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中的真真假假现象
职场人士必须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心态,只要对自己的职责不懈怠、不放松,自身具备了一定的“能量”,无论是真动作,还是假动作,都不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产生实质性的冲击和影响。
2008年初,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奉命向周边人才市场和部分人才网站发布了两则招聘信息:一是高薪诚聘技术工程师若干名,二是招聘同行业车间主管若干名,具体的岗位职责、任职资格、薪酬待遇一一列得清清楚楚。
随着应聘者隔三岔五地前来面试,内部相关岗位的职员由紧张、惊诧到迷惑不解,私下开始议论纷纷:公司现有这么多设计工程师在相应的岗位上工作,这么多车间主管之中,好像也没有听到有人要离职,这些岗位处于饱和状态,目前并不缺人,为什么还要大张旗鼓地对外招聘?纵观公司以前的用人原则,特别是一线基层和中层领导,一般采用先内部招聘和提拔任用,确认没有合适的对象之后,才考虑外招的方式。而这次却一反常态,之前未向内部发出招聘信息,就突然开始了外招,这是为什么?而且已经启动了面试流程,莫非下一步准备大换血?
许多人想到了假动作,想到了“鲶鱼效应”,想到了震慑作用。许多人担心这类不向内部公开解释的招聘,会不会在企业内搞得人心惶惶,浪费人力、物力、财力?
就在大家真假难辨之时,公司“意外”地录用了一名工程师、一名车间主管。工程师以项目开发的岗位进入试用,车间主管以厂长助理的身份进入车间,然后,人力资源部门迅速停止了这两个职位的招聘,一些关联岗位的职员这才放下心来。
其实,这类看似不明不白的对外招聘,公司绝对是预先经过了通盘考虑,绝对是有的放矢的动作:第一,急于解决技术上的瓶颈问题;第二,为后期发展储备必要的人才;第三,对相应岗位的现有人员起到震慑作用;第四,变相宣传公司,进一步提高知名度;第五,调查了解外界的薪资和待遇行情。
这类动作,很多企业都在周期性地使用。许多内部职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你以为是假动作,那么,面试中,如果发现了特别合适的人选,企业也会“见才起心”,假戏真做,顺便将满意的人选招进来,再考虑替代不满意的职员。你以为是真招聘,但管理者也许只是希望通过这一动作,让在岗者感受到压力,从而在工作中更加勤奋,在行为上更加检点,间接地起到一种敲山震虎的作用。
面对这类真假难辨的动作,职场人士必须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心态,只要对自己的职责不懈怠、不放松,只要自己具备了一定的“能量”,那么,无论是真动作,还是假动作,都不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什么实质性的冲击和影响。
面试官与求职者的诚信沟通方式
求职者未弄清招聘企业的任职要求和给出的待遇,盲目前去面试,只会浪费双方的时间,最终或者因为自己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而谈不下去,或者因企业薪资达不到自己的心理预期而白跑一趟,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职场中,许多人为了通过企业的面试而绞尽脑汁,为得到某个职位,先是反反复复地模拟面试,然后再不遗余力地查阅“面试宝典”,一副志在必得的心态,却忽略了向企业向面试官真实地展示自己。
民间有句俗语叫作“没有金刚钻,莫揽瓷器活”。如果仅仅是练好了面试功力,却忽略了审视自己是否具备了企业所需要的实际技能,这种为面试而准备,为面试而面试的做法,即使你侥幸得到了某个岗位,也可能因为不能胜任而混不下去,因为后劲不足而在入职之后不得不主动撤退,或在试用中被企业淘汰,耽误了企业,也耽误了自己。
我个人作为面试官时,本着诚实的原则,面试开始时,首先会向求职者通报6个方面的基本情况:①企业简介及基本概况;②为什么要招聘这个职位,这个职位是新增,还是临时出缺;③这个职位的任职资格及相关外延要求;④这个岗位的职责范围;⑤岗位职责的具体考核评估标准;⑥这个岗位的薪资范围及相关待遇。介绍完了这些,稍作停顿,以便于让求职者在心里衡量一下自己是否与岗位要求相匹配,是否具有完成岗位职责范围内工作的能力,然后再进入下一轮实质性的对话。
面试之前,企业对求职者的任职资格大多进行了第一轮对照筛选,与任职资格差距较大的求职者已经被淘汰。因此能得到面试机会的,基本上属于简历与企业要求大致相符的对象。面试开始后,面试官首先会针对求职者简历及其任职资格与当事人进行简单的交流,以确认对方的任职资格。然后,再围绕岗位职责所需要具备的技能进行对话和确认,从中辨别出真伪,判断求职者是否属于企业真正需要的人选。当面试官判断出求职者基本属于企业需要的人选时,则与对方讨论岗位职责的考核标准,讨论这个职位的待遇及求职者的具体要求。如果求职者不属于企业需要的人选,面试官则及时中止面试,用不着继续讨论考核标准与待遇问题,以免浪费双方的时间。
求职者在接到企业面试通知时,可以在沟通中先期了解企业的具体要求和薪资范围,以决定是否参加现场面试。如果不弄清这些,假如自己的实际能力与企业的要求差距较大,或者企业给出的薪资待遇与自己的期望值相差较远,盲目前去面试,只会浪费双方的时间,最终必然会因为自己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而谈不下去,或者企业薪资达不到自己的心理目标而白跑一趟,浪费自己的路费,浪费自己的精力,浪费自己的表情。
对于企业在招聘广告或面试通知中含混不清的说法,特别是对于管理类职位“依据能力定工资”的说法,求职者应该格外慎重。这类看菜吃饭的说法,表面上听起来好像合情合理,你有多大的能力,我就给你多少工资,似乎也算天经地义。但职员类职位尤其是管理类职位,毕竟不能与一线普通员工相比。普通员工,你出多大力,完成多少计件量,我就给你多少工资,基本上属于合理的说法和做法。招聘企业对于职员类岗位如果也是这个说法,反映出企业三个方面的乱象:一是企业对于这个职位内部定位比较模糊,企业老板或面试官属于“三不知”:自己都不知道究竟需要招聘什么样的人,不知道这个岗位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能力,不知道具有这些能力的人究竟值多少银子;二是反映出企业的招聘人员专业化程度不够,本该主动向求职者传递的信息也没有传递出来;三是这类招聘极可能只是一个虚晃动作,招聘企业并非要招人,真正的意图可能是薪酬调查,摸一摸这个职位的市场行情。
面试前或面试中,求职者应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通过与企业沟通,掌握这样几条关键信息:①这个岗位的任职资格;②这个岗位的职责范围,以及这个岗位在架构中的位置,横向、纵向的层级、岗位对应关系;③这个岗位的工作考核标准;④这个岗位的薪资幅度及各类待遇。对这些心中有数了,再进行一番自我衡量,衡量自己与岗位的吻合度、匹配度,再得出结论:这个饭碗我能不能端起来?这个薪资我能不能接受?只有心中有数了,才可以避免面试的盲目性。
许多求职者认为,面试一开始就应该向面试官询问薪资。如果对方给不起,就不用浪费时间了。这个做法本身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你在面试前都没有搞清薪资幅度,你还来面试什么?如果真正到了现场面对面再首先向面试官提出询问,本身就是自己失策了。作为面试官,对于一开口就询问薪资的求职者,有一种天然的排斥心理。因为在面试通知时,比较规范的企业都会将薪资幅度告知求职者。即使他没有告知,你也可以询问清楚,你觉得可以接受这个待遇才会前来。在面对面的时候,面试官在内心里实际上认为你已经接受了企业给出的待遇幅度,只是需要具体讨论细节数据了。这个时候,他需要首先确认你的任职资格和基本能力,他认可这些了自然会与你落实待遇问题。如果面试结束前,面试官仍然闭口不谈待遇问题,一般表示对方已经将你打入另册,他认为不需要再浪费时间了。此时,如果你还不死心,你也可以在谈话结束前主动询问。
在招聘面试中,只同你谈工作而不同你谈待遇的,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老板直接面试,由人力资源部门或其他面试官最后与你落实待遇;二是用人部门负责人面试,但对方无权确定你的工资和待遇,只能等到老板或人力资源部门最后与你沟通;三是企业负责面试,甄别你究竟是不是企业需求的人才,确认之后,由猎头公司或第三方介绍人最后出面协商落实工资和待遇。
求职者通过了面试,进入企业办理入职手续时,以我多年前担任人力资源经理时的做法,一般会准备这样几份重要文件:①员工登记表,让对方填写后,我自己再填上约定的工资,当着对方签上自己的姓名,准备呈报核准;②员工手册,让对方签收;③劳动合同书,让对方仔细阅读并解答疑问后签署;④工作职责,让对方确认签收;⑤考核标准,让对方确认签收;⑥入职指引,让对方确认签收。入职者进入一家企业时,也可以对照检查该企业是否具备以上文件,以便于将来说得清楚。
附录:同美女记者海阔天空侃职场
职业人士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在保持自身职业化的前提下,如何与社会环境同步和接轨,并在社会环境中体现自身职业化的一面,这是对职业人士的另一种素质考量。
背景
2011年5月,家乡政界组织招商团千里迢迢来到广东,希望通过优惠政策吸引一批产业转移的企业前往内地发展。适逢局长同学也是招商团成员之一,于是相约见面。一番礼尚往来、几轮相互宴请之后,与招商团同行的家乡晚报美女记者“凌霄花”提出顺便采访我,我直言相拒。在得到她赌咒发誓不录像、不录音、不发稿的承诺之后,于一次招商团休闲时间,三人以朋友身份轻松地侃起职场话题。
【凌霄花】大家这几天都在私下议论,发现已经听不到你说出多少地地道道的家乡口音了。不过,正宗江汉平原的原始语音还在,只是不知道为何变化这么明显……
【天外天】不好意思,让你们见笑了。有一句话叫作“入乡随俗”,在外地生活,肯定要融入外地的习俗之中,其中也包括语言方面。在这里,整天打交道的除了本地人,还有来自天南地北的同事和朋友,我们平时与东家说话,更多使用本地语言,与同事和各地朋友交流则使用普通话作为职场上的官方语言。大家相互影响,在普通话的基础上似乎演变出了一种混合语言,哪里的口音都掺杂了一点点,结果就弄成了“四不像”——不像家乡话,不像广东话,不像普通话,不像某地话。
【凌霄花】多年以前,好像还是我们的学生时代,在家乡的晚报上偶尔看到你的“豆腐块”短文,有风花雪月的小说,有触景生情的散文,同学们都很喜欢。可是后来却无影无踪了,为什么不写了呢?你的局长同学前几天说起来也对此不解,不相信你是出于生活压力,不相信你是因为没有时间而放弃年轻时候的兴趣爱好……
【天外天】那时候年轻,很多事情容易有感而发,似乎很有激情,喜欢杞人忧天般地忧国忧民。后来,随着年龄的慢慢增长,一些现象司空见惯了,看淡了,认命了,随遇而安了,不再容易生出感想,也就写不出那类玩意儿了。你是专职写稿的记者,体会应该比我深刻。现在回头去看我以前的短文,反而感觉有些幼稚,有些“无病呻吟”或“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嫌疑。至于生活压力和时间方面的因素,也不能完全排除。我们毕竟都是凡夫俗子,都需要用时间去换取赖以生存的银子,在生存压力与兴趣爱好发生冲突时,孰轻孰重,其实是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的。
【局长同学】别叫苦啦,都知道你这些年很顺利,顺境之下,生存压力自然会小一些,受到的磨难相对也要比别人少了许多,你就别在这里赚取小女生的同情心了……
【天外天】我们这个社会,许多人有一种不客观、不平衡的心理。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叫作“羡慕嫉妒恨”:别人的银子,横看竖看,左思右想,总感觉是偷来、抢来或捡来的不义之财,只有自己的银子才是一分一厘积攒起来的血汗钱;看别人,总是那么顺顺利利、心想事成,想自己,总感觉苦大仇深、坎坎坷坷,于是,对别人同样的坎坷不屑一顾,对自己的磨难耿耿于怀,你老兄不会也是这类人吧……
【凌霄花】(大笑)太好了,喜欢看到你们同学在一起斗嘴。对了,看你的年龄,好像比局长年长一些,用委婉的话表达,应该是“成熟”一些。关于年龄和工资,可不可以透露一下,以满足小女子的好奇心?
【天外天】男人不问工资,女人不问年龄,这是职场的游戏规则。还有,一个女人一旦小范围内问起男人的年龄,容易让当事人朝着暧昧的方向去想入非非。不过,请你放心,我是好人,一是不会像局长那样朝着暧昧的方向去浮想联翩,二是会光明正大地告诉你真实的情况。至于“成熟”,那是我这么多年比局长大人要辛苦一些,没他那么养尊处优的福气,杂事操心多了,于是就自然“成熟”了。经常有人将你们在内地的生活与我们在这边的相比较,大多数人的共识是,在这边一年相当于比内地要早“成熟”三年。具体的年龄量化数据,你另找时间私下问局长即可,他最清楚了……
【局长同学】还是多说说你吧,怎么又扯到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