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曾国藩的藏与露
4704300000011

第11章 别把曾国藩当“人”(4)

曾国荃听说了这件事以后,不敢相信,说:“怎么会有这种事呢?”打开箱子一看,果然如此。于是再三感叹,以为实在不够,便又赠送了400两。

嫁女如此,娶媳妇亦如此。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藩派人送家信和200两银子回家,以其中的100两作为曾纪泽的婚事之用,另100两作为侄儿的婚事之用。那么大的一个官,办个喜事用100两,确实是太难得了。

在给弟弟的信中,曾国藩有这样一段话:听说林文忠公(即林则徐)3个儿子分家的时候,各人只得6000串钱;林公为总督、巡抚20年,而其家底清寒如此,高风亮节,实不可及。我们这些人做官,就应该效法这样的作风。

不过,虽然不留钱财给后人,但曾国藩非常重视接济自己的亲戚。曾国藩曾经从俸禄中省下来1000两银子寄给家里。他详细地开了一个单子,说明这1000两银子的用处,其中400两是馈赠族人和亲戚的。在给家里的信中,他详细地说明了为什么要拿出接近一半周济亲戚族人:

我之所以十分重视馈赠,有两个原因:一是我家的气运太盛,不能不格外小心,这是持盈保泰的办法。一旦旧债还清,就会好处太全,恐怕反而会盈极生亏。留有债务没有还清,就会感到美中不足,家庭中也就会时时提醒自己了。第二个原因,是家里的亲戚们都很贫困,而且上了年纪,现在不周济他们,他们的日子不知该怎么过呢。家中的债务,虽然现在先不还,以后总是能还上的;馈赠自己的亲友,现在不做,恐怕以后后悔都来不及了。

曾国藩同时说,不要说这些赠送是他的主意,而要说是父母和祖父的主张,这样才符合恩出于上的情理。曾国藩的父亲收到信后,认为这是很好的美德,所以完全按照曾国藩所开的单子馈赠了亲友。

曾国藩一生节俭,他去世的时候,也确实没有给后代留下什么财产。但他给后代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曾家后来人才辈出,与此有很大的关系。

曾氏家族后来长盛不衰,每一代都有杰出的人才出现,像曾纪泽成了杰出的外交官,曾纪鸿在数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曾广钧是著名的诗人。这样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曾国藩的家训。

如何治家,很值得后人三思;曾国藩的家训,很值得大家学习与借鉴。

四、曾国藩是一个偶像:“粉丝”无数

当一个人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传奇之事后,这个人被佩服与崇拜似乎会变得顺理成章。

当今传媒发达,只要在电视网络等传媒上多露几次脸,就会有几个拥趸,更别说你是做出了一些很多人都做不到的事情。因此,几乎每个名人、明星,都会有若干“粉丝”。如果一个人做了惊天动地的事,他的“粉丝”将很可能成千上万。

成功者拥有几个拥趸很正常,但是,如果其拥趸不计其数,且当中不乏影响力巨大的人物,那么这位成功者可就值得人们另眼相看了。

曾国藩就是这么一位成功者。他的“粉丝”阵营里,有不少名字真可谓如雷贯耳。比如伟大领袖毛泽东、大学问家梁启超、晚清末年权倾30年备受后人争议的李鸿章、蒋介石等等。这些人的影响力,甚至可以说超过曾国藩,或者至少不输于他。

当然,在“粉丝”们崇拜和学习他们的偶像时,他们往往还没有取得多大的成就。正因为他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取得像曾国藩这样的成就或者影响力,所以才成为了曾国藩的拥趸。

1.赞赏者把曾国藩推崇得极高

晚清统治集团中的人,或出于对曾国藩中兴功业的感激,或出于私谊,都对曾氏极尽讴歌,虽不免有夸大粉饰之嫌,但大多还是发自内心的。其中,以容闳的评价最有代表性。

容闳赞赏曾国藩说:“曾文正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人物,同辈莫不奉为泰山北斗。太平军起事后,不久即蔓延数省。曾文正乃于湖南招练团勇,更有数湘人佐之。佐曾之数湘人,后亦皆著名一时。平定此大乱,为事良不易。文正所以能指挥若定,全境肃清者,良以其才识道德,均有不可及者。当时七八省政权,皆在掌握。凡设官任职、国课军需,悉当调度,几若全国听命于一人。顾虽如是,而从不滥用其无限之威权。财权在握,绝不闻其侵吞涓滴以自肥,或肥其亲族。身后萧条,家人之清贫如故也。总文正一生之政绩……其正直廉洁忠诚诸德,皆足为后人模范。故其身虽逝,而名闻千古。其才大而谦,气宏而凝……而为清代第一流人物。”

到了清末,许多革命党人也都对曾国藩表示敬佩,但从“革命排满”的立场和需要出发,对曾国藩帮助“满人”攻打“汉人”,则又痛惜痛恨。民主革命家宋教仁认为:“曾国藩、左宗棠者,起自布衣书生,而能摧陷大敌,人奉为宗。其是非无足论,观其识度,无忝英雄。”

民国时期的历史舞台上,毛泽东与蒋介石之间的角逐颇为引人注目。这两位政坛和战场上的对手,在对曾国藩的看法上却异乎寻常地一致。毛泽东年轻时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不仅向其子女推荐《曾国藩家书》,自己也表示要把曾国藩当作老师和榜样去学习。(毛泽东与蒋介石对曾国藩的学习,稍后有较详细的探讨)

民国时期的史家以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甚至海外史学界,大都对曾氏评价颇高。史学界中,梁启超最早把“扬曾”的高度拔到了极致:“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他还满怀憧憬地说:“吾以为使曾文正生今日而犹壮年,则中国必由其手而获救矣。”

著有《曾国藩传》的萧一山,以“隔代知音”的姿态,这样分析和评价了曾国藩的一生功业:

他的救国方案,是分作两方面进行:一方面要守旧,那就是说,要恢复民族固有的美德,以“公”、“诚”的精神教育来改造旧社会;另一方面要革新,那就是说,接受西洋文化的一部分,以“炮”、“船”的科学机械来建设新事业。革新与守旧同时进行,这是经世学的必然道理,也是曾国藩对我国近代史的大贡献。徒然恢复我国的旧礼教,而不接受西洋文化,我们还不能打破民族的大难关,因为我们不能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来抵抗帝国主义者的机械军器和机械制造。何况旧礼教本身就有它的不健全的地方,不应完全恢复,也不能完全恢复呢。同时徒然接受西洋文化而不恢复我国固有的美德,我们也不能救国家救民族,因为腐化的旧官僚、旧社会根本不能举办事业,无论这个事业是新的或旧的。何况舍弃了自己民族的立场,根本上又是不可能的事呢。我们佩服曾文正公,就因为他有这种远大的眼光,就因为我们要救国家民族离不开这种原因。

曾国藩既能发先圣先王之义蕴,以经世之礼学为依归,他的人格修养、道德学问自有特殊的造诣,绝不是一般汉学家、理学家、文学家所能比拟的。后来他以“汗马勋名,问牛相业”、兼具圣王双层的资格,造成精神事业的领袖,时人称为“圣相”,真可以当之而无愧。

……

前人被后人评价,毁贬者有之,褒誉者有之,公正者有之,失当者有之。然而很少有人像曾国藩那样,后人对他的评判有天壤之别,誉者奉他为精神偶像,敬拜推崇无以复加;而毁者指他为千古罪人,切齿恨之唾之犹不满足。

本节,我们主要探讨的是被当作偶像来崇拜和学习的曾国藩。为此,我们将特别探讨一下,为什么毛泽东和蒋介石会当曾国藩的“粉丝”,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又是如何当曾国藩的“粉丝”的。

2.超级“粉丝”之青年毛泽东

曾国藩对毛泽东的影响其实很大。

毛泽东年轻时,曾对曾国藩倾服备至,如今收藏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的光绪年间版《曾国藩家书》中,数卷扉页上都有毛泽东手书的“咏之珍藏”。毛泽东曾说:曾国藩建立的功业和文章思想都可以为后世取法。他认为曾国藩编纂的“经史百家杂钞”“孕群籍而抱方有”,是国学的入门书。曾国藩治军最重视精神教育,毛泽东在其一生中都很注意这一点。曾国藩认为“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而毛泽东在建立红军之初便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毛泽东对曾国藩的评价,曾国藩对毛泽东的重大影响,很久以来即为人所熟知,只是极少见诸文字。20世纪50年代,李锐在《毛泽东同志的初期革命活动》一书中,引证了毛泽东在20世纪20年代时“独服曾文正”的态度,这对许多人来说应该是一个不小的震撼。也许有些人会说,那是毛泽东“早期”的认识,还有某些不成熟的成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毛泽东其实受曾国藩的影响是比较大的,这些都渗透在了他的思想中,并体现于诸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