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王国维讲国学
4705100000009

第9章 王国维谈史学:明其因果者,谓之史学(4)

“凡有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者,以为民也。有制度、典礼以治,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使有恩以相洽,有义以相分,而国家之基定,争夺之祸泯焉。民之所求者,莫先于此矣。且古之所谓国家者,非徒政治之枢机,亦道德之枢机也。使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各奉其制度、典礼,以亲亲、尊尊、贤贤,明男女之别于上,而民风化于下,此之谓治。反是,则谓之乱。是故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者,民之表也;制度、典礼者,道德之器也。周人为政之精髓,实存于此。此非无征之说也。”随即,他又引用《礼经》《尚书》《康诰》《召诰》和《洛诰》等所言,得出:“故知周之制度、典礼,实皆为道德而设。而制度、典礼之专及大夫、士以上者,亦未始不为民而设也。”

联系王国维所处的时代背景,从他所考证出的《殷周制度论》中还能窥知他的一些政治观念和理想:“故知周之制度、典礼,实皆为道德而设……周自大王以后,世载其德,自西土邦君、御事小子,皆克用文王教。至于庶民,亦聪听祖考之彝训。是殷周之兴亡,乃有德与无德之兴亡,故克殷之后,尤兢兢以德治为务。”在他看来,周时之“典礼”和“德治”无疑就是治世救世的良药。舍此,西方那些体现着民主观念的政治制度,也都入不了他的法眼。这恐怕也是他具有忠君情结之源,或他所谓的“经世之意”的由来吧。

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

“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然而,在中国历史上,表演戏曲之人不仅身分地位卑贱,而对戏曲予以重视,并以学术的眼光对戏曲予以关注,从而对其展开研究的人更是寥寥无几。“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着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而为此学者,大率不学之徒。即有一二学子,人余力及此,亦未有观其会通,窥其奥窔者。遂使一代文献,郁堙沈晦者且数百年。”这种戏里戏外的巨大反差让王国维感到“甚惑焉”。于是,他开始了戏曲考证工作。从1908年起,他连续用五年的时间,考证中国戏曲的起源和形成问题。他把西方的戏剧理论引入传统戏剧研究领域,终于成就了《宋元戏曲史》这部具有划时代的著作。由此,他也就成了中国戏曲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下面,就对他的《宋元戏曲史》作些简述。

(1)中国戏曲起源于上古“巫优”。

巫,兴起于上古之世。在少皞之前,巫觋就已兴起。巫在敬鬼神做法术时,用的就是歌舞的形式。最终,他们成为了以歌舞为职业的人。周公制礼后,巫风有所抑制。周礼废弃后,巫风大兴。其歌舞形式,就成为了后世戏剧的萌芽。巫觋之兴,在上皇之世,俳、优出现远在其后。巫在使神取乐,优在使人取乐;巫以歌舞为主,优以调谑为主;巫由女性担当,而优由男担当。后世的戏剧,就是由巫、优二者演化而来。

汉代的俳、优,也是用来使人取乐的。汉代郊祭乐人当中,初无优人,只有朝贺置酒陈前殿房中,有常从倡人三十名,常从象人(戴假面具者)四名,诏性感受从倡人十六名秦倡人二九名,秦倡象人三名,诏随秦倡一名。此外,还有黄门倡。这些人都以歌舞调谑为事。到汉武帝元丰三年,角抵戏开始兴起。

(2)后世戏剧之源始于北齐。

北齐时,开始合歌舞来演故事。(北)魏、(北)齐、(北)周三朝,皆系外族入主中原,他们与西域诸国交通频繁。龟兹、天竺、康国、安国等乐皆于此进入中国,外国的戏剧也就随同而来并在中国进行演出。不过,当时它们没有盛行,仅是百戏中的一种。汉魏以来的角抵戏仍行于南北朝,在北朝尤盛。到唐代开元年间,滑稽戏开始兴起,到晚唐时盛行。与歌舞戏比起来,一以言语为主,一以歌舞为主;一以讽时事,一以演故事;一以随意动作,一以应节舞蹈……唐和五代的戏剧,或以歌舞为主而失其自由,或以演一事而不能施以歌舞。

(3)宋之滑稽戏。

现今流传的古剧,最早出于金、元之间。到宋、元之际,始有南曲、北曲之分。这二者,都是综合宋代各种乐曲而形成的。

宋、辽和金三朝的滑稽戏,在宋人间称为杂剧或杂戏。它们纯发诙谐为主,与唐时期的滑稽剧没什么差别。但是其中的颜色搭配较著名,布置也稍微复杂一些。它们不能伴以歌舞,距现代意义上的戏剧还很远。宋代的滑稽戏虽然是托故事来讽刺时事,但并不是以演事实为主,而是以所包含的意义为主。

与戏剧更相近的是傀儡。傀儡起于周代,到宋时最盛,种类亦最繁多,有悬丝傀儡、杖头傀儡、药发傀儡、肉傀儡和水傀儡等数种。他们与戏剧同时发达,以敷衍故事为主,且较胜于滑稽剧。另外,除傀儡之外还有一种似戏曲而非真戏剧的,叫影戏。从宋朝始有,到南宋尤盛。

宋朝时的歌曲,最为通行的就是今人也十分熟悉的词。其体制起于唐代中叶,到晚唐五代,作者渐多,到宋代形成大盛。宋人宴集时,无不安排人劝酒助兴,一般是歌而不舞。其间歌舞相兼的,就叫传踏,又叫转踏或缠达。传踏之制,以歌者为一队,边歌边舞,以助兴宾客吃喝。宋代与此相似,只是名称不同,称为队舞。

宋时的舞曲还有曲破,其乐有声无词,且于舞踏之中寓以故事,与唐代的歌舞戏十分相似。此外,兼歌舞之伎的称为大曲。大曲自南北朝时就已定名,到唐代于雅乐、清乐、燕乐、龟兹乐等诸乐中均有大曲。但传于后世的,只有胡乐大曲。宋的大曲即出于其中。综合来说,宋代乐曲,传踏仅以一曲反复歌唱,曲破与大曲演的遍数虽多,但也仅限一曲。合多首音乐而成一曲,只在宋代的鼓吹曲中有。合众曲而成一全体,是从诸宫调开始。诸宫调是小说的支流,被谱上乐曲而形成。除诸宫调外,还有赚词。赚词就是将若干一宫调曲合成一个新的全体。

可见,宋代戏剧,综合了种种杂戏,宋代戏曲,综合了种种乐曲。

(4)金院本。

两宋戏剧,均称为杂剧,到金朝始有院本之名。行院,大抵指的是金、元时人称倡伎所居的场所,从而把倡伎所演唱之本称作院本。院本名目六百九十种,为金代所作。它们与宋官本段数相似,但复杂程度更甚。当时的戏曲流传,不以国土为限。

(5)古剧结构。

宋、金以前杂剧院本,从其目数来看,其结构与后世戏剧完全不同,所以称它们为古剧。它们并不都是纯正的戏剧,而是兼有竞技游戏在里面。其中有滑稽戏,有正杂剧,有艳段,有杂班,又有种种技艺游戏。所用之曲有大曲、法曲、诸宫调、词。

宋杂剧和金院本所展现的人物,妲、旦和徕,是用来表示其男女性别和年龄的;孤、酸、爷老、邦老,是用来表示其职业和位置的;厥、偌是用来表示性情举止的;哮、郑、和亦有其规定。

唐代仅有歌舞剧和滑稽剧,到宋金两代开始有纯粹演故事之剧。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真正的戏剧起源于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