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无敌铁拳:“突击英雄连”纪实
4726000000019

第19章 太行抽剑(1)

连队进入九十年代,已有很大发展变化。在操场上练投弹的小战士说,你从营区建设上就能看出时代特色来。他指着阅兵台后面的一排平房说那是毛泽东时代;他又指着战士宿舍楼说这是邓小平时代;他转身看着正面军事大楼说,这是江泽民时代。我无限感慨,噢!历史走进了新时代,那首无言的歌又在我心中默默响起……

——士兵日志

一阵刺耳的警报声把我从梦中惊醒。我住在七连已有很长时间了。但我不知道今夜有紧急行动。指导员说团里要搞加强步兵连实弹战术演习,今夜就要进入进攻出发阵地,他要我留守。我想连队的事情还没有弄完,我说跟着一块走吧,就这样我进入了充满神奇色彩的太行山。

连队黑夜行军的时候我走在前面,跟随尖刀班后面。这不是摩托化行动,是徒步行军,虽然我也当过步兵,毕竟岁不饶人,两手空空也走不过全副武装的小伙子们。中间团长李长清几次让吉普车停在我的面前,我也没有上去,我看团长政委都是徒步。更重要的是我想在行军中和士兵们谈谈。

在通往太行山的崎岖小路上,我看到尖刀班战士每到路口都要用石灰盒留下一个箭头路标,我想几十年前我们搞野营拉练时,也是用的这个子弹盒做成的路标盒,打路标的小战士说,这个东西虽然土,但行动起来方便,前面留下标记,走在最后的战士用树枝一扫就销毁了。他说连队技术革新小组革新了一个路标盒,太麻烦没有用。小战士还说,我们步兵手中的武器没有多大变化,我们还是想要先进武器,就像外国军队的步兵,头盔就是一架数码机,打枪不用瞄准,单兵行动走多远也不会迷失方向。

他旁边的一个小战士说,我们常说剑不如人,剑艺要高于人。我想任何剑客首先得有一把好剑,得心应手,然后又武艺高强,智力超人,才能战胜敌人。

另一个小战士又说你看武侠影视,什么屠龙剑、三侠剑、鸳鸯剑,那些剑客手中都有一把好剑,有时历尽千辛万苦,为觅得一把祖传宝剑。

班长李金龙还说了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军区女子击剑队来部队表演,休息时,女队员们要和七连官兵比试比试。连长刘瑞江站了出来,狭路相逢勇者胜,只一个回合,就把一名队员击倒在地。这事在全师传为佳话。

我问连长,有这事吗?他笑着说,我在家学过武术,略通剑法。

他说我们的勇武能力是有的,我们从小党就教育要爱党爱国爱人民,中华民族就是勤劳勇敢的民族,我们的血统里就流淌着不怕死能吃苦的血液;不过我们的智慧还不行,不是我们不聪明,是某些方面还受旧的传统观念束缚,就像击剑,第一个回合能战过对方,但很快被人家看出破绽,就输了。

这在我们的科技练兵上也有表现。连长突然话题一转,这是军事干部的特点。

他说“辽阳集训”,这是一次科技练兵务虚会,海风劲吹,军营就象海潮高涨翻滚着层层浪花。从来都不甘落后的七连官兵更是群情激奋,但是情绪是有了,热潮是掀起来了,可是手中没有家伙什呀?练什么呀?当时,连队没有钱干不成事,正为添置科技训练器材而发愁时,热情高涨的战士纷纷站了出来,家庭经济条件好的战士李红旗首先掏出一沓钱,硬朝指导员手里塞:“指导员,搞科技练兵没有电脑咋行,我为连队捐款1000块!”接着,战士张彦军也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800元存款。无任何人暗示,更没有人动员,全连官兵都自觉自愿为科技练兵出力,不到半天的功夫,连队就收到捐款6500多元。很快,21台电脑学习机便在连队安了家。早上背字根,晚上学五笔,星期天、节假日,学习室里也照样传出官兵们僻里啪啦敲键盘、练打字的声音,连原来每天一小时的体能训练时间也改为学习电脑了。

我说这就使我想起一次到部队采访。那时市场经济刚刚起步,社会上有些人确实是富了起来,有良心的人富裕不忘国家,把他们的子女也送到部队,当时军地差别比较大,连队还是比较穷,国防费也不多。有的战士一到连队就给家里要这要那,说是为连队做贡献。有的送收录机,有的送电视机,农村的战士没有啥送的,干脆让父母赶来一头驴给连队杀杀吃。

他说现在形势不同了,但也出现一种现象,你看兵营在一夜之间都安上了TC电话,有的战士家中没有电话也买了电话卡,没有地方打在电话网络上和人聊天,以弥补自己的虚荣心。

他说我们的士兵就是这样单纯。在他们的意识里,科技练兵就是学电脑、搞革新器材和学英语。这是一种热情,一种热潮,不管有没有用,全连官兵是“适应”科技练兵的新形势了。

他说科技练兵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这一天,七连来了一位军区部长,正在执勤的二排长却叽哩哇啦地用英语给他说报告词,弄得上级领导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为了在短时间内掌握几千句英语对话,连队每个班都购买了录音机、许国璋英语教材和磁带,他们每天把英语会话写在连部的黑板上,利用饭前提问和强记,连队规定战士日常对话必须要用学过的英语对话。战士们为此牵扯了大量的精力,影响了正常的生活训练秩序,他们白天学、晚上练、睡觉还在被子里打着手电背单词,经常有科研攻关小组整夜躲在连队偏僻处搞革新。科技练兵没有进行多久,在连队器材革新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全连10个班就完成了13件器材革新。

指导员走来也给我讲了一件事。那年冬天的一个夜晚,炮班战士张彦军站夜里12点到凌晨1点钟的自卫哨,忽然听到连队杂品房里传来轻微“当─当─当”的响声,门逢里露出忽明忽暗的灯光。这么冷的天,谁在里面干啥?张彦军悄悄推门一看,三班的几名战士正打着手电在革新器材。

半个月后,经过十多天加班加点熬夜研制的“激光瞄准器”完成了,张彦军左看右看都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原来三班的这个革新器材,就是公园群众用来摆摊娱乐的“激光瞄准自动报靶汽枪”改头换面而成。连队革新的训练器材大都没有实用价值。手榴弹投掷,50米之内肉眼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可连队还组织人员费时费力研制了一种必须用发动机才能带动的“手榴弹自动报靶器”。

指导员说,科技练兵进行半年之后,出现的一系列现象使七连官兵感到迷惑不解。素有“钢七连”之称的官兵,在一次半小时的站立集会中,竟有3名战士支持不住而晕倒;上级两次对连队6种火器进行射击考核,优秀率一次比一次低;5公里越野和400米障碍等原来是七连的强项,现在成绩也越来越滑坡。

连长说,这难道就是通过半年多进行科技练兵所期望的结果吗?连队党支部在议训会议中,对连队开展科技练兵以来的训练情况进行了认真总结和理性的分析,形成了共识:本来自己手中有屠龙剑不好好学剑术,却要去学嫦娥奔月,步兵连队是一个战斗集体,不是科研所,打字不能打仗,学电脑、学英语和器材革新不能成为科技练兵的主课。连队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很快就提出了“岗位练精兵,人人为打赢”的口号,确立了“以提高实战能力为目标,以学用高科技为主线,以熟练掌握手中武器为重点,以解决现实训练问题为核心”的科技练兵思路。现在根据连队实际,从官兵最急需、最管用、最根本的知识学起,采取集中培训、函授学习、请地方教员进行周未讲座等多种形式,使科技练兵长期坚持;我们还按照“掌握共同、精通本职、了解相关”这一原则,使提高末来战场上的实战能力渗透到训练全领域全过程。

夜行军仍在进行,我突然想到悉尼奥运会的主会场,开幕式的看台上有几万观众,但却丝毫没有混乱的现象,一切都显得那么井然有序,热烈壮观,这是因为每一位观众都凭票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我说现在学习科技知识的认识问题肯定是解决了,但是找准自己的位置也是十分重要的了!

太行山好似一把宝剑,隐隐约约。月亮照在头顶上,风“嗖嗖嗖!”脚步“沙沙沙!”那些新时代的连队故事在山涧在征途似流水潺潺流入我的耳边……

班长吴亮说这是一次特殊的训练考核,内容是对敌“伍堡”、“班堡”炸破,主考者是连长刘瑞江、指导员郭泽利两位连队主官。

第一名上场。只见迅速将事先预备的竹杆绑上炸药包,跃进、匍匐前进,七弯八曲终于将炸药包“靠”在了敌“班堡”上。“目标没有摧毁零分!”主考者亮出了评判结果。

第二名战士上场了。“老子与你拼了——”随着一声怒吼,战士小张怀揣炸药包,一气绕到侧后,将它放到了“伍堡”的顶端。“目标没有摧毁,零分!”主考的两主官同时亮出了评判结果。

第三名战士上场了。或许是为了吸取前两位的“教训”,战士小李没有选择炸药包,而是抓起了爆破筒;在炸点选择上,他既没有置于侧翼也没有置于顶端,而是直接将爆破筒投进了敌“班堡”的射击孔。“目标没有摧毁,零分!”

……

两位主官接连抽考了10多名战士,10人得了相同考分。

对于习惯得满分,拿优秀的七连战士来说,这10个“0”字,仿佛就是10枚重磅炸弹,“炸”得大家目瞪口呆。

连长没有让大家的疑惑维持太久。他依抽考顺序向被考者提问:你知道敌“班堡”是几层防护、需要多大的炸药包才能摧毁?你知道敌前沿火力如何配置、怎样才能接近敌“堡”?你知道敌“堡”有多少出口、如何才能将其彻底摧毁……一连串的问号,无人应答。

10个零分一个原因——不了解敌情!这一课,给大家的印象太深了。“不把对手搞清楚,我们的练兵就只能是演戏啊!”许多同志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连长说,没有过多的号召和动员,连队图书室里摆了许多的介绍敌军的书籍纷纷被战士们拿走;上级机关的许多敌军资料也被大家借到了连队;各排的“敌军研究小组”自发地成立起来了。大家的学习研究非常具体,从敌单兵、单装开始,到敌班、排的攻防战术原则、阵地配置,等等,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指导员说牢牢抓住了敌人的“手”,连队训练内容打破“多年一律”的格局。在战术训练场上,在模拟敌防御阵地前沿,不再是单一的铁丝网、三角锥等常见的障碍物;轨条岩、玻璃刀山、铁篱笆、火障、钢刺猬等“新成员”也占居了相当位置。我们的战术训练计划表上“统领”的不再是“对土包、土坑的利用”、“通过铁丝网”、“抵近射击”等内容。“抗恐高训练”、“抗眩射击”、“实弹下运动”、“负重射击”、“对敌喊话”、“通过火障”等新课目成了连队的重色训练内容。

“熏”、“烧”、“炸”、“打”,是消灭坑道顽固防守之敌的传统打法,由于对敌的透彻研究,这些“老字号”的战法被七连官兵写出了新意。“熏”,我们针对敌坑道层次重叠、出口多的特点,摸索出了“堵尾斩腰熏龙口”的办法;“烧”,我们不仅充分利用喷火器“从头烧起”,而且发射燃烧弹让“敌心开花”、“后院起火”……

连长说现在我们没有刻意去搞革新,但却先后取得了三项成果。“这是研究对手带来的意外的惊喜。这时教导员张振平也走了过来,他也感受很深。

他说研究对手给七连带来的惊喜,当远不止这些。去年底,七连参加军区战役演习出色完成穿插任务,受到军区领导好评;今年又两次参与军、师组织的重大训练活动,次次受到赞誉;今年前三季度训练考核,全部获得优秀成绩。

望一眼锋利的山峦,征途漫漫。

我说有抓手才能攀得高;从松软处入手才能掘得深。作为第一线的战斗连队,只有紧紧“揪”住对手的手,才能使科技练兵向深处发展。

忽然狂风骤起,山中吹起忽哨。战士们顶风冒进,艰难行军……

张振平说,“打赢”的征途一向没有坦途,只有想方设法填平那些沟沟坎坎,跃过那一道道障碍,才能抵达胜利的彼岸。

他说夏天,七连正在组织自动步枪应用射击时,突然接到上级命令,赶赴驻地韩林参加野外后勤装备管理现场会保障!就这样,一纸命令把七连从训练场上拉了下来。

韩林地处山区,沟壑纵横。他们担负的任务是构筑地下工事。受领任务后,连长立刻召集干部骨干商议制订了详细计划。白天,两个排施工,一个排训练;晚上,班长、排长聚集一堂,人手一份教案,你一言我一语谈训练体会,组织讲解示范,规范训练程序,施工训练两不误。一个月以后,当施工任务完成时,他们的专业训练也接近尾声。七月份接受团队考核,照样是全优。

教导员说,基层训练有干扰,但七连“对付”这类干扰的招数就是困难想在前,工作做在前。在每个课目展开前,他们组织干部、骨干先行备课,组织示范小组,一旦遇临时性任务冲击,他们就利用间隙穿插补训。有趣的是,为了应付机关经常讨要各种材料,他们处处留心,注意积累,把这些材料存储在微机上,让微机接待那一双双伸出的手。

今年春节刚过,新大纲施训的任务又落在七连官兵的肩上,一时间,训练器材滞后、短缺成了制约连队练兵的桎梏,为了去掉这块枷锁,他们真是绞尽脑汁,别出心裁: