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幽默心理和幽默逻辑
4717200000048

第48章 附录一:演讲在口才中的地位(1)

一、人才竞争和口才竞争

由于改革开放形势的迅猛发展,口才变得重要了。在商务谈判中,在行政管理上,在各个生产部门及各个社会阶层进行业务交流的过程中,光凭书面语言的严密和精练已经远远不足以应对社会生活的挑战。大量的公关人员、行政秘书乃至经理、厂长,甚至政府部门的领导都不得不像文学家、演员、教师那样有意无意地以自我训练的方式来提高自己语言的魅力。一切公关人员、厂长、教师、书记等等,都处在市场经济的无情竞争之中,生活每一天都在向他们提示,实力、策略和工作质量等方面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而在关键时刻,在势均力敌、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所谓人才之争,在某种意义上说,往往就是口才之争。也许非常辉煌的前景,因一言之失而前功尽弃;也许在山穷水尽之时,因一句惊人的妙语而柳暗花明。善于辞令者,委婉得体的话语化解了上下级之间可能产生的对抗;拙于口舌者,因措辞不当,可能导致眼看有望的投资化为泡影。老师在课堂上用嘲弄的语调批评不争气的学生,也许只是表现了自己的愚蠢;公共汽车上互相谩骂的乘客怪就怪在乐于展示自己的野蛮。这一切自然可以从文明道德的角度加以研究,但其深刻的规律只能在口才学中揭示。

在公共关系空前发达的今天,每一个人都更加重视自己的公共形象,正因为如此,除了衣着化妆之外,还有什么比口才更重要的呢?衣着、化妆重在人的肢体和面部的外在形态,是可以用物质条件来改善的;而语言、口才却有如心灵肖像,它更清楚地传达出人的文化、教养和内在素质。尤其是在人际关系紧张、个人或团体利益受威胁的时候,衣冠楚楚却没有修养的暴发户或缺乏文化的官僚,一张口,其灵魂上的污斑就暴露无遗;有时,面目姣好、体态婀娜的公关小姐,虽笑容满面却掩不住语言的贫乏。所有这一切,不能不使人感到遗憾。

只要到高档时装店、化妆品公司去浏览一下牌价,就会惊叹,人们为了美化自己的外部形象是多么不惜工本,可是在美化自己的心灵肖像方面却又是多么的吝啬。也许,用吝啬来界定这样的现象并不确切。因为时装和化妆品有它们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口才、语言的美化却非一朝一夕之功。多少有志于美化自己口语的朋友孜孜不倦,虽积年累月,仍然收效甚微,究其根本原因,却是我国口才理论的贫乏和训练体系的缺乏。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演讲、口才、交际、公关的杂志和教材虽然如雨后春笋,但总的说来还比较幼稚,基本上还处在初级的、零碎的、感性材料的收集整理阶段,观点零碎,不完全归纳的幼稚痕迹比比皆是,不但没有自己系统的理论,而且缺乏有序的范畴。在宏观上,一些作者缺乏学科开拓者所必须具备的对中国口才历史和世界口才历史材料的系统占有;一些口才学的著作建立在相当零碎且相当狭隘的、人所共知的、有限的、流行的经验上。在微观上,一些学者通常满足于一个观点加几个例子的简单、片面论证,而完全不知反证、反例的巨大作用。长期的积习,使他们失去了从细微的具体材料中分析出多层次的内在矛盾的能力。占有材料的不全面,本来也不注定就无所作为,如果有了直接从材料抽象出观点的能力,将之概括、巩固在内涵更加稳定的范畴之中,用归纳和演绎统一的方法,引申出具有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观点范畴的体系,像自然科学那样达到高度的自洽性,从这些观点体系中演绎出来的派生观点,恰恰与经验的归纳相符。这是建立一个学科的理论体系的起码的逻辑方法,拿这个标准衡量,就不能不承认,我国的口才学(包括其分支——演讲学)还处在摇篮之中。

我们不但没有理论体系,甚至连衡量科学理论体系的根本准则也没有普及,因而就产生了一种误解,那就是把一些教材式的讲义当成了学科理论建设的专著,其实教材并非理论创造的形式,而是学科理论的高级普及形式,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连百科全书也只是高级通俗读物。

缺乏体系性的理论,又缺乏全面的经验性材料,我国的理论界对于渴望提高口头语言魅力的群众就不能提供可靠的回答。

二、公共交流的现场性和演讲

从进入世界知识经济的时代,在口语交流方面是日益受到重视了,但是这种重视,至少是迟到的。如果和高度商业化的美国相比,则更是如此。在美国中学有说话课,也就是演讲课,或者叫作公共演讲(public speaking);在大学里有两门课是必修的,不管你是学文学的,学物理的,学农学的,学工商管理的,学医学的,还是学军事的,第一门,是写作。这个没有问题,大学毕业出来总得要有书面交流的能力吧。第二门课程,就是说话,或者叫作演讲,有时,就叫作交流,叫作communication,有时还加上一个形容词,叫作understandable communication,易于理解的交流。这门课程很神气,在许多大学里,有演讲系,有演讲博士,有演讲教授。从中学到大学都要修这门课程。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人的素质不但表现在书面语言上,而且表现在口头交往的能力上。从职业市场的竞争来看,口头交往十分关键。因为,光看书面的求职材料不能解决问题,那些可能有虚假,有自我包装、自我推销的片面性。所以美国人在录用人才时,看了你的履历,还要和你对话一下,这在英语中叫作interview。面谈,在我们中国,最近几年人们也学会了,我们把这叫作“面试”。从你的口头表达,从你瞬间的应对,看你的智慧,衡量你的素质,看你的学历是不是货真价实。看你会不会在困难的情势下,缓和矛盾和心理对抗,把话说得委婉中听而又不失原则,就是带着进攻性的话,能否让人家觉得好听、好玩,发出会心的一笑。口头语言,现场即兴的对话,是人际交流中最大量的。而在计划经济时代,忽视对于口头交流的训练,却过分依赖于书面的文件、档案。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口头交流是人才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这方面的重大缺失,还因为我们的教育体制。中学语文从理论上说,是阅读、写作和口语交流的三位一体,但是目前的高考制度,阅读和写作都有考试,就是口头表达不考试,无法量化,因而被严重忽略。

当然,我们的中学语文课本上也有口头交流,也有演讲的内容。但是,大多是把它弄成了普通话练习,有的则更糊涂,把口头交流弄成了朗诵,其实朗诵可能不是口语,而是书面语,有些很拗口的诗歌,甚至是古典诗歌都是可以朗诵、朗读、吟诵的。更重要的是,朗诵不是交流,而是表演,基本上是单向传达。口语交流的特点,却是现场互动的,演讲和朗诵的最大区别就在此。

三、演讲与作文之不同

国人在口语教育方面的落伍,造成了很大损失。许多政府官员、企业经理、作家、教授,在出国交流时,也许在许多方面并不亚于他们的西方对手,但是在口头即兴的表达方面却大多相形见绌。在许多场合,本来只要简单即兴的三言两语,而我们却拿着个讲稿照本宣科。这些在政坛、在商界叱咤风云的大腕,等到拿出讲稿来的时候,就好像变成另一个人,变得很幼稚,好像离开了讲稿就不会说话了。他们把眼睛藏在讲稿后面,暴露出他们对于演讲完全是外行。

他们不会演讲,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不明白演讲和书面作文不同,它是一种现场的、全身心的交流,而写文章则是单向的传达。所以,演讲之大忌就是念讲稿。因为交流不仅限于有声的语言,而且包含着无声的眼神和表情姿态。念讲稿就把眼睛挡住了,就阻断了相当重要的一种交流渠道。卡内基的演讲术认为,演讲者要让在场的每一个听众都觉得你的眼睛在和他交流。严格地说,演讲是一种现场的、集体的、多向的交流,而写文章则是非现场的、单向的传达,读者是单独一人。一个人阅读,可断断续读,不受他人影响;而听演讲,则多人共聚一室,情绪受周围气氛的制约。他人的笑声或嘘声、会场的活跃或沉闷都会同化听讲者甚至是演讲者的情绪。而阅读者的情绪、反应是不会影响作者的情绪的。演讲与作文的不同,归根到底是现场与听众相互交流,共同营造现场的氛围。当然,演讲者和听众的交流,不仅仅凭借有声的话语,而且要借助无声的体态、表情、手势等等,这叫作身体语言。总之,演讲是有声语言和身体语言全方位的交流。

严格地说,演讲是演讲者与听众,听众与听众之间的三角信息的相互全方位的交流。

每一个方面的信息,都在时时刻刻对演讲者发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或者打击其信心,使其神志沮丧,把会场搞得冷冷清清;或者鼓舞其激情,使其妙语连珠,创造一种心领神会的现场交流。

读者阅读文章的时候,只是阅读你思想的结晶,而听众在会场中,却是在和你一起领受你的思想、情结形成发展、寻求表达的过程,也就是你的思想感情结晶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线性单向的,而是多元复合的,其中包括着理念和感觉,有声和无声。有你驾轻就熟的,也有你临时即兴的灵感;有你准备有素的,也有一时语塞而豁然开朗的。你和听众交流的,是你灵魂的冒险,智慧和情感升华的曲折经历。这就叫作全方位的交流。演讲者与听众、听众与听众之间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互相沟通,自由、自然、自发的共享,从而构成一种浓郁的、心领神会的现场情绪氛围,有了这种氛围,哪怕是无声的体态语言,都能引发满场欢笑和掌声。即便是平常的一举手、一扬眉,都能引起听众的热烈反应。如果演讲者与听众、听众与听众之间不能顺畅沟通,则任何美妙的语言都难以得到起码的感应。听众无动于衷,对于演讲者的情绪无疑是一种消极的刺激,最坏的是,造成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对立,不管多好的演讲词都难以形成交流的氛围。

正因为要达到演讲者与听众、听众与听众之间心领神会的交流,演讲者就要尽一切可能抓住会场上每一个听众,不让任何一个人走神。要尽可能防止任何一个人做小动作,发出细微的声音,因为,任何这类的动作声息,都可能影响自己或者其他人的情绪,构成对会场情绪贯通的威胁。

四、演讲的个性化和情绪化

为了创造最佳效果,就不能以传达一般的思想和情绪为满足。演讲词的第一要义就是必须是自己特别的、有个性的思想和情绪,是你多年来人生体验的结晶,是听众没有体会、体会不深或者迷迷糊糊的,是你感到最值得在大庭广众之间讲一讲的。你在演讲中,肯定要碰到一些老生常谈,人所共知的大话、套话、空话,你一定要将之横扫出去。演讲词的第二要义,就是你必须记住,在台上讲话是代表你自己和听众交流,听众感兴趣的是你个人的感觉,你的现场感觉。你不是代表校长、不是代表官员、不是代表人民日报,没有你个人感觉的话语要越少越好,你必须努力把你在生活中最为精彩,最能代表你自己个性和心灵特点的话讲出来。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因为在你的脑海里,现成的话语具有天然的优势,不用动脑筋就会冒出来。这样的话最大的缺点就是,不管什么人讲出来都是一样的,没有一点儿新鲜感。没有新鲜感就没有吸引力。把没有吸引力的话语在大庭广众之间滔滔不绝,叫人昏昏欲睡,就是对听众的不尊重,浪费人家的时间。时间就是生命,鲁迅讲无端地浪费别人的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人家都开始讨厌你了,还谈得上什么交流呢?

有效交流的关键,就是个性化的姿态。

在这方面,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早就明确了,演讲要感动人,不光凭语言,而且要凭人格。在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中,三大修辞体裁其实都是演说:其一为:审议/政治演说(deliberative speech);其二为:庭辩/法律演说(forensic speech);其三为:表现/仪典演说(epideictic speech)。三类修辞资源为:诉诸人格的说服手段(ethos);诉诸情感的说服手段(pathos);诉诸道理的说服手段(logos)。

在希腊经典的理论中,演说要交流,要达到感染对方的效果,不仅光凭诉诸道理(logos),还要诉诸人格(ethos)和诉诸情感(pathos)。我们在进行演讲性质的交流时,念讲稿,就是忘记了演讲感人,除了道理以外,还有人格。什么是人格呢?至少包括人的个性、情绪。现场演说时,人的躯体、仪表、姿态、表情也是交流的信息。拿着稿子念,首先就把眼睛挡住了。而眼睛,恰恰是灵魂的窗子,最主要的交流渠道。美国的卡内基演讲术,甚至要求演说要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觉得,你看到了他,你的眼睛在和他作无声的交流。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是其间隐含的道理很值得深思。

古希腊的交流主要诉诸口头,这是由于印刷术不发达,没有太多书面化的可能,公共演说便成了主要手段。而我国先秦游说之士,在这方面似乎更注重言辞的雄辩。当然,我们的记录往往只限于文字,故游说之士的无声的表情等等,绝大多数是失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