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噎膈反胃门
4681700000014

第14章

医学入门 【明 李梴】

关格证治

经云:人迎脉大于气囗四倍,名曰格;气囗脉大于人迎四倍,名曰关。关乃阳不下,以寒在胸中,塞而不入;格乃阴不上,以热在下焦,塞而不出。上下不通,三焦撩乱,中气不足,阴阳不能相荣,故既关且格。

中虚者,补中益气汤加槟榔以升降之。中虚痰盛者,六君子汤去朮加柏子仁及麝少许。虚甚吐利俱不得者,既济丸。

关格与噎稍异。胃中觉气有碍,欲升不升,欲降不降,欲食不食,宜二陈汤加木通,吐其横格之气,不必在出痰也。

古云:关格死在旦夕,但治下焦可愈。经云:少阳所至,为呕涌溢,食不下,言火逆上而为呕吐,非膈上所生独为关,非格也,大承气汤下之。若但吐而不得小便者,胃苓汤。有膏粱积热,损伤北方真水者,滋肾丸主之。忌用淡渗利水之药。凡关格见头汗者死。

膈噎证治

饮食不下而大便不通,名膈噎。疏云:膈有拒格意,即膈食反胃也。《玉机》云:噎塞大便不通,通幽汤。故以膈噎为题。《局方》以噎近咽,膈近胃,而遗下焦,又妄分十膈五噎,皆非经旨。病因内伤忧郁失志,及饮食淫欲,而动脾胃肝肾之火,或因杂病,误服辛香燥药,俱令血液衰耗,胃脘枯槁。其槁在上焦贲门者,食不能下,则胃脘当心而痛,须臾吐出乃止。贲门即胃脘上囗,言水谷自此奔入于胃,而气则传之于肺也。其槁在中焦幽门者,食物可下,良久复出。幽门与中脘相近,言其位幽僻,胃中水谷自此而入小肠也。其槁在下焦阑门者,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阑门,脐下栏约水谷,分入膀胱大肠而为粪溺,是大小肠膀胱,乃气血津液流通之道路也。

经曰:三阳结谓之膈。小肠热结则血脉燥,大肠热结则不能便,膀胱热结则津液涸。三阳热结,脉必洪数有力,前后闭塞,下既不通,必反而上行,所以噎食不下,纵下复出,乃阳火上行而不下降也。

实火,黄连解毒汤加童便、姜汁,或益元散入姜汁澄白脚为小丸,时时服之;温六丸尤妙。甚者,陶氏六一承气汤、人参利膈丸。

虚火冲上食不入者,枳桔二陈汤加厚朴、白朮及木香少许,或古萸连丸。渴者,钱氏白朮散。大便闭者,导滞通幽汤,或参仁丸、麻子仁丸。当噎未至于膈之时,便宜服此防之。膏肓之疾,岂可怠忽!

间有身受寒气,囗伤冷物,以致脾胃火衰,膈上苦冷,肠鸣,脉必滑微,宜暂用丁香煮散、五膈汤、五噎汤、单附子散以劫之。若不求其本,偏认为寒,概用辛香燥药,必至烁阴不救。

古云:膈噎神思间病,惟内观养之。盖七情火起,熏蒸津液,为痰为积,积久则血愈衰。《针经》曰:怒气所至,食则气逆不下;劳气所至,为膈噎喘促;思气所至,为中痞,三焦闭塞,咽嗌不利。

痰饮,脉滑或伏,二陈汤、古参夏汤、化痰丸、(艹舌)蒌实丸,或用黄连、吴萸、贝母、(艹舌)蒌仁、牛转草,水煎。

食积,脉滑而短,枳朮丸加黄连、陈皮、半夏,或狗米平胃丸、虎脂平胃丸,或用保和丸二钱,加姜炒黄连三钱、山楂二钱为丸,麻仁大胭脂为衣,每六十丸,人参煎汤,入竹沥下。

七情郁结,脉沉而濇,饮食喜静,胸背痛者,四七汤、温胆汤;痞满烦闷微嗽,二便不利者,分心气饮、四磨汤,或木香、槟榔二味等分为末,白汤下;伤神不睡者,十味温胆汤、朱砂安神丸;腹胀肠鸣者,木香匀气散;有积聚者,阿魏撞气丸;恶闻食气者,五膈宽中散。

气血两虚,囗沫大出者,死。

气虚不能运化生痰者,脉必缓而无力,四君子汤。大便闭,加芦根、童便;气虚甚者,六君子汤加附子、大黄;酒毒,加甘蔗汁。单人参汤、人参膏尤妙。

血虚不能滋润生火者,脉必数而无力,四物汤加童便、竹沥、姜汁。大便闭,加桃仁、红花;有瘀血,加牡丹皮、韭汁;防生虫,加驴尿;血虚甚,加干姜;血燥,加牛羊乳汁。不可以人乳代之,盖人乳反有七情饮食之毒火故也。

气血俱虚者,八物汤主之。

血阴主静,内外两静,则脏腑之火不起,而金水二气有养,阴血自生,津液传化合宜,何膈噎之有!

大概不问虚实,俱以益阴养胃为主,庶免后患,或肾气丸主之。

通用二陈汤加童便、竹沥、姜汁、韭汁。有热加酒炒芩连、(艹舌)蒌、桔梗,七情加香附、川芎、木香、槟榔,不纳食加麦芽、神曲,热结食返上奔,加大黄、桃仁,气虚合四君子汤,血虚合四物汤。

杂方:烧针丸、杵糠丸、紫金锭、霞天膏、神仙夺命丹、古阿魏散,或灵砂烧酒下。凡五十岁后血枯,粪如羊屎,及年少不淡薄饮食,断绝房室者,不治。

反胃证治

胃冷呕青,手足厥,食久乃吐,二陈汤加姜桂,甚加丁附,或丁香半夏丸。

胃热面红,手足热,食已即吐,二陈加姜炒芩连、山栀。暴甚,略加槟榔、木香,胃囗痛,加姜汁,或葛根竹茹汤、加味橘皮竹茹汤,或小柴胡汤加竹茹;如时常囗吐清水,冷涎自下涌上者,此脾热所致也。二陈汤加白朮、白芍、升麻、炒芩连、山栀、神曲、麦芽、干生姜等分,或丸或煎服。

凡气吐者气冲胸痛,食已暴吐而渴,始当降气和中,六君子汤加木香、藿香、桔梗、枇杷叶,或七气汤;热气冲者,古荆黄汤加人参、甘草、煨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