其蕴热乘风而发,心火炎上之义,治法同前。

或病人瘥后,口中臭,腹中绞痛者,何囗皆因热毒积于脾家,急用苏子降气汤服之。

或病人瘥后,喉中干痛者,何囗皆肾水枯涸,心火冲上,耗散津液,先用麦门冬、五味、人参、杏仁、天门冬、甘草、天花粉、生地、当归、桔梗、山栀仁之类,噙以双清丸。

或病人瘥后,气短及声不出者,皆肺气不行,降气汤多加前胡,临服加姜汁以佐之。若病后声哑不言,此乃肺经受刑,百无一生。

或风热喉闭,内外俱肿者,谓其人久积热毒,因而感风,风热相搏,发出外来,则壅喉间。其人面赤腮肿,身发寒热,喉中有块如拳,外血鲜红。先用玉字药蜜调点之,次用荆防消毒饮加减治之。

或牙关紧强不得开者,此皆风痰相搏,壅塞咽喉。先用木针排开,或黄虀菜汁、或温蜜汤、或酢水,俱下元明粉灌喉,再用鹅翎搅之,吐出痰涎几碗,外用五倍末酢调敷之,急服荆防二陈汤,再吹冰片散。

或喉中有疮,其色带黄,探痰同前。用小刀点疮上出脓后,即吹冰片散,宜服鼠粘子解毒汤。

或风热喉闭,其因皆由病人久积热毒,因而感风,风热相搏,故尔发外。治法同前。

或虚阳上攻,由于久病,元气虚弱,邪火上行,咽喉肿痛。上下不升降,水火不既济,心火冲喉,故肿痛而闭塞。其形若何?语声不出,牙关紧急,痰涎满口,手足厥冷,头目昏眩者是也。治法如前。

或厥重不省人事,目张直视,可用茱萸研烂,酢调涂脚心,然后用降气汤治之。气喘加前胡、乌药,气短加沉香、人参;待手足温,饮薄粥以敛元气。入谷则昌,绝谷则亡,此之谓也。

或腮颔浮肿外面赤者,此必感于风毒,急用紫苏、枫叶、柏枝煎汤洗之。外用荆防羌活汤以祛其风,或十宣散。

或病人手足厥冷,口唇摇动者,宜用小续命汤,姜枣煎,热服。

或病传右畔者,余毒未除,急服牛蒡子汤、降气汤加减治之。

或口中干,夜间潮热,不得睡卧,时发谵语,举足妄动者,用十味人参散主之。地松汁亦妙。谷精草碾末吹之,小青草汁亦妙。雄黄、元明粉、白矾为末吹之,吐痰。或病后夜间不得睡,津液少者,杏苏膏或人参酸枣仁汤治之。

或虚阳上攻,上下不升降,水火不既济,腰冷不知痛痒,口中痰多,唇黑者,不治。

或前证口中红活吐得血,又有痰涎喘息面青者,不治。

或前证手足冷者,声音不响,喉中无肿干痛者,不治。

或前证手足冷不能自收,颈低不能自举,眼昏晕暗者,不治。

或舌卷大不得吞咽,皆由热毒冲上,急用紫雪加脑麝掺舌上,再用冰片散吹之。

或咽喉有肿,复生重舌,此两经受病,俱有邪也。心邪发于舌下,胃邪出于喉咙。盖因喉间之邪,触起于心经之邪,则其病俱发,外证头疼项强身发潮热者是也。探痰法同前,再用紫雪、冰片散等治之。

若伤寒十余日已上,病后烦满,咽喉痛,舌卷而卵缩者,不治。

若十余日已上,病不解,传变咽喉痛,外证唇青舌卷者,此病属厥阴经受病也,难治。咽喉干痛无痰,不治。咽喉痛而唇卷,不治。咽喉痛而头出汗,不治。口中黑者,难治。鼻中塞者,不治。

或咽喉有肿,兼舌上生疮,此心经受热也。邪热存心,日久则为喉闭,余毒干心则舌生疮也。须用冰片散、元参升麻汤加减治之。其形如杨梅,故谓之重腭。或酒毒喉闭,酒毒蒸于心脾二经,则壅咽喉,其人面赤而目睛上视者是也。取痰法如前,再用冰片散吹之,清凉散饮之。

或口中卒然有肿转胀转大,此名飞疡也,渐至杀人,用小刀点出血,鼠粘子解毒,加红花、牡丹皮。恶心腹胀满者,难治。

大凡男妇治法一般。惟女人喉中有肿而色红者,此月经不调也。经不能行,则壅塞于上,故咽肿痛也,盖由荣卫不和。但男子以气为主,女人以血为主。男妇各随其气血之分调治,宜调荣汤可也。如病势重,其色微白脚冷者,此虚阳上攻,宜服降气汤,探痰吹药同前。妇人有孕,心头痛者,不治。

或牙关紧强不得开,心头闷乱气绝者,可用皂角末吹喉中。

或妇人产前咽喉痛而脉浮者,不治。面赤而目睛上视者,不治。面黑头汗出者,不治。心胸紧满吐痰不出者,不治。自利,不治。气促四肢厥冷,不治。心中怔忡,胸前红甚,舌卷面赤目上视者,不治。血气攻心欲绝,面红,不治。自利,喘,不治。手足厥冷,不治。潮热往来,时发谵语,不治。胸腹胀急,不治。喉中或雷声或呛食,不治。或妇人伤寒,身发潮热咽痛者,此经行上也。《活人书》云:妇人伤寒,经水适来,昼则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神状,此乃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不可下也。小柴胡汤主之。今咽喉痛而潮热往来,面赤唇红者,此热邪上壅也。不用小柴胡汤,宜用竹叶石膏汤清上膈、除心烦,所以为妙;次用四物汤。

或伤寒病四五日,发热,鼻干口燥,咽喉痛者,阳明自病也。阳明属胃,汗多则胃汁干,故津液不能潮咽而干痛也,宜用人参败毒散主之。

或伤寒三五日,咽喉中有肿,其色鲜红,痰涎自出,头痛项强,须知属太阳经,邪气入于经络,触动心间,但积热之毒攻咽,则咽喉肿痛。甘桔汤内加牛蒡子、元参、生连之味,吹药同前。

或伤寒八九日已上,身无潮热,腹痛自利而咽喉痛者,此太阴经受病也。伤寒得汗已不解,转入太阴,腹满时痛,自利而咽喉肿痛,其色微白,此证可治。如手足厥冷,自利不止者,用真武汤主之。所谓真武者,能补下元,助阳正气,以手足和暖为妙。经云:但要口中红活有痰,可治。宜随证加减用药。若口中黑则血已枯干,声哑,目上视,汗出者,不能治矣。切宜仔细看证。或伤寒八九日已上,得汗已不散,喉咙痛,舌干唇燥者,此少阴经自病也。太阴经受病,得汗后未解,传入少阴经,属肾,汗多则肾汁干,其肾水不能潮润咽喉,故其病也。如自利,腹中痛,手足厥冷,咽中肿痛,不可吞咽。如无涎唾及舌上干者,不治。

或病人八九日已上,身微温,无他证,但喉中痛而无肿,声哑者,不治。

或伤寒十余日已上,得汗已病解,无潮热,脉平静而咽喉痛者,此余毒上攻也,宜用粘子解毒汤。

或阴毒伤寒身体重,背强眼痛不堪,任小腹急痛,口青黑,毒气冲心,四肢厥冷,恶心吐逆,咽喉不利,脉沉细,若能速灸脐轮下,六日之内全愈,否则难生。

此证外面证如蛇缠颈,身发潮热,头目大痛,其肿紫色。依总论治之,前吹药内加雄黄、脑麝。服荆防粘子二陈汤,急用鹅毛蘸灯窝浊油,搅去痰涎三四碗方活。如痰不能去,难生矣。须要避风。内证红丝白色,壅塞不见咽喉,皆因肾经有热,水枯不能上润,致令心火盛,故发此证。服败毒散并探吐法,仍用吹喉药,吹三五次;又用白地松根,酢捣汁,漱出风痰。如喉开雷响者,不可治,切宜仔细。

双乳蛾

咽门分两路,其受病不同。左咽软,主吞咽;右喉主出声。经云:喉能布气,咽能咽物。故喉中病总而言之,故谓之咽喉。医者可别而治之。其证种种各类,其状各各不同,切宜仔细详审。

双乳蛾,亦名双蛾风,有两枚在喉间两边,如豆大,急将黄虀汁、蜜少许,加元明粉,漱出风痰;仍服当归连翘散,雄黄化毒丸七丸,茶清送下;次用冰片散,吹入数次,立效。后服当归连翘散。

单乳蛾

左畔虚阳上攻,其肿微红者,苦肺气逆,外证手足厥冷,痰涎自出,头重目昏,急用虀菜酸汁加元明粉灌之,旋去痰涎,即吹冰片散,再服苏子降气汤、二陈汤、甘桔汤。如厥重不省人事,气欲绝者,急以茱萸研烂,酸酢调涂脚心。

右畔虚阳上攻,其色微黄,其形若蚕茧之状,故谓之乳蛾。其证亦手足厥冷,治法同前。倘腰痛加干姜、赤芍药。

酒毒

其形若鸡子,其肿鲜红,其光如镜,外证发热,恶寒,头痛项强。此上焦积热,心脾受之。盖心脾二经主上焦,宜服粘子解毒汤,治法同前。

其肿黄,其血黑,其形若臂,其肿若坎,外证面赤,目睛上视,此乃热毒伤于心脾,二经之气通于口,循环上下,故咽喉痛。治法:先取其痰,次用冰片散干吹,鼠粘子汤多加干姜、天花粉、生黄连、山栀仁、连翘、元参、桔梗、枳壳。

风毒

外赤肿,内肿微红带白色,其形似蒸饼,连腮肿痛,外证身恶寒而无热,腮颔浮肿,牙关紧强,此乃风痰相搏,结塞喉间。治法必以去痰为要,吹药吹之。若外面红肿,用围药敷之,中留一大孔,再润之以助药力。

风热

其肿红而微紫,其形如拳,其人面赤而目上视,外证壮热恶寒,俨若伤寒,此病人久积热毒,因而感风所致。如病人声音不响,宜用润肺之药治之。

此证之起,由于忧思劳碌太过,或对风言语,风入肺经作痰,务多去痰为要。其色鲜红,久而紫赤,急用小(金非)刀点之,或用芦刀点之,血微出,火已泻矣。再服煎剂,并冰片散吹之,甚效。凡紫赤色变成淡红色者,愈之渐也。

阴毒

肿如紫李见黑色,其色光,血红可治;阴毒血黑,不治。外证恶寒,其身瞤动振,腰痛脚冷,此冬月感阴湿,火邪相干也。其血微红,及肿处软,喉中有痰,可治;血红黑甚肿硬,喉干,难治。先服五福化毒丹,次以苏子降气汤,再吹冰片散。一月之内戒酒。

积热生痈

其肿如黄糖李,微黄,上面红丝,外证项上痛,齿疼,此胃经受热,胃气通于喉咙,故患喉痈。探痰法同前。吹药,冰片散加元明粉;煎药加当归、黄芪,倍黄芩。

哑瘴风

此哑瘴者,风痰犯于咽膈之间,以此口不能言,牙关不开,急用蟾酥磨水滴入鼻孔,即开;随用桐油滴入喉中,仍将鹅毛搅喉间风痰,出尽再用甘草汤解桐油之气,即用冰片散吹之;更服荆防败毒散,连进三服。如若面紫舌青唇黑,鼻流冷涕,爪甲俱青,目中多泪者,不可治。

弄舌风

此证哑不能言,舌出,常将手捻弄,急将两手大指侧爪之缝,用三棱针每指刺三针,有血可治,无血不治。若针少商穴亦妙。用铜匙挑开口,用胆硝丹吹入喉中,灯窝内油脚再用鹅翎蘸,搅出痰涎;仍服雄黄化毒丸七丸,茶清送下;后服疏风甘桔汤;再用冰片散频吹之。

肿闭

此毒起于脾经,因食煎煿油腻等物,及饮酒太过而行房事,以致毒气不能流行,聚结于喉根,若不速治,溃毒闭急即死。治法先用酢水、虀汁,搅去痰涎,即用吹喉药,吹数次后,服八正顺气散。

喉节

此证生于鸠尾之中,初起如梅核,在喉膈之间,吐不出,咽不下,至三日渐上喉节之间,名为喉节。其疾须用刺破;后用胆硝丹,吹入喉中;再用雄黄化毒丸,吞下七丸;仍用四七气汤,连进五服;再用冰片散吹之。

气壅闭

此证为因聚毒塞于喉间,痰涎稠实,发寒热者,仍分上中下三关。毒在下关者,难治;上中二关,用吹喉药吹数次,茶汤送下;雄黄化毒丸七丸;然后服参苓顺气散。

呛食风

此证因热毒在于心经,咽喉燥而无痰,若呛者不可治。用川桔散。如落心肺间刺痛者,仍用当归连翘散,加大黄利下。如久不治,变为飞丝劳毒,能伤人命。

七情生痈

此毒因喜怒忧思悲恐惊,以伤七情,郁结成痈,毒生喉间,若不速治,恐毒气内攻。喉骨若出,必致口内出脓,虽不伤命,即成冷瘘,终身之痼疾也,宜十奇散治之。

脚跟风

此证脚跟发起,至于喉间,或一年发一次、半年发一次,切忌热物,不得伤于怒气。其病一日行一穴,至七日行七穴。虽然不妨,只是要发。用吹喉药,仍服败毒散。如腥恶发泡者死。

喉闭

此证因外感寒邪,内伤热物,或大寒后便入热汤洗,故将寒气逼入肺经,冷气阻于中脘,邪气热客于心经,故生此疾。急用三棱针刺手腕中紫筋上,或少商穴出血;却将雄黄化毒丸,冷茶磨化灌之;仍将冰片散吹入喉中,待漱出风涎稠痰为愈。更服八正顺气散,后服玉枢丹。

生瘤

喉瘤生于喉间两旁,或单或双,形如圆眼大,血丝相裹如瘤,故名之。此证肺经受热,多语损气,或怒中高喊,或诵读太急,或多饮烧酽酒,或多啖炙煿物,犯之即痛,不犯不痛。须要敛神晏息,以药攻之,则此证脱落矣。不可用刀点破,宜服益气疏风汤,吹麝香散。

悬痈

此毒生于上腭,形如紫李,坠下抵舌。其人口不能言,舌不能伸,头不能低,仰面而立,鼻中时出红涕,若不速治,毒入于脑,即死。治法用铜匙挑开口,竹批针破痈头,用盐汤搅净,血出尽,用冰片散吹入患处,闭口以待药化,自然咽下。连吹三五次,仍服荆防败毒散,再服雄黄化毒丸三丸,冷茶清下。此证形虽在外,其实生口中上腭。

销喉疮

锁喉疮者,心经毒气小肠邪风发于听会之端,注于悬膺之侧。初生如瘰疬,不能饮食,闭塞难通,渐次肿破化脓,早治得生。宜服当归连翘散之类,内用冰片散、牛黄清心丸之类治之。蜒蚰不拘,以麝香、冰片和捣搽之。

伤寒遗毒喉闭

此证伤寒遗毒不散,致八九日后喉闭,皆因热毒入于心经脾经,急服四七气汤二三贴,次用冰片散,后服蠲毒流气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