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王阳明为臣智慧
4701500000003

第3章 中庸之道:历代官员必懂的金科玉律(2)

当时的王阳明哪里知道这些,奏折呈上去久久不见音讯,一时间王阳明有些心灰意冷,觉得自己毕竟是刚刚步入仕途,一个小小的官员,在朝中自然是人微言轻了。虽然他和朝中首辅李东阳熟悉,但毕竟自己的上疏是公事,他不愿将公事掺到私事中去,于是一气之下就接手了一个督造威宁伯王越坟墓的差事,躲到荒无人烟的地方研究起兵法来。在督造期间,王阳明竟然突发奇想,干活累了就教那些民工练起了“八卦阵”,这样一来,枯燥的生活一下子多了很多乐趣,也让他在行军布阵上的想法得到了真实的预演。

就在王阳明醉心于自己的“军事演习”之际,京城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给王阳明的心里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王阳明的一位朋友,也是他在上一次科举考试落榜中结识的一名学子,当时他的这位朋友是以三甲第五人的成绩考中进士的,可以说从两届科举考试中的成绩来看,他们的排名是不相上下的。考中进士后,他的这位朋友进了吏部,三年后王阳明进的是工部,比较起来,两个人在仕途上并没有什么不一样。可是就在这三年里,王阳明的这位朋友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家在吏部做了一年多后被提升为了礼科的给事中。给事中虽是五品官职,做的事却有些繁杂,比如记录和编纂一些诏旨题奏,或者是在乡试和会试中充当一下考官,再或者是册封宗室或在与他国往来中充当使者等,还有就是像弹劾百官、监察六部诸司之类的事情,给御史们做一些互补性的工作。就在他的朋友做了将近两年的给事中之后,突然就被提升为了京兆尹。而京兆尹位列当朝三辅之首,朝廷的这一举措让王阳明再一次看到了希望。因为这位朋友的提升,在王阳明眼里是一个好的兆头,说明朝廷有着欲让言官来出任三辅的尝试。也就是说,朝廷要在朝堂之上广开言路。

在督造坟墓期间,王阳明也进一步体会到了权力对于一名官员的重要性。为了向更高的权力冲刺,王阳明又针对当朝的军事方面向朝廷递交了一份奏折,没多久,他又就工部的具体制度做了一些更为完善的修订。在这期间,无论是国家的经济、军事还是吏治,王阳明一直在不断地向朝廷反映着其中的不足,并且还针对这些情况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改良措施与建议。这些奏折呈上去之后,王阳明便不再像第一次上疏那样去苦苦等待结果了,因为他从那位朋友被提升的经历中明白了,在官场上冲锋与在战场上拼杀不同,这既要懂得进身之法,也要明白退身之道。尤其是对于初涉官场的自己来说,不明白的事情太多了,既然是不明白,何不沿着那些成功者的足迹去走呢?

就这样,王阳明沿着他那位做了京兆尹的朋友的路一直走了下去。果然,他的梦想也在一点点地实现着——督造完威宁伯王越的坟墓后,王阳明就被调升为刑部的云南司主事。在这期间,他又针对案件的处理,向朝廷提出了一些法与礼、情与理的不同见解。

对于“初涉江湖”的王阳明来说,在遭遇了一次失意后,朋友的一次提升触动了他,并让他很快从失落中重新振作了起来,不再因为自己的一次上疏未得到批复而耿耿于怀,并将那位朋友作为自己的仕途之镜。而在这面镜子的照耀之下,王阳明最终沿着别人的足迹一路朝着明朝的权力中枢走了下去。

3.不论青春几许,一概“耳顺”

作为儒家的一种思想,很多人会把中庸误解为掐头去尾取中间的意思,其实中庸之道在于让人在面对万事万物时,一定要抛弃两个极端的做法,处理事情时不要去走极端,也就是所谓的执两用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同时,中庸之道还有一个容易被人们所忽略的“天人合一”的含义,而“天人合一”讲求的就是至诚至善,这样才能够达到“致中和”的最高境界。

对于从小就博览群书的王阳明来说,他早就明白中庸之道的深层含义,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他的仕途越走越宽。可以说,很多时候都是这种中庸思想让他化解了一次又一次的仕途危机,无论是在他早年略带几分张扬的为官之路上,还是在他人到中年甚至年近花甲之际,很多场合他都会表现出一种看似“耳顺”的情形。王阳明这种看似“逆来顺受”的表现,再加上他至诚至善的神态,往往给人一种不卑不亢的感觉,这让很多原本和他处于敌对立场的人最后都被他所打动,甚至成为王阳明仕途上的“贵人”。

大太监张永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个。当年王阳明擒获宁王朱宸濠后,正德皇帝朱厚照为了彰显自己的威武做出了让王阳明放掉宁王而由自己再活捉朱宸濠一次的决定。率军南征的王阳明感到事关重大,他担心张永会利用皇帝的宠信而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所以决定带上宁王亲自赶赴杭州去见一见张永。因为张永虽然和张忠一样同属于当政的宦官,但一来张永当年曾杀过刘瑾,自己曾受到过刘瑾的迫害,从这一点上来看张永或许会明晓大义;另一方面,张永表面上和张忠等人是一伙,但经常会受到张忠等人的排挤,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正德皇帝朱厚照十分宠信张永。

在到达杭州之前,在险些被张忠派来的锦衣卫掠走宁王之后,王阳明一刻也不敢再停留,径直赶到了浙江镇守太监的衙门。此时的张永早已今非昔比,不要说是王阳明一个二品的巡抚,即便是朝廷的一品大员想要见他都不容易,而且刚好这几天张永一直是闭门概不待客。无奈之下,王阳明便和当差的小太监聊了起来,言语间很是客气。这个小太监早就听说过王阳明这个人,尤其是他们陪同皇上的这次南行,就是来找王阳明从其手中带走宁王朱宸濠的。动了恻隐之心的小太监进去帮王阳明通报了一声,结果还是被张永给挡了回来,小太监传话给王阳明说:“王大人,张公公吩咐了,请你回南昌去吧。”王阳明听后有些急了,因为他此行可以说是关乎整个江西省的老百姓的安危,于是再次向小太监恳求起来。小太监因为张公公已经有了回话,他也不好擅自做主,只好规劝王阳明回去。就在小太监打算关上门的一瞬间,王阳明一旋身越过小太监冲了进去。等小太监回过神来时,王阳明早已冲进了院子里。小太监冲王阳明喊了一句,王阳明答道:“请公公海涵,我找张公公的确有重要的事情。”然后他双手抱拳,冲这个小太监深深鞠了一躬。此时,闻讯赶来了几个小太监。见此情形,那个小太监朝其他的几个小太监一挥手,然后对王阳明说:“张公公在后院。”几个小太监听到他这么一说,还真以为王阳明是被张公公所召见的,便散开了。王阳明因此而逃过了一劫,因为在当时,无论你是多大的官职,私闯皇帝身边的太监红人张永办公的衙门,那无疑是在公然向皇上挑衅,而张永此时不仅是钦差大臣,而且还是正德皇帝钦点的讨伐宁王的先锋。

王阳明来到了后院的大厅,却还是不见张永的影子,于是他又像对待那个看门的小太监一样,双手抱拳,对着里屋一揖到地,说道:“张公公,在下王阳明,仓促间来见公公,实属无奈之举,还望公公原谅阳明的唐突。不过,阳明确实有关乎社稷的大事要与公公商议。”

当时是正德十四年,如果按照岁数来说,王阳明47岁,张永54岁,王阳明比张永小了七岁,对张永行如此之大礼并不为过;再者,当时张永是钦差大臣、开路先锋,手中更是大权在握。但是如果站在张永的立场上看,事情就完全不是这个样子了。张永一直敬重王阳明的学识,还有此次在平定南方宁王叛乱时所表现出来的有勇有谋,但是如果要让张永为了王阳明去得罪张忠,他显然还做不到这一点。可是张永明白一点,自古以来,宦官弄权者并不少见,尤其是在明王朝,更是司空见惯。但作为一名太监,无论自己手中掌握的权力有多大,都无法得到朝中大臣们的由衷认可,因为宦官与那些科举考试出身的大臣根本无法相比。这在当年协助杨一清除掉刘瑾时他就深切地感受到了,自己不过是被他们利用了而已,但无论怎么说自己和刘瑾确实是仇人。如今王阳明来访,张永不去理睬他,也正是这个原因。目前王阳明有困难了,找到自己了,明日没事了,两眼一瞥又骂自己是宦官乱政了。可是隔着纱帘,张永这一次看得十分清楚,王阳明虽然硬是闯了进来,却表现得十分谦恭,这让张永出乎意料,于是他便走了出来。

王阳明脸上没有表现出那种大多数人求人时的模样,而是右手一撩前襟,欲向张永行大礼,不料却被张永拦住了。王阳明恳切地说:“请公公救救大明江山吧!”接下来,王阳明便将心中的顾虑讲了出来。自到南赣平定农民起义以来,他发现江西、福建这一带的民力可以说早已疲惫不堪,而之所以会造成如此的状况,正是当年刘瑾弄权时,南赣地区的官员为了讨好刘瑾四处敛财所致,再加上近几年山贼和土匪的频繁出没,当地的老百姓已经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如果再任由京军在这一地区折腾,那么江西、福建这一带的局面将很难收拾。另外,皇帝久离京都,如果朝中有奸党伺机觊觎皇位,煽动奸人作乱,那么天下一定会大乱,届时如果南方的匪寇与之相呼应,到时更是难以收拾。再者,如果依照皇上所言放了宁王,万一不小心让宁王逃脱,那么势必会再次掀起一场政治浩劫。

王阳明言辞恳切,况且张永也不是一个不识大体之人,尤其是刘瑾当年的祸乱之害,更是勾起了他的回忆。而且遍观王阳明的表现,张永相信,王阳明的确不是一个一般的人,他对自己的那份信任是发自内心的。这一刻,张永做出了决定——支持王阳明。随后,张永又向王阳明提出了几点要求:一、王阳明刚才所谈之事,他会即刻写密信给皇上,然后面见皇上说明;二、即刻将宁王交给自己;三、王阳明马上回到南昌,如果有什么事,会立刻通知他。王阳明没有犹豫,张永说什么,他就点一下头,那样子就像是一个言听计从的后学之辈在面对自己的师长。就这样,事情在仓促之间敲定下来。后来,张永果真一连给皇上写了几封密信,当知道皇上因贪恋女色而不愿离去时,张永亲自跑到皇上面前,替王阳明说了一堆好话,正德皇帝这才答应了班师回朝。

王阳明的这一次经历,可以说是充满了危险的。在求见张永时,面对一个小太监,如果不是他放下从二品的官架来好言相求,小太监根本不会去帮他通报,后来,当他趁小太监不备溜进去后,如果不是他以自己已过不惑之躯对那个不过二十岁的小太监施以鞠躬之礼,小太监就更不会帮他打发走另外几个太监,还告知张永所在何地。在后来求见张永时,如果不是他向对方施以至诚至善的大礼,张永也不会轻易从张忠等人的立场上突然转变到他这一方来。而后王阳明对张永所提之事,一概遵从,这再一次打动了张永。在一封接一封的密信之后,张永终于前去面圣,不但及时消除了江山社稷的隐患,同时也因皇帝对自己的信任而解除了张忠等人给王阳明带来的危机。

4.锋芒太过,会将晋升之道一一堵死

如果一个人的锋芒太过突出,那么就很容易遭到别人的忌妒,身为官员更是如此,很多怀有忌妒之心的人会从中作梗,让原本可以得到升迁的人不但得不到升迁,反而会将自己本应顺畅的晋升之路一一堵死。

锋芒太过,在很多时候表现为一个人的才华过高,或者功高盖主,有时却是太过聪明所致,三国时期的杨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为辅佐曹操第三子曹植的门人,杨修过人的聪明才智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他的恃才傲物让自己的锋芒显露得太过突出了,以致最终被心性本就多疑的曹操所杀害。比如,有一次曹操命人修建了一座花园,并在竣工后邀众人前去观赏,但看过之后曹操并没有表示修建得如何,只是命人拿过笔来在一个月亮门的门上挥笔写下一个“活”字,然后扭头而去。负责修建花园之人立刻傻了眼,不知曹操究竟是什么意思,于是前去问众门人,但众人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唯有杨修笑吟吟地对这个工头说:“你看,丞相在这个门里面写了一个活字,不就是阔嘛,这说明丞相认为这个门太过宽阔了,你可命人将此门改建一番。”工头抱着试试的心理将门改了,不料果真过了曹操这一关。但曹操一听这主意是杨修出的,心立刻沉了下去。

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当时塞北送来一盒麻酥,曹操尝过之后感觉味道不错,兴奋之余便提起笔来在包装盒上写了三个大字——“一合酥”,并将其放在了桌案上。等门人都来了之后,杨修见到桌案上的一盒麻酥,又发现了上面的三个字,不由心里一笑,便命人拿来一些小勺分给众人,还说是丞相让大家吃的。很快,众门人就将这盒麻酥吃完了,曹操回来后便故意责问大家。此时,杨修站出来说:“我们是遵照丞相的吩咐把它吃了的。”然后,又用手指着盒子上的三个字对曹操说:“丞相明明在盒子写上了‘一人一口酥’,不就是让我们每人吃一口吗?”曹操虽没说什么,但心里很是不快,对杨修更是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