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几岁不是做梦的年纪,而是明确“志向”和开始为之努力的年纪。努力,包括储备智慧和增进品德。有智慧才有未来,不断学习才能增长智慧。修德,则需要通过修炼“诚,敬,恕,谦”这四个品格。曾国藩被称为完人,是因为他有道德,有军功,有文章。这些何来?来自他从小就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努力修德。
——作者题注
一、大业靠志:想法决定活法,定位决定地位!
二十几岁不是做梦的年纪,而是明确方向的年纪。任何一个人,如果不在二十几岁前搞清楚下面两个问题,他的一生将很可能过得浑浑噩噩,庸庸碌碌:
第一,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第二,我想做什么?
这两个问题,其实可以用一个字概括起来,那就是“志”。
“志”是追求人生目标的决心和信念,它决定着人生和事业的目的性,支配着实现目标的坚定性。人生由立志开始。若能立志,圣贤豪杰,无事不可为。曾国藩坚信,人人皆可以成为圣贤,于是便给自己立下了“不为圣贤,便为禽兽”的宏愿大志。“志”,为他一生的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原动力。
想法决定活法。曾国藩认为,谁都不是天生就会怎样的,只有你有强烈的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想法,你才能获得你想要的东西,过上你想要的生活。
定位决定地位。当你立下宏愿大志后,你就必须为实现它而去努力做必须做的事情。否则,想得再多也只是空想。当你做的事情越伟大,你的地位就会越崇高。
1.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曾国藩说,将相圣贤豪杰都不是天生的,只要肯立志,谁都可以做得到。
“志”,表现着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和人生道路选择的明确的目的性、高度的自觉性和一往无前的坚定性,是激励人们勇往直前,克服一切艰难险阻,达到人生理想,创造人生幸福,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源泉。
第一,要成就人生事业,立志极端重要。
古人以立志为成人成事之本。立志是人生价值目标的确立,人生道路的选择。远大、坚定的志向,是人的行为的内在精神动力。古人重志,由来已久,在孔子的言论中,“志”已成为一个哲学概念。孔子视志为人生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精神因素,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将“志”与“帅”对举,是后世学者以志为人心之主的滥觞。
明代大儒王阳明则认为:“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是以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又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御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这些话都指出了立志对于成就人生的极端重要性。
第二,志愈坚定,它对人的激励作用愈大。
志作为对人生价值目标的选择,必须坚韧不拔、坚定不移。乘兴而立,遇阻而改,并非真正的人生志向,无法保持行为的稳定性、一贯性。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有其或大或小,或远或近的志向,但成事成人者,此志须坚定不移,它愈坚定,对人的激励作用愈大。若志仅随兴而发,时过“志”迁,经常改变,就无法成为激发人们持续前进的精神动力。因此,古人不仅以立志为人生之本,还特别强调“持志”,即坚持志的一贯性、稳定性和坚定性。
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所谓坚忍不拔,首先就要求立志须有一贯性与稳定性,要不畏任何艰难险阻,愈挫愈勇、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第三,想法决定活法:不同的“志”决定不同的成就。
志是一个人给自己划定的人生境界,它限制着自己人生的道路、生活的内容和成就的规模。正所谓“想法决定活法”,由于立志之规模不同,现实的人生也会不同。王夫之说“志不大则所成者小”,因为“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小近之志容易实现,使人轻易地处于满足状态,不思进取。只有远大的志向才会不断地激励着人们永远向上,奋发有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之所以能人才辈出,灿若群星,之所以会历经磨难而屹立不倒,与对志的注重与弘扬不能说没有很大的关系。
曾国藩作为一位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和儒家道统承担的自任者,不仅对“志”的含义和作用深有体会,而且向其子弟、门生及同人反复阐扬。曾国藩的想法决定了他一辈子的活法和成就。他本人的成功,正是志存高远、矢志不渝的结果。
2.改号“涤生”,立志上进
二十几岁,决定人的一生。欲改变自己的命运,首先从立志开始。为了立志上进,曾国藩确实是下了很大的决心的。
曾国藩生逢封建社会末世,长在湖南山乡一个普通的农家。在那样的一个历史环境中,像曾国藩这样的农家子弟,要想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别无他途,只有走金榜题名、学而优则仕的路子。
少年时代,曾国藩便经历了这样一段寒窗苦读、闭门不问世事人情的阶段。此时他读书的志趣并不高,完全是为了科举考试。但通过顽强刻苦的学习,随着知识层次的提高和心智的不断开发,曾国藩的人生志向也逐渐得以树立并不断提高,正是这种顽强的志向,推动曾国藩跃过了科举考试的龙门,成为成千上万的读书人中的佼佼者。
少年时期的曾国藩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孩子,且记忆力很强,加上他读书舍得下笨功夫,又在父亲的训导下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所以自8岁起便跟父亲读《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不到两年光景,9岁时居然把五经读完了。父亲曾麟书继续指导他念《诗经》,同时开始教习他作八股文。次年,他的弟弟出生,祖父即景命题《兄弟怡怡》,叫他作一篇八股文,10岁的曾国藩居然写了出来。祖父高兴地赞赏说:“文中有悟性,必能以孝友承其家矣。”14岁那年,父亲的好友欧阳凝祉来家中看望曾麟书,见了曾国藩的八股文稿和诗作,大加赞赏。欧阳凝祉是衡州府作八股文的能手,才高气傲,轻易不肯嘉许人。为了一试曾国藩的才学,以“共登青云梯”为题,叫曾国藩作律诗一首。诗成,欧阳先生大为惊喜,认定这位少年定将前途无量,当下决定将女儿许配给曾国藩,该女后来成为曾国藩的正妻欧阳氏。
此后,曾国藩除了继续苦学八股文之外,父亲还教他读《史记》、《文选》等其他书籍。道光六年(1826年),曾国藩去参加长沙府童子试,名列第七。曾玉屏父子认为曾国藩的确有培养之前途,继续跟曾麟书学习,恐怕会贻误这个孩子的前程,遂决定将曾国藩送往衡阳,后又将他送到本县的涟滨书院,接受名家的指点。
于是,曾国藩从较为沉闷、呆板、狭隘的私塾学习环境进入了比较正规、活跃的书院去读书,心情变得很振奋。为了立志向上学有所成,曾国藩在涟滨书院改号为“涤生”,意在“涤其旧染之污”,涤除旧习,焕然新生。从改号这一举动,可以看出曾国藩努力求学,希图长进的志向与决心。
经过刻苦的攻读与名师的指点,曾国藩的学业果然大有长进。道光十三年(1833年),曾国藩23岁,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竟考中了秀才,而他的父亲曾麟书苦苦拼搏了20多年,才于前一年考取了这份功名。第二年,曾国藩告别长辈与娇妻,离开家乡,负笈省城长沙,进入到了全国著名的书院——岳麓书院读书,准备参加这年的乡试。
岳麓书院是中国最古老的书院之一,名闻天下,在宋代便被称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岳麓书院具有务实的学风,十分注重对学子道德情操的培养,是湖湘学派的中心基地。曾国藩入岳麓书院之前,足迹未出湖南,又没有什么好朋友来帮助他,只知“寻声逐响”,“急于功名”,志趣不高。自从进入岳麓书院之后,这里浓厚的理学气氛,对曾国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做人,就要做第一等人
人只要立下向上的志,就必定会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进发。正所谓“人往高处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客观地说,受时代风气的影响,曾国藩在岳麓书院求学,其主旨不外乎是应乡试中举人,以应会试。这是一个普通士人的难以免俗之处。在岳麓书院期间,曾国藩读书之刻苦是有名的。功夫不负有心人,入学岳麓书院不到一年,曾国藩参加湖南乡试,得中第三十六名举人,在科举之路上又向前迈了一大步。
道光十四年(1834年)冬天,曾国藩在中举后不久,便第一次离开湖南家乡,独自踏上了赴京的路,准备为实现读书人的最高愿望而奋斗,那就是参加次年春天的礼部会试。
来到京城后,曾国藩找到在京的长沙会馆住下后,便不顾一个多月来长途跋涉的旅途劳累,很快就静下心来认真读书。然而,考进士又谈何容易,有多少士人终身困顿场屋也未得金榜题名。事实上,曾国藩的初次会试,也是名落孙山的。
这年恰逢皇太后的六十大寿,按惯例要增设恩科一次,所以年后还有一次机会。从湖南到北京,千里迢迢,来回的路费不少,加之往返又要花去许多时日,耽误读书。于是,曾国藩在征得祖父和父亲的同意后,便在京留住一年,等待参加恩科会试。在此期间,曾国藩谢绝一切交游,整天都在会馆内闭门读书。
曾国藩在京城居住了一年多时间,眼界渐广。除了继续勤研精读经史,苦修八股文之外,他对唐诗宋词和古文也发生了很大的兴趣。他觉得古文远比八股文有生气,也更有意义。他特别喜爱韩愈的古文,每天都要花上一定的时间去研读,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
曾国藩通过对韩愈古文的研读理解,从中学习到了写作古文的途径与方法,他深深地体会到,作者的道德修养是作文的根本。这对后来以他为主的“湘乡文派”的形成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曾国藩留京苦读勤练,这年他25岁,遥望南天,更抱有澄清天下之志。是的,此时他更加明确,自己的志向就是要做第一等人,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
道光十五年(1835年),他在有感而发的《乙未岁暮杂感》一诗中写道:
去年此际赋长征,豪气思屠大海鲸。
湖上三更邀月饮,天边万岭挟舟行。
竟将云梦吞如芥,未信君山?不平。
偏是东皇来去易,又吹草绿满蓬瀛。
……
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胸怀的非凡志气:一个25岁的青年,竟想气吞云梦,铲?平君山,着实令人刮目相看。
但是,到了恩科(1836年),曾国藩又没有被录取。他虽然颇感失望,但想到自己才只有26岁的年纪,将来的机会尚多,这一时的挫折,也就淡然置之了。放榜后,曾国藩立即收拾行装,踏上回乡的行程。虽然两次会试报罢,但却使这个生长在深山的寒门士人眼界大开,学识和志趣都大有提高。
两年后,即道光十八年(1838年),又值3年大考,曾国藩再次进京会试。放榜后,曾国藩考中了三甲第四十二名进士。在许多人看来,能够金榜题名已经足以兴高采烈、光耀门楣了。但心高气傲的曾国藩却认为虽成进士,可名列三甲,按照惯例,三甲进士大多不能进入翰林院,因此又羞又愤,于是决定当天便回家,幸好有朋友多方挽留劝慰,并答应给他帮忙,才使他回心转意,按时参加了朝考。
没想到,在复试、殿试、朝考中,曾国藩的成绩都很优异,最终位列一等第三名。当他的试卷进呈道光皇帝御览之后,道光又特别将他提为一等第二名。曾国藩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了翰林院。
4.定位决定地位:志向越高,成就越大
在明清时代,翰林院是储备人才的总机关。翰林平时要为皇帝皇子讲书解书,充任经筵讲官、春坊庶子,因此他们必须成为最有知识、最会读书、最会做学问的人。翰林还大多担任纂校殿阁秘书,这更是直接与书打交道的活儿,他们需要编纂大型的类书、丛书、政书,上自御览,下至士人阅读,其质量高低,更是对翰林的一种实际而全面、重要而普遍的学识与能力的考验。所以,自明清以来,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而礼部尚书、侍郎及吏部右侍郎,更是非翰林不任。清代自康熙、雍正以来,名臣大儒大多从翰林而起。
曾国藩入了翰林院,自知前途无量,更有锐意进取之意,决心要做一个屏藩国家的忠臣。此时,他已摆脱了科举的桎梏,转而认为读书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要“志大人之学”。为此,曾国藩曾给自己定下了这样一条座右铭: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曾国藩常常在诗歌中抒发自己高远的志向,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成为国家的栋梁。其中《感春六首》(其五)和《感春六首》(其六)最能表现他的雄心:
……
群乌哑哑叫紫宸,惜哉翅短难长往。
一朝孤凤鸣云中,震断九州无凡响。
……
虹梁百围饰玉带,螭柱万石金钟。
莫言儒生终龌龊,万一雉卵变蛟龙。
定位决定地位。定位,就是针对你的目标和志向所要做的事情。既然曾国藩立志要成为圣贤之人,要成为屏藩国家的忠臣,因此,他无论做人、做事、做学问,都是严格地按照此志去发奋努力的,而且,矢志不渝。因此,他能取得极高的地位,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曾国藩少年立志,决心要做圣贤,因此他一生孜孜以求,持之以恒。到晚年时他已位极人臣,身名俱泰,仍然矢志不渝,初衷不改。其立志之坚定,持志之高远,足以垂范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